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华邓氏族谱网作者孤峡山人收集、整理的《邓氏简史》和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联合村邓家沟邓氏家族2014年第三次修改的《邓氏家谱》的内容,笔者认为:对《邓氏家谱》就全国而言,首先应规范其族谱名称。建议按省、市﹙县﹚地区名称+族谱先祖迁居中心地名称+邓氏族谱,这样就更好区分邓氏世系分支的关系。现将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族谱文献目录的情况整理如下:
目录
一、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代表大会决定
二、谱序
﹙一﹚谱序
﹙二﹚新谱序
﹙三﹚原谱序
﹙四﹚叙 谱叙
三、邓氏由来·祖籍源流
﹙一﹚邓氏起源
﹙二﹚邓字由来
﹙三﹚邓氏祖籍
﹙四﹚南阳郡邓氏的由来
﹙五﹚本系祖籍
四、始祖汝德·先祖简介
﹙一﹚始祖邓汝德像·简介
﹙二﹚先祖邓珍像·简介
﹙三﹚一世祖邓师天像·简介·墓
﹙四﹚纨裤子弟邓起鹏像·简介
﹙五﹚纨裤子弟邓起鹍像·简介
五、家风家规·庭训准则
﹙一﹚邓氏家风
﹙二﹚家规庭训
﹙三﹚家庭准则
﹙四﹚治家联句
六、邓禹始祖·世代相传
﹙一﹚邓禹始祖·仁人志仕·世代相传
﹙二﹚邓方柏像·简介·题词
七、告皇粮·民风册
﹙一﹚邓贡爷、陈秀才告皇粮
﹙二﹚民风册
八、古蔺县志编委刘之庠先生赞词一则
九、先二十字派·续四十字派
十、邓汝德总系表
﹙一﹚桓祖长子光祖世系
﹙二﹚桓祖次子光殿世系
﹙三﹚桓祖三子光干世系
﹙四﹚楷祖长子光简世系
﹙五﹚楷祖次子光朝世系
﹙六﹚楷祖三子光宗世系
﹙七﹚楷祖四子光周世系
﹙八﹚楷祖五子光贤世系
﹙九﹚起鹍次子荣祖世系
﹙光策、光武、光圣、光国世系﹚
﹙十﹚起鹍三子邓模世系﹙光典、光文世系﹚
﹙十一﹚起鹍四子邓权世系﹙邓权长子光先世系﹚
﹙十二﹚邓权次子光尧世系
﹙十三﹚邓权三子光试世系
﹙十四﹚起鹍五子邓朴世系﹙朴祖长子光舜世系﹚
﹙十五﹚朴祖次子光哲世系
﹙十六﹚朴祖三子光商、四子光勋世系
﹙十七﹚五桐沟学聪世系
一、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代表大会决定
时间:二零一四年元月十二日
地点:邓国湘家
参会人员:
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代表:邓文才、邓宗奇、邓宗怀、邓宗林、邓宗仁、邓宗志、邓宗才、邓宗维、邓云英、邓国平、邓国才、邓国湘、邓国其、邓国旗、邓国强、邓国泰、邓国文、邓国发、邓国华、邓国忠、邓治礼、邓学玲、邓学鹏、邓学均、邓学良、邓国进、邓三娃、邓启林。
主持人:邓国才、邓国平
记录人:邓国强
内容:通过参会人员商议,一致同意以下决定:
一、不再设立族长、设立族委会、族委会内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三人,成员六人,秘书一人。
二、族委会负责组织管理族中活动和相关事宜,包括族谱清、增、清明会。
三、族谱清、增原则上二十年一次,主要清漏,清错,增补。没有族委会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清、改、印族谱。
四、新一轮族谱诞生、上一届族谱完成历史使命,以新一届族谱为准。
五、五桐沟与邓家沟合谱,从第十八辈起对应,由“大成魁”更为“德维兴”。五桐沟之人﹙宗亲﹚以后所生人口一律按合谱辈行取名。
六、清明会、大清明会原则上五年举行一次,小清明会三年举行一次(各房也可自行决定),二零一四年举办第一次清明大会。
七、新立邓氏家风。
八、选举产生第二届族委会主任、副主任、成员、秘书。
主任:邓国平。
副主任:邓国才、邓国湘、邓国强。
成员:邓宗仁、邓宗志、邓云英、邓国文、邓国泰、邓国旗。
秘书:邓国文。
二、谱序
谱序就是家谱序言,主要说明修家谱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对修谱需要说明的内容等。笔者就谱序而言,除将2014年修谱的谱序和前言融为一体整理外,仍保留其新谱序、原谱序、叙谱叙的内容未作整理,体现了《邓氏家谱》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一﹚谱序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国家珍贵文化的一部分。家谱隐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等资料,在国家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祖人邓庠谦在彰德乡小沟子﹙现邓家沟﹚永隆山教书时录写《南阳郡谱》,以后经过邓显禄,邓显群,邓位高等抄膳,虽各有增补,但基本照抄。
原谱在当时是适合的,从今天来看,有几点也不适宜,一是序言和家规家训大部分不符合新社会要求,二是编排不条理,不便翻阅。三是现在的子孙大都未列入谱内,不知历代祖先是谁。四是师天祖入蔺时间写误,必须更正。鉴于这些情况。有进行增删修改,重新整理编排之必要。
邓氏族谱是记载邓氏族人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展全过程的家族历史资料,记载着家族世系源远流长,繁衍延续,兴旺发达的历史情况,对各代发展详情,属何世系,宗支辈行,一目了然,是增强族人凝聚力,勉励族人传承高节家风的重要家族史料;邓氏族谱客观记载的族中各代奉献精力、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是族人乐观自强、勤奋向上、奉公守法、爱国爱家的楷模与榜样。为此,从1984年﹙甲子岁﹚正月开始至1987年﹙丁卯岁﹚6月写成此谱。
编录新谱在于使族人了解家史,明确称谓。正确处理家族关系。除此无其他目的。所以,新谱只作为家庭史册,传世存查。
原谱中所言道德家训,凡是不符合现代要求的一律删掉,只取现仍适用的部分。原谱只写男不写女,这是过去习惯,新谱则按现代要求,男女都写。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
编录新谱,主要以道光十年﹙1830年﹚邓显禄抄本,光绪廿一年﹙1895年﹚邓超群抄本和1974年邓位高写本为依据,以碑记作考证。查阅《汉书》、《宋史》、《中国通史》、《中国古今姓氏词典》等正史书籍作校正和补充,同事到族人中采访,或通讯方式搜集现实资料。并承古蔺县志编委会刘之庠先生支持提供借阅了王秀才家珍藏的《古蔺源流》一书。使新谱内容准确,充实。具有历史和现状的查考价值。原谱均系文言,新谱主要用白话文,面向大众化。新谱分一、二两卷编排合并装订,以后如需,可从三卷编排下去。
