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和瑶
第二节 名人代表传记
我氏裔孙以光辉灿烂的包氏忠孝理念和孝肃家风为荣,在社会发展中做出了贡献,名人如星,仅以管观天,略述一二。不歌官大财多,而颂忠孝道德之典型。因亊物不断变化。故只例盖棺定论者。
胥祖传
咸公传
福公傳
福公字嚮五咸公之子永平中以蔭任衙尉永章帝建初四年詔會白虎觀與丁鴻等議五經同異授中郎尋遷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論語授太子肇後太子即位是為和帝公以忠直忤寶憲謝政東歸卒於家
融公传
何公传
包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与弟佶俱以诗名,时称“二包”。天宝七年登进士。会师事孟浩然,授格法。与李嘉佑相友善。大历中,仕至起居舍人。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行于世何公传。
佶公传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次子,唐玄宗天宝六年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为官正直敢言。触犯权贵,被贬官岭南。其好誉犹存,受刘晏的推荐任汴东两税使,刘晏卸任后,佶公任道盐钦使,专管盐税、财务。时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与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造反,攻入汴州,自称楚帝,陈兵江淮。德宗一度逃亡奉天。佶公尽力护卫运送京城价值八百万的财帛,虽遭到各方抢掠所剩无几,但因他对唐室忠心耿耿,被德宗以“助王疏难,勤王有功”而迁升。后封为丹阳郡公。有诗一卷。
整公传
包整,字瑞芝,北宋丹阳坚泾县人,少时始好仗义,德高义扬,平身好学多才,不计私利,义聚八十余年,其书屋增生灵芝,越生越多,故曰“万卷堂”。
拯公传
大魁公传
包大魁字文臣 号吉山 行坤 十七角知房梅雪公桢子 习易经,嘉靖元年入邑洋,十三年遇例入大学。南京太僕寺主簿厅主簿,迁河南南阳府通判署南阳府知府事。配毛氏,西门外筒公女,封安人,继配沃氏,穿山知府颒公侄女婿宮沃汝明公之縈女,封安人侧室
包金澜公志,官至御前宣冻大臣。
包秀芝公志,南北朝受封为御前左辅大臣。
康公传
包康,系龙山包氏始祖。出生于合肥,后随父迁泾县震山。青年时期远游讲学,结交朋友颇广,方腊就是他的挚友之一。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和方腊在浙江发动农民起义。任军师和副元帅。数月的时间,连破浙江、安徽和江西六州五十二县,势力发展到四五万人。遭北宋军队镇压,起义军退至安徽休宁的慈云山,搭建方腊大寨,用计吓退了十万敌军。虽因寡不及众失撒,但是,起义军足智多谋英勇杀敌的精神,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包康落业于贵池龙山,继续农耕渔猎的生活。
恢公传
包恢,字宏齋,南城縣(今屬江西省)人。出生書香世家,其父包揚、伯父包約、叔父包遜皆是陸九淵弟子。包恢生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調任江西金溪、福建光澤主簿,歷官建寧府教授,江西永豐縣令等職,八十八歲任樞密院陪祀,仍健步如飛。卒於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北京故宮博物院今藏有文天祥致包恢信札。
瑜公传
包瑜字希贤由舉人仕教諭致政歸淮王币聘修書一时知遇進講金殿赐坐所著通鑑事類一百二十一卷左传事类四十卷王阅之甚喜遂梓行於世居七年告歸投老林下撰韻府续编一百二十三卷春秋講義周易衍義讀史六事讀書備忘稽古斋集諸書藏於家
玉明公 为御前保驾大将军;
玉莹公 九门提督大将军;
奇珍公 朝廷巡风大元帅。人称“包氏三虎。”
志学、志道、志刚、志能公 系同堂兄弟,同中文举,人称“包氏四龙”。
腾飞公 御镇殿大将军;腾蛟公为武英殿侍卫大将军;腾凤公为左辅前卫大将军。人称“包氏三熊”。
世臣公传
