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以后,赵氏独为一国,一直延到战国末期,赵国国破,末代赵王迁(代郡的赵王嘉是另一支)被废,我们就是赵王迁这一支,一部分赵氏被迁到天水,成为了后来比较有名的天水赵氏,留下的就包括我们这支河间赵氏。
赵国这段时间的功绩就是首次把黄河中游两岸之地纳入中华,建立云中、九原两郡。
后来一段时间赵氏没有反复,到了五代十国,家族里大都为武将从伍,一直到赵匡胤一代立宋,我们这支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的后人,一直到了宋末,元军南下攻略,屠戮赵氏,还有一段坚信的时光,《赵氏源流谱序》里记录“殆元灭宋室,悉隐姓偷生。“(元朝取代宋朝后,我们趙姓人只好隐姓埋名,苟且偷生),一直到元大赦,才重新改回,这段时间我们一直是“生姓王、死姓赵”,就是白天自称老王,死了墓上刻的确是老赵。。。
此后家族迁到山东淄博,在博山成为书香家族,清朝时候进士就出了9个,文坛领袖赵执信是代表。
清朝时候家族:
笼水赵氏从赵平明朝洪武初年迁居颜神镇,到清朝光绪三年的500多年间,已将这支血脉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在此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现存的地标建筑有:茵园,北亭等;地名有:赵家后门,赵庄,赵家花园,赵家林等;名人有:赵课,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赵班玺,赵印川等。其间共涌现进士9人,举人6人,监生118人,贡生31人,廪生13人,庠生522人
历史依据的话,我们有刻在清碑上的赵子让九世孙赵崇哲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赵氏源流谱序》:
承务即改授文林郎原任贵州按察司经历候选州同知九世孙崇哲沐手题大清康熙十五年岁次丙辰三月上浣 谷旦:
先世原籍徽歙,系出南清贤王裔,居藩汴梁。徽钦北狩,不彼祖以藩室随高宗南渡,扈驾功,封郡崇宪靖王、镇西大将军。相传十二世宗派,盖不,善,汝,从,必,良,友,元,允,宗,崇,士也。其间,不敏祖汝愚祖代有贤声,遂世居歙之严镇焉。不妄祖封江西。不俄祖封福建。后无可考。殆元灭宋室,悉隐姓偷生。至元文宗,朝赦,复我姓。我子让祖,以明经仕元为青州从事郎,盖今之通判也。后休官。因明太祖起兵江淮,陈友谅据江西,张士诚据姑苏,道路阻梗,回籍不能,遂侨居青之南门里。生子四,卒葬于城西北、尧王山下康家庄。后明太祖登基,诏弟兄多人者,另各籍。我大刚祖随入灶籍,仲刚祖入军籍,付刚祖枯,四刚祖入民籍。又传闻子让祖南来兄弟多从游宦。子贤祖居益都之颜神镇。子乐祖后居临淄之仉行庄。各派另谱计。居青至不肖哲,又传九世矣。恐昧源流,因志于谱首云。
青州趙氏先祖趙子让,原籍是安徽歙县,其世系属于皇宋宗室南清贤王①这一支,原来居住在藩属地汴京。徽宗、钦宗被掳北去后,1127年,我不佊祖以宗室的身份随高宗南渡,因记录有扈驾功劳,被封为徽郡崇宪靖王、镇西大将军(赵光义六世孙赵不佊因护驾宋高宗南渡有功,被封崇宪靖王)。子让祖之前,已经相传十二世了,从不佊祖起,后七世的宗派字(辈份字)是:不、善、汝、崇、必、良、友;不佊祖前五世的宗派字是:元、允、宗、仲、士。南宋期间,同宗的不敏祖、汝愚祖,都是有贤才、有声望的一代名人。于是就在徽郡歙县的岩镇定居下来。长兄不佞祖封江西,三弟不俄祖封福建,他们的后代无从考证。1279年,元朝取代宋朝后,我们趙姓人只好隐姓埋名,苟且偷生。直到元文宗朝(1328),朝廷下诏大赦天下,我们先祖才恢复趙姓,踏足仕途。我祖趙子让,以明经科举仕,做了元朝的官,任青州从事郎,也就是现时(崇哲时代即清初)的通判。趙子让卸任后,正值元明鼎革,明太祖起兵江淮,陈友谅据守江西,张士诚占据姑苏,战火纷飞,道路险阻,无法返回安徽歙县老家,只好留居在青州南门里。子让祖去世后,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康家庄,生有四个儿子。后来明太祖登基,下诏兄弟多者可分别加入各籍,我大刚祖入灶籍(晒盐),仲刚祖入军籍(从军),付刚祖早卒,四刚祖入民籍。又听祖上相传下来说,和子让祖从歙县老家一同南来的两个兄弟,都在青州官府临时当差。后来,子贤祖迁居益都颜神镇(现为博山),子乐祖的一支后代迁居临淄仉行庄,各派分别另修族谱记载。从子让祖迁居青州到我崇哲,又相传了九世了。为了使祖传世系源流不致丢失,特把它写在族谱的首页。
到了近代,战争纷乱,家里多从军抗战,我爷爷、二爷爷参加解放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家里后来也多有从军。
据《宋史》记载,北宋灭亡之前,“徽宗三十一子”(《宗室传》,“三十四女”(《公主传》),北宋灭亡,除第九子南宋高宗赵构逃跑外,其余子女均被掠入金国。入金后,据《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称,宋徽宗“又生六子八女”,“别有子女五人,非昏德胤”。
也就是说,宋徽宗被俘后,他的女人们共生了十九个孩子,其中“六子八女”是宋徽宗的骨血,而“别有子女五人”则是金人的种。如此算来,宋徽宗被俘前后,生三十八子,四十二女,共计八十个孩子,基本都流落在了金国。
徽钦二帝与赵氏宗室以及那数千名被俘官员,作为金人的俘虏,被安置在五国城(依兰)、宁古塔(宁安)一带为奴,称呼他们为贱民伊尔根。而那时的金人则大部分迁移到了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原。
所以或许有可能,到了元灭金以后,在中原的金人已经融入了汉族,而带有北宋宗室血统的那些贱民,因为条件艰苦,后代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反而以伊尔根为姓氏,并且和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满人的祖先。
努尔哈赤起事后,大概是觉得伊尔根这个姓氏不好听,遂按谐音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爱新觉罗。后来伊尔根觉罗改汉姓,大部分又都是改成了姓赵。顺治年间,伊尔根觉罗的家谱上就出现了“赵”这个姓氏。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氏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
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