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周巷“三曾”
周巷“三曾”
2016-10-13 22:57:45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0  评论:

本刊通讯员  曾实

  在孝昌县周巷镇,有几位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曾氏家族的后生,他们都是高中毕业,都随父母生活在世代以土地为伴的偏避农村里。是贫穷使他们外出谋生打工;是贫困使他们不甘落后,要向命运抗争;要向赋予他们的时代挑战。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成功了,虽然他们都还不是腰缠数十亿资产大佬,但他们旗下也都拥有数个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年产值都在数以亿计之间。

   寻觅几位年轻人成长的足迹,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千里之行不忘祖宗,致富不忘众乡亲。习近平主席对年轻一代寄语时讲到: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你有余钱时,就做点善事;没有余钱时,做点家务事。总书记的这一寄语是对这几位曾氏男儿的最好写照和总结。他们就是孝昌县周巷镇的曾宪超和曾圣红、曾彦红、曾国红三兄弟。

   一、率先进京“闯荡”的曾宪超

  曾宪超(后立者)与父亲曾昭模(前排中)以及两位哥哥合影

1989年,年仅17岁的曾宪超走出贫瘠的山村,只身来到祖国首都北京打工。开始,他跟随湖北在京从事工程施工队的随州、孝感、黄冈等地施工队伍干些杂活。凭着跟父亲学来木工手艺在工地上干出了天地,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赞赏。

 1991年,成熟起来的宪超逐渐意识到,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主宰自我,跻身市场,实现自己当老板的奋斗目标。

  开始,他从家乡带领十几位农民工穿梭于北京的各个建设工地、场馆、院校,承包小工程,帮其他施工队打打下手,虽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包工头,但毕竟为“滚雪球”式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每年赚得的钞票也能达到六位数。曾宪超从不满足取得的这点小小成就,而是把目光瞄准统领市场的实力派们,他要和他们平分秋色。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曾宪超注册了自己的总公司,取名“湖北孝感天祥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十几个施工队和分公司。目前,他的管理团队就有30几人,各类技术工人有1000多人,每年向国家缴纳税款达到500多万元。

 2012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曾宪超回到家乡,投资1000多万元承包了村里八千多亩茶山和油茶山,解决村里就业人员500多人,使他们不需远出就能打工赚钱。为了能盘活这些搁置多年茶山,他又投资数百万元修路、架桥、引水。他的这些举措即解决茶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人们都说,投资农业,是一个投资高,见效慢的行当,但曾宪超却认为,自己一人富不算富,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他要尽自己的努力来创建家乡的生态长城,为乡亲们扎根农业,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热能。

  为了支持家乡孝昌县、周巷镇的扶贫工程,曾宪超每年还拿出30万元捐助慈善事业和救助孤寡老人。

  与此同时,曾宪超还与同乡曾圣红、曾彦红、曾国红几位宗亲多次支助家乡曾氏宗亲事业,他们出资70余万元修建了曾子庙。听说孝昌曾氏宗亲们要续修家谱,他们又投资十多万元为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孝德之举增砖添瓦。

  这一连串的数字看似简单,但在它背后却是曾宪超这位在外游子实实在在的付出,展现出他爱国爱民爱族的赤子之心!

  上图为曾宪超承包的茶园,绿茶茵茵,丰收在望

    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曾彦红

曾氏三兄弟:从右至左,大哥曾圣红、老二曾彦红、老三曾国红与父亲曾宪志(前排右一)

母亲潘凤华(前排右二)合影

 

曾彦红,出生于1968年8月,高中文化,现任北京次渠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孝昌县政协委员,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5年,年仅17岁曾彦红高中毕业了,回到家中,父亲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自己出去干吧,我只能把你们三弟兄供到高中毕业,以后靠你们自己了。看着父亲满脸的无奈和那憔悴身影,彦红什么都没有说。他知足了,那年月,人们还在为温饱奋斗的时候,父母为他们三兄弟能吃上饭、上上学已经竭尽所能了,他还能奢望什么呢?

  1986年深秋,彦红怀揣母亲给的50元盘缠和行李只身来到省城武汉,转辗到了天津。在这个京津门户城市里,彦红经朋友们介绍先后在饭店打过杂,在码头扛过包。凭着1,米76的身高和满身力气,他不仅混饱肚子,每年还能给家里寄去数百上千元的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曾彦红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

  在天津几年里,由于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曾彦红凭着他高中学业的功底,算得上是个人才。不少公司、工厂看中了他,纷纷聘用他担当核算、记账、预算方面的工作。彦红脑子灵活,什么事情他干上几次,就能立地生辉。小有名气的曾彦红很快被北京一家建筑老板看中,将他“挖”到自己的公司里去工作。

 1991年,曾彦红又来到了首都北京,在这里,他以股份名义参与公司运作。到1997年,彦红麾下已有几个施工队,足迹遍及数个施工工地。到2012年底,彦红从家乡带到北京从事工程施工的农民工就达到1000多人,每年向国家缴纳税收700余万元。

  我们在曾彦红所在的孝昌县青山村走访得知,该村跟随曾彦红、曾圣红兄弟在北京从事城市建设的村民占该村劳动力百分之80。曾田湾是曾彦红兄弟出生的地方,全湾子30户人家,共有180人在彦红所在公司从事管理、施工工作。全湾子人平收入1998年达到1万元,2014年达到了3万余元,湾子里所有农户都住上了别墅式住房。

  该县民政部门一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曾彦红每年都要给县敬老院、学校以及孤寡老人捐款捐物。目前,他每年用于扶贫、帮困、助学方面的资金都在50万元左右。

这一连窜数字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微不足道,但在一个远离工业,偏避单一农村里,却有着极其惊人的内涵,它向人们诠释着曾彦红兄弟爱国家、爱家乡的回馈之情,奉献之情!

图中曾彦红在孝昌县曾氏宗亲颁谱大会上

三、家族“管家”曾圣红

  出生于1966年的曾圣红,是曾家三兄弟中的老大,他生性内向,处事谨慎低调,办事果断麻利,为周巷几位曾氏男儿在北京事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曾圣红学校毕业后随父母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家里还有弟弟们要上学,为了减轻父母压力,作为老大的他也只能如此。1991年,大弟曾彦红到北京发展,哥哥曾圣红作为最佳伙伴被“请到”了北京。这也是曾圣红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

  曾家兄弟性格上的优势互补,事业上共同开发,为他们早期事业上的成功奠定基础。和曾彦红粗犷豪爽性格相比,曾圣红更突出企业内部的管理,该节俭的节俭,该省略的省略。毕竟,万丈高楼从地起,财富的积累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哥哥圣红的加盟,为我们筑起了一座‘金长城’,在经济形势下滑的时候,这座长城尤显重要”,每每提及哥哥圣红,彦红都赞不绝口。

 2003年,圣红也注册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取名“北京张湾工程有限公司”。由于圣红在企业管理方面优势,他除了与弟弟彦红合作外,还被曾宪超的天祥公司聘为副总。事业上他们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人们都说经济上的联合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弄不好就成冤家路窄,但周巷走出来的几位曾氏男儿,从2001年到2014年的十几年间,他们团结合作,亲密无间,为事业发展、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其中,与曾圣红的参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富裕起来的曾圣红和曾宪超、曾彦红一样,也为社会、为家族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奉献。孝昌县曾氏宗亲联谊会成立运转、修谱联谊他都捐献了不少钱物。从1995年开始,他为家乡修路建桥、扶贫助学、公益事业赞助的资金也有数百万元。孝昌的人们都会永远记住曾氏儿女为国家、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评论
全部评论

0.2060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