包世臣(1775~1853),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于东汉时曾分置安吴,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学者称之为“安吴先生”、“包安吴”。是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谈兵。嘉庆十三年中举,多次考进士不中,以大挑试用为江西新喻县令,年余,又被弹劾免职。此后曾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人幕客。他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巨政,经常向他咨询,以此名满江淮。鸦片战争时期,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曾有记述与议论,颇具卓见。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统于礼",“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记事之文"。他的文章大都关切时务政事,谭献称其“深切著明"。姚柬之评他的文章说:“少事谨严,老弥健肆,一洗数百年门户依傍之陋。”他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论书法尤精,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篆刻亦为当世推重,间亦作画。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履常公传
包履常,字适可。从小受到父亲的精心培育,年少时就进了太学。淳熙八年考中进士乙科。他深悟“挈矩”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初官为盱江教授,多方筹资设学馆,盖讲堂。建宿舍,办食堂,使廩生增到五六十人。他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主持教育时,御书阁损坏长期无人过问,他报告郡守,修葺一新。邻近郡县的读书人见他认真办学。都到他这里来求学,多到几百人。以致学馆人满为患。任吉州吉水县令,他冲破阻力,调整赋税,不仅使贫苦人民减轻负担,也使一些奸官恶吏无法从中为非作歹。县里歉收,民众缺粮,他请求常平仓的管理部门发粮救济。又向州府要求减去吉水的赋税。贫苦百姓实在交不起粮物的,他在县财政结余的款项中代为填补。他一再向安抚吏言谏,从而终止向郡城输送粮物的决定,免去了百姓长途搬运的负担。
他处事求实,心怀坦荡,大公无私,迎得仕民信赖,越级告状的人便越来越少。升任平江府(今苏州)通判,未上任即病逝。临终前,他还把读书做人的“挈矩”之道,谆谆告诫他的儿孙们铭记于心
元吉公传
包元吉,原名履祥,安徽合肥人。他自幼刻苦攻书。十五岁时,被刘郡守所器重。考中进士后,朝廷命他担任国子监丞。会见太学生时,启迪学子正心修身,自强不息。后任秘书监丞、崇政殿说书、翰林院待制、朝散大夫等职。
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合肥位于淮河南岸,人称“边城”,是国防前线的重镇。因多次遭到战争洗劫,村里残破,巷陷凄凉。人们日夜操戈,保卫国土,盼望朝廷早日重整旗鼓,收复中原。公热血满腔,爱国心切。前往临安,寻找真理、施展才华、报效国家。可是他在临安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君臣上下,文恬武嬉,终日沉缅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轻歌漫舞之中。毫无光复故国山河的愿望。他壮志难酬,精神沮丧。于是请人给自己画了一张肖像,愤慨地在画上写了这一段题词: “某才学则迂疏,其志行亦狂简。幸逢世以效愚,每惴惴于自反。僚友谓之强而主上谓之板。愧变通之未能,徒为达士之所莞也。强者,矫亢不阿之名,板者,愚执不通之谓。盖气质蔽固之已深,而学问变化之未至,若谬比于俭邪,则难合乎公议。虽内省之无愧,然岂敢忘敬畏也哉!”
