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白氏修谱序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民族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深的文化底蕴,保存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历史的发展规律,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地发展前进。家族文化,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翼,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国不可无史,方不可无誌,家不可以无谱。史载历朝政治得失,经济盛衰,社会治乱而鉴古知今,熔古铸今;誌注地方兴革,习俗美恶,人文良莠;谱记家族木本水源,世系繁衍,礼教严弛而敦宗睦族,承先启后。
树高千丈,全赖其根,江河浩荡,各出其源;根深始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家谱记录一个家族发源,繁衍生息的全过程,是一个家族历史资料的汇集,是世代子孙识木本水源,知血缘关系的凭证,是氏族根系之所在,精神之故乡;更是勉励后代“慎行、重业”,继往开来,光大祖德的永远的家书。并以其特有的凝集力,连接分布各地的宗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纽带。
溯本追源,汉民白氏,黄帝一脉,颛顼传人,季连后裔,芈姓熊氏,祖源楚人,受姓始祖,楚公族胜。史载: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封于白邑,以邑为氏。受姓两千余年来,白氏族人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裔孙遍及神州,并远播海外。其间,岁月沧桑,时代更替,先祖迁徒离合,荣辱兴衰已无信史,上源世系,更无据可考。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初息,灾害接锺而至,瘟疫流行,人口锐减,遍野流荒。为政者施行“填川”政策,下诏鼓励移民入川垦荒,并将田亩给为永业。据传,始祖奎公当时弟兄三人“讨诏”(有的称为“奉诏”,可能是取得入川垦荒落业的官方文书)同时入川,达泸州后,一房落业于泸县大田角,一房落业于叙永马嶺,天池(有说在红岩坝),一房到了古蔺(即我入川始祖奎公)。当是之时,通讯原始,信息闭塞,山川险恶,交通阻隔。三百多年来,三房同胞兄弟及其裔孙天各一方,杳无信息。
感谢泸州茜草脉派的联洲宗亲将此信息发诸互联网上。二零一零年五月,泸县白氏白坳脉派裔孙天培得此信息,专程来蔺考察,根据两地族人世代相传的相同信息,两地族人的繁衍世系的年代对比,碑铭记载以及两地其它白氏族人的入川历史考证,确认泸县白坳脉派与我太平街脉派属同祖兄弟两房。自此,分别数百年后,子孙终于团聚,实为两房兄弟族人的一大幸事。
遗憾的是,另外一房先祖之裔孙现居何处,有待继续查访考证。
始祖奎公,原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上霸府人氏,携祖母李氏入川,落业于四川南道叙永军粮府古蔺分司(现古蔺县)乐荣里四甲地名大寨(现古蔺镇火星村八组境内)从此定居,无谱立派,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延续于今,已历十有五代,三百余年。
三百多年来,奎公裔孙迭经坎坷,几度旁徙,屡挫屡奋,自强不息。而今已是枝繁叶茂,爪瓞绵绵。然,虽有派语(排行、辈序)承续,却无谱碟遗传。族人或迁徒他乡,世代更替,忘却本源,相逢不识,咫尺天涯,形同陌路;或知其同宗,然世系不明,昭穆不辨,排行混乱,尊卑无序;甚而分崩离析,貌合神离,疏于团结。为此,族中有识之士疾呼修谱。寻祖源,考世系,敦宗睦族;承传统,计得失,激励后人。惟疏浚水源,方能川流不息,以成江河;培基厚土,方能根深叶茂,以成栋材。
去年二月,拜扫之日,族人聚集,击掌心动,恋根之情炽然而烈。皆言:族人分居散淡,辈序已将用完,无谱已是遗憾,,若再不修,其后难为。一是族人人丁兴旺,支系日繁,世远年湮,辈序模糊,世系无考。二是碑誌记载还依稀可辨,仅存的少量的经单薄等资料还可考据,随着时间推移将沦为湮没,年长而知情者又渐少。三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人心不古;人员流动,迁徒平凡。裔孙或农或商,或学或仕,定居他乡,年代久远将不知其源。故动议修谱。决定由三个族长和廷文、廷武、廷权组成修谱筹备组,着手修谱事谊。
五月二十九日(夏历),修谱筹备组在族长(长田)开义家开会,决定成立修谱小组。由族长为修谱小组组长,全权负责修谱;副族长白承(核桃坪),开均(太平街)为副组长;廷文、廷武、廷权、开其、美洲(叙永)、美强(叙永)、朝康(金沙)、朝品(金沙)、全刚(金沙)、其军(金沙)等人为成员,负责具体编修。廷文、廷权具体负责资料搜集、考证、整理,廷武主持具体编修,负责设计、统稿、编排、修订、校对、印刷。定于次年(二零一二年)清明前完成。
时间紧,任务重,人力、财力、水平有限。接受任务后,编修人员不敢懈怠。廷文、廷权二兄倾力投入,上贵州、下叙永,奔走驱驰;踏访亲族,考察宗脉,搜寻遗迹,残碑断碣,未敢或缺;誉写抄录,形神劳瘁,忠心可鉴。在此之前,贵州金沙的朝刚前辈,早年即为寻根问祖跋山涉水,遍访川黔,搜集资料不遗余力。叙永的昌满公已八十有四高龄,不顾雪冷寒天,颠沛奔波,来蔺共商修谱事谊,其亲宗敬祖之情,堪为族人楷模。古蔺长田朝正公,叙永合乐昌堂公已年越古稀,身体不遂仍关心族事,古道衷肠,不能不让我等后辈肃然起敬。族中有识之士古蔺的廷才(大坪子)、廷贵(核桃坪),廷桂(太平街),开其(二道坪)为修谱而上下奔波,联手同心,全力支持,鼎力相助。在此之前,廷文、廷全、廷国、明轩(廷字辈、贵州息烽,已逝。)已自发收集了不少资料,为本次修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依据和线索。叙永合乐的宗亲已将永相公支系的所有资料收集、整理、编辑成谱,为本次修谱打下了基础。
经编修人员的不懈努力,族人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合作,历时半年,初稿始成,并将付梓。值此之时,我们不禁要想到据说迁到叙永的天池、马嶺或兴文的三世祖登贤、登室;六世祖永集、永先、永万、永发、永富、永栋;八世祖凤昌、戌昌、万昌等“昌”字辈十六弟兄的后裔。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他们远走他乡(据说大部份去了贵州),信息全无,尚未归宗。其数量应占我族人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殷切希望他们能早日回到奎公后裔大家庭的怀抱,也希望我们族人能留意探访,积极查询,以实现我族人的大团圆,大团结的理想和夙愿。
本次修谱,由于资料、时间、人、财、水平等的限制,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诚望族人谅解。并望各分支脉派认真核实,遗漏错误之处自行修正、补充,待下次续谱时统一修正、补充完善。
廷武不肖,难拒族中的重托和厚望,勉为其难主持本次修谱,意在晓以后人,鉴古知今,熔古铸今,奋发争先,开创未来。
奎公第十二代裔孙廷武谨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