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史籍记载表明,春秋至黄帝时期贾姓血脉源流十分清晰。血脉之源发于黄帝,姓始于西周康王当政时,得姓始祖叫贾公明,地点在现在的山西省襄汾县西南。以西周建国时间计,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建国,周康王于1020年继位)下面,试作粗略考证。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辞源》里都对贾姓的来源作了一致的记述。《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从这段记载里看出,贾姓的始祖叫贾公明,号为贾伯,是唐叔虞的少子。唐叔虞是什么人呢?他是周成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儿子。周武王之父,就是周文王。
关于唐叔虞,历史典籍里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史记》里说:“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成王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这个故事很神化,手上竟然有“文,”那“文”是不是象个“虞”字?于是命之为“虞”。同时,《史记》里还记载了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里也有记载。成王年幼时,有一天和弟弟叔虞一起玩“剪纸”的游戏,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史记.晋世家第九》)当时的唐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当地的百姓多是尧的后裔。叔虞到达唐地后,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逐步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的赞誉,唐太宗曾在《晋祠铭并序》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有一年,唐地发现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将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成王,成王将禾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此事。遗憾的是,这两篇曾被收进《尚书》的诗文已经轶失。叔虞似乎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史书上为我们留下了“徒林射兕”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兕就是雌性犀牛,叔虞射杀犀牛之后,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津乐道。
有关贾国的情况,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殷商时代,现在的山西省贾乡一带有贾国,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铭文有:西伯(周文王)“与唐人弘战贾人”的记载,在周灭殷以前,周为了扫除灭殷道路上的障碍,铲除殷周围的方国,联合唐人弘攻击贾人。唐人指帝尧后裔之唐国,贾人即指今临汾城东南贾乡一带的贾国。周朝建立后,贾国仍然存在,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子侯而灭翼,第二年虢仲奉王命率虢、芮、梁、荀、贾诸国兵讨伐曲沃,贾国曾参加了这次讨伐战争。到公元前678年武公杀晋侯缗,用重器宝玉贿赂周王,周僖王遂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晋武公得势以后,便灭了贾国。贾国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以西周康王继位时(前1020)算起,贾公明及其子孙统治贾国共计342年。看来,贾公明的子子孙孙在贾国当王的时间很长,繁衍生息的时间自然也很长。有资料介绍,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姓子孙遣散各地。”可惜。贾公明的具体情况,目前笔者尚未发现相关资料。
前面提到,唐叔虞的父亲是周武王,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姬昌)。文王的祖先是谁呢?《史记》有这样一段话:“周后稷(弃),名弃。其母有邰(tái)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kù)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怡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于林中,时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践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第四》) 这段话的大意是:帝喾的元妃姜原,有一天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印。姜原感到惊奇和高兴,想上前去踩巨人的足印。于是就去踩。踩时感到身体颤动,象受了孕一样。怀孕期满后,生了个儿子。姜原以为是不祥之兆,就抛弃在一个狭小而很深的巷子里;但牛马路过时都避开而不践踏;再准备丢放到山林中去,谁知遇到山林有多人路过;最后移放到一条结冰的水渠上,飞鸟却以翅膀去抚护着他而后又用翅膀将其举起。姜原以为是神灵在帮助,于是收养让其长大。当初的时候要弃之,所以名叫“弃”。
“弃”小的时候,其气质似有巨人之志,喜欢做游戏和种树、麻、菽等。长大后,喜欢农耕。而且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种植的方法。其它农民都效法他。帝尧知道后,让他当农师。使天下的人得到了好处。帝舜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弃)播时百谷”。(《史记.周本纪第四》)。由于“弃”对对农业发展有重大贡献,所以帝舜将邰这个地方封给“弃”(现在的陕西武功县西南的古邰国),号曰“后稷(弃)”,姓“姬氏”。