这段话是他自己精神上的一个自画像,反映了他的爱国心切和倔犟峭直的性格。
孟初公传
包孟初,字文童,号黄溪,浙江防军人。据防军包氏旌义宗谱记载:孟初公幼罹茕疚,千里归榇,事母纯孝,为人方正,好士爱物,识见超卓,性度渊宏。国初诏辟人才,有司咸物色之,公以孀母在堂,不忍远离膝下,即晦明以辞治家。得陶朱之术,辟地万余亩。正统戊午发粟远济,朝庭遣使斋勅赠为义民。次子士敬谢恩,阙下赐燕光禄翰林。周公讳赓者,偕僚友作嘉义堂记,以多其赐。戊辰闽处合乱,兵食告匮,出金济饷,例赐冠带。公曰:我心甘布衣,文绣非所愿也,然君赐不可有违,令季子士安受之。其家产属诸子均与,弟之遗孤,郡邑高其行谊,每乡饮必礼为大宾。平生乐善好施。尝助修府学,重建宝山禅寺。而灵云觉明、灵岩、广慈、宝林、江心诸名刹建修,皆有助焉。坦辟居侧、通衐十里作板陂,开黄溪堰,灌注常稔五里云。
赞曰:植义行仁 间世之英 屡徵孝秀 晦目隐身 地连阡陌 寿跻九旬 厥谋燕翼 发粟赈贫 天章褒锡 伟哉芳名
录自浙江东阳《包氏旌义宗谱》
奎祉公传
包奎祉,镇海西郊横河堰钟包村人。性情爽直,勤恳劳动。虽家贫寒,但不妄取一丝一毫。他以手工缝纫为生,因收入微薄,改贩丝绸,往返于宁波、温州—带。一次,路过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住宿在客店里,第二天一早便和住店商贩们一起赶路,晚上住店时,他发现自己货担上的青布包袱换成了一个锦被枕头。打开一看,里面有二百两银子,还有一张五千两银票。查问同路商贩,却无人认领。他料定是哪位挑夫在黑暗中忙乱出错,把包袱拿错了。即挑着货担折回天台客店,等失主前来认领。可连等数日毫无动静,他只好在墙上写明情况与自己的地址,挑着货担返回家中。
(录自《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
永怀公传
包永怀,四川邻水人,明代武进士,率兵参与收复台湾,以军功任台湾陆协台。后任陕西镇台代提台职,暮年归休,有五百士兵随身。
永才公传
包永才,四川邻水人,谙熟兵法,举将才,任江南镇江府台,挂帅总兵,游击福建、台湾等地。人称“大老将”。
见捷公传
包见捷,(1558—1621),云南宣威人,自幼好学,和谭继统一起攻读诗书,不论春夏秋冬,苦读不辍。万历十二年,两人同时中举,被誉为“双壁”。万历十七年见捷名登进士,选庶吉士。后官礼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等职。
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派出大批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分往全国各地采金采珠,强征赋税,大肆搜罗钱财。宦官便巧立名目,贪污中饱,人民深受其害。奸人李本立奏请采珍珠于广东,见捷上疏言其害,皇帝不听。又疏罢矿税,弹劾税使马堂、鲁保等的贪赃枉法行为,皇帝亦不理睬。见捷便与户科诸谏官约定,凡皇帝采矿增税的诏谕一出,必犯颜力谏,一月三疏,共上疏十余章,如论临清税使扰民必致生变,又论辽东局势危急、矿税为患最烈等。皇帝动怒,欲逮见捷入狱,大学士沈一贯给事中赵完壁等竭力说情,才改将见捷贬滴为贵州布政司都事,其余谏官停俸一年。沈一贯、赵完壁等亦牵连而受停俸处分。
不久,临清市民不堪税使马堂横征暴敛,愤起反抗,揪住马堂,商民罢市,火烧税署,打死马堂的爪牙37人,轰动全城。又过几年,辽东地区也发生了军士反对税使高淮克扣军饷。锦州、山海关等地也相继爆发城市居民的反抗运动。打击了皇帝派往各地的矿监税使。这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民变”。包见捷进谏数事都已应验,因而史书上称“见捷言如左券”。
万历三十四年,朝廷复起用见捷为兴业知县,后改任户部主事。再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神宗死,光宗继位,按神宗遗诏,以谏言得罪的都给予仅次于卿相的高位。光宗素知见捷贤能,任命其为吏部侍郎。次年入京师,病卒。归葬于建水城东北郊白鹤山。熹宗帝诏赠工部尚书赐祭葬。雍正《建水州志》称:“少宰公见捷,讲圣道,明经学及子史源流,宵吟夕讽,考订精详。既而历参大政,事业文章为一代名臣,南邦文献,汲引后学。
(摘自一九九五年<春城晚报>)
继周公传
包继周(1925-2007)先發公嗣子,先有公次子,江苏省谢集乡三里人。一九四一年月参加新四军,一九四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担任过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淮南阻击战、苏中七战七捷等著名战役;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建国后赴朝鲜参战。身负重伤四次。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抗美援朝奖章各一枚,其它大小战役纪念奖章数枚。一九六三年转业至仪征。担任生资公司书记,一九八四年离休,享受正处级待遇。