邓氏族谱的传存续修,需历代邓氏族人严谨勤耕。本次续谱,是在1982年(壬戌岁)老谱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登核查建立新谱。2014年(甲午岁)1月,由邓国才、邓国发、邓国平、邓文才、邓国湘、邓国其等人发起,多次在彰德邓文才家开会研究,逐步扩大由古蔺邓家沟(贵州)、五桐沟各系族中代表参加会议,具体确定续修新谱方案,并分片专人负责清登核查工作。本次新谱是在原老谱的基础上,改错查漏,并将新登记从光字辈系脉到户的新增人口全部上谱。新谱9至63页将原老谱全部内容保留,利于保持各历史时期建谱时代背景的原样并方便查找。
本次续谱,经古蔺邓家沟(贵州)、五桐沟等全体族委会成员于农历二0一四年四月十三日在邓国湘住宅反复商定:古蔺邓家沟(贵州)先二十字派由原第二十字辈的“明”更为“兴”﹙笔者认为:先二十字派由原第二十字辈的“明”更为“兴”字后,续四十字派第四十一字辈的“兴”字又重复,不对。建议:考虑“明”字不更为“兴”字,或将续四十字派第四十一字辈的“兴”字在下一次修谱时更为“欣”字﹚。将五桐沟二十字辈(嘉元定国世,学祖朋良其,应金荣宗志,启发大成魁),古蔺邓家沟(贵州)二十字辈(尚应师起木,光儒庠以廷,朝文宗国学,世自德维兴),五桐沟后人从第十八辈起和古蔺邓家沟(贵州)的十八辈对应统一为“德维兴”,合谱明宗,以后子孙按此辈行往下行名。
邓氏人生有根源,枝繁叶茂子孙贤。诚望族人传承祖宗好古训、好家风、好美德,继往开来,弘扬正气、诚信做人,崇尚孝义,践行文明、提高素质,多作为社会对国家有益的贡献,促进邓氏家族根深枝茂。
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第二届族委会
邓国平、邓国旗沐手撰
2014年﹙甲午岁﹚7月
﹙二﹚新谱序
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为治国之导。家谱以考世系而究渊源。夫一姓之宗繁衍久矣。若无谱,则后嗣各处一方只知姓而不知其根源也。不知根则不知世系。不知世系,则不知宗支辈行。何从分清称谓而顺应世情耶?再者家谱若具有历史价值,还可供写县志之资。由此观之,家谱虽属沧海种之一粟。然兴国史,地方志有联系。故不可无也,对于此于国于家有益之举,事关历史本源,伦理道德之谱。应重视而书之,以传后世,让万代子孙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诚如是,岂非盛世也哉。
邓屏·国强敬撰并书
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岁正月十九日于石林小舍
﹙三﹚原谱序
国史从来历代修 承先启后着辉猷
国史功丰开宇宙 家谱虽小考源流
国史首创推司马 吾家谱成乃纯修
齐辈当惜无价实 史册永传万千秋
注:司马迁史记
本房家谱是邓庠谦字纯修写成。
﹙四﹚叙 原谱叙
窃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夫史所以记言而记动谱所以考世系而究园园昭信纪以笃一本也忆生齿繁而嗣绪昌则世族世宗于以支分派别迨其渐远往往以同根共脉之亲渺然不识其又来幸获异地一遇则曰同姓或通显仕宦名列天朝稽族氏而莫辩焉噫嘻一本源流置若罔闻恐质诸先君姜一无怨恫乎是则家谱之创于迁国图存之初者由来旧矣且虞夏赐姓成 分茅恒重其族也吾家族失而无稽慨夫物本于天人本乎祖本夫天者理同亲亲之仁可以达彼苍本祖者气同骨月之爱幽以格祖庙一旦冥然罔觉以致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天地尚得颊于人伦耶周子太极张子西铭传亦墓志无非使人晓然于大原焉亦即人间一谱碟也余等伤前代之记载无存卢后世之尊卑有紊世远年湮其远天悖祖孰打于是爰集通族先仪族正承燕翼贻谋约禁规条先人之垂戒勤为成书使千百世而后按谱而考宗初森然有序子孙曾昭兹来守作述重光后先辉映雍雍乎亲睦之风秩秩然孝慈之族何莫非盛事也哉。
百代宗支共祖先 千秋瓜瓞识渊源
发祥有庆遗谋远 化被吴疆教泽坚
一切俚语传先绪 万代承宗祀祖先
根深叶茂垂后嗣 家谱相传世世延
道光六年戊子岁小沟子回龙寺仪录
龙山庠谦号纯修遵族命妄识敬书
道光十年庚寅岁奉庠谦尤命弟显禄抄录
三、邓氏由来·祖籍源流
﹙一﹚邓氏起源
远古时代炎帝族和黄帝族联盟,融为华族,因此,历代一致公认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当代人每称:我们是炎黄子孙,即源于此。查我邓氏祖系源流先要从黄帝说起,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都姓于涿鹿,在位百年,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共得十二姓,黄帝之子玄嚣后裔帝喾居西亳(今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妻简狄生契,尧舜时,契任司徒,居商丘,契之十四代孙姓子名履为商朝开国君主汤王,传到十一代高宗武丁是一位中兴贤王,在位五十九年,武丁王在位时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是为邓候,赐姓曼,后以国为姓。邓国所在地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
湖北襄阳邓城遗址1981年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国发字[2006]第19号文件,由国务院颁发)。
湖北省政府、国务院同时在此地立碑确认:
上述表明,此前,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谱》在邓氏祖籍章节中“邓国所在地就是后来的南阳郡,即今之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所以古来称邓氏的郡号为南阳郡。”的表述不准确。因为:
1、邓氏家族是子姓商朝曼公的后裔,派发于古邓国,古邓国的都城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市团山镇邓城村,这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公元前350年,楚宣王在今天的南阳设宛,在今天的邓州设穰,这是新邓县也就是今天的邓州的历史由来。
3、在公元前350年邓州设穰之前,邓城这个古邓国的都城所在地即为古邓县。
4、古邓县与邓州这个新邓县是完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地名。
5、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这个古邓县是我们邓氏家族源流派发之处,邓州这个新邓县与我们邓氏没有多少关系。
所以,对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谱》中就邓氏祖籍有关不准确的表述应予修改。
