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满族传统节日综述(上)
满族传统节日综述(上)
2016-11-17 21:11:10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224  评论:

满族传统节日综述(上)

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是游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节日习俗以及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建立八旗制以后军政合一,政治和军事又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批与军政相关的节日和纪念日。清初由于某一历史机遇而使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以北京为中心而展开各种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巨。清中朝以后八旗兵主要驻守在城镇,市井生活又成为这些满族人生活的常态,大量屯聚在农村的满族人又以农业为主,农事节日又成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重要内容。满族在北京及内地二百余年活动的影响已渗透于文化肌体细胞深处,与汉族文化融合的无痕无迹,很难分清。但深而究之,还能发现一些满族对节日发展的贡献。现综述如下:

春天的节日
1.春节
满族人未进关之前,有三大节日:“元旦、冬至、万寿庆辰,为三大节日,天聪以来就制也。”其中的“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满族农家“忙年”从腊月初直到除夕,约一个月的时间,“忙年”包括淘年米、杀年猪、做豆腐、打年纸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北京城区有一首歌谣,生动地表述了“忙年”的情况: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爷)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年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蒸供花)

二十九贴道有,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天有灶王爷上天之说,祭灶要用“关东糖”。“二十四写大字,”大字是指贴影壁墙上的“戬谷”二字,是尽善的意思,通俗的解释为吉祥如意。“二十九贴道有,” 满族家庭非常讲究“二十九贴道有”道有是一种互相借笔而套合而成的联体字,属民俗书法。如买卖人家写的“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或一般人家写的“百福图” 等,当然也包括贴对子、春条、挂笺。满族的挂笺是以五色纸手工剪成,或用刀子刻成镂花纹图案,花纹中有文字可用汉字,也可刻满文,都是“福”“寿”等吉祥文字。

北京城区和郊区的满族春节有自己的特色,由于西郊外三营、圆明园八旗、香山健锐营八旗、蓝靛厂外火器营八旗,均有独立营房,均离城又远,又是从城内分出来的,所以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忙年”与城内一样,三十晚上吃饺子也是一样,但当地满族人把饺子叫“煮饽饽”,据说是“饽饽升起”之意。不同的是初一到初十的安排,因为外三营的满族人,大年初一后要和城内的人走本家、走亲戚,所以由初一到初十均有讲究。在北京海淀区蓝靛厂外火器营,该营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营房平面布局呈船形,有高大的营墙和护营的河环绕,内有大小胡同 60多条,自成体系。由于该营建营较晚,所以与城内护军八旗、圆明园八旗、健锐营八旗在人员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著名的满族、蒙古族聚居区,二十世纪初这里曾是满族自治村,八十年代曾建有满族文化站,在收集整理满族文化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外火器营由于在郊区,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营房,除了“忙年”与城区一样外,在正月里由初一到初十均有特定的称谓和相沿成习的娱乐、祭祀、饮食、禁忌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每当与营房中的老人座谈时,他们均会眉飞色舞地说:“那叫个热闹!”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

初四在家吃折箩,初五开张听喜歌。

初六上街把穷扔,初七街头看后生,

初八顺星初九蚕,初十祭石保平安。

初一到初三为什么要吃面食呢?陈生先生编著的《中国禁忌》一书中说:“古代新年头三天是不能煮饭的吃的,否则冒犯神灵,全年都不顺。特别是初三,相传是谷子的生日,更严禁吃米饭。”

