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骆姓相关,万年永康籍越族后裔今安在
骆姓相关,万年永康籍越族后裔今安在
2016-12-30 14:28:15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40  评论:

骆姓相关,万年永康籍越族后裔今安在

几十年来村民在此老街生息。

1万年前左右,在永康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一群人。据专家考证,他们就是古越族。

    可这些永康人和包括他们的后裔一直了无痕迹,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在永康境内还能找到他们后裔的踪迹吗?

    最早四姓跟越族无关

    70多岁的应宝容是永康姓氏研究专家,1997年出版了《永康姓氏志》一书。“据我调查,永康范围内,存在着340个姓氏,其中复姓5个。排在前十位的是胡、陈、吕、应、徐、李、王、朱、施、黄等姓。”应宝容老人说。

    他所统计的这些姓氏主要从谱牒里找出来的。在中国,谱牒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年夏朝开始,就有王室世系。到春秋时,各地谱牒盛行,可至今已没有痕迹。在永康所发现的谱牒,均在宋以后。

    应宝容老人说,从这些谱牒中,他发现在永康最早出现的有徐、赵、孙和叶四个姓氏。

    徐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徐福。他曾多次带着童男童女,为秦始皇求不死之药(有专家称他是日本人的祖先)。

    早在五代前,徐福的后裔来到永康居住。但徐福是齐国人,肯定跟古越族无关。

    赵、孙和叶的祖先均在宋朝时期迁居永康。迁居地分别是江苏、杭州、衢州等地,应是越族曾经生活的地方。可赵姓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弟弟的后裔,为汉族鼻祖黄帝的后裔。

    孙氏的祖先原来不姓孙,而属以帝王赐姓为氏,也系黄帝后裔;叶姓则出自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后裔。

    先有坡塘后有永康

    在采访过程中,应宝容老人提供了一些线索,认为永康还存在越族后裔。“在江南街道王染店小区,居住着70多名姓欧阳的居民,应是越王勾践的后裔。”老人说。

    70多岁的欧阳永修是应宝容的同学,正在重修家谱。他说从上辈开始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坡塘,后有永康。”而坡塘则是欧阳居住之地。

    相关史料也记载,欧阳姓氏的来源有两种,均跟越王勾践有关。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今湖州一带)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永康欧阳氏则追溯到唐代。当时,他们的祖先从南京迁居到江西南昌。到宋朝时,他们的子孙欧阳兴考中进士,被皇帝派到永康为官。这个欧阳兴就是他们的始祖。

    另外,在姓氏志中,跟越族相关的,还有邹、骆和诸等姓。

    据《索隐述赞》等史料记载,“勾践之裔,是曰无绪,既席汉宠,实因秦余,驺、骆为姓。驺也作邹。”

    邹姓在永康没有形成自己的村落,跟杨姓等居住在永康花街镇杨公村。

    97岁的徐爱英,是杨公村最长寿的老人。她已故丈夫的父亲,是村子里第一辈邹氏人员。

    对于邹氏是否古越族的后裔,徐爱英摇头表示不知。从徐爱英口中,记者得知杨公村里的邹氏居民并非是杨公村本地人。

    “上世纪初,我爷爷带着家里的两个弟弟,从武义的邹里坞来到永康‘讨生活’,并在杨公村扎了根,那时,他才17岁。”徐爱英年纪虽大了,可思路却很清晰。

    据了解,杨公村共有十几户邹氏居民,近80人,其中不少已是徐爱英的孙辈、曾孙辈。

    按照辈分排,43岁的邹秀华应是徐爱英的后一辈。邹秀华的爷爷,便是徐爱英公公的其中一个弟弟。

    邹秀华回忆,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她还不到20岁。每当清明节,邹秀华爷爷那一辈的老人,会带着村子里所有的邹氏人员徒步走回老家邹里坞祭祖。

    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宣统年间重修的《邹氏宗谱》。邹氏祖先可追溯到北宋刑部尚书、越国公邹浩。他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52岁,祖籍在江苏常州。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有《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他的始祖则是从越国之地迁过去的。

