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籍贯考
名人能产生名人效应。名人的籍贯多有争议。柴荣作为一代明君圣主,其籍贯更是如此,争议四起,莫衷一是。据笔者所知,截至目前,柴荣的籍贯主要有五说:一曰南和说、一曰太原说、三曰隆尧说、四曰邢台说、五曰魏县说。其中,“南和”一说,源自《柴氏宗谱》。据《柴氏宗谱》载:西晋冀州刺史柴诞为柴荣远祖,河北平乡人氏,因封开国任城侯,家居任城。北齐天统(公元565——569)年间,其族朝官者,上至将军,下逮县令,多达40余人,世有“柴半朝”之称。经查,任城就在今天的河北南和县境内,故有“南和”一说。由上可知,柴诞乃柴荣远祖,南和是其先人所居地,与柴荣的籍贯无涉。除此之外,就是长其相持不下的“太原说”、“隆尧说”、“邢台说”和“魏县说”四种说法了。这里就根据新旧《五代史》、《宋史》、《东都事略》、《隆平集》、《唐山县志》、《大名县志》、《魏县志》及浙江民间收藏的三家《柴氏宗谱》(衢州市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梅、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等有关文献史料,再结合实地考查,一一叙说,并辩析一下。
一、太原说。太原说出自《富春柴氏宗谱》。据祝治平,柴存才《周世宗谱系简表》引《富春柴氏谱序》载:“柴氏本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举以王父名为氏,所谓以名为氏者也。
高柴,齐人,其十世祖傒为齐文公子高之孙,故以王父为名高氏… …柴氏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居栾城,封棘蒲侯… …西晋有冀州刺史柴诞,居河北平乡,封开国任城侯… …至唐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女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 …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瑞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孟瑞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年间屡试不第,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圣穆皇后。后无子,以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 …由上可知,柴荣曾祖孟瑞自临汾徙居太原,祖父柴玭长期生活于此,并求取功名。按国人对籍贯的认知:祖上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就是本人籍贯所在地。故,柴孟瑞和柴玭的籍贯就是柴荣的籍贯所在地。由此可断言,柴荣的籍贯为山西太原,即“太原说”可成立。
二、隆尧说。“隆尧说”是由历史上的“尧山说”沿袭而来。这里有必要根据史志文献记载把隆尧与尧山的历史关系讲清楚。据《隆尧县志·沿革》载:隆尧是由隆平县和尧山县合并而成。隆平县,原名广阿县,汉置。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昭庆县。宋初复称隆平县。尧山,西汉初置,原名柏人县。北魏改称柏仁县。唐天宝元年,改名尧山县。金又改名唐山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复称尧山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隆平与尧山两县合并为隆尧县。“隆尧说”,不仅史志文献有记载,而且也有实地可查寻,另外,还有家
谱可佐证。《五代史》和地方志书,谈及圣穆皇后柴氏,常言与周太祖郭威同乡。《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新五代史·周家人传七》载:“太祖一后三妃。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也,与太祖同里。遂以归焉。”《唐山县志》的记载更为具体:“后周太祖郭氏,名威,邢州尧山人… …今城东北二里许郭园村,即其梓里也。“另外,再查《富春屠山柴氏宗谱》,有“柴玭唐末徙居尧山”,可佐证此说。郭威与柴氏夫妻籍贯在邢州尧山,史志记载一致,毋庸置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柴后及其侄柴荣与郭威同乡但不同地。据《唐山县志》载:“世宗,名荣,柴氏,周太祖后兄守礼之子。太祖无后,养荣为子,封晋王,太祖崩,遂承大统… …今城北山南村,即旧柴家庄,世宗故里。”再据《顺德府志》记载:“柴家庄在城(指唐山县)北五里,周世宗祖籍之地也。”
经实地考查了解到,今郭威故里隆尧县郭园村,即周太祖祖陵之地,有石碑(已失)和石狮为证,由此西北隔河五里之柴荣故里山南村。据传,有一古井,谓“柴王井”(已埋地下),由此可见,“尧山说”亦可成立。
三、邢台说。“邢台说”是由“龙冈说”沿袭而来。“龙冈”,即今邢台县。据《邢台县志》载:邢台,原名信都县,秦置,