﹙二﹚邓字由来
公元前678年之前的邓氏家族的先祖虽然被尊为我邓氏先祖都是姓曼不姓邓。从公元前678年开始的邓氏先祖,就都是姓邓。也就是从公元前678年开始,我邓氏正式列入百家姓,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一员。《汉典》载:邓---dèngㄉㄥˋ见“邓”。《康熙字典》载:【酉集下】【邑部】 邓 ·康熙笔画:19·部外笔画:12---邓。
而简化“邓”字的由来则有一段轶事。1955年,以吴玉章为主任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呈送中央审批,绝大部分政治局委员都画圈表示同意,而邓小平同志没有表态。他对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说:“吴老啊,你把汉字这么一简化,我都不认识了!”吴老说:“小平同志,你别说都不认识了,你对哪个字的简化有意见,可以具体地提嘛。”邓小平说:“别的不说,就说我这个‘邓’字吧——左边一个‘丁’,右边一个‘耳朵’,不好看。第二笔往左边拐,第三笔还得回到右边写,也别扭。”当时的《草案》把“登”这个部件类推简化成“丁”,如“灯”简化成“灯”。吴老问:“那你看这个‘邓’怎么简化好呢?”小平说:“‘邓’字如果要简化,还不如写成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耳朵’呢。草书的“邓”就是左边写一个‘又’,‘又’的第二笔下边拐几个小弯嘛。”
吴老遂将此事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总理很慎重,问吴老:“请你的工作人员查一下,在宋版书上,‘邓’字有没有这样简化的?”于是,吴老打电话给张瑞泉。张当即到图书馆去查,果然在宋版书上看到有把“邓”简化成“邓”的。总理闻讯后,立即让秘书将张瑞泉接到中南海。张瑞泉当面将这册宋版书呈给总理看。总理看后点头,放心了;但仍十分慎重,特将此事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毛主席说:“他姓邓的不是对这个字有意见吗?这个字听他的,其他的就不变了!” 。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邓”字就简化成“邓”。
邓姓是我国百家大姓中的超大姓之一,总人口约898.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6%,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2013年邓姓居第27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
﹙三﹚南阳郡邓氏的由来
自公元前678年邓国子孙以国为氏以后,我邓氏繁衍不息,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并以南阳郡为郡望、以南阳堂为堂号,禹公被我邓氏族谱称为南阳郡邓氏的始祖。
邓姓南阳郡望形成于东汉,其核心繁衍地为南阳郡之新野县,始迁时间约在楚灭邓后、秦灭楚前,始迁祖为邓况。对邓姓南阳郡望的形成贡献巨大的为邓禹家族,其次有邓晨家族、邓彪家族。
我南阳郡邓氏自邓况徙居南阳郡新野以后到东汉时期成为东汉第一大家族时的繁盛之极。说明了我南阳郡邓氏之由来,并点明了我南阳郡邓氏始迁祖应是邓况,而不是禹公。但是,我们皆尊禹公为我南阳郡邓氏始祖。
﹙四﹚祖籍源流
吾家祖籍在南阳 先祖英才载诗章
清廉正直历朝有 智勇艺高胜中堂
辅汉中兴首邓禹 伯苗智多廉且刚
邓岳边防卫国土 遐公斩蛟除祸殃
助王革新有邓绾 愈公开过宁河王
廷瓒封疆政绩好 世昌爱国中外扬
平公创历传科学 石如书法千古香
光辉楷模传后世 师承永远记心房
﹙五﹚本系祖籍
我邓氏分支始祖汝德公,明以讃。生于明代嘉靖初年,青年时中举,隆庆时期考中会元,任礼部侍郎,后辞职归家。汝德祖生子邓珍,考中探花,任江西太和县正堂,数年后辞官,遂在当地创业而居。我邓氏分支先祖邓珍公生三子:长名晢、次名锋、三子明铠。锋祖生子尚卿,世卿、国卿。尚卿祖江西迁湖广长沙府恒州仁里乡小地名园土地。尚卿祖生子五人,长子应期在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广迁四川重庆府璧山县。应期祖生子二人:师瑀、师天。伯祖师瑀迁居叙永,在叙永军粮府经理粮册,临终葬于叙永县南关外。
师天祖于明末清初﹙公元1674年﹚从璧山县迁居古蔺中街,以教书为业。后迁小沟子﹙现邓家沟﹚斑竹林,开基创业,世代以耕读传家。定居于此已三百四十多年。
据此,我邓氏分支始祖是汝德公。祖籍是先江西、后湖广。江西籍祖先邓珍,湖广籍祖先邓尚卿,入川祖人邓应期,入蔺一世祖邓师天。
四、始祖汝德·先祖简介
﹙一﹚始祖邓汝德像·简介
邓汝德,名以讃,明朝隆庆年间,以举人会试第一,廷试第三,受翰林院编修,后起南京祭酒,升礼部右侍郎。
汝德祖登第二十余年,在官仅沟一考。
卒后增礼部尚书,谥文洁。汝德祖事父母至孝,为世人所称颂。
注释:
举人:明朝科举制度,三年大比,头年在直省,“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会试:次年以举人资格投考京都由礼部主考的会试,考中第一名为会员。
廷试:会试考中者由皇帝亲自在朝廷策考,名为廷试,分为一、二、三、甲。
编修:一甲第三名为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祭酒:国子监是明朝中央最高学府,祭酒是学府的首长,从四品。
侍郎:明朝中央政府设六个部,部长名叫尚书,正二品,副部长叫侍郎,正三品。
﹙二﹚先祖邓珍像·简介
珍祖,明朝时期,考中探花,任江西太和县正堂。自下车勤修正曲,康济民生,勲猷着而歌五袴,享盛世者颂三无。增封复任,奉职数载,心契高腴在望,遂创业而居焉。此乃豫章籍之故也。
﹙三﹚一世祖邓师天像·简介·墓
师天祖字敬之,廪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岁闰四月二十七日在四川重庆府璧山县诞生。明末清初携家迁古蔺中街,后迁小沟子﹙现邓家沟﹚,以教书,务农为业。于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岁二十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寿六十九岁。
师天祖妣任氏,重庆府祁江县农家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岁九月十七日,逝世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岁六月十九日,享寿七十四岁。
﹙四﹚纨裤子弟邓起鹏像·简介