    永康骆姓主要集中在永康市古山镇竂前村。

    来到寮前村时将近中午,各家各户正忙活着午饭,偌大的村子甚是安静祥和。

    对于“骆姓子孙为古越人后代”这一说法,寮前村的老人纷纷摆手称不曾听说,只知传说很久很久前山上有种草药,吃了会掉发,那时的人都会上山采来吃,不知这是否跟古越人的“断发文身”有关。根据《竂前村志》上记载骆姓本是从义乌李塘迁移过来。元末明初,即公元1368年,四十五世骆姓后裔进、辅、和三兄弟由义乌李塘石臼村迁居永康石牌(今竂前村)。

    “目前全村800多余口人,16个姓氏,500多人都姓‘骆’。”1995年,寮前村修订了村志,今年68岁的骆金超为编者之一,喜欢钻研历史的他对于村史是再了解不过的。 为什么叫“寮前”?骆金超解释,当时祖先迁徙至此时,这一土地还十分贫瘠,一半山腰上有间茅草屋,即“茅寮”,里面住了户姓金的人家。骆氏祖先在茅寮前定居下来,起地名“寮前”。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庄文化的集结,寮前村的祠堂已有200多年历史,骆金超带领我们前往时,却发现青砖瓦片建成的祠堂内早已变成了一个工厂。

    “以前的祠堂很漂亮,正门口是一个铁戟,里面挂着各种锦帛的图腾,墙壁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古人劳作的,有各种鸟兽的,你们所说的古越图腾可能就在里面也说不定。”骆金超说,由于这些古迹在“破四旧”时全部都已被扫除,现在早已无法考证,对此,他也颇感惋惜。对杨公邹氏的来历,有不少待解之谜。虽然在宗谱中提到,这支邹氏出自范阳(今北京、河北交界之处)。但没有古代谱牒所应有的“五服九族图”,整本宗谱只提到邹浩一个。

    另外,按理出自范阳,这支邹氏的堂号也应以“范阳堂”称之。可在宗谱的宗祠图示中,所提到的堂号则为“敦睦堂”。

    据专家考证,邹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居多,六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68%。而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正是古越族———百越族的分布地。

    对骆氏的出处,有学者认为骆氏原为姜姓。义乌、永康骆氏为姜太公的后裔,“有公子名骆者居于狭之骆谷,遂以骆为姓”。但义乌方志学者张金龙等人曾做过调查,认为义乌骆氏后裔均为越王勾践的后裔,也是义乌境内唯一可以确定的越王勾践后裔。

    为何难觅越族后裔?

    从永康现在的越族后裔来看,他们的先祖都是近千年内从外地迁居而来的。从目前史料来看,除欧阳姓氏“先有坡塘后有永康”之说可以考证外,对曾经生活在永康的其他越族后裔确实已难寻其踪。

    应宝容说,首先古越族至今至少已过去数千年的时间。受秦“焚书坑儒”等影响,给后世的研究带来困难,主要是无据可查。

    其次,越国从小到大再到灭亡,曾经历了多次战乱。据史实记载,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随后称霸中原诸侯,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他的子孙继续居于霸主地位。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攻楚失败被杀之后,越国走向衰落,而这正是越国人的第一次流散。

    史书记载,“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滨于江南海上”,说的是越国人流散到了今浙江南部、福建、广东以及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区。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这表明位于现在福建一带的闽越和位于今天浙江温州一带的瓯越,都有越国后裔的存在。

    越国后裔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迁移是在越国灭亡之时。公元前222年,秦灭越国,越国版图被纳入秦三十六郡之一的会稽郡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公元前210年,他对越族实施削弱政策。首先是把大越改名为山阴,解除了越族精神的寄托之所;其次,他严禁越人的习俗民风,以清除越国的文化影响;再次,他强迫越国后裔迁移别处,把他们赶到远离原先聚居中心的今浙江西部和安徽南部地区,而将中原地区的一些有罪之人迁徙到越国故地。

    但不管如何,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古越族人给包括永康在内的浙中大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据记者了解,永康有关部门将恢复古越文化,有意在已拆迁的解放街一带,打造越文化一条街等文化旅游产业。

评论
全部评论

0.2340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