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家谱自序2
第一章 秦安桑氏从山西洪洞迁来
一、清水河、水洛河流域桑姓人口约2000人
秦安县桑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
清水河,又名略阳川水,发源于张川县张棉驿乡石庙子乡陇山西麓。清水河全长81公里,在陇城杨家河进入秦安境内,像一条蒙着眼睛的长龙,在横亘于北的青龙山和坐落于南的中山梁(俗称九龙山)、老营山之间南碰北撞,在莲花城西北的莲花峰下与水洛河交汇之后流入葫芦河,进入静宁县。
莲花镇桑家庄座落在青龙山(民间俗称北山)脚下,南临清水河,远眺九龙山、老营山。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没有人工改道之前,清水河自南向北拐进桑家庄,在庄子南面绕了一个半圆后,又朝西南方向依依而去。正因此,桑家庄在明清时也叫“桑家河湾”。这里就是桑姓祖先从山西洪洞迁移而来后落脚的地方。
(一)清水河流域桑姓人口的分布
位于清水河下游的莲花镇桑川村有桑姓人口900余人;郭河村余家湾240余人(含桑余两姓),桑家大屲260多人。
明朝从桑家庄迁往中山乡何湾村(又称桑家渠)的桑姓人口有580余人。
清朝同治年间从桑家庄迁往位于清水河上游的张川县龙山镇王牛庄(又名汪堡村)的桑姓人近200人。
(二)庄浪水洛河流域桑姓人口的分布
庄浪县水洛河流域桑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清水沟村和樱桃沟。这两村的桑姓人,都是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迁出的。
目前清水沟有十户桑姓人家,约50人;
樱桃沟以及从这里迁出的桑姓人口60人左右。
另据考证,平凉市华亭县马峡口乡,有清同治年间从桑家庄迁往的桑姓人,目前80人左右。
据粗略估算,在清水河、水洛河流域以及华亭县的桑姓人口超过2000人。
二、秦安桑氏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
秦安桑氏哪里来?莲花桑家庄和中山乡河湾村(也叫桑家渠)桑姓人祖祖辈辈留下的传说是:先祖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迁来。
有些传说久远了就会走样,但关于“我们祖宗从何而来”这样一个祖根何处的重大问题,即使传说多少代,也不会走样。因此,秦安桑氏在“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来,是确定无疑的。
也有另一个说法:莲花桑姓是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据查阅《甘肃通史》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著,明万历年间有过规模比较大的迁移活动,但迁移的人口来源主要是南京一带官军,迁移方向主要是甘肃岷县、临洮这一区域,官军携家属迁移这一区域后就定居下来,主要任务是稳固边疆地方少数民族侵扰。据史料记载,当时,明朝在这一代设置了三个“卫”,一个卫的守军在三万人左右。专家估计,万历年间迁移到此的官军连同家属不下30万人。史料上没有万历年间移民秦安一带的记载。另据《明史》、《明实录》记载,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的较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有四次:洪武十三年五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永乐元年八月。也没有万历年间移民甘肃的记载。
《秦安县志》(明清卷)的两处记载也能从另两个角度说明秦安桑氏早于万历年间迁移而来:
一是《县志》“选举表”中,载有四位明代桑姓贡生:桑世雄、桑宏、桑茧、桑霄。其中桑茧在“后贤传”有具体记载:“桑茧字天成少有俊才与同里丁继文胡缵宗同为提学杨一清所知继文甫举于乡未仕卒茧终不第由贡生官山西徐沟县知县亦早疾”。从县志叙述看,桑茧、丁继文与胡缵宗(1480-1560年,1500年20岁时中举,1508年中进士),同属明正德时期人士。也就是说,1500年以前,秦安已经有桑姓人居住。远远早于万历年。
二是《县志》中关于秦安八镇下辖村庄的叙述中说:莲花镇“领庄十有七”,其中之一就是“桑家河湾”。在秦安各镇所辖村庄中,再没有桑姓村庄。据从秦安县公安局了解,目前除过桑家庄、何湾村(桑家渠),也没有桑姓村庄。