万银公传
包万银,四川达县九岭乡人,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被授予上尉军衔。解甲回乡后,从事医务,为九岭乡人民医院院长。
他为人质朴善良,平易近人。在从医中,不论天气晴雨寒暑,不计路途遥远坎坷,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把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作为己任。对贫困者非但分文不取,而且常常慷慨解囊,悯贫济难。邻乡张某重病在身,无钱治疗。万银公翻山越岭,上门免费为他治疗,使之得以全愈。还送他十元作调补。一九七二年冬,梁平县一个妇女因丈夫被倒塌的房屋压死而成了贫困无倚的寡妇,带着孤儿讨乞。万银公送她棉絮一床,现金五十元。万银公如此这般的乐善行为,不胜枚举。因此,当地群众称他为“包老善人”。由于常年辛劳,患了肝癌。达县医院断定已无治愈希望。他却凭自己的医疗经验,自开处方配药进行治疗,又以坚强毅力和意志常年不懈地进行健身运动。终于战胜了病魔。获得了康复。享受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摘于《四川邻水包氏族谱》)
坤中公传
包坤中,字厚堂。贵州炉山人。生于1876年十月二十七日,1910年卒于官。少时即亲承庭训,颇多陶熔。虽且耕且读,但奋力求学,曾自题“尽心为事,读有用书”而自律。负薪汲水,手不释卷,盛暑大寒亦然。
光绪辛丑年中举,。历任广西荔浦、容县、全州、临桂、浔州、平南等府州县缺。因积劳致疾,以宣统庚戍六月,卒于平南县署内。享年仅三十四岁。
秉性孝友,尤务勤俭。其父学懋公因乙卯之变,曾在普安江西坡被流寇绑劫,因而惊悸成疾,百病俱发。坤中衣不解带,躬侍汤药三年,致父寿至古稀有六。
宣统已酉,奉令回黔考察监狱,就便省亲。在乡期间,泛接士民,茅舍陋屋,无所不至。解衣下田,与里人共欢乐。里人“啧啧”称道:“不羡其贵,而羡其为人。”
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在广西首任荔浦,即打破该县“司铎会审制”。平民与教民,得法律地位之平等。容县某权贵勾匪殃民,立予正法。豪强敛迹。在全州则禁赌而拆毁某御史戏台,赌风大敛。在浔州因进贿而开除统税局巡丁额,示不妄取。听讼则随到随审,随审随结,从无积压。过去数任所不能决者,均为讯结。所有冤抑,无不平反。释放人犯,坐堂立待其出门,胥吏差役,无从舞弊。广西世人颂为“小包青天”。时巡抚林公,曾以“胆识俱优,实心任事”奏保,奉令“着传令嘉奖”,并加级进禄。
生活俭朴,不计个人得失。如率队清乡,宿食自办。公益则往往先行解囊。捐五佰银金,重建宗祠,栋宇一新,独秀一方。又购获古今书籍数十种,捐赠本乡高等小学。
(摘自冠英包氏族谱包和麟《先考事略》)
烈公传
包烈,字笠翁。浙江诸暨人,生于1902年。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历任蒋介石侍从室卫队分队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特务营营长,军令部第一厅第一处笫一科科长,预备第六师少将师长,国防部情报局副局长,参谋部第二处副处长兼第五组组长,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59年晋授为陆军中将。1980年12月9日在美国逝世。
惠僧公传
包惠僧,湖北省黄岗县人,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1920年在武昌组织共产党临时支部,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至1923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了共产党的组织关系。1949年11月,毅然从澳门回到北京。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内务部参事,从1957年四月起任国务院参事。
他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撰写他亲身经历的共产党成立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史资料。撰写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回记录;撰写了《二七工潮始末》等工人运动历史资料近百万字。