起鹏祖原名鳇,后改名为鹏,清朝康熙时庠生。文林郎。
祖妣易氏,墓在小沟子﹙现邓家沟﹚,清同治六年五月初一日立碑。碑联云:应早鸾封荣寿母,绿传燕翼又贤孙。起鹏祖墓在小沟子﹙现邓家沟﹚,碑是三碑五帽,立有望柱。七十年代被毁做本地修建用石,因此,正碑碑文元可考,现仅存副碑,才发现起鹏祖的学位是文林郎。
﹙五﹚纨裤子弟邓起鹍像·简介
起鹍祖字汉翀,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岁十二月初七在古蔺中街诞生。成年后考中拔贡生,授任四川峨眉县儒学正堂,即县教谕,正八品。于雍正七年已酉咸水润七月十六日在小沟子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祖妣陈氏于清顺治十三年丙申岁十月十一日在本里一甲柏杉琐小堡生长。于乾隆四年己未岁十二月初八日在本里四甲小沟子(现名邓家沟)逝世,享寿八十四岁。
五、家风家规·庭训准则
﹙一﹚邓氏家风
邓氏族人,要热爱祖国、服从党政领导、遵守国家法律,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勤奋耕作、与时俱进、思维科学、城市守信、观点鲜明、弘扬正气、创新发展、多为社会家庭做贡献。
邓氏族人、一不忘本、二不忘宗、三守道德、四兴家风、团结各民族、尊敬本族人、忠孝为先,以德立家、能服于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做和睦文明家庭、培养高素质后代。
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
第二届族委会主任:邓国平撰
二零一四年五月
﹙二﹚家规庭训
窃思谱必有规发者无非先人训后语也传闻所及云有条有禁愿后世正直为人忠厚诚心谨小慎微安分守己人人奋志励行世世尊道尊路兹敬叙前言以与后嗣相劝勉革其非法之习体乎祖德之光庆为吾族之一大幸欤。
子弟年方五六岁就令读书不可溺爱使其身体力行习扫进退之节明尊卑长幼之仪若庸陋只熟习一经多操字迹即教耕田赋性灵敏可以成名不得寅缘幸进徒务虚声虽遭寒微必高其志勿谋非义之利以济目前。
子弟娶妻以年庚相称,男女成年方可完婚切不可指腹割襟相延陋习勿慕实例以图妆奁惟于忠厚善良家务本力农之族。
子弟或不幸而弦失偶三十以上未有子女可择贤良之女以为续配父母当养子女无依不得已再娶子弟于父母死时候必尽哀尽礼称家之有无贫不宜。厚葬富不可俭亲随分尽职。
子弟从师教谕必择其品行兼优忠厚老成方为童蒙木凡不得趋炎附势。
子女许字务择有耕有读家克勤克俭户礼义忠孝代有流传不得已言亲取人不务正业而荡游恃强以凌人忽不及察致悮女子终身亦不可贪爱财务古云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禁设置凡事宜从俭约不可专于繁文冠婚丧祭禁弟兄争斗湏贻同气之光毋伤手足之雅勿以些微口角以致内室操戈共乳同胞势同冰炭何其忍心勉而后裔务同心同德。
禁唆讼人有事宜排难解纷婉言劝息。
禁不务正业不作无益有害之事若赌钱博弈游荡嬉戏久必废时失事即家有余资不如广览典籍以训子孙岂不美乎。
遵千人 垂继述 教后嗣 听吾嘱 安分好
宁守林 莫豪强 孔受辱 欺贫弱 天震怒
和乡党 重宗族 睦六亲 患难顾 孝父母
敬伯叔 兄要忍 弟恭笃 内同心 外无侮
夫勤耕 妻内助 家业兴 富润屋 莫懒惰
禁偷抢 禁赌博 莫摇荡 面犯律 毋斗狠
长享福 语虽俗 宜醒悟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古为今用 承前创新
家谱“俗称族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实际的谱书。古代是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早在六朝以前就流行了,那时十分看中门第,到了宋代,虽大为盛行,但仍停留在皇族,仕宦邓大家族中。近代家谱的民俗形式才渗入到民间更广泛的阶层。解放后劳动人民家族内部记述自己各代祖先光辉业绩的家史,完全可以追写,不断充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际教材。
家风:就是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常又称谓“门风”。家风世代传承,有极大稳定性,除了封建礼教的内容外,至今尚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谦互让、勤俭持家等。戒赌、戒嫖、戒殴斗,这些都是好的家风。那些骄奢淫逸、挥霍无度、道德沦丧的家风,在旧时代也是为千夫所指,万口垂骂的。家风对家族成员,特别是后辈子女影响极大。好的家风对家族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新家庭应当树立新的家风。
家教:这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德与才两个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占首要位置,家教是社会教育的基础,社会风气的好坏,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首先靠看家教的质量。家教是培育德才兼备的家族继承人的重要方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教,这是社会民俗的发展必然。
家法:又称家规,常言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是指这种越苏家庭成员行为的规矩准则。新社会的家庭趋向民主化,但正常的家庭规矩准则还应当遵守。好的家规对于子女的成长祈祷积极的引导作用,对防治恶习的侵蚀有很大制约作用。
根据一九八三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民俗学从话》摘录
﹙三﹚家庭准则
原谱所列规训有的条纹至今已不适宜,有的现仍适用。今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国家人民利益出发。颁布了各项政策、法律和纪律。有关社会道德问题的宣传资料也很多,故不必另拟家规具体条文。本着家法必须服从国法的原则,提出总的要求作为我族的家庭准则:凡我族人,不论男女老少,必须遵守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律和纪律,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团结互助(包括家庭、本族和其他各姓各族),坚持正义、诚实、信用、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学习、勤劳朴素、作风正派、品德好的高尚公民。
