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江汉书院
2015-11-22 15:25:33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279
评论:
武昌江汉书院
江汉书院系明代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而定名。原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顺治年间定为直省书院,迁至忠孝门内巡道岭(今粮道街武汉中学处)。康熙年间,巡抚陈洗、张连登等次第修葺,巡抚林天擎集多士肄业,捐赀供给。雍正年间,朝廷赐帑金千两,总督德沛又捐赀若干,规模有所扩大。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于该院原设天文、地理、兵法、算学四门外,又添经史一门。
学生主攻功今文、试帖诗、按月宫、师二课,官课自总督至武昌知府,每月讲课一次。后江夏县、汉阳县令亦来讲课。师课则院长每月讲课一次。官课考试有奖金,师课有膏火无奖金。1739年(乾隆四年)曾拓地扩建,内设十贤词,祀濂溪、二程、横渠、考亭、南轩、陈良、公孙龙、任不齐、赵复等;又有德教祠,祀肇建书院督抚司道及历次输资有功书院者。又有题名碑记,凡诸生中试者,皆镌名其上,以资鼓励。
江汉书院于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武昌时被毁。1862年(同治元年)湖广总督官文和邑绅陈庆溥集资重建。1867年,书院山长雷以诚呈请鄂督李鸿章批准,进行扩建,补修了斋舍,使肄业生员达2400名,课程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和宋明先儒著作。
次年,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到各府主持考试,将各府诸生才学优秀者送江汉书院肄业,除筹给膏人费外,还捐购经史书籍庚置院中,以便学生们能育习研摩,专务实学。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已为总督的张之洞根据新形势,对书院进行改章,除传统课程外,又增设天文、地理、算学、兵法等科目。本院分教习多由经心书院分教兼任。1902年并人经心书院改为勤成学堂。
咸、同兵燹以前之江汉书院,院内有十贤祠,祠刊有《碑记》,为夏澴农院长力恕所撰。十贤者:濂溪、二程、横渠、考亭、南轩,又增陈良、公孙龙、任不齐、江汉先生赵复。又有德教祠,祀肇建书院督抚司道,及历次翰资有功书院者,皆立主其中。又有题名碑记,凡诸生中式者,皆刻录其名。又有院长题名碑。
武昌实验中学老校门前一条名街—楚才街,于上世纪40年代定名。它南起青龙巷,北抵学校大门。1958年前,离学校百步之遥的楚才街199号门前有一栋闻名荆楚的木制结构牌楼。它高约3.5米,宽约8米,有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牌楼北面书“惟楚有才”,南面书“辟门吁俊”红底斗大金字(1958年因大风而倾覆)。
清乾隆年编修的《江夏县志•贡院图》记载:贡院有三座门楼。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七,见《十三经注疏》第1991页,)故有“楚材晋用“之说。湖北有学者认为。“惟楚有材”始出武昌。经学者研究发现,“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时间为顺治年间,地点在湖广治所武昌,事由为府学馆舍的建设。据《湖北通志》记载,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祭孔时,学子们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在林天擎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表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者艳羡`````”。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