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高安龙城敖氏多文人,而足令人惊
高安龙城敖氏多文人,而足令人惊
2025-02-22 11:14:00 来源:
编辑:孟庆媛
点赞:0  点击:7  评论:0

敖氏的得姓起源于颛顼帝的老师太敖(亦称大敖),因以成姓之后,又吸收了芈姓和其他姓氏的加入。先秦时期,敖姓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敖姓的某一支后裔日渐强大,陆续向河淮地区聚集,并在谯郡(今安徽亳州)形成了望族,所以,如果不按照得姓,而仅从血缘上来考证,还是从南北朝开始比较靠谱。江西的敖姓人口在明朝时期大约有7万7千人,全国最多。

龙城敖氏族谱最早由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283年)的敖氏八世祖龙启公首修,家族后人播迁各地。据重庆市荣昌区敖氏分支的光绪四年《敖氏族谱序》记载:“荣昌敖赓衢先生致仕后,纂辑族谱既成,次君刑部郎中册贤,从予淅有年,乞予叙其端。按敖氏先世桂高公,明初自江右入蜀之荣昌,嗣续椒蕃。后遭明季流贼之祸,转徒黔播至 国朝定蜀。归而复业者,仅十余家。休养生息,涵濡圣泽二百余年。户口蕃滋,科名鼎盛。复为邑望族。”

明崇祯十二年《龙城敖氏七修族谱序》记载:吾敖之谱,托始宣议公,断自可知,而因以龙城为宗。盖八世祖尧佐惧先代之失传,一本之失序,慨然奋起,乃命龙登而有作。沿十三世,赠君福川公推尧佐公之意,偕禹川、广川之辈续修之。鸠新喻之龙泉湖、万载之白良,凡宣议之所自出者,咸附龙城谱集,井井而见。康熙乙亥年《龙城敖氏重修族谱序》记载:敖氏多文人,而足令人惊;台山有肖子,而足令人喜也。信乎其代有贤哲也。

清嘉庆十年《敖氏十修族谱序》记载:筠南敖氏,自南唐校尉琮公始隐居建山之麓,历八世至宣议敏公,三迁而居龙城之老居。厥后竹坡公由老居复迁高堆,乃为龙城之新居。竹坡公由进士官云南按察,存庵公官御史,代巡黔地,以及梦坡、文穆二公,俱词林,屡主文武两衡。喆、甡伯仲,一为北京都察院,一为南京鸿胪寺。其间先后济美登科而筮仕者,指不胜屈。由敏公而下裔居龙泉湖者朝卿公,居栗塘者邦佐公,居白沙者玉潭公,而声噪文坛、名标仕籍者,亦复不少。

元至正四年翰林学士虞集(1272-1348)在《龙城敖氏族谱旧序》中记载:敖之得姓,昉于颛顼师大敖,延蔓数千年,至南唐校尉琮公始徙居龙城,子孙愈传愈盛。明正统十二年间,天顺甲申彭教榜第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十四世孙敖和(1425-1483)在《龙城敖氏族谱旧序》记载:幸而文江诚之李先生明敏博文,搜诸圹记,考之史传,然后名讳灿然,宦爵井井,不啻如索之贯珠矣。后之人历三五世而又当修之,则庶几无君夫叔侄尔汝之患,而亦不负前人用心之密也。夫和奉尊长命掌修斯谱,敢以是言谨录于后,惟恕其僭,幸甚。

邑人胡镇(1464-1548)是高安相城镇石头街人,也曾为敖氏家族作序。胡镇自幼颖慧,明朝弘治十五年中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进士。曾经任职浙江布政司右参议,前南京工部给事中等等。胡镇85岁去世,夫妇合葬于相城镇石头街东侧的大孤山,碑刻上是楷书碑文 :“明嘉靖壬子仲冬亅中宪大夫拙峰,配邹氏合葬墓,孝男胡嵩、胡嶽……”胡镇墓于 1982年 4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墓因前后四次被炸挖盗掘,邹氏棺木还凿开大洞。经批准,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县博物馆组成了发掘队于 1989年 10月 4日至 10日,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精制黑漆棺两付 (并立置埋 )邹氏女尸保存完好,呈板栗色。虽干枯,饥肤仍有弹性。胡镇尸骨已散架,须发头骨犹存。


评论
全部评论

0.179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