﹙四﹚治家联句
选录著名书法家杨再春编着《中国书法工具手册》
事亲为大 养志宜光 知足常乐 无欺自安
忠孝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子孝千详集
家和万事兴 树德承鸿业 传经裕燕贻
而成教于国 必先齐其家 居身务资朴
教子有义方 大着肚皮容物 立定脚跟做人
道德光华根于孝 祖宗清白传子孙
聪听祖考之遗训 先知稼穑之艰难
积玉积金更积德 问富问贵尤问心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肯赠良言强赠玉 暗积阴德胜积金
勤能补拙才偏敏 廉不沽名品益高
兄弟和其自中乐 子孙贤此外何求
学以精神通广大 家从勤俭足平安
饮酒知节狂言少 闲谈无度是非多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无论人非
重富欺贫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六、邓禹始祖·世代相传
﹙一﹚邓禹始祖、仁人志仕、世代相传
邓候祖世代相传,子孙繁衍,遍及中华,根深枝茂,源远流长,历代以来,在社会发展事业中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有名族英雄,有清官,有名将,有科学家,有艺术家,如:
邓平
平公,西汉时历官,汉武帝选大历史著作家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及民间专家二十余人造历,其中以平公为首和大天文学家唐都,大历数学家落下闳,是主要造历者。新历造成,汉武帝废秦历,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正月为岁首,这个新历法就是历学史上著名的太初历,又称邓平历,为以后历代改换历法作出一个极有价值的开端。
邓禹
禹公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十三岁能咏诗,二十四岁拜相辅汉光武中兴,任官大司徒(宰相),拜太傅,封高密候,位居上公,名列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当是时由于王莽篡位,百姓深受其苦,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禹停车住节,以劳来之,老父童樨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赞禹公为贤将。列入藏书传世。
邓晨
晨公字伟卿辅汉光武中兴,官封光禄大夫、太守、西华候,为光武帝刘秀的姐夫。政绩卓著,吏民称之。
邓芝
芝公字伯苗,为三国时期蜀国功臣,官授尚书,将军。诸葛亮卒升为前军师,车骑将军,封阳武亭候,后假节,芝公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士卒。性刚直清廉,不苟素俭,终不治私产。
邓艾
艾公字士载,三国时魏国明将,拜安西将军,封太尉。灭蜀时优俘虏和降王降官,被奸臣陷害,未国殉身。
邓岳
东晋朝,任广州刺史,卫国安民有功,升平南将军。
邓遐岳公之子,勇力绝人,时人比为樊哙,晋哀帝时,以战功升将军,官任郡太守,在襄阳城北沔水中奋勇斩蚊,为民除害,人民誉之。
邓润甫
润甫公字温伯,宋神宗时,赞助王安石革新,先后任御史中丞,翰林院士,龙图阁直学士,成都知府、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尚书左丞、卒,赠开封仪同三司。
邓绾
绾公字文约,宋神宗时,赞同王安石试行新法,召为京官,迁御史中丞,龙图阁侍制。
邓洵武
绾公之子字子常,宋微宗时迁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后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保大军节度使,知枢密院,封少保,莘国公,赠太傅。
邓肃
肃公字子宏,南宋词人,年轻时就聪敏能写文章,深得李纲赏识,成了忘年之交,后入太学,当时东南进贡花石纲,肃公赋诗十一首,斥责守令搜求扰民,因此被斥出太学,钦宗继位召对后补为承务朗,授鸿胪寺主薄,张邦昌僭位,肃公正义不屈,奔赴南京,升为右正言,提出了很多恰当的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李纲被罢相,肃公上疏力争,因此被罢官,着有栟榈集。
邓文原
文原公字善之,年十五通春秋,元朝官至翰林学士,著名书法家。
邓愈
明朝开国元勋官拜大将军,御史大夫,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宁河王。
邓廷瓒
廷瓒公字宗器,明朝巡抚,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卒。赠太子少保,公有雅量,待人不疑,时多称其长者。
邓廷桢
清道光时任两广总督,公和林则徐都是爱祖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公为人正直,诗文和书法也是名重一时,为世人所推崇。
邓世昌
清末海军将领历任海军管带,参将、总兵等职。甲午中日战争中,率领志远号全舰官兵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不幸被鱼雷击中,同全舰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邓石如
石如公名琰字顽白,别号完白山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当时称石如公的四体书为清朝第一,世称邓派,也称皖派,着有完白山人印谱等。
﹙二﹚邓方柏像·简介·题词
邓方柏简介
邓方柏:又名邓屏、方伯,笔名砚之,号蜀蔺山人,室名醉墨居,学名国强。四川省古蔺县人,男,1929年12月生,2014年3月逝世,享年85岁。系入蔺一世祖邓师天之后裔,纨裤子弟起鹍系下第十一代孙也,祖居彰德狮子岭(小地名)。昔年父亲因教书迁居古蔺老县城西黄泥坡(小地名),生长于此。自幼从父读书习字画,少年时即面世梓里,颇受好评。参加工作后仍不离字画,在古蔺县糖酒公司退休后,更是耕耘不辍,成果卓硕。
书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各项大展赛中多次获奖和展出。主要有:
书法作品:分别获得“国粹奖”艺术大展金牌,国际金奖奖杯,全国书展一等奖奖杯,入刻雁荡山国际碑林拓片载入文化部《中国20世纪名人刻字大观》。2008年奥运期间,应邀参加由中国报道杂志社等主办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评委会的“全球华人书法艺术大展暨当代名人书法作品邀请展中获一等奖,并入选《2008、2009年全国百杰书法家大典》。