大年初一事事求吉利

正月初一占鸡,谐音为吉日。鸡是“五德之禽”:头上有冠为文德,足后有距是武德,逢敌敢斗是勇德,遇食相呼是仁德,天明报晓是信德。初一禁止杀鸡,清晨要往索伦杆子上放谷物或骨末喂鸟,放鸟,以求吉星高照。这一天忌做蒸(争)、炒(吵)、炸、烙(落)的炊事活动,忌吵闹、打架、骂人,即使不小心把盘碗打碎了也要说“岁岁平安”,消灾化吉。街坊邻里,同事之间不管上一年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发生,只要初一见面互道新禧,就应消除一切“过节”重新开始。因为“当官不打送‘礼’的”。“人到是‘理’”,如果人家登门拜年,有意冰释前嫌,结果你不给面子,大家就会说你是“见了煮饽饽都不乐”的人,受到鄙视。因为门前待客叫接福,登门拜年叫贺禧,初一拜年不在物而在情,要送物在年前,要送情在当天。以“五德”之情,弥龃龉之憾, “一切都在不言中”,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以极其高雅而又含蓄的方式解决人际关系办法的中华和合文化。有钱没钱,吃了饺子就算过年,因为饺子是指元宝形有馅的面食,用什么当馅均可以,初一吃素馅饺子,一是取“一年素净”的吉祥含义;二是春节大鱼大肉多,吃素馅饺子有利肠胃;三是为当年吃不起肉馅饺子的穷人一个合理解释,达到普天同乐的效果。

初二最念是旧情

初二占狗,也有说占鸭的。主占鸭者说:“鸡一,鸭二,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七,马八。”北京是文化城市,孔夫子属狗,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占狗合乎大多数市民心态,并把这一天当作元旦之后“首节”来过。旗人这一天要看望的人是亲密的世交或长辈的家属。初一拜年大多是礼仪性的,外火器营是经常派兵出征的兵营,每次战争如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平卫关陇等战争中均有大批将士牺牲,他们的遗体不能运回北京,能埋入坟地的只是一条辫子。正当北京城内初二人喧马叫地去财神庙祭财神的时候,外火器营却是怀旧的日子。在营房人的心中财神爷是皇帝,乾隆爷是敬财神的童子,只有皇帝才能给他们钱粮。营房中人家也供“五显财神”画像,但船者是清朝的翎顶袍褂④。城内当兵的在家祭财神。《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初二:“早祀财神,饭后拜年三十余家,酉正归。”因此初二看望是实质性的,有了约定俗成首节日(有的城区叫“过二节”),给了来访者一个怀念故人,安慰在世之人的机会,并可以财物相赠,表达自己不忘亡人,不忘故交的情感。初一送礼是以情代物,初二看望是以物示情,二者不同。初一凌晨长辈可给晚辈压岁钱,但下属不能给上级送钱物,因有“恩赐”之嫌。初二留客要吃一顿炸酱面,表示不忘先辈当年游猎或行军途中以酱为菜的生活。汉族有“黄马传书”的传说,满族有“黄狗救主”的美话,再加上二郎神和哮天犬的故事,所有的狗在当天均会得到一次饱餐。初二送礼忌单数。女儿若初二回家,表明亲家之间“金兰契友”,或者说明女儿在夫家已当家,双方如同一家人,非常吉祥。

初三又叫“小年朝”

初三占猪,传说猪是北海银山菩萨提月金刚窟中的神兽,是满族最主要的家畜。满族人以北为上,又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许多初一未办之事,这一天可以补办,给事务多的人一个“拜年”机会。我国有的地方初三忌婿往妇家,也有妇女拜年须过初六的说法,可是这些“讲究”对于“非亲即友”在八旗营房中稳定居住旗人群来说是不受约束的,反而把初三叫做“三姑三”,出门的姑娘这一天把女婿带回家,吃张鸡蛋饼。猪日,不能吃猪肉,饼是圆形象征团圆,蛋饼相粘,象征骨肉相连。初三接财神,家中贴上肥猪背上驮个聚宝盆的剪纸,名曰“肥猪拱门”,由于猪是黑色,既可冲淡一些自腊月以来家中色彩的火爆环境,又符合“猪入门,百福臻”的吉祥话。文人之间以猪为内容的剪纸,名曰“朱笔题名”以祝当年高考得中,因为“猪”与“朱”、“蹄”与“题”同音。猪肉铺要祭三神:火神管生,平天大帝主死,关帝送财。初三有忌食米饭和豆的说法,据说是因为“豆”与 “斗”同音,不吉利;炒菜一般人家要用猪肉,没有猪肉许多菜做不成,找个题目就把米饭也“忌”了。外火器营的满族人为什么要“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呢?”在营房的各家满族人均有自己在一片田地或茔地,每年均可收获些麦子。这些麦子磨成面,留作春节招待客人用。过去信息交流困难,往往城里来的本家已经进门了,主人方知道。无论是吃面条、饺子、烙饼均可以等客人进家后再做,可以应急,随做随吃,热气腾腾,显得很热诚。过去白面很少,即使不当做什么菜,也显示待客之礼了。

