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白氏后裔当中,流传着“一白二姓”的说法,或者叫做“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有一部分白姓人原本姓“石”,是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后裔,后因逃避朝廷追杀而改姓“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白居易当年与石敬瑭同朝为官。有一次,石敬瑭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后,棋子撒落满地,石敬瑭捡棋子时,不慎摸到了娘娘的脚。娘娘认为石敬瑭在调戏她,告于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旨:“将调戏娘娘的罪人石敬瑭满门抄斩,家灭九族。”并下令不许保奏。文武百官明知石敬瑭冤枉,但无人敢言。白居易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上朝面君,皇上知道白居易诗艺出众,问:“大胆石敬瑭,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当知罪不赦?”面对皇上的发问,白居易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奏,但石敬瑭仍然没有逃脱家灭九族的厄运!有一部分石姓后裔将祖墓上的“石”字上面的一横涂去,填在口字中间,变“石”字为“白”字,从而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也世代改姓作姓“白”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说,因为白居易为唐朝人,而石敬瑭为后晋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差一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传说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与中国的文字演变有关:中国旧本字典上的白字均撇出头,后来随着文字的变改,白字的一撇不再出头,这便形成一个白字两种写法,为这个传说打下了基础。
二、石敬瑭陵墓所在地的宜阳县石陵村(古称晋陵),三千余人基本上都姓白,传说该村过去有白姓人为石敬瑭护墓,与石家关系密切,也为这个传说提供了理由。
三、歌颂白居易为官清正,直言敢谏的高尚情怀。
四、讽刺石敬瑭卖国求荣,甘为“儿皇帝”的可耻行径。石敬瑭自公元936年即位,至943年卒,在位8年。因他修书给北方的契丹主耶律德光,请求兵援。信称:“愿执子礼,父事可汗,借兵南向,以惩叛逆。”因此,石敬瑭甘为“儿皇帝”的作法被后人引以为耻。
由于上述四种原因,酿成了一个荒唐的传说,使宜阳晋陵白氏蒙受了不白之冤。笔者也是其中之一。
晋陵白氏实为正宗的白居易后裔,据《白居易家谱》记载,元未兵燹,三十二代介、超二公避兵乱于宜邑,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洛,即今白碛支(长门),超公则安居宜阳。自白居易至晋陵白氏,世系井然不紊,今已发展至五十六代人,(参见《白居易家谱•晋陵支谱》)。
清道光十三年晋陵的《白氏宗谱》是目前白居易家族唯一的一套木刻本家谱,全八卷,该谱是揭穿“一白二姓”传说的最有力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