国画作品:“鱼”获得《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名作金奖证书》,“古代人物”获得“20世纪中日书画名匠”勋章,载入人民画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山水”被编入《20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邮册和《中国书画名家联谊卡》(名信片)。
书画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和韩国汉城、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巴西圣保罗等国首都及新加坡等地参加展出。2009年10月应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邀请作为嘉宾出席祖国颂庆建国6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展,并入编《建国6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人物史志》。
在书画界历任:世界书画家协会书画理事、中国墨苑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亚洲书法家联合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终身会员、特级书画师、中国文化艺术城高级书画师及艺委会理事、中国文联·中国书画总网签约书画家、中国艺术网理事会荣誉副主席、《建国6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人物史志》编委、中国老年书画院名誉院长、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书画理事、欧阳修艺术研究会书法专业研究员等。
收集、整理:邓国旗
二0一四年七月
邓方柏题词﹙一﹚
邓方柏题词﹙二﹚
邓方柏题词﹙三﹚
七、告皇粮·民风册
﹙一﹚邓贡爷、陈秀才告皇粮
至今,古蔺彰德一带民间流传佳话:“邓贡爷,陈秀才上京告皇粮”邓公写的民风册,较长时间,学校作为课文教材,以纪念邓、陈二公为人民做好事的光荣史绩,使蔺人铭记不忘。现在,古蔺县志编委会已将此时列入古蔺大事记之一。根据《古蔺源流》一书记载:“前明奢逆既除,而苗蛮羿猓不能尽,奢氏田土号令奢民耕之,计亩科加收,以春上银,秋间上米,使不胜其重,自离自散,且与汉人不相得,实为天蛮之计,乃蛮尽而汉人入境仍照原额。雍正五年五月十一日,本境文生陈定策出面,联名王振、邓模、邓桓、邹正位、陈碧、张登瀛、胡勃、袁成龙、张图南、雷陆升等具词;为平奢作计,流毒百年,科殊例重,地瘠田硗,恳恩备达民艰事,上诉:钦天大人高,内院中书大人王,转详。并呈九里民风册一册,奉谕批准在案,乃其减其重赋。民风册刊版,今陈氏等各家藏一,以为祖绩。陈定策字宜生,系贡生邓模之门生。邓公久怀请解重赋不能,聚徒商酌,定策长于言,于之呈诉,呈诉之日,钦差大人王。訉一千人证均集,仅一人,而十五人未到,未免多事。陈乃白之。大人明鉴,永宁地苦寒贫甚,一行到省。迢迢千里,路费何由而给,故以阄帖分秩序,文生得阄为首,特先马,倘不蒙恩,次第转呈以死济民生艰苦。上怜,乃转详,奏准在案。
﹙二﹚民风册
诉状人陈定策、王振、邓模、邹正位、邓桓、陈碧、张登联、胡勃、赵之杰、罗登位、罗清、李元昌、曹国榜、罗宽、袁成龙、张图南、雷陆陆等为平奢作计,流毒百年。科殊例重,地瘠田硗,恳恩备达民艰事。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五月十一日诉本厅主奉署本府批。此事奉旨查文。原令增粮,不便转详。俟钦差大人到日,自行具禀可也。尔时正钦差高,副钦差内院中书王,又禀。为奉命勘丈,因革权宜参赞。
位育边民得以均沾化日事。窃惟世际唐虞,圣天子仁慈,贤明在职。百姓有苦而不疾声大呼。譬若讳疾忌医,挨延苟活,迨病入膏肓,死之将至,虽遇卢扁,而泣以求生不能也。绿永宁九里,自明季兵可燹,尽属荆榛。康熙元年,奉旨十六年暨三十年直陈东省加增。共计九万亩零。不苦于亩多,而苦于科重,人力地利,两无余矣。辛值恩主,杜太老爷莅任八载,德政宣猷,丝毫无取,百姓始沾殊恩,今又奉旨勘丈田地,事关钦件。诓(谁)敢胃(胄)陈。但我永民有百年相沿之苦,有万井沉冤之苦,有一岁两征之苦,有岁无余储粒食维艰之苦。四苦具备,百虑难舒。永宁原系畲彝叛土。明末剿平后,诛之不能尽诛,即以畲民田土,着令民耕之。计亩科粮,倍加科例。使不胜其重,自离自散,实灭蛮之计,乃丑类绝而贻害至今,此百年之苦一也。三十年东省□□部文回答。马湖、建昌、永宁,系属边夷,免其议加。孰意不遵部议,独将永宁田土,照原额田粮一倍加增八倍,业经册投藩宪。旋奉本道祖爷高,深知永宁科重。目击永生,山箐瘠硗。力行详请减去一半,实存共计九万亩零。飞行出示各屯召集,阖邑沾恩,至今顶祝不休。查此案,马湖、建昌实未加增,而永宁不获与马湖,建昌同沾皇仁之恩。此三十余年冤沉之苦二也。查蜀省川北则例:中田一亩载粮四合五勺:下田亩载粮三合四勺。明例:中田一亩,载粮二升:下田一亩载粮一升二合。如:合州、简州、江津、梁山、安居等郡。每亩只征银六厘、七厘。如:成都、华阳、资阳只征米六合二勺,巴县、永川上田不过一分二厘。征米即不征银,征银即不征米。永宁九里,山箐冷沙,千岩万壑,深沟虬石,原无平地成田,俱属高榜梯田,并无上田上地,一概以中田起科,每一亩征银二分一厘五毫,征米五升三合七勺五抄。此一岁两征,科殊例重之苦三也。永宁山高土险,地瘠田硗,难比蜀省腴田,每子种一斗,多者不过石收,其次所获不过数斗。终岁勤动,不足三冬,自正二月至五六月,挖蕨采芹,皆负米于江安,九姓等处二百余里之外,供给老稚家口。此田土瘦薄,粒食维艰之苦四也。窃思丈量之法,从模积步,每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民无缩地之术,官以弓步为凭,是田地有肥瘦之不等,科则有轻重之不同。永宁虽天末均系国之细民,备此四苦,而下不得与普天同沾化日。历来官府莅任,士民呈诉晓晓,俱蒙吩谕,事不当时,不便评议。今值德耀临疆,又值奉旨勘丈,正其时也。士民引领,千载一时并泣诉大老爷天台,体天地父母久心,为民请命,恳施再造之恩,详请题咨,平定科则一例丈勘,均摊劳逸,俾极边穷民,得与中国之赤子同沾盛世之春,则子子孙孙顶祝无疆,国计民生仰赖回天之力也。上诉批后丈量齐后覆勘果无欺隐,即当酌夺奉闻,随即呈现九里民风土俗一切情由。书册一本。批准题请改科在案。
永宁九里民情风土一切情形。