初四整理内务忙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营房中是军政上的佐领管理与血缘上家族(穆昆达)式管理是并存的,这一天所谓“整理内务”是专门为家族之间的活动提供条件。同一家族之间走动,均叫没离家。八旗之内,非亲即友,这个家的概念,非常之泛,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串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满族民俗特色。

一般旗人没有多少钱,所以来拜年的人若赶上饭口,主人不必特别做饭,来客在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更显得一家人,不分彼此,俗话说:一家人吃一锅饭,赶上什么吃什么。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 “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初五开市颂吉祥

初五占牛,名曰破五。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商店营业,开门大吉。当天拂晓,掌柜的要率全店同仁向店内财神像行三叩礼,然后走到街头放鞭炮,在鞭炮声中把幌子挂出来。

幌子是商店门外表明经营商品的标志,每年应该见见新,幌子挂出后,色彩艳丽,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幌子挂好后,各商店纷纷把护窗板取下,店门大开,欢迎顾客进门。这时,所有的伙计有的摇算盘,有的敲秤盘表示欢迎,响声一片。营房中的满族人平日出门不得过40 里,相对来讲生活比较封闭,由于每月有固定的钱粮收入虽然不多,但相对稳定,所以过起日子来非常细致。以鞭炮为论,除夕之前放鞭炮要叫爆竹,因为是崩野鬼用的。而正月初五则叫炮仗,是迎神用的。别人睡觉了再放鞭炮,叫炮瘴,是不得人心的,一个鞭炮有三种说法,真是穷讲究,老人将此叫“无事忙”。

初五要饭的可以上街讨赏钱,乞丐不是用可怜之相乞讨,而是用自己唱喜歌的艺术才能为增添喜庆氛围讨要。喜歌都是打着快板现编现唱,合辙押韵,什么好听说什么,掌柜的这时为求吉利都会给些钱的。如果不给钱,“喜歌”也能编唱成“丧歌”,因为乞丐能编出损人刻薄的尖酸话来,让商家下不来台。

农民这一天要祭牛王,其庙在东郊,供奉牛王,牛王名冉耕,字伯牛,是孔子弟子。花农到南郊花神庙祭花神,庙内只有牌位无神像。

初六求顺扔穷鬼

初六占马,送穷鬼。传说穷神是姜子牙的妻子,人们为了防止春节期间穷鬼进家,门上挂红挂笺可以防她。不知什么时候,穷神变成了男性,而且成了杠夫供奉之神。

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又传说福神刘海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如果两位均值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当穷鬼向外扔的,双方背后均要背个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对方背后筐中者为先扔穷鬼,吉利。现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即从“扔穷鬼,抢财神”游戏发展而来。该日小贩上街,因是马日,家中应给“扔穷”男孩买“驴打滚”吃。有意思的是,买此小吃叫“驴打滚”,求的是“节”与“劫”同音,要马马虎虎滚过去,躲过这“劫”,而小孩把小吃吃完后,叫“豆面糕”求得是步步升“高”,才能六六大顺。

初七街头看少年

初七占人,人胜节。由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的生日,说明满族对大自然的尊重以求和谐,但是 “马行千里,无人不能自往”。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满族营房中对这一天非常重视,族长(穆昆达)在这一天要为今年将年满16岁的男丁举行成人礼,这个男丁今年可以挑兵了。家族承认这个丁为成年人,佐领才能让他参加今年的挑兵。成年礼后,年满16岁以上的男女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在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等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青少年会去关帝庙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城内有的是去哪吒庙,因为哪吒是保护神,青春的神。这一天要祭喜神,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供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个精神的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