后稷(弃)的子子孙孙继承王位按先次序的排列是:不窋 ⑴ →鞠 ⑵ →公刘 ⑶ →庆节 ⑷ →皇仆 ⑸ →差弗 ⑹ →毁隃 ⑺ →公非 ⑻ →高圉 ⑼ →公叔祖类 ⑽ →古公亶父 ⑾ →季历⑿ →昌 ⒀(即周文王) →发 ⒁(周武王)→诵 ⒂(周成王)。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再到唐叔虞的小儿子贾公明,加上始祖后稷(弃),共计16代,即“贾姓”从第17代(周康王)开始,得姓年代大概在公元1020年。公刘、古公亶父、昌(文王)、发(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文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被誉为圣人。
后稷(弃)是帝喾和元妃姜原所生。那么,帝喾就是后稷(弃)的父亲。帝喾是什么人呢?这就要上溯到黄帝。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最著名的两个祖先,据《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刚出生的黄帝好象带有神的灵光,比一般的孩子说话早,很小的时候就懂礼貌,十多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敦厚机敏的品性,到二十岁时就显得很聪明和有才干了。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生于寿丘(位于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长于姬水(在今陕西北部,渭水支流)。姓公孙,名轩辕。因长期居住姬水,所以改姓姬;又因居轩辕之丘,所以以轩辕为名,又以轩辕为号。
“黄帝共有子25人,其中14人共得12姓。所谓姓,大概是子孙繁衍,建立起新的氏族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0页》)
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义。
黄帝死后,立昌义的儿子高阳为帝(即颛顼)。高阳死后,立高辛(帝喾)。
帝喾,名俊,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父亲叫蟜(qiáo)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今商丘县城南23公里高辛集遗址西北100米处。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传说帝喾有四妃,长妃就是前面说的姜原。次妃简狄,是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相传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现濮阳有庆祖,原名叫庆都,立有庆都庙。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发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帝喾非常喜欢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盘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长沙。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现任的遗迹。
《史记.五帝本纪》对帝喾作了综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可知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伟大帝王。
黄帝为五帝之首,在历史里有很多记载和传说,这里不再赘述。贾姓的血脉之源只能上溯到黄帝了。至于黄帝的父亲少典的情况,历史上几无记载,不能详述,也没有追及的意义。因为追下去是无穷无尽的。
史籍里还记载了贾姓第二来源,那就是春秋时著名人物狐偃之子——狐射姑(贾季或贾佗、贾他)。
孤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宇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逃走。狐偃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19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国。狐偃协助重耳励精图治,“蓄爱百姓,厉养戎土,”很快成为五霸之一。晋文公就是“重耳。”狐偃随重耳流亡时,年逾花甲,仍不辞劳苦,辅助重耳,为重尔出了很多计策。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逝世,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狐偃逝世,葬于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二十里之九原。三十二年冬,晋文公逝世。可以这样说,狐偃为晋文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此誉实不为过。狐偃的品行和才华受到各国诸侯大夫的推崇。宋公孙固称孤偃“惠以有谋;”曹大夫僖负羁赞狐偃:“可谓贤矣;”楚令尹子至见其卿才,甚至“请上狐偃。”狐偃同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还受到后人深切的怀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流亡途中,历尽磨难。所经各国,有礼遇,更多的则是冷遇和轻慢,甚至难免乞食,或有杀身之虞。狐偃为了返国大局,忍辱负重,受到时人的嘉许和后人的尊敬。其次,孤氏父子之人忠公体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骊姬之乱后,狐突派其二子辅助重耳,逃出晋国。在秦时,当狐偃听到献公命从重耳亡者返国,不返者“尽灭其家”的胁迫时,他大义凛然,拒绝回晋。其父狐突也仗义死节,伏剑身亡。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贞报国为忠义楷模,及至宋代,宋徽宗封狐突为忠惠利应侯。七月十四日狐突诞辰日至今仍为山西交城一带的传统古节。最后,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史有“晋文公称霸,偃之力居多”之说。因此,狐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了不起的人物。
