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东汉函亭侯碑收集记
东汉函亭侯碑收集记
2016-09-30 09:18:21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2  评论:




 蒋澄是载入《宜兴县志》最早的历史人物,其墓位于都山南1000米左右的蒋家村西北。蒋澄兄弟封侯后,对百姓非常宽厚,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蒋澄71岁逝世,与夫人司马氏含葬于封地内的都山之麓的都山荡边,称函亭侯墓。蒋默死于谏议大夫任上,葬在封地内的竺山。后人为纪念蒋澄、蒋默,曾于汉明帝时至清光绪年间,多次立庙建祠。 1948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初八,时任民国总统的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等一行,专程来宜兴都山蒋家村亭侯墓地扫墓,5月17日宜兴《品报》和相关报纸做了专题报道。

解放后,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凡历史遗存都曾被视作“四旧”,肆意毁坏的现象比比皆是!1963年春,都山公社山南大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决定在蒋澄墓边北侧创办砖瓦窑厂,制砖土源为蒋澄墓周边大约一片十多亩的墓园高地。在建窑的过程中,蒋澄墓地首先被挖除,蒋澄墓园的汉砖被用作建窑的窑砖,墓边的墓碑、祭案(台)等墓地石料被遗弃一旁。后来,山南大队第二生产队在建造集体猪舍时,就地取材,把丢弃在原墓旁的蒋澄墓碑一凿两半,用作猪舍门槛(其中一块后来一断为二,故原碑成了三块)。山南大队第三生产队的蒋姓子孙发现此情况后,当即出面进行了交涉,然亭侯墓碑已经凿开,难以复原。为使一块祭案(台)不致也被弄掉,于是将其抬来搁在村西河边做了码头,后因木桩腐烂落入河中。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无奈的文物保护行为吧!山南大队第二生产队集体猪舍废弃之后,其地安排村民砌了住房,原被用作门槛的蒋澄墓碑最终被弃公路北边。

1989秋收前,宜兴市委戴解平书记根据市政协的提案,会同市有关部门领导,前来都山乡进行专题调研蒋澄侯墓的保护情况,并索取蒋澄侯墓资料五份。时任都山乡党委书记张伯宏、宣传委员许洪敏陪同专题调研。戴解平书记一行人等到达蒋澄墓地看了现状,后又到蒋家村村前看了侯墓残碑。当发现侯墓残碑弃之路边时,市委戴书记当即指示张伯宏书记“要好好保护起来”。事后,都山乡党委书记张伯宏指示民政助理陈元法具体办理,后由乡政府出资100元,用拖拉机运至都山乡安息堂存放,三块残碑才有了现在的安放之处。

 

 

口述:许洪敏  记录:蒋福培

2011年12月11日


上一篇 : 钟氏祖祠楹联
下一篇 : 殿中御史蒋之奇
评论
全部评论

0.2552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