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宁(生卒年不详),字用安,一字榕庵,又有字畊叔,号耦漁。江苏常州府阳湖(今常州市区南部)人。诗人。祖父蒋镐;父雍正元年进士蒋汾功。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二甲第6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方略馆武英殿纂修官,改湖广道监察御史,充贵州乡试正考官。壮年辞官即归里不出,以奖掖后辈为任。之学一传为洪稚存编修、黄仲则少尹、杨西河大令、赵味辛司马、孙星衍,继洪黄杨赵而起者,至今遂不可胜数。为“毗陵七子”之一 。这个群体带有明显的家族色彩。洪稚存、杨西河与蒋和宁家为至亲,赵怀玉与洪亮吉为中表兄弟,黄仲则家与蒋和宁家比邻而居,可以说蒋和宁的“一传”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与刑部右侍郎王昶、翰林院编修蒋士铨等诗酒交游,法式善称其诗“皆能以工炼出之,不作凡响”。 叔父康熙五十四年进士蒋芳洲;叔父楚辞重要注家蒋骥; 叔父诗人蒋鹏翮; 长子齐耀;次子重耀。孙二:长方增,次礼增。外甥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洪亮吉。
蒋麟昌(1720~1742),字静存,江苏常州府阳湖(今常州市区南部)人。祖父蒋梧;父河南巡抚蒋炳。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登二甲第9名进士,年仅十九岁,后任翰林院编修。年仅二十有二而殁,遗诗数十篇,存有《菱溪遗草》,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父炳为刻而传之。 其弟蒋熊昌,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颍州府知府。 同名同姓的有咸丰八年连城县县令蒋麟昌;清末辽宁盖平(盖县)人任盖平辰州书院国文讲师蒋麟昌。蒋麒昌一支为明代自宜兴迁至武进者。又《清代朱卷集成》中有武进蒋康的朱卷,其为蒋梧之后,列其世系甚详:“始迁祖讳敷,由宜兴迁居常州;二世祖讳大成;三世祖讳士英,诰赠光禄大夫;四世祖讳均佐,诰封光禄大夫;五世祖讳梧,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诰封光禄大夫……六世伯祖炳,雍正丙子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内阁侍读监察御史太常寺卿。”
蒋熊昌(生卒年不详),字澄川,号真朴居士,江苏常州府阳湖(今常州市区南部)人。祖父蒋梧;父河南巡抚蒋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二甲第37名进士。三十七年正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军机章京;官至安徽颍州府知府。有诗文存世。长兄蒋麟昌,乾隆四年进士;之女适常州府武进县监生刘逢会(南宁府同知刘图南三子)。
蒋
蒋
蒋
蒋
蒋宗海(1720~1796),字春岩,一字星岩,号春农,一号青农、冬民,晚号归求老人,学者称春农先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藏书家、鉴赏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二甲第62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官、军机处行走,年仅40岁,即辞官归隐。以培养士子为己任,先后主讲过如皋雉水书院、仪征乐仪书院、扬州梅花书院等,培养了不少文士,学人尊之为“春农先生”。工诗文,通汉隶。喜藏古書,藏书达3万余卷,多善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天下遗书时,扬州进呈的书最多,号称第一进呈大户,为了保证进呈书的质量,专门请蒋宗海去把关,“手选而后进呈”,后来扬州呈书以量多质高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修纂《金山志》、《焦山志》、《平山堂志》,著有《春农吟稿》、《索居集》、《南归丛稿》等。父蒋豫;子蒋秷(一曰侄子),孙蒋延菖,延菖、玄孙蒋磏 、重玄孙蒋宝。