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1、三年化治,一郡清风
注释:前为常姓历史名人常应物的事迹,后指北周永阳郡公常善,累有战功,历任刺史,颇有政绩。
2、御封濮阳县子,雅号儒林先生
注释:前为后魏车骑将军秘书监常景,字永昌,凉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著述凡数篇。后指后魏宣威将军常爽,字仕明,徙居凉州。少聪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太武西征,拜审理威将军。尝教授门徙七百余人,严厉有方。时人号为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3、华阳国志德名远,开平武王恩威长
注释:前为东晋史学家常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等职,著有《华阳国志》等,为我国西南地区古史重要典籍。后 指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他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洪武二年(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治今内蒙古正旌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死。谥忠武,追封开平王。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注释:唐代诗人常建(708—?),长安(今属陕西)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榜曾任盱眙尉。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塞诗。有《常建集》。本联为其《破山寺后禅院》诗联句。
5、一生常继开平志,千里?传任侠名
注释:当代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田汉(1898-1968),撰赠当代著名文艺家常任侠联。
6、创兴学校,领袖闽中
注释:唐代门下侍郎常兖,以清俭自贤。后贬潮州刺史。建中初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兖为设乡校教导之。 

  

常遇春之传说

                                              

  

  常遇春是明朝重要开国元勋,地位仅次于徐达,但是常遇春的民族身份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一说认为常遇春是从中亚迁来的穆斯林后裔,并且编入了回族人物传,证据为常遇春有后人至今仍然信仰伊斯兰教,北京现在还有个常营回族乡,且有家谱为证。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问题,常遇春的后人既有回人也有汉人,常姓后人分别选择了回、翟、常三个姓。回族这个民族是在中国境内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形成的新民族,并不完全从境外迁入,元朝的色目人只是回族的一部分来源,在中国历史上汉人回化或者回人汉化都是常有的事,怎么能因为常遇春有回族后代就能断定常遇春本人是回族呢? 常遇春本人是不是回族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常姓回族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按照元朝法律,汉人百姓不可以有名字,只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常遇春的曾祖名四三,祖名重五,父名六六,而色母人可以有名字,从姓名看来,常遇春家不像是从中亚迁入。从常遇春的丧葬方式看来,也不像是穆斯林,穆斯林的葬礼与汉族不同,虽然都是土葬。回族不用棺椁,要求速葬,简葬,反对厚葬,停尸不可超过三天,而且要求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而且特别讲究平等,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常遇春的丧葬风格完全不符合回族穆斯林习俗,常遇春1369年在柳河州(太原附近)暴病而故,朱元璋赐葬南京钟山,运尸时间远远超过三天,常遇春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不符合穆斯林简葬的要求。朱元璋和常遇春私交甚好,如果朱元璋知道常遇春是回族穆斯林,一定会尊重回族丧葬习俗,不必千里迢迢运尸回南京安葬。综上所述,常遇春是汉族,但他的后人有入了回教的。

  公元1403年(明朝建文四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南京发动宫廷之变,推翻建文帝,清宫三日大开杀戒株连九族,篡权得手改元“永乐”。受牵连者达四万之多 。史称“靖难之役”。

  此间,有一年轻女子,携一七岁幼子,风尘仆仆从南京辗转来到云南,再来到通海,在杞麓湖边默默无闻地住了下来。从此,这个被称做“四街“的村子里,又多了一个新的姓氏常姓。

  到了八十九年后的公元1492年(明弘治五年),常家已传至第 代人。忽一日,云南府官差一班人马来到四街,径往常家而去。此后,常家便时有官差出入。又过了些时日,小街人这才得知,原来,这常家非等闲之辈,乃堂堂皇亲国戚一支――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义弟兼亲家常遇春之后!那络绎不绝的官差们,乃是奉朝廷之命前来“平反”安抚的……。

  公元1733年(清雍正11年),常氏筹建宗祠。嘉靖21年(公元1799年),小街(今四街)常氏宗祠落成。因常遇春之故,宗祠仿照安徽凤阳常氏祖籍于公元1372年(洪武5年)朱元璋钦命修建的“开平王庙”,按太庙级别规格布局,由正门、前殿、中殿、后殿、练武场等组成。大门前置青石仪仗,青石标杆,石架等,蔚为壮观。后殿正中,供奉着一幅常氏始祖常遇春身着皇帝龙袍的全身画像。这幅不是皇帝却身着龙袍之“画像”可有些来头,是不得不倒叙提及的话题: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朱元璋时为红巾军一员。在安徽老家,一次躲避元兵追杀,被一名叫常遇春的青年救助得以逃生。两人遂结拜为弟兄。不久,朱元璋事成,特意把救命恩人招到麾下,共图大业。

  常遇春英俊仪表聪慧过人。不进学堂知诗词唱和,未读兵书却善于用兵,体恤部下身先士卒战无不胜,为明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朝廷上下拥戴。在后来的明朝功臣庙中排序第二。

   常遇春生有三男一女。长子茂二子升三子森。女儿聪明伶俐,于公元1371年(洪武4年)嫁给朱元璋之子太子朱标。生二子。长子八岁早逝,次子朱允汶,即后来的建文皇帝。建文登基,常女称孝康皇后。

  公元 1369年,在一次远征蒙古战役结束班师回朝途中,常遇春突染疾病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九岁。消息传出朝野震惊。朱帝罢朝三日,亲率文物百官离开京城,前往途中迎灵。并在告别之际,脱下身穿龙袍亲手覆盖常遇春遗体上随葬,赐葬于南京钟山。丧事毕,朱常有思念之意,不久,特命宫廷画师绘制了一幅常遇春身着龙袍座像供纪念瞻仰。随后,又准奏原样画了一幅赐给常家收藏。那逃匿到云南通海的女子,正是常遇春次子常升之妻胡氏。那幅钦赐画像,也被随身从京城带到云南带到通海世代珍藏,侥幸逃过无数次劫难,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靖难之役“中,常升力保建文帝战死京门。妻、子与森、茂两哥弟趁乱分别逃往陕西广西和云南。建文帝则化装平民逃出宫中不知去向。据说,最后流落到了云南为僧。故,有关“建文入滇”的传说故事云南最多。建文入滇期间,云游四方,甚至到过通海秀山某寺小住。那么,他是否到过小街常家,与“国舅”之后叙叙亲情,却不得而知,从未见有史料记载。是通海历史之一大谜团。

  常氏平反后,其后人常复等有的应诏返回京城为官,有的继续留在通海世代为农,至今已传至二十几代。沧海桑田天地轮回。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六百年的常氏。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二00一年九月三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海县四街村常氏宗祠,被列入玉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几级政府拨出维修专款。一个普通村落里的家族祠堂能得此殊荣者,在云南恐不多见。

  

  

0.1516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