属巨鹿郡。汉初为襄国县。隋改称龙冈县。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复改龙冈县为邢台县,沿袭至今。“龙冈说”是史学界的传统说法,不仅见于多数历史文献,而且现在的教科书也是这么讲的,甚至连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工具书《辞海》亦持此说。《新五代史·周本纪》载:“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邢州龙冈人也。”《旧五代史·周书·后妃列传》亦云:“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冈人,世家豪右。”《辞海·周世宗》条目也说:“周世宗(921——959年),即柴荣,一称柴世宗,后周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郭威养子。”再查百度邢台吧介绍: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不过,“邢台说”名气虽大,影响虽广,但却无民间传说或实物相佐证,与“隆尧说”相比,似乎底气不足,说服力不强,难以让人信服。
四、魏县说。“魏县说”过去被误作“大名说”。原因是,魏县、大名历史上原本一家,魏县又长期被大名府管辖,再加上清乾隆22年(1758年)——民国十十九年(1940年)魏县并入大名县长达182年之久。另外,新中国成立后,从1959——1961年魏县又一度并入大名县。故造成历史人物籍贯上的错乱。“魏县说”,不仅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有明文记载,而且也见于宋代史学名著王称《东都事略》、曾巩《隆平集》、王铚《默记》等有关史籍。另外还有地名普查和民间传说相佐证。
县一地。最后,尤为重要的是,史书上所言的籍贯多以县属称之,故柴荣的籍贯只能为魏县。
另外,北宋名臣柴禹锡也是柴荣籍贯在魏县的有力佐证。柴禹锡据《柴氏宗谱》记载是柴荣叔父柴守义之子。另外,柴禹锡子名宗庆,与柴荣子周恭帝宗训同“宗”子辈,他们的亲属关系是无容置疑的。柴禹锡据《宋史》记载为“大名人”。因魏县在北宋为大名府所辖,故《宋史》上所说的“大名人”是指大名府人。
柴荣的故里具体在魏县今域何地呢?结合古文献记载和地名普查,柴荣的故里很可能在今北皋镇、前大磨乡的柴曲一带。据《魏县志》载:“柴曲,原名柴区,故老相传为周世宗柴荣故里。”另据近年来的地名普查得知,北皋镇、前大磨乡的杨柴曲、李柴曲、张柴曲、后柴曲等九村得名与柴家有关。这里至今还广为流传着柴公乐善好施的故事。
以上四种说法引之有据,言之凿凿,可以说都有道理。实际上,按照中国人对籍贯的传统说法,太原、邢台、隆尧、魏县可以说都是柴荣的籍贯所在地。籍贯,经查,按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词典》的释义:祖居或个人出生地、祖居地即祖籍,也称原籍,是指祖先、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由此可见,籍贯的含义是宽泛的,祖居地、徙居地、定居地、出生地、都可以定为一个人的籍贯所在。故,柴荣的籍贯,我们可以这样认定:山西太原是他的祖居地;隆尧
和邢台是他的徙居地(寄籍地);魏县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定居地。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柴公一家适逢晚唐五代乱世,不断迁徙,不断“搬家”造成的。柴公一家的迁徙路线:山西太原——河北隆尧——邢台——魏县。具体的迁徙情况,据史料推断,可能是这样的:由《富春柴氏宗谱》记载可知:柴公是唐末从太原迁居邢州尧山的,究其因,柴公多年求取功名不就,更主要的是唐末黄巢起义失败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以太原为大本营,宣武节度使朱温以汴梁为根据地,两人互为敌手,长期对垒,连年征战,争霸中原。为避战乱,大约在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柴公携全家来到山青水秀的尧山脚下,建舍置田,生儿育女。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长年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正面争锋,邢洺一逞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柴公一家又因战乱经邢州龙冈来到魏县柴曲一带,并最终定居于此。柴公晚年在魏县由于其女柴氏“数百万缗钱资助”,家境愈富,成为豪右之家。他以诗书传家,好行仁义,乐于助人,魏县一带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他乐善好施的故事。后来,柴公去世,子守礼不肖,败光了家业,又携子柴荣从魏县离家投奔郭威。
魏县魏文化研究会刘卫民 联系电话:15100048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