六代人接办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民间救生组织镇江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蒋中和(生卒年不详), 字本达,又字眉山,江南常州府靖江(今江苏泰州靖江市)人。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史大 成榜三甲第 202 名进士,官兰阳知县。迁沧州州判。为文多拾李贽余论,而颇自喜。中著有《半农斋集》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蒋继轼(1668~1738), 字淑瞻,号西圃,江苏江都县(今扬州)邵伯镇人。画家。康熙四十七年举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二甲第25 名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藏书处有赐书楼,又有韵绿堂。纂修明史及百姓统谱,著有《韵绿堂集》。邵伯镇有蒋翰林府。友户部主事、员外郎孔尚任。生平事迹见《江南通志》。
蒋之兰(生卒年不详),江苏江都县人。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3甲第5名进士。授新泰县知县,创建新泰县东关外先农坛。雍正七年任高密知县。《江苏省通志稿5?选举志?扬州府》勘误作:甲辰科续榜。清·乾隆《新泰县志》卷:“蒋之蘭,清代江都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
蒋大镛(1808~1870),字和叔、号九山,室名怡云草堂。江苏无锡河埒口人。进学文安广陵书院,师长翁同龢,道光十一年举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第三甲第17名进士,历官直隶保定府雄县、通州知县,顺天、奉天府尹。曾随大臣会勘吉林将军库金往高丽议边界,卒于任所。 生平以清廉刚正著于时,政绩载《 光绪志·宦望传》。遗著有《怡云草堂诗词 存》、《 随轺日记》等。子汝侗、汝伦,孙士松,字遇春,光绪十年秀才,官候训导,民国后任江苏省议员。1923年任无锡商埠局会办,后任开源乡董十数年,热心公益事业,《纂修锡山蒋氏宗谱》三十卷;士栋;孙士松,字留春室,秀才,晚清数学家,学者 。曾孙哲卿,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锡金军政分府民政部副部长;民国2年当选为国会第一届参议,从民国初年到40年代,多次被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省政府任命过职务,无锡地方势力中其在上层的声望无与人比。玄孙蒋宪基,民国《无锡导报》老板、社长,无锡振新纱厂襄理无锡县人民公私社团联合会暨工商自卫团监察委员;后移居香港。无锡均来自宜兴蒋澄之后。江南之蒋出于阳羡。北宋元佑年间,蒋瑎卜居无锡开化乡许舍,河埒口蒋氏该支世祖蒋洪, 蒋氏第一百另三世孙,字公瑜,通经史,好山水,过梁溪而悦之,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胡埭迁居开原乡梁溪北滨之河埒口,至今已有500多年,子孙繁衍,已形成锡山蒋氏宗谱一梅堂溪东河埒口上、下一支的望族。民国九年(1920)由第一百十五世裔孙士松、士荣和翼廷、谓卿及哲卿等族人捐资建造蒋氏总祠,该祠成为无锡蒋姓的宗祠。蒋介石也认同其先祖与无锡蒋氏同出一支。
蒋兆鲲(生卒年不详),字瀚槎,号南溟,一号茗仙。江苏丰县赵庄镇朱陈村党楼村人,祖籍丰县城西北蒋老家村。父蒋德璟为拔贡。兆鲲为长子,少年进学,受业于季芝昌、吕贤基之门。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顺天乡试中式,次年(1847)联捷丁未科二甲第19名进士,选庶吉士。此时其父德璟来京省亲,患病不治,于是归里营葬,守丧三年。服阙后重新入京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参纂国史及修《宣宗实录》。录功,钦简东河(管理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河道事务机构)京员,差满即用知府(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诰授朝议大夫,遇缺以道员(正四品)即补。