初八顺星散灯花

初八占谷,顺星节。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要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祭拜“星神马儿”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这时,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 “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松木杂枝点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联想翩翩。

初九脱下盛装换常服

正月初九祭蚕神。蚕神名嫘祖,传说是轩辕黄帝的妻子,是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路史•后妃五》中有:“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隋书•礼仪志》上记载,北齐和北周时,已用“太牢”祭奠西陵先蚕氏,以后历代列入国家祭祀之大神。北海公园画舫斋的北面原来也有一座方形的先蚕坛,此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清代皇后祭蚕神的地方。民间传说蚕神名目很多,有马头娘、蚕花五仙、三姑、寓氏公主、青衣神、蚕丛等。在养蚕业发达的地方是在每年蚕蚁孵出之日和采茧完毕收成之日祭蚕神,而北京是在初九祭蚕神,仪式在家举行,没有神像,只设牌位。祭祀礼毕后,人们把过春节时穿的衣服脱下来,换上平日穿的衣服。初九以后,一般人家不再穿绸缎等节日衣服,而是布衣了。万事“一”为先, “一”与“衣”同音,从数字来讲,“九”是阳数的极数,因此过了初九就等于春节过完了,该重头开始了。“好过的年节,难过的日子”,人们祭蚕神是为了感谢蚕神保佑大家穿上好衣服,但生活应该有张有弛,过了初九之后应“书归正传”,初九之后若还穿着节日盛装上街,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家不懂过日子。初九这天酒店要没牌位祭杜康,传说他是酿酒高手,是酒神。初九又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旧北京有六处玉皇庙、二处玉皇阁,大多属私建或募建,在初九这一天香火较盛。

初十祭石头

正月初十祭石头,传说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石神叫什么名字?名叫石敢当,是古代的一位大力士。古人造出这么一个 “神”和这么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来,大概是“十”与“石”谐音吧。石敢当这位“神仙”没有神像,只是在胡同中大宅门的墙角下镶进墙内刻有“泰山石敢当”的长条石头。人们祭石头时是在“泰山石敢当”前扔些豆子,感谢它保佑大家一年平安,然后用清水把门礅、上下马石、门前石狮子和泰山石敢当均用干净抹布沾清水擦一擦,企求在新的一年中再显神威。春节前“二十四、扫房日”时是整理“内务”,春节后的这一天是清扫门前了。这是同一胡同内居民在街上见面的日子,也是企求一年“十全十美”的日子。北京胡同中的石敢当十分精美,有的刻有虎头图案,字体也十分讲究,大多立在四合院或大宅第的四角,一般是三四尺高,以青石为多。石敢当的作用主要是防来往车辆把院角的墙给拐破了,撞坏了。可是在人们的口头中把这块石头给神化了,有人说,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是保护北京老百姓的,所以必须加上“泰山”二字才有灵气。有人说,顺天府护墙角用的石敢当石头确实是从山东泰山移来的,所以虽然京官难当,确很少出事,因为泰山的石头能保全府平安。有一首石铭这么讲:“石敢当,镇百鬼,压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按这首铭文的说法,石敢当这块石头不单是保护四合院的拐角不被碰坏,还能够保护街巷的平安,既能护宅又能护路了。利用春节这一机会,老百姓把各路“神灵”均拜上一拜,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企求平安,人之常情,也使人和自然更加合谐了。祭石头的豆子如果被车压碎,被鸟吃了,是很吉利的事,说是石敢当领情了。在农村的满族初十祭石头,凡是磨、碾、碓臼之类,皆忌移动,恐伤当年庄稼收成,这一天也忌打石盖屋。山区满族祭石神,严禁烧香,以防山火,也用撒豆方法祭祀。

2.元宵节
云宵节又叫“上元节”,清代例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七止,历时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正灯”;正月十七日为“罢灯”。外火器营八旗因在郊外,元宵节有自己的特色。

