中华柳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鼻祖和圣清正廉明,崇尚和平,济世扶贫,名闻遐迩南北朝、隋朝,柳氏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柳体』创始人、唐代著名书法泰斗柳公权为最著名,宋代有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三变、耆卿)、学者柳开,元代有『儒林四杰』之一的理学大师、文学家柳贯;明代有军事家柳升,现代有著名诗人柳亚子,学者柳诒征,画家柳子谷,印钞专家柳傅庆,当代则有已故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河北省副省长柳宝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中国科学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新,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聚龙集团董事长柳长庆,金猴集团董事长柳富林,原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柳村,呼和浩特市长柳秀,中共惠州市委书记柳锦州等。
在我祖移居寿宁的六百多年中,历经明、清、民国、解放后的各个时段,在各领域和社会各阶层,都出现了 一些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用自己一生的事业,为祖宗谱写了骄傲和荣誉, 显现了我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如任广东泯府教授王府长史等职的理学名儒柳元公,历任四川叙州府高县和江西德安知县的春芳公,任江西九江府通判的汝霖公,任广东阳春知甚的钟华公,任江西新桥知县的嗣斗公和江苏苏州府尹的嗣丰公。
民国时期曾为国际名僧圆瑛法师高徒的兆锋公(法名日光,字明照),授命创办寿宁县佛 教会 ,并任理事长,为振兴寿宁佛教滬心沥血,深得佛教界敬佩;曾任中国国民党闽东五县委员、国民党寿宁县党部书记长的柳心泰公,曾任清流县县长、福建省参议会驻会常务委员的和良公,任国民党寿宁县党部书记长的和施公。
国家的开放改革政策,又给我族新一代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寿宁籍学子柳依林(小玲). 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继学硕士研究生,他潜心研究一种金属表面处理产品,原专销日本,现扩大生产产品销往日本及西欧德、意等国,年生产产值在数亿元,年创汇数千万美元。地房为柱公裔孙柳应光,复旦大学毕业,曾任青海省西宁市人事局局长,莆田市政协常务副主席,莆田市政府秘书长,现任莆田学院党委书记(正厅级)。伉俪傅文凤原藉湖北武汉市人,复旦大学毕业,曾任华福分公司总经理,莆田市外贸公司总经理(正处级)。人房学子柳经纬,厦门大学毕业,法学硕士,任厦大法律系系主任,法学院副院长,现调任北京国际政法学院教授、系主任,兼任海峡法律协会会长。
柳氏为单纯一姓之氏族,日前尚未发现柳氏异姓,全系柳下惠裔孙。总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 0.10%,西眷分布在山东、四川、湖南、湖北;东眷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越南、泰国等地。
本次重修谱牒,不仅为逝者立传,倡耀祖德,光前裕后,而且为现代贤者记述简介,录以号名。在当今时代,人们更关注现实生活中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人物,了解我族人才辈出的兴旺发达现象,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柳氏家族有显赫的历史,也有艰辛窘迫的境遇,历朝历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都给我族带来莫大的灾难,甚至灭顶之灾:如唐代柳宗元,因力主革新而受陷害,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最后病逝广西柳州,贞元间,其同党王叔文、王丕显先贬后杀(公元八0五年),而柳等八人均被贬为边州司马。由于仕途蒙难,宗元公深感前途未卜,为避『灭绝九族』之祸,临行前即命家乡河东柳姓世家分散外迁,弃府逮避山区僻静而居,隐居中条道中历山一带,恪守祖训,耕读为本,隐姓埋名,历经宋、元,门庭不宣。直至明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历经六百多年的隐退山林,农家耕作,才出现一个柳琛殿试三甲,赐进士岀身,至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五年)柳氏后人柳遇春中进士,皇赐「青云接武』金匾,自此,大兴土木,历经廿八载,建十三院府邸,「河东世泽』,『司马第』匾额,楼廓亭台金碧辉煌,这就是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柳 氏故宅,柳宗元系孙故居,遍布九乡十八村,均为柳氏后裔,旺势不减。
唐末宋初,从浙江迁至平阳莒溪(现为苍南县辖),据「柳溪族谱』记载,柳溪始祖育六 公,系从莒溪迁来,据传初到莒溪,不太顺意,直到宋嘉定丁丑年柳培文中取进士,越淳佑庚戌其弟培禄取中进士,至景定壬戌间三弟培枝考中二甲进士,一门三进士,前后均在朝为官,可谓显耀一时,可惜好景不长,南宋软弱腐败,元兵入侵直逼南京,三兄弟为国捐躯,一家六十余口全部羅难,而今莒溪古迹犹存,子孙安在,同时从浙江迁来又从莒溪迁至杓溪的宗亲于今春邀五人同往莒溪寻根问祖,但见其境其物,却未能见到至亲血脉,不觉悽然泪下,痛心疾首。
我族九世祖汝霖公为名宦柳元公裔孙,明末官至江西九江府通判,忠君报国,爱民如子。清兵入关,明室倾败,清兵诱劝其投诚为官,屡遭拒绝,而后在与清兵抗击中为清兵所获,公从容赋诗就义,全家遇难于建瓯兴贤坊,唯余一弟汝舟公潜回寿宁,而今梧洋祠派下全系舟公系孙,若非祖宗积功累德,岂有后来的繁衍昌盛。玷公家训教导我们:『余见名门右族莫不见先祖宗忠厚勤劳而成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而覆坠。成立之难如登天, 之痛心,尔宜刻骨!』这正总结人生社会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祖宗积德行善,儿孙必得福祉。若要后代儿孙兴发昌盛,必须对社会,对人民做些好事善事,积些德,这种报应是分匣无差的。
当前,我们在这个稳定的社会中,回忆过去历史,就会珍惜眼前和平幸福的日子特另是新的国家领导人,关注人民的疾苦,引导人民走向小康,扶助三农政策,给祖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国力增强,带来无限生机,我们氏族只要能勤劳向上‘定能与全国各族一 I向更辉 煌的时代,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