道光皇帝颁旨加封中议大夫衔。于是蒋兆鲲奔波于黄河的治理工作中,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劳,在东河任上一干就是经年,却很少顾及家庭,因功降旨晋封中宪大夫衔(正四品衔)。经年未有闲暇探亲。不久,得知其母生病,日夜奔驰数百里,归乡探望。不到一个月,其母去世。兆鲲因哀伤过度,得肺痿之疾,遂于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1862年农历1月14日)捐馆于家,享年四十八岁。卒葬于党楼村北约三百步,墓穴寅山申向。著有《求是室诗存》。书法工隶,端庄隽永,直追汉魏。文学秦汉,汪洋恣肆,古气充之;诗学盛唐,些体古风,著有《求是室诗存》,刻板文革中被毁,诗集今不复见。祖父蒋大绅、父亲蒋德璟因覃恩而被例赠、封为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承德郎翰林院编修加二级以即补知府、朝议大夫遇缺即补道员、中宪大夫等,祖母仇氏与母亲师氏以及妻子孙氏也分别被诰封为安人、例封为恭人,晋封为淑人。宠锡频颁,这在那个时代,可谓荣矣。但天不假年,蒋兆鲲竟至于英年早逝,可惜可叹。蒋兆鲲能够进士高第,首先得益于他的父亲蒋德璟。而他们父子双拔贡的科考名声,也被当时的丰县父老所称誉。弟兆骥、兆棻、兆轼、兆祺、兆霖。丰西蒋氏在清代,科举之盛,足可称道,是名副其实的文翰世家,书香门第。兆鲲的先祖世居丰县县城枌榆社,到他的三世祖蒋士登时,家业隆起,卒葬于丰城西北十余里,即今蒋老家。自四世祖春起、春腾开始,游泮入贡者络绎不绝。春起游太学,春腾入岁贡。春起四子,皆太学生,春腾三子,长子宾墀附贡、次子三子皆入县庠。宾墀有四子,长廷铨岁贡生,次廷锡太学生(清末河南夏邑知县蒋念熙的先祖),三廷监太学生,四子廷锦县庠生。 蒋廷监字公著,蒋兆鲲的六世祖,他们这支由他带领下,始从县城析居城西梁楼,廷监三子,伯澍武庠生,却雅好书画,仲泂太学生、季汉亦入太学。蒋澍四子,长子希圣太学生,次子龙骧武庠生,三子龙章岁贡生,四子龙友武庠生,龙骧出嗣叔父蒋泂。蒋龙骧,就是蒋兆鲲的曾祖父。蒋龙骧字祥斋,五子,长子大经,武庠生;次子大纶,乾隆辛卯科举人,而蒋大纶就是蒋兆鲲的启蒙人;三子大绅,县庠生,蒋兆鲲的祖父;四子大绪,从九品;少子大跋廪生。大绅35岁去世时,子蒋德璟才七岁,后赖大纶培育,始有成。而振蒋氏名声者,实始于蒋大纶。而蒋氏析居党楼,也是自蒋大纶始。蒋氏一门,出现了兄弟四游太学,叔侄两举人,兄弟双拔贡,父子双拔贡等科举现象,足以说明蒋氏不仅家资丰饶,而且有着重视教育后代的良好家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才会厚积薄发,而产生了像蒋兆鲲这样被选为翰林的人才,为丰县不景气的清代科考增加了可嘉可书的一笔。其后裔我国著名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
蒋超伯(1821?~1875),字叔起,号通斋。清江都(今扬州)人。文学家。幼颖异。九岁咏芦花,十五年会试第一,道光乙巳恩科(1845)第二甲第79名进士,咸丰七年十月由刑部主事入直。历任军机章京、广州府候补道、广东高州、潮州、广州及广西南宁等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充广西乡试考官充方略馆纂修。官至按察使。十一年乞休归里,葺小盘谷。性耽吟诵,居恒手不释卷。按:蒋超伯生卒年可考。蒋氏《通斋自记》云:“道光元年辛巳九月十四日生。”是其生于1821年。“自记”记至光绪元年六月,时年55岁,其子蒋祖(勤心)以此为“绝笔”,是其卒年为1875年。《通斋自记》逐年记述自己的经历,可当年谱看,是蒋超伯最重要的传记资料,此当补入本条“传记资料出处”。此书光绪二年序刻本。又蒋超伯著作甚多,《辞典》列举了《爽鸠要录》等6种。据《江苏艺文志·扬州》卷著录,其已刊著作有27种,其中11种收入了《通斋全集》,另有12种未刊手稿本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1976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以《通斋先生未刻手稿十二种》为名,影印出版,并收入该公司出版的《明清未刊稿汇编初辑》中。师长刘源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