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氏倡议:
1、凡我族人,谨尊祖训,以孝为先,以德为重;
2、凡我同辈族亲,皆为兄弟;凡我父辈族亲,皆为父母;
3、凡我族人,有团结互助,相互支持,共谋发展之责;
4、凡我族人,有主动传承我族优秀家族家风之责;
5、凡我族人,有壮大繁荣我族之责;
6、凡我族人,当有团结而不排外之大德,爱我族亦爱他族;
7、凡我族人,当以中华民族之根为念,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义;
8、凡我族人,以王姓为荣,亦以华夏之名为荣。
1;審知公:“860-925”:字信通。生 咸通庚辰年九月初八日已时,卒同光三年乙酉年十二月初二酉时。西元885年,偕二兄奉母押眾入閩。西元897年,代潮公為武威軍節度使。西元909年封閩王。原葬鳳池山,西元932年葬福州蓮花山,諡忠懿。又字詳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審知公初與兄王潮跟隨王緒,後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西元897年(乾寧四年)王潮去世,王審知繼其位,朝廷任他為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累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西元907年(天祐四年),後樑太祖朱溫升任王審知為中書令,封閩王。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珍惜費用,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西元925年,王審知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其子王延鈞稱帝后,追諡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歷史評價《資治通鑒》:“審知性儉約,常躡麻屨,府舍卑陋,未嘗營葺。寬刑薄賦,公私富實,境內以安。”《新五代史》:“審知雖起盜賊,而為人儉約,好禮下士。”閩王王審知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戰阪村鬥頂自然村後蓮花山南麓的西室山。王審知故居遺址,位於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故居建于唐末,四周有水塘環繞。閩王祠,為紀念王審知的德政,百姓在福州慶城寺建閩王祠,今仍完好。在兵變起事的竹林間也立專祠,修衣冠塚,也就是廣利廟。廟門上掛有“開閩第一”的橫匾,廈門同安修建了閩王祠堂廣利廟,在北辰山腳下修建了閩王衣冠塚。
2;延政公:900-951 五代福建王审知四子,字表正,拜福州剌史。西元943年,稱帝於建州,國號殷。立三年為南唐所破,諡恭懿。子孙有入于金陵,公侨于漳州,南唐封公潘阳王,宋封公太师,葬漳州城北郊雙鳳山麓,坐西北向東南。娶张氏封顺懿夫人,葬仪凤山桥头,坐申向乙,傳六子,排行為:繼成、繼昌、繼達、繼元、繼重、繼晉(又作繼勤)。
3;繼成公:字伯立。约在公元944年,初任漳州刺史,也“家于上苑”。後南唐徙為道州刺史。娶韓氏,子一,另有不同载生三子裾、襄、褛,襄原名宗讓,避宋英宗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讓讳,更名襄或宗襄,三子:长坦、次垏(有记为埭)、季圿(有记为玠、圻)。坦、垏、圿初居泉州,于宋初三派分流。坦,派名四一郎,行二十一;垏派名三九郎,行二十七;圿派名四六郎,行二十九。坦生四子:
4;讓公:字希逊。拜武 毅大夫,池州团练使,卒于官,寿52,居泉州开元寺曹巷。配池氏,子三:长子坦徒潮州(坦生四子:1.万宝,裔居江西浙江;2.万玉,裔居福州、莆田、长宁、南靖、漳浦;3.万金;4.万璧,坦宋初以事攜幼子萬璧窠居漳浦九都,續移饒平黃岡,後移海陽縣登瀛,即今潮州市归湖乡。璧改名闢,后裔(三子仲荀,仲容,仲良。仲容生昌國,昌國四子:大寶、大鼎、大圭、大網……)“流派三阳”,即旧时的海阳揭阳潮阳三大县,成为潮汕王氏的主要流派。)次子埭,三子圿迁蒲田;
5;埭公:初居泉州排铺,后迁同安。曾获赐蟒袍,后裔世袭指挥使。子二:长谦隐;次诰文居晋江。坦,派名四一郎,行二十一;垏派名三九郎,行二十七;圿派名四六郎,行二十九。垏生二子:1.谦隐,裔居晋江王墩、南隅、排铺,分迁长泰、清溪(安溪)、永安青水乡、龙岩和广东梅县
6;謙隱公:字萬寧。娶劉氏,合葬同安後房地。裔居晋江王墩、南隅、排铺,分迁长泰、清溪(安溪)、永安青水乡、龙岩和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