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①尹姓起源“以邑为氏”和“以官为氏”的发祥地;②周代(西周)文才武略甚佳的尹吉甫在山西的“平遥古城”古迹;③周代(东周)春秋末秦国的思想家尹喜在甘肃天水市伯阳渠的“尹喜故里”及河南新安“函谷关”与成都青羊宫的传闻;④东晋西凉国王李暠的妻子(称为“尹夫人”)在甘肃武威(古称“姑臧”)的“尹台寺”古迹;⑤清代雍正至乾隆朝的杰出政治家尹继善在江南任职前后30年民德很深,并与曹雪芹构成逸事;⑥清代乾隆朝的尹壮图在云南蒙自的“尹壮图故居”;⑦云南腾冲和顺及其与在缅甸有年的和顺尹氏之“尹氏望族”;⑧清代山西道人尹仁遂在蒙山雨王庙旧址上分别建成的“翠云观”祠和“雨王庙”;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尹福(河北冀县人)所创“尹氏八卦掌”。 
尹姓发祥地有待考证,暂无可以传布的史料及古迹。
   周代(西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其姓名有如此鲜为人知的典故:原名吉甫(“吉”源于“姞”,为黄帝后裔的姓氏,但其系鄂国“姞”姓,而非南燕国“姞”姓)。据舒新城主编《辞海》考释,周初有另一“姞”姓之国——鄂国(西周的诸侯国),鄂亡于楚,其一支迁居楚西北的房陵。吉甫为鄂侯后裔,居房陵时楚姓“兮”,名“甲”,全称“兮甲吉甫”。因其是家中长子,甲为长,伯也是长的意思,人们又叫他“兮伯吉甫”(“甫”又作“父”,也称“兮伯吉父”)。周宣王于公元前828年继位之后,修文武大业(重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任用贤臣。吉甫作为楚国使者向周天子进献常例贡品,宣王了解到吉甫的文才武略,又是黄帝后裔,便留他在国都镐京(今西安市南部韦曲西北)做辅臣。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玁狁内侵,逼近京邑,宣王命吉甫率军北伐,即反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而归。平定西北后,宣王又派吉甫驻成周(今洛阳东30里),发兵向南攻打淮南夷。很快使之归顺,并向其征收贡物。其遗物有“兮甲盘”。吉甫的赫赫战功,深受宣王赏识,赐封官名为“尹”,任为内史,辅佐朝政。吉甫不但会带兵打仗,而且擅长写诗,很多诗受到宣王赞赏,并令司乐官署诵唱。后来,宣王把钜(今河北南皮县)赐给吉甫,作为封邑。其子以“尹”为姓氏,叫尹伯奇。今山西平窑有中国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古迹,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据传为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平遥城上东门太和门下北行一百余米有尹公祠,由太和门北行上古城墙有一平台为尹吉甫点将台,出太和门北行一百余米向东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尹吉甫墓(为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冢)。山西汾阳(古汾州)则有尹吉甫墓。另外,河北南皮县城东3公里处亦有尹吉甫墓,现墓封土很小,墓碑存于县文保所。因尹吉甫被封邑于钜(今南皮县),故其死后葬于此地。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墓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玁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玁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载:“人美公《六月》之作,所谓‘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北伐玁狁,至于太原’。既不恃胜贪杀,也不乘败穷追,仁义之师也。是其文炳葩经,而道统攸寓;武戡夷丑,而治统以垂万邦为宪之名,岂泆溢哉?其庙貌祀仪,宜于天壤同悠久也。”
有关尹吉甫的传布,似应以山西平窑的中国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古迹为重点展开。

0.085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