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世系1

  

  唐才常(1867年—1900年),字伯平,号佛尘,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贡生,与谭嗣同时称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中的“浏阳二杰”,戊戌政变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有《唐才常集》。

  

  简介

  唐才常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他以救中国为事,专力研究各国政治外交情事,曾参与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他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

  1899年与康、梁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企图用武力驱除义和团,“讨贼勤王,以清君侧”,推翻西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重新当权。

  1900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后易名“自立会”,组成自立军七军,唐才常任督办。定于8月9日在湖北的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因康有为未按期汇款接济而延期。前军统领秦力山未得通知,按期独自在大通起事,战斗三天失败。

  

  岳麓书院

  唐才常早年就读于长沙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维新志士,自立军起事的主持人。1887年到1891年间,他曾肄业于长沙校经书院和岳麓书院,其时已萌变法思想。

  1894年肄业于两湖书院。中日甲午战争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谭嗣同在浏阳兴办算学馆,提倡新学,在长沙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又创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1897年初,唐才常从武昌返回湖南,全力投身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前夕,唐才常受光绪皇帝之诏,赴京参与变法运动。行至汉口时,戊戌政变已发生,他返湖南,接着去上海,继而周游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进行联系侨胞、结识同志的工作。

  1898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成为南方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同年夏,欲赴北京参与新政,行至汉口,得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失败后逃往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接触。二十五年,与兴中会毕永年合作,准备联络长江沿岸会党起事。同年冬回国。

  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组织“正气会”(不久改名“自立会”),对外则以“东文译社”之名进行活动。接着,唐才常在上海组织“富有山堂”,作为自立会联络会党的机构,又仿哥老会之法,于沿江各地会党中广发“富有票”,仅两湖就发放了二万多张。

  在联络会党的基础上,唐才常组织了自立军,全军分五路,入会者达10余万人。自任总司令,设总机关于汉口。

  

  八国联军

  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清廷宣战,东南督抚搞所谓“中外互保”。

  唐才常以反对清政府引义和团排外为名,于七月上旬在上海英租界愚园召开“中国国会”,宣布:一、“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二、“决定不认满洲政府有统治清国之权”,三、“请光绪帝复辟”。

  张园“国会”召开之后,自立军五路人马分头布置,确定七月十五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时起事。结果由于康有为的海外汇款迟迟未到而一再延期于二十九日。

  清政府听到风声,沿长江戒严。湖广总督张之洞对于唐才常的活动早有所闻。唐才常也算是他的门生。后有理发师向都司告密,张之洞派兵搜索。七月二十七日晚,汉口总机关被破获,唐才常与林圭、傅慈祥、田邦璇等12人被捕。张之洞特派郑孝胥去审问,唐才常说:“此才常所为,勤王事,酬死友,今请速杀!”并狱中题诗“剩好头颅酬故友,无损面目见群魔”。

  于七月二十八日夜被杀于武昌大朝街紫阳湖畔,临刑前有诗“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同难者共十一人,唐才常首级悬在汉阳门。自立军起事失败。

  

0.0898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