满族元宵节第一特色是重内亲。由于都在营房内生活,所以这五天是孩子到姥姥家找舅舅的时候,到了姥姥家,名叫 “娇哥儿”,舅舅要给外甥糊灯笼。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灯节时除了商家要买灯外,儿童们手提灯笼满街转是一盛景,而从灯笼上显示的是舅舅的手艺,这是孩子引以为自豪的。八旗兵在灯节期间很多人都要当差,不能与家人逛灯,未成年的小舅舅就成了小孩们的伴侣。

满族元宵节第二特色是烧火判。外火器营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中元节西顶庙内的烧火判。所谓的“判儿”就是传说的阴曹地府的判官,在此“判儿”空心,用泥制成,约有一人多高的坐像。晚上在此判官肚内升火,使之五官七窍能喷火,火焰四射、通体通红、蔚为壮观。据柏宇编著的《中外节日纪念日大全》一书记载:古代满族元宵节没有灯笼,只是然松树明子,举火把庆祝。传说女真人有一女子,听说长安城有宫灯,非常向往,便女扮女装,驱马赶赴长安。到了长安城不料被卫兵抓进宫里当了宫女。三年后,她也学会了做宫灯,便请求还乡。临走时,皇上送一个宫灯给她带回长白山。从此以后,满族过元宵节便有了各式各样的灯笼。⑤

满族元宵节第三个特色就是大街上吃结缘饭。正月十六日中午以胡同为单位邻里一起聚餐,“十五不圆十六圆”。男人们灯节期间要当差,十六日中午可以回家团圆会餐,非常热闹。这一天在外当差的均可以回到家中和邻里们一起吃饭。旗兵们每家均有二三亩茔地,一般是委托当地农民代种,年终送些杂粮。各家把有特色的杂粮拿出来,当街熬粥,与各当差的旗兵从外面带回的食品与大家分享。有仗一起打,有饭大家吃,过田野外军营生活,不忘职责,在这一天体现得很明显。面对着庙前的判官,人们说:“争什么,论什么,命都是阎王爷的,哪个是自己的。”这一句把上元节供“火判”的道理点了出来。上元节是天官的生日,只有露天吃饭天官才能看得见,旗人常说:“你知、我知、天知。”这一句又把正月十六日吃的吃长安街宴的道理点了出来。在营房内是邻居,到战场上就是战友,要共同生死患难,所以要吃结缘饭,又称长街饭、营房饭。十六日晚上当差的旗兵们才能和家人一同看灯,高潮已过,灯虎不多均以打完,老人们把这叫做“残灯末庙”。十七日晚上就落灯了。

满族元宵节第四个特色是正月十五在夜里男人们去当差,妇女们可以成群结伙走百病(冰)。满族妇女是大脚,穿花盆底鞋,为的是踩在雪地上不会把鞋面上的绣花弄脏,因此又叫“雪地走”。至今辽宁仍保持穿花盆底鞋赛跑的游戏,名曰“雪地走”。城内妇女讲究走到城门,摸到门钉,谁能在黑暗中摸到门钉,就认为是可生贵子,而外火器营的妇女,只是走过长河上的长春桥就认为可以消灾了。

旧时满族农村还有请笊篱姑娘的习俗。《凤城县志》记载:“茅姑,即是紫姑,俗称笊篱姑姑。正月十五晚间。小儿女截双柳枝为足,缚横木为臂,续以笊篱为头面,头簪彩花,身披红袄,扶令骑掃。一女童持香三柱,拽掃重于前,为茅姑来,既抱立床间,把持两足,前没香儿,令向磕头。如问年有几分,既以磕数为算。或是日,为绣小鞋,置墙隙,如后失去,为茅姑领受,可有精巧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宾曾来一满族歌舞团来京表演 “笊篱姑娘”舞蹈。舞者手举柳条编笊篱,上蒙一张画有女人脸的彩纸,且歌且舞,忽而以笊篱当面,忽而以笊篱为舞具,伴以拍弹笊篱之声,很有民族特色,受到京城满族的欢迎。