狐偃之子狐射姑,或称贾季、贾他,亦是晋国的栋梁。《百家姓溯源》认为: “春秋时晋灭贾伯国,更名贾邑,封晋襄公表亲狐射姑于贾伯故地。狐射姑字季他,因封地而称贾季、贾他,亦为一些贾姓人尊奉为始祖。”这说明,“贾季、””贾他”是指同一个人。贾季是贾姓的第二始祖。
后来,贾季当了晋国的“中军”(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直接掌握晋国的兵权。但很快兵权被助手赵盾夺去。赵盾是仅次于狐偃的大功臣赵衰的儿子,很有才干,有威猛之气,咄咄逼人。贾季曾评介赵盾的父亲赵衰是“春天的太阳,”赵盾如“盛夏的太阳。”贾季任“中军”后,第一次发布施政命令时,跟随赵盾势力的将军臾骈当众指责贾季“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对此这样写道:“乃以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佐之;……狐射姑登坛号令,指挥如意,傍若无人。其部下军司马臾骈谏曰:‘骈闻之:师克在和。今三军之师,非夙将,即世臣也。元帅宜虚心谘访,常存谦退。夫刚而自矜,子玉所以败于晋也,不可不戒。’射姑大怒,喝曰:‘吾发令之始,匹夫何敢乱言,以慢军士?’叱左右鞭之一百。”
另一方面,“赵盾派”的太傅阳处父向晋襄公建议:“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今盾贤,夜姑仁,其不可。”襄公曰:“诺。”(《左传》)意思是说,贾季是仁者,赵盾是贤者。君王使臣是仁者“佐贤”,而不是贤者“佐仁。”襄公一听觉得有理,便轻易将贾季的“中军”之职变为“中军”之“佐”了。原赵盾是“中军”之佐,二人交换了位置。贾季由此丧失了统兵大权。此刻贾季还蒙在鼓里。夜里面见晋襄公,才知道职务有新的调整。贾季问原因,襄公曰:“无他也。太传阳处父谓寡人言,吾子不得民心,难为大将。是以易之。射姑嘿然而退。”
这场政治风暴可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在这年秋八月,贾季势力集团与赵盾势力集团的斗争终于彻底爆发。《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记述道:“晋襄公病。将死,召太传阳处父,上卿赵盾及诸臣,在榻前嘱曰:‘寡人承父业,破狄伐秦,未尝挫锐气于外国。今不幸命之不长,将与诸卿长别。太子夷皋年幼,卿等宜尽心辅佐,和好邻国,不失盟主之业可也。’群臣再拜受命。襄公遂薨。次日,群臣欲奉太子即位。赵盾曰:‘国家多难,秦狄为仇,不可以立幼主,今杜祁之子公子雍,见仕于秦,好善而长,可迎之以嗣大位。’群臣莫对。狐射姑曰:‘不如立公子乐。其母,君之嬖也。乐仕于陈,而陈素睦于晋,非若秦之为怨,迎之,则朝发而夕至矣。’赵盾曰:‘不然。陈小而远,秦大而近。迎君于陈不加睦,而迎于秦,可以释怨而树援,必公子雍乃可。’众议方息。乃使先蔑为正使,士会副之,如秦报丧,因迎公子雍为君。……且说狐射姑见赵盾不从其言,怒曰:‘狐、赵等也。今有赵其无狐耶?’亦阴使人召公子乐于陈,将为争立之计。早有人报知赵盾。盾使其客公孙杵臼率家丁百人,伏于中路,候公子乐行过,要而杀之。狐射姑益怒曰:‘使赵孟有权者,太传阳处父也。处父族微无援,今出宿郊外,主诸国会葬之事,刺之易耳。盾杀公子乐,我杀处父,不亦可乎?’乃与其弟狐鞫居谋。鞫居曰:‘此事吾力能任之。’与家人诈为盗,夜半逾墙而入,处父尚秉烛观书,鞫居直前击之,中肩。处父惊而走,鞫居逐杀之,取其首以归。太传阳处父之从人,有认得鞫居者,走报赵盾。盾佯为不信,叱曰:‘阳太傅为盗所害,安敢诬人?’令人收殓其尸。此九月中事。至冬十月,葬襄公于曲沃。……葬毕,奉主入庙。赵宣子即庙中谓诸大夫曰:‘先君惟能用刑赏,以伯诸侯。今君柩在殡,而狐鞫居擅杀太傅。为诸臣者,谁不自危?此不可不讨也!’乃执鞫居付司冠,数其罪而斩之。即于其家,搜出太传阳处父之首,以线缝于颈而葬之。狐射姑惧赵盾已知其谋,乃夜乘小车,出奔翟国,投翟主白暾去讫。”此处史实,《史记》、《国语》、《左传》等典籍都有详细的记载。这场宫廷政变,以贾季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失败,贾季被迫逃往翟国。历史上称为“赵盾专权”。孔子批评说晋国从此乱了法度。
赵盾专权导致“三家分晋”。赵盾上台之后,不仅逼走了贾季,下军主将先蔑也避祸而走。赵盾还斩杀二卿三大夫。与他同时为卿的五人,除荀林父外,无不惨遭厄运。
特别注意,狐偃本不姓狐,而是姓姬。这在不少史籍里都有记载。《国语•晋语四》指出:“狐氏出自唐叔虞”(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1988年版,第350页)《康熙字典》里对“狐”字的解释条文里也说:“晋有狐氏代为卿大夫,狐氏出自唐叔也。”
有人认为,“狐”姓出自东周时周平王之子,名叫“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这个说法我以为不可信。因为《史记.晋世家》记载道:“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这里分明指出晋文公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子,与周平王之子没有兄妹或弟姐之间的关系。狐偃是晋文公的舅父,和晋文公的母亲是兄妹或弟姐关系。况且,狐偃的父亲狐突与周平王大致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也就是说,在所谓“狐”姓王子没有出生之前,狐姓已经有了。相比之下,《国语.晋语四》里说的“狐氏出自唐叔”令人信服一些。
但是,“狐”不论是出自唐叔虞还是周平王之子,都是周文王、周武王血统,精确考证意义不是很大。
另外,关于贾姓的来源,还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说“掌管商业的官称贾正,他们的后代则姓贾。”但这个说法在史籍里找不到支持的依据,不可信。第二个说法是:贾姓由“少数民族姓氏或改姓而来。满、彝、苗、土家等族均有此姓,裕固族贾鲁各氏、满族嘉佳氏改姓。”这个说法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但这种情况在贾姓中占的比例极小,且大多分布在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