为禀陈地势民俗,恳恩赏察事。缘(上述两句根据《永宁廰县合志》校补)永宁九里,万岩千壑,深沟乱世,原少平地成田,只有近城里外数段,亦无大坵,如顺德、忠义、靑化、凤凰四里,幽深茂林,田在购峡,歉年无获,丰年平收。如太平、宁静、乐荣、平定四里处处有箐,下连镇雄,上至黔西,一望千山,峦岫纠缠千山之外,只有一田,田外尽属不毛,耕不毛之地,十无一收,居住人民半彝半汉彝人刀耕火种,居止原无一定,处处为家。汉人姻娅相联,安土重迁,此夷汉人民土俗各异。最贵者莫如水田,稍有数段,俱是汉人顶耕,羣苗蛮种类,只株守山穷,不肯去狭而就宽者,此夷人不能出境故也。四境山猿啸聚,鸿雁畏寒不至,田在深沟野箐,水源发于箐上,俱是高榜梯田,依山傍购,旱则溪水不流,堰渴苗枯,一遇霪雨,山水澎湃,石压土崩,风寒水冷,雨多粟烂,肃杀风侵,五谷不实,此风土之异于国中,冷瘠边土,异于通省者也。一厅之制,行无奇货,市无典铺,生员少穿寸绢,黎庆身无完衣。五中舌,状如行乞,食米半非五谷,遮体半是棕衣。遇节不见盐,临祭不见米,芹嶡度命,救死不暇,乃小民之最穷者,此极边穷黎之异于通省也。永宁缘自宣抚司奢氏之土,于明季天启辛酉年,奢崇明僭号,竭七省钱粮,分十二路进兵,血战十载。忠臣仪士战死疆场者,百千万亿。至崇祯辛未年荡平,得其地不足以耕,又需人以守。守将有百数十员,照平土功次,袭以世职,至今相传。而有四十八屯之名,其时例土而居者,是助逆之丑类,乃照民租编户例,四分三厘起科,分半银半米,于二百四十步之内取足,原不同于仟一而取之法,以二分一厘五毫至秋冬征为半米。五升三合七勺五抄,一岁两征,阳以取充各职之岁俸,而阴以困助恶之夷民,使其自离自散,不意今日昨土以定,叛裔逃亡殆尽,犹以当日灭夷之计,永为定规。查他省,二百四十步之例,每亩征米或六合,七合,征银或六厘,七厘不等,征银无米,征米无银,均是什一取法,从无分三厘之重科,永宁银米两征,是以一亩而当他县之十余亩。较通省之例,不有天渊之别乎?今天下谁非一王之宪典,通省皆朝廷之版土,边疆硗瘠,不得沾皇仁一例之恩,以致重例相沿百年,如饬劝首粮一案,奉抚都院示行通省,内开全省共原额田粮一百六十万之语。但永宁缘平奢至崇祯年间,勘丈田粮一十万亩零。旋至流寇猖乱,崇祯晏驾,原不再大明三百余年,通省一百六十万额内。是以永宁得无制之科,倍累极矣。至顺治十六年已亥,我朝始平定永地,生聚教养,岁六十余年,任官有地方钱粮之责,而永地无府州郡县之名。因改土后,委叙州府佐二为永宁善后厅,与川贵参府同城,控制边方。其时初无里甲之分,钱谷之寄也。及奢逆既平,时至鼎华,未设立为府为县。迨至康熙六年,奉旨修建成垣,钦差总督苗,始颁请叙永厅印信一颗,仍迁佐二,因其归耳。康熙三年,平西王奉旨南迁滇省,需夫派饷,搬运帻担,官兵家口,生过三载,勇当要路,官困民疲,追呼不辍。七年,八年,以致十年,士民方获祍席之安。十二年冬吴逆之兵又至,拥兵压境,士女分奔,乡城一扫,难星遏蜀,直下荆楚。天厌其毒,至十九年,我朝剿逆大师十万,云集至永,怒激恶党,整兵复寇,搜山杀掠,虏绑攻城,城破,是时,尸横遍野,暴骨盈城。杀戮之多,流寇后,全蜀未有如永宁之惨目悲伤者也。二十一,二两年,哀鸿渐至,不获,又遇三十年,直陈东省,而皇仁亦开,马湖、建松、永宁、建武、九姓俱属边方,免其议加,当事宋府主,希冀迁升,照原额田粮,一倍加增八倍。辛蒙高道祖爷深知民命不堪,通详请减一半,生民至今顶祝。载丹半田半土。自崇祯年间,改土设流,山土陡峻瘦荒,原无载粮之例,此语录在全书。历经三十余年以来,前征未了,后征有至,限期追此,穷民断足烂股,士则抗粮盈业,若使一年之耕,足以供一年之赋,又何甘受此刑辱,损此皮肤。愁苦不是一家,涕泣不止于一路。而惟永宁之粮户,其最苦也。东省之案,迄不得与马湖、松建同沾轻征薄赋之例。近与九姓、建武同壤而异赋也。且永地改流后,已尽编入里甲,原无八目之名,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突出余震更名余保,受生请复土。十八年五月,奉平西王题明令牌永宁道镇,姑准安插龙场营、卧泥河,与民一体承差,安插后,遂将平定里六甲、七甲、十嘉。乐荣里八甲、十甲。顺德里十甲安插杨阿约、杨天钦、苏国权、禄国玺、李廷柱、余继光、张保等共原额田粮二千八百亩零,不卜何由,而东省案内并未加增,查永宁先年易知由单通供额粮十一万亩有零,今永宁只差一万亩,不足额者,实由八目一切赋役,异余九里。又于东省案内,贿弊不增,故未满额也。一如半米,有折价之例,因七里进城,惟乐、永、平、定、内二隶城,六七日奉马道祖爷,悯念内里,山多田少,米不产于山头。船不行于陆地。每京斗米,照半银数目,折征价银四分,支给三营兵食,至今民间称颂不衰,相缘迄今,每斗值价银七分、八分不等。是半米,又加倍于半银之一倍矣。夫以累经汤火之民,居此瘠硗边鄙之地,民贫俗薄,科重可忧。苦非深仁厚泽,未可易言致治也。夫永宁有钱谷兵刑之任,有盗窃讼狱之烦,案坐封,而不获销结,粮赋通欠,而不得清楚,民疲计竭,所以甘于为非,而健讼狱。辛荷杜太爷莅任八载以来,除正赋外,丝毫不取。轻征米价,免比宽限,爱民有心,德化遍着。通省频年来,未劳于王事。奈何席不暇暖。今幸钦天按巡,千载奇逢。若使未经耳目,民情犹设欺妄。但永民夷多汉少,不知丈量之法,弓步恳发两式有平田可以积亩,按弓而增,谁敢欺诳。倘山岩峡谷,湾曲零星,无可容二百四十步地位。且积石坵,倍湾做叚。有潦水则倾崩,遇天干则疏泄。此项田型,若不定之以亩,均国土也,概定之以亩,恐难胜任也。请定三步法较长以为田塍精石之区,丈勘后恳恩更定科则,与通省一样版图,俾永宁之边方残民得沾一视同仁之例。不啻春回寒谷。俟事竣之日,田无漏户,野无旷土,必有增益,谅于国计民生两元伤也。睿鉴施行。
四川叙州府转批移文。
四川叙州府正堂记录四次王为移会事。本年七月二十四日,蒙本道宪牌,雍正七年七月初八日,准布政司咨,雍正七年七月初四日,奉巡抚督查院加一级宪批,前司会议,同贵道呈详,查得四川田土原多荒芜,今生齿渐繁,开辟日广,多有隐垦之处,荷蒙皇恩,宽其已往许以自新。特遣科臣清丈,士民无不感激。通行有恳承粮,有永宁道下叙州属,原无中下地亩则例,以及天地则例,今昔尚未合宜便民者,经科臣履亩清勘,据百姓纷纷禀恳更定前来,本司道等今公门查酌,如叙州府属之叙永厅,全书开载,系照明季改土设流由单,田地概以中下,山土五亩折田一亩,箐地十亩折田一亩,每亩半征银二分一厘五毫半,征米五升三合七勺五抄,今值清丈田地项亩,百姓情愿将银米统折,计银按粮载丁输纳。及至查勘,一望千山,夷汉杂处,且田亩肥硗不同,又山地箐地,何须折为田亩,应照各州县一体按粮载丁征粮,将银米统折征输,合无就近比照纳溪县,载粮载丁征银则例,中田每亩载粮二升。丁条粮公征银二芬四厘三毫七系三忽八微五尘七线。中地,每亩载粮五合。丁条粮共征银一分零一毫五系五忽七微七尘四线。下田,每亩载粮三合,丁条粮公征银六厘九系三忽四微六尘四线。今查永宁半银,每年系解司库,其所征米石,系拨给永宁协营兵食,今该属百姓。兹值清丈田亩,情愿改则折征,永宁协兵弃亦有情愿折征之请,似应俯从,兵民良便。奉准钦差,据百姓有恳禀更定科则之诉,议详本都院咨达在案。今既奉准部履,拟合行知,为此合关贵厅,烦为查照,移内事理。希便知照施行,竚切,须至关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闰七月初一日。移永宁内里,古蔺州乐四甲,农人陈统造刊刻遗后。
以上民风册是按陈安云现存抄本复录,原本乃繁体字,为便于大多数人能识,故按简化字抄录。