农村的满族屯户或给王爷贵族守坟的坟户,不能进城观灯,于是每逢灯节要在室外、厂房、马棚、井台等处燃起灯火,以豆面或荞麦面制灯碗,黄昏时陈送到祖坟墓地,给祖先神灵照明,俗称送灯。有的地区还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月份记号,每灯碗置一粒豆,放入馅内蒸煮,碗内豆涨者为涝,不涨或小涨者为旱。不管城内城外,十五当天要吃元宵,十七要吃面,以应“张灯元宵落灯面”之谚。

3.填仓节
填仓,又名“添仓”,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2006年9月 22日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记载: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这一天满族人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禽家畜形状的灯若干盏,内煲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埂子蘘棉花制成。入夜,灯内入油,将粮仓等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骑着马,马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漂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骑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轧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满族人家讲究煮粘高粱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制一只小马插在饭盒上,意思是犁好庄田,马往家驮粮食,粮仓高产,丰衣足食。二十三放上,二十四日在添上新饭,还要连着添三回新饭,一直到二十五日,次数越多越好,表示粮多,仓满。有的将一盒干饭放在仓里,用高粱秫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连添三日,以此为“添仓”,以求丰年。满族农民在这一天讲究吃“小米干饭杂面汤”表示五谷丰登。营房中的满族人家不祭仓神,这一天要出门购物买些米面、煤炭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认为是买东西是“添仓日‘填仓’,一年无饥荒”,这一天要吃炸春卷、炸盒子,若有客人来,一定要使其尽饱而去,吃饱肚子也叫“填仓”。清廷对此节也很重视,《养吉斋丛录》卷十三“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乾隆嘉庆年间,御制诗甚多,实日食饼”。

4.吃肉节
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汉族的中和节,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阳鸡糕,糕上印金鸡圆光,用以祀日。在历史上,满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节,对老北京的满族人来说,是一个极盛大的节日。《那桐日记》中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进内,坤宁宫吃肉,辰初礼成,西苑门论班,外务部值日。”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也有对吃肉节的记载。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晋去祭堂子,负责在坤宁宫中主持向灶王祭礼献牲的仪式。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人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那里的春季物候到农历二月才出现,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作为春天的开端,俗称“吃肉节”。另外汉族人是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满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参加家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在吃肉节的祭礼担当中馈,所谓“家有万事,主持一人”,所以无论是在皇宫中的皇后还是家庭主妇,均认为这是她们的天职。

皇宫献牲活动在坤宁宫举行,庄严的皇宫这天要在这里设屠宰场。宫内把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案子摆在正殿的西侧,上面包着铁皮。案子后有两个深坑,坑里置半人高灶台两个,上面安放两个大铁锅,里面可装整只肥猪。案子两旁有两个大木案子专供给猪刮毛、割肉时用。生猪宰杀后除猪头上留着一小撮猪毛被红绳系好之外,其余全部退光,下锅煮好,然后由司俎官引着,由杂役抬到神杆前的灶台上。这个仪式在进关前的沈阳皇宫中更加重视,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视。

传说皇宫中煮猪的汤最早是盛京(沈阳)带过来的,表示关内关外一脉相承。祭祀后的无盐白肉分赐给大家,切成薄片后再蘸佐料吃,这是保持狩猎民族的古规,叫作有福同享。八旗兵丁平日一般是以佐领(牛录)为单位开展活动,在吃肉节满族一般人家这一天也要举行家族团聚活动,到族长(穆昆达)家团聚。先祭天,再祭祖先,然后论辈份领取赏赐的白肉,饮酒祝贺,庆贺新春的到来。这一天又称太阳生日,各家把过节已破旧的挂笺、对联等拿下来,面向太阳烧掉,以边烧一边说:“烧什么得什么。”虽然叫“太阳钱粮”,不是的满族人认为老爷儿(太阳)会把自己送给太阳的“钱粮”加倍还给自己的。吃不完的肉,可以各自拿回家去。