1979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摘自中央党政机关为包惠僧追悼会的《悼词》
定公传
包定,浙江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人,在亭旁组织农民协会,选为协会主席。1928年组织亭旁农民起义,任指挥部总指挥。成立亭旁苏维埃委员会,任委员会主席。后调任天台县委书记。1929年3月在杭州武林路被捕,关押于浙江陆军监狱。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并领导难友进行绝食斗争。1930年6月22日赴松木场就义时,大义凛然,慷慨赋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时年仅30岁。
起然公传
包起然,字玉刚,1918年11月6日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的钟包村。抗日时期在重庆一家银行工作。1949年举家迁香港。1955年起搞海上运输,经过二十多年的冲决涤荡,其巨轮超过二百艘。总吨位为二千一百万吨,船队总值超过十亿美元,领先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和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咸克和香港舱王董浩之,登上“世界船王”宝座。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1978年,多次来北京,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与内地建立合资经营“大陆香港合资公司”,向国内订购一亿多美元的六艘巨轮;出资千万元在北京兴建一座豪华的兆龙饭店。给上海交通大学捐建一座大型现代化的兆龙图书馆。在杭州资助兴建一所游泳池;建立“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开办一所宁波大学。荣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不遗余力。他建议中、英两国政府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捐出二千万美元注入该项基金。
他给合肥人民奉献了一座“兆龙门诊部”。他亲笔写了“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铭刻在包兆龙铜像旁的巨石上。
九月二十三日,他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曲靖电视台编辑供稿)
汝袍公传
包汝袍,讳锦恩,字涤初,清光绪16年庚寅生于福建永定县凤城镇人,自幼被名医包桃初三叔允收为徒,并以随带自著之《无妄集活法医书》五卷相赠,指点学医门径,口授诊诀。他深受桃初三叔最勉,由动机而兴趣,近而兴奋,遂手书曰:“化弱健移富济贫,当为良医”,并自号涤初,意欲步桃初后尘,冀于医之道有所作为。嗣后矢志攻医,不敢少懈。举凡灵歧素问。内经、难经,尤以医圣张仲景著“伤寒论”卅篇,以六淫伤六经。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等计288病;杂病论,五脏九十六病,五劳七伤妇人诸病总计576病,透彻研究十年,始出悬壶济世。每遇奇难杂病,经验之方,辄为诊病日记,四十五年如一日。
涤初长期任官医局长,国药业同业工会主席,并连续行医近半个世纪,为祖国的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为永定人民的医疗保健工作作出了历史贡献。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得到邑人的尊敬和怀念。邑人尊称“涤初先生”,遐迩知名。
1937年十二月,应汀州专区秦专员及丁逸群科长之邀出诊汀州。丁之妻何氏,水肿便闭,痼疾久治不愈。公诊断后配药,六日告愈。其子丁骕博士特赠红底金字“道义之医”巨匾。1940年,永定县长俞呜鹤之子出生三日啼哭不止,中、西医束手,公入诊食指三关,即断言脐血,俞夫妇均不之信,当即拆视襁褓,果然。药一剂血止而愈。俞令盛激之余,赠十六字巨匾:“昔之文政,今有涤初,良相良医,同出一门。”赞誉备至。
公医术精湛,用药如神,有口皆碑。曾自作一联以座右;“医机闲处悟、治法化中生。”公行医半个世纪,临床经验和医著甚丰。著有《涤初氏儿科知要》、《涤初氏妇科知要》及《涤初氏内科治验录》、《涤初氏儿科治验录》、《涤初氏妇科治验录》。《涤初氏杂病洽验录》(计六百余例)。又医论:《天时失令。种病之因。》、《水土论》、《社会之医学》、《妇科隐病八症治》。上述著作于1951年呈献北京卫生部,受部誉“为祖国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医著之丰、医名之著,医林中实不多见。
