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王氏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后裔,不仅与开闽王氏、新安王氏关系密切,都是唐朝武周时代的宰相王方庆的后裔,而且在宋、元以后,还与诸城王氏、新城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出自琅琊王氏之三槐堂系统。也就是说,按照王方庆本人叙述,琅琊王氏始兴郡公王导是他的十一世祖(实际上王方庆为王导的十二世孙,因连续计算)。王方庆名王綝,以字行。王方庆的后人王抟。王抟又作王搏,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庚午即公元840年,距北宋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为一百四十九年,王抟生四子一女,第四子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即公元869年,距北宋端拱二年为一百二十年,而王抟生年距王言生年为二十九年,也就是说,王抟二十九岁时生王言,恰好构成父子关系。由此,王言之父为王抟而非王乾,不辩自明矣。谈到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人对三槐堂王氏家族研究略知皮毛,不求甚解,就妄下结论:“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其做出结论,勇则勇矣,但却空作大言了。其实,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太原王氏》世表并琅琊王氏为太原王氏分支,为把三槐堂王氏拉作太原王氏分支的谬误时,这样写道:“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不计王曒本人),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祜,是为三槐王氏始祖。据此,王綝明显地是琅琊王氏王导的十一世孙(不计王导或王方庆本人),三槐堂一支应该是琅琊王氏的后裔……”对此,笔者翻阅大量有关文献典籍,特别是始修于北宋太宗年间的安徽祁门《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和始修于南宋孝宗年间的《赤岸王氏分迁谱系》残谱和明瑞安《对坑王氏族谱》等,结合正史及其它历史文献加以考证,确认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东晋丞相王导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祐、王祜兄弟。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方庆——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博——王言——王彻——王祐、王祜(大名莘人)……

关于王览曾孙王洽一支世系,笔者参考《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史》等有关文化典籍和王氏谱牒。以上谈到,固始王氏、开闽王氏也始自王方庆,为方庆公第五子王晔一支(说明固始王氏、开闽王氏与三槐堂王氏、新安王氏,均系王綝后裔);而笔者之所以确定三槐堂王氏出自王方庆第三子王曒一支,因为正史和宋代谱牒均有记述。

王祐为王彻长子,字景叔。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入北宋后,历事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忠孝,历官兵部侍郎,封晋国公。先后配任氏,边氏,史载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又有谱载,尚有二子:王勉、王勗,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补叙之。由此确认,这位王祐,就是“手植三槐”于庭院预言其后世子孙必有致“三公”者的三槐堂王氏(即“三槐堂”堂号)之始祖。王祐的次子王旦,字子明,出继王祜为嗣子,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

以上,为对三槐堂三氏传承世系的简要考证、辨析。

0.084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