5.春龙节
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 21件。(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 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中原地区把这一天称“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青龙节”、“春龙节”……。满族人一般把这一天叫“春龙节”,这一天不论吃什么东西均与“龙”沾边。吃米饭叫“龙子”;吃烙饼叫“龙鳞”;吃饺子叫“龙耳”……。这一天私塾开学,以取独占鳌头之意。二月二以后,各家要把春节活动的各种装饰清除掉,表示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该过正常的日子了。满族人认为龙是“顺”的象征,其形象是:牛头鹿角眼如虾,鹰爪蛇身蜥蜴尾巴,鳄鱼嘴,泥鳅须,浑身披满金鱼甲。满族人在这一天有吃爆米花的习俗。传说玉龙为了给人民及时布雨,违背了玉皇的旨意,玉皇将其压在九龙山下,“金豆开花”时才可复出。聪明的满族人在这一天家家炒玉米豆,太上老君老眼昏花说这是金豆开花,玉皇下令解放玉龙,留下了吃爆米花的习俗。

6.柳神日
春分或者九九结束的第一天为柳树节。传说是佛托妈妈的生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聚会游玩和向本村的“风水树”挂条幅上高香,颂吉祥。旧日北京,人们把冬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每一段落为9天,并按次序定为头九、二九、三九……九九。古代居住在黑龙江张广才岭的满族“巴拉人”,每家都在院子中在一棵柳树作为神树。平时,不准在神树下拴马或喂鸡、鸭、鹅、狗、猪、等家畜,也不准小孩攀登或折取树枝。家人的祭祖和还愿都要在神树下进行。根据满族人从关外带来的古代习俗,每年“九九”结束后的春分为“柳神日”,又叫柳树节。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鸡蛋可以竖立在八仙桌上,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最体现公平的日子,所以很重视。各家成年女子身穿节日盛装从家中走出来,集中到一棵古老高大健壮的柳树下举行节日活动。活动分三段进行,一是从小瓷瓶中倒出由家中井里打出来的净水浇树,寓意“出入平安”;二是给树枝上系上写有吉祥话的七寸红色小绸缎,感谢对全家一年平安的保佑,寓意“披红戴花”;三是折一根小柳条插在头上,寓意“带福回家”。这个习俗至今在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乡还可以看到遗存,只不过该乡在山区,所祭祀的树不是柳树,而是一棵长在“一善岩”上的一善松,来给树挂吉祥红绸条的不光是女人,还有男人罢了。

柳树节在历史上叫柳神日,是从纪念“佛托妈妈”的活动演变而来的。所谓佛托妈妈,在官方《钦定满洲祭神祭天》中,佛托妈妈的全称是“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本来是萨满教中的一位神。可是在民间传说中,说成是明朝辽阳总兵李成梁的四夫人。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幼年在李成梁家当家奴。一次,努尔哈赤伺候李成梁洗脚,李成梁对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能当总兵吗?因为我脚掌上长了一颗痦子。”努尔哈赤不以为然地说: “那有什么新奇,我脚下长着七颗痦子呢!”李成梁不信,立刻让他脱下鞋来看,果然脚下长着七颗红痦子,这不正是朝廷密令捉拿的“脚踏北斗七星的混龙”吗?李成梁看后心中一惊,马上又不动声色让努尔哈赤退了出去。努尔哈赤出去后,李成梁当即要逮捕努尔哈赤,想将其押送北京向崇祯皇帝请功。这事让李成梁的四夫人紫薇知道了,立刻通知努尔哈赤逃跑,使李成梁扑了个空。李成梁知道是四夫人泄密,令人将她衣服脱光,吊在一棵老柳树上将她活活打死。努尔哈赤当了罕王后,尊紫薇为“佛托妈妈”,每到年节均要祭祀,俗称“妈妈祭”。柳神日是“妈妈祭”的一种形式,祭祀后,人们可以折其柳枝带回家中,供在西墙上。在这一天,主妇回到家中要在孩子腕上系一条五彩线,过些天后将此线拿下来,系在子孙绳上。关于紫薇救努尔哈赤之事无从考证,据专家考证,满族人所祭祀的佛托妈妈,若译成汉语则是子孙娘娘,是庇佑家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女神。在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起源,人是柳的子孙,“佛托”译成汉语意为“柳”,所以佛托马妈妈既是柳枝妈妈。因此柳树节也可以说是满族人的“母亲节”。

评论
全部评论

0.2564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