(摘要于包宏澍撰《汝袍公传》)
德明传
包德明,(女)1908年8月22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日)—2009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日),生于四川省南溪县,是四川南溪著名书法家包弼臣曾孙,她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法学士)。1980年在美国又接受卫斯里扬女子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半个多世纪中,曾荣膺各种职务,克已奉公、热心公益,为世界科教、福利事业和妇女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包氏现代杰出的女名人,享誉中外。
抗日期间她任中央妇女动员委员会陪都妇女动员会常委,支援抗日作战。在重庆办理前线迁渝各工厂工人及子弟之收容教养工作。并在陪都创办《妇女福利社》,为妇女福利事业之首创。在任制宪国民代表大会期间,为提高妇女地位,竭力争取妇女参政名额最低应占百分之二十,并以法律定之。
1957年在台北创办《铭传女子商业专科学校》,悉力耕耘,校誉日增,1990升格为《铭传管理学院》,培育精英5万,桃李满天下,享誉国际教坛。曾获联合国大学校长协会颁发的“亚洲杰出女教育家”奖、英国国际生物学研究中心颁发的“世界杰出人物”奖及国际狮子协会颁发的“杰出女教育家”奖。
从事海峡两岸妇女、文化、教育之发展及交流工作。获北京大学聘为“顾问教授”;荣获世界国民外交协会颁发的“艾森豪荣誉奖”。
她学识渊博,勤于研究,著有《中国货币政策论》、《中国高利贷问题》、《教育与文化论集》、《理想与信念》等已出版六集,约一百余万字。德明女士八旬以后,仍荣任私立铭传管理学院院长、世界国民外交总会副主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驻联合国首席代表、联合国国际大学协会总会指导委员会主席、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副主席、亚洲女子足球总会主席、国际教育兼管理科学基金会董事长、北京大学顾问教授、行政院科学委员会评审会委员、中央日报社董事长等职。1999年1月正式退休。2009年2月1日9时50分,病逝于台北荣总医院,享寿103岁
摘自《南溪包氏源流》
松文公传
包松文,字茂恒,四川南溪人(1899-1957),自幼好学,受到进士王雨村器重。因民初废科举,立志于商贸。以先辈“信丰号”糖、油、茶基业为主,经营达半个世纪。松文关心乡人的生产,尤其佃农植蔗同自耕植蔗者,一有缺肥,立即资助,不谋计息。待蔗糖收获,以市场正价相买,然后转制白糖。对县境资金短缺工商户,不乏及时雨之资助。
松文生年礼贤下士,爱国爱家,抗日战争期间,以“信丰号”义卖土特产三天,所售金额悉数捐献抗日。且热心公益同慈善会事业,县属登高乡建场,乡村修桥补路,功德碑上皆列首位。且每年于屏山买枋料,交县慈善堂布施贫穷逝世者。农历每年年关以黄谷三十石,救济贫寒人家,对族亲贫寒者逢年过节,事事关心。
松文曾任糖业工会主席,县工商联副主任,第一届县人民代表。于县口碑载道,闻名遐迩。
摘自《南溪包氏源流》
盛标公传
包盛标,1912年11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罗坊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历任福建省长汀县苏维埃政府科员,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员,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五团十连政治指导员,绥远军区骑兵支队长,绥远军区萨县分区第二副司令,内蒙古伊克昭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顾问。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英勇奋战,不怕流血牺牲;在抗日战争中,身先士卒,奋力杀敌,先后三次光荣负伤,留下了终身残疾。抗战胜利后,他带领部队参加了第一、二次绥包战役和集宁战役。并成功地指挥部队取得了毕克齐阻击战的胜利。
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工作中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经医治无效,于1991年1月20日逝世,终年79岁。