八、古蔺县志编委刘之庠先生赠修谱赞词一则
辞曰:
溯自明季亭林论治,隐疚生员,措辞未是,迨清入关,四宇承平。隆宗秀族魏晋相承,邓公门第,移来璧山,学籍廪,授徒川南。二世选拔主教峨眉,门生族属,圣代士林,康乾之间,雨化乡里,耕读朴实,勷赞公理公道恳粮、赋腊未缺,岁走村翁,自强不息,孝悌力田,子孙众兴,历三世纪,族望繁昌盛世修谱,成章顺理,人心世道,休补伦礼,拟辞称颂,何歉复古,景仰规范,可歌可舞。
之庠 未是草
公元一九八七年岁丁卯仲秋
九、邓氏家谱 卷三·先二十字派·续四十字派
先二十字派:
尚应师起木 光儒庠以廷 朝文宗国学 世志德维明
前在各房中,违背字派文字含义,各自更改几个字的有:
起鹏房桓祖系下光干、光祖系将“廷”改为“先”。鹍祖系下荣祖房光国、光圣、光武,模祖房光典,权祖房光尧、先将“以”改为“凤”。朴祖房光哲、舜将“庠”“以”改为“显”、“凤”,“朝”改为“辅”。过去已成历史,今后应同一字派。
二零一四年﹙甲午岁﹚四月十三日,在古蔺职高邓国湘家,经族委会全体成员二十八人讨论,一致通过决定,将古蔺﹙贵州﹚先二十字派原第二十辈的“明”更为“兴”,邓氏后人,按此辈行取名。
二十字派:尚应师起木 光儒庠以廷 朝文宗国学 世志德维兴
续四十字派:
开源溯南邦 续后庆辉章 华芳程宏达 超前贵发强
兴隆真有道 同裕太平康 崇勤传家宝 嗣福永春长
一九八九年﹙已巳岁﹚二月初五日由茂修主持借为次女于归之期,约集家族代表座谈讨论,一致通过以上续拟四十字派。参加座谈讨论的有:邓文香、文清、文嵎、宗明、宗茂、华武、良轩、国平、国发、端明……和贵州邓国书、国亮……等四十余人。
笔者认为:先二十字派由原第二十字辈的“明”更为“兴”字后,续四十字派第四十一字辈的“兴”字又重复,不对。建议:考虑“明”字不更为“兴”字,或将续四十字派第四十一字辈的“兴”字在下一次修谱时更为“欣”字。
十、邓汝德总系表
本章节﹙一﹚桓祖长子光祖世系至﹙十七﹚五桐沟学聪世系的内容……略。
2014年四川古蔺邓家沟邓氏家族第二届族委会修改的《邓氏家谱》是一部质量很高,内容非常完整全面的族谱。但是该族谱从左往右翻阅,文字竖排从右往左阅,跟人有不习惯感觉,加之有许多繁体文字,笔者认为,现在的中、青年人中多数可能看不懂。因此,笔者建议:在修订族谱时,除适用现代简体中文汉字,按老谱竖排方式外,也可按从右往左翻阅,文字横排,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序,对本章节中的各世系用表格形式,更加清楚地反映出各代发展详情,属何世系,宗支辈行,何时迁居何地等一目了然。使之便于翻阅查找,便于查漏补缺。例如:本章节中的“﹙八﹚楷祖五子光贤世系”﹙附表﹚。
资料收集、整理:
2015年6月16日
﹙八﹚楷祖五子光贤世系表
填表时间:2015年 6月 16日
序号 | 世系名 | 氏系名 | 生子名 | 生女名 | 迁居时间地点 |
1 | 始祖 邓汝德 | 邓珍 | |||
2 | 先祖邓珍 | 哲 锋 铠 | |||
3 | 先祖邓锋 | 尙卿 世卿 国卿 | |||
4 | 先祖 邓尙卿 | 应期 明鹏 麟魁 | 江西迁湖广长沙府恒州仁里乡小地名园土地 | ||
5 | 先祖 邓应期 | 冯氏 | 师瑀 师天 | 湖广迁四川重庆璧山县 | |
6 | 一世祖 邓师天 | 任氏 | 起鹏 起鹍 | 明末清初﹙1674年﹚从璧山县迁居古蔺中街 | |
7 | 纨裤子弟 邓起鹍 | 陈氏 | 楷 荣 模 权 朴 | 祖坟邓家沟 | |
8 | 楷祖 | 何氏 | 光简 朝宗 周贤 | ||
9 | 楷祖五 子光贤 | 胡氏 | 儒诗 礼 顕 官 | ||
10 | 儒官 | 胡氏 | 庠湛 | ||
11 | 庠湛 | 骆氏 | 凤金 | ||
12 | 凤金 | 雷氏 | 廷发 廷贵 廷富 | ||
13 | 廷发 (福龙) | 韩氏 | 朝科 朝海 朝洲 | 迁居子槽沟 | |
14 | 朝科 | 郭氏 | 文斗 文轩 | 文珍 | |
15 | 文斗 | 许氏 | 宗全 | 宗群 宗秀 宗琪 | |
16 | 宗全 | 李秀巧 | 国均 国才 国良 | 国芬 国芳 | |
17 | 国均 | 郭庆兰 | 学洪 | 学妃 | |
18 | 学洪 | ||||
19 | 国才 | 蒋春连 | 学刚 | 学丽 学松 学欣 学梅 | |
20 | 学刚 | ||||
21 | 国良 | 赵琴 | 学涛 | 学飘 | |
22 | 学涛 | ||||
23 | 文轩 | 张 熊氏 | 宗禹 | 宗先 宗菊 |
﹙八﹚楷祖五子光贤世系表
填表时间:2015年 6月 16日
序号 | 世系名 | 氏系名 | 生子名 | 生女名 | 迁居时间地点 |
24 | 宗禹 | 赵宗菊 | 小良 国良 | ||
25 | 小良 | 杨晓旭 | 伟林 | 学琴 学艳 | |
26 | 伟林 | ||||
27 | 国良 | 宋菊芸 | 佳英 佳会 | ||
28 | 朝海 | 徐氏 | 文华 和 海 汉 | ||
29 | 文华 | 彭氏 | 迁贵州 | ||
30 | 文和 | 姚氏 | 宗平 宗才 | 宗连 宗会 宗玉 | |
31 | 宗平 | 陈光连 | 国泽 | 邓丽 邓叙 邓雪 | 迁麻城 |
32 | 国泽 | 徐晓红 | 邓兵 | ||
33 | 邓兵 | ||||
34 | 宗才 | 何光玉 | 生元 | 生芸 雪梅 国敏 | 迁徳跃 |
35 | 生元 | ||||
36 | 文海 | 不知下落 | |||
37 | 文汉 | 态氏 | 宗贤 宗强 | 宗兰 | |
38 | 宗贤 | 周国芬 | 国兴 国祥 | ||
39 | 国兴 | 赵立琴 | 邓杰 | ||
40 | 邓杰 | ||||
41 | 国祥 | 郭庆莲 | 嫒玲 | ||
42 | 宗强 | 王明芳 | 国会 国敏 晓群 丽兰 | ||
43 | 朝洲 | 姚氏 | 文清 | 文珍 文先 文英 | |
44 | 文清 | 姚徳林 | 宗钊 宗书 宗奇 宗柱 宗伦 | 宗琴 宗蓉 | |
45 | 宗钊 | ||||
46 | 宗书 | 骆国翠 | 国榜 国举 | 国美 国艳 | |
47 | 国榜 | 郭庆兰 | 邓杰 |
﹙八﹚楷祖五子光贤世系表
填表时间:2015年 6月 16日
序号 | 世系名 | 氏系名 | 生子名 | 生女名 | 迁居时间地点 |
48 | 邓杰 | ||||
49 | 国举 | 蒋春美 | 邓昊 学政 | 馨月 | 迁古蔺县城 |
50 | 邓昊 | ||||
51 | 学政 | ||||
52 | 宗奇 | 范彬 | 国圣 | 2004年迁泸州江阳区 | |
53 | 国圣 | 李燕玲 | |||
54 | 宗柱 | 雷贤芳 | 国建 | 迁古蔺县城 | |
55 | 国建 | ||||
56 | 宗伦 | 姚占芳 | 邓伟 | 迁古蔺县城 | |
57 | 邓伟 | ||||
58 | |||||
59 | |||||
60 |
作者:邓宗奇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