摘要于内蒙古军区所写的包盛标《悼词》。
志良公传
包志良,亦名鲍志良,生于1925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安徽省天长县郑集乡船塘村人。1942年2月参加革命,任安徽省地区游击队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2月编入新四军。后属华东第三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
1946年起历任胶东军区附属医院政治处干事、空军第二航空预科总队秘书、组织科长、29师团政委、济南空军青年处处长、空军22师主任、副政委、政委、沈阳空三军任副政委等职。1983年在空三军离职休养。
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司令部颁发的荣立三等功奖状;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纪念章。
志超公传
包志超,字永玮,号祖同,一九二七年生于贵州三都县。他毕生尊祖敬宗,格尽孝义。临终的前一天在病榻上吃力地挥笔撰写一诗:“纯白裔孙孝意究,续修家谱承先宗。孝肃家风垂千古,承前启后在吾躬”。表现了他为弘扬孝肃家风的殷切情怀,恨天不假年,于次日与世长辞,享年69岁。
他好学上进,孜孜以求。1950年参军,不久考入清华大学排水专业就读,1954年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军委总后营管设计处、贵州省建设厅、省建设院、省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任技术员、工程师,省工程力学协会冶金分会会长,冶金系统书法协会理事等职。一九八八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认真实践。60年代在解决大三线建设的给排水问题中,根据溶洞多、暗河多的特点,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清贫、俭朴,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为家乡献计献策献技能,解决了三都县城居民饮用水问题。县政府给他500元慰劳金,他全部捐给了三都城关小学。
不忘先祖,一生孝廉,弘扬孝肃家风。1985年起先后两次自费到福建上杭寻根,唯倡议续修家谱,并着手进行筹备工作。后来不幸患脑动脉瘤,久冶不瘉但他仍各方收集资料,撰写谱稿。在身体极度虚弱情况下,仍将资料、文稿装订成册,教育后代要好好保存,继续弘扬孝肃家风,严遵先祖家训,做拯祖的好裔孙。
摘自《闽杭包氏族谱》
中祥公传
包中祥,浙江防军人,生于1932年12月,殁于2010年5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是世界书画家协会绘画理事,书画世协华东分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
自幼爱好书画,得施晓湘赏识。书画各体皆能,又习甲骨文。《治家格言》被日本收藏,楷书《正气歌》获二等奖。绘画擅山水、仿宋人物。《归牧图》被加拿大收藏,《曹操题诗》获第五屆国际书画展银奖。《八仙图》获2002年文化部世纪和平杯金奖。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翰墨精品集》、《世界书画家铭录》等书;诗词入编《东阳当代诗词选》、《吴宁台诗词选》等诗集。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研制了五千年干支纪年速查表和万年星期速查表;首创八阶完全幻方,结朿了唯印度独罢完全幻方的历史。 (摘自人民文摘《学习实践》)
浩源公传志
包浩源,福建漳州南靖县和溪乡人。1986年,合肥市政府在合肥重建包公墓园,并决定按包公墓原样和材料重建,为了寻找包公棺材的金丝楠木,从安徽找到东北的兴安岭,又从兴安岭找到西南的西双版纳,均未如愿。后来在福建的漳州发现了比较理想的金丝楠木。此楠木长在包浩源承包的林区内。年近古稀的包浩源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说:向先祖敬奉棺木是裔孙的应尽之孝,哪棵合用砍哪棵,要多少砍多少,绝不收分文。充分表现了包公后裔继承孝肃家风的崇髙美德,他奉献金丝楠木22棵。用这些木材复制的棺木,检装着包公遗骨,安祥地平放在光彩照人的茔墓里,永供世人凭吊拜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