上述两方面的情况说明,秦安桑姓人至少在明正德以前就已定居此地。
三、“桑家渠”的桑姓人自莲花桑家庄迁出
据祖辈讲,中山乡“桑家渠”有从莲花桑家庄迁去的同根宗亲。1940年前后,“桑家渠”有个叫“桑谦”的人,骑着马来桑家庄寻亲问祖。
根据这一线索,笔者于2012年12月底赴桑家渠了解情况。到了桑家渠才知道,桑家渠是几十年前对这个村子的称呼,现在的村名叫何湾村,另有桑张家、桑家河湾、桑家大庄、桑家旧庄几种叫法。
据两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讲:确有桑谦这个人,是他俩的同辈,十几年前去世了。桑谦年轻时去过莲花桑家庄好几次,主要是认亲认祖,同时寻找家谱,排排辈份,但当时家谱已经遗失。两位老人还告诉我们,他们的先祖就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大槐树迁到莲花桑家庄,桑家去的先祖又从莲花桑家庄迁来。桑氏先祖迁来时弟兄四个,老二(或者是老三)在寻找做纺车的木材时发现了这个适宜居住的地方桑家渠,就带了家眷来了这里定居,桑家庄留下的是老大和老三(或者是老二),老四迁到了清水县去了。
老人还讲,很早以前的桑家庄,川子里长的全是芦苇和马莲,很难开垦,而桑家渠这里都是山坡地,开垦起来方便,这也是我们先祖搬迁到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先祖搬到这里以后,生了四个儿子,现在这个村子里也是四个房份,不过由于战乱、灾害,人口不是很多,旧庄子和新庄子桑姓人加起来近600人。同治年间回民造反,他们的祖辈曾守卫过龙山镇、陇城,有个他们叫爷爷的人也守过城,还留了几段与造反回民周旋的传奇故事。先祖何年从莲花桑家庄迁到这里,无从知晓。
桑家渠这里了解的情况与桑家庄的传说相比较,有两点相同:一是桑氏先祖明洪武年间从大槐树迁移而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传说也证明桑氏先祖是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迁来;二是他们祖先从莲花桑家庄迁移到桑家渠。但有一点大相径庭:桑家庄老人传说先祖来这里时带了两个小孩,老二成家后搬到了桑家渠定居;而桑家渠老人传说先祖迁来时是弟兄四个,和老人留守桑家庄的有两个,还有一个搬到了清水县某地,这在桑家庄从没听说过。由于明洪武年间大迁移时严格规定同村同姓同胞弟兄不能迁往一处,所以桑家渠关于四个弟兄同时定居桑家庄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桑家庄桑姓人世代留守在这里,传说具有延续性,因此,桑家庄老人的传说更接近实际情况。
四、桑氏祖先迁来莲花的大致时间
根据先人 “是洪武年间迁来”的传说,可以肯定是1373年至1402年这期间的某一个年份迁来。
从明史资料记载,朱元璋时期的10次移民活动中,前两三次都迁到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接着迁到了附近的山东、河北、河南、北京、辽宁等地,越往后来迁往地越远。明史记载的十八次移民,都没有移民甘肃的明确记录,与移民甘肃有关的记载只有一次,即: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古时候所称塞北,一般指长城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地区。由此可以推测,甘肃移民很可能是这次26600多人的大迁移中的一部分。但桑氏历代传说中却没有莲花桑氏先祖是军人一说,因此这一结论尚存疑问。
另据刘光华主编的《甘肃通史(明清卷)》分析:“明代内迁移民进入甘肃,从迁移形式看,绝大多数是以军屯形式迁入”。并指出,明代甘肃地区军户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从征留戍。军事活动结束后这些军人留下来从事屯戍,定居当地,世代繁衍。第二,谪发。因罪充军后发派而来。第三,垛集,将某地之人集体为军后,正常调拨而来。除上述三种形式外,还有经商、逃荒、避乱等自发性移民。据莲花王家湾王氏家谱记载,王家湾王氏是明灭元后的官军 按照朝廷指令就地屯田为民的,定居时间在明朝建立的洪武年间,迁移形式当属第一种“从征留戍”,而且很可能没有携带家眷。而桑家庄桑姓人很可能是第三种形式“垛集”。
除去“从征留戍”这部分移民外,莲花桑氏以及秦安本地的许多移民,应该是洪武年间最后几次移民时来到此地的,不会早于1390年,也不会迟于1402年,因为1402年以后是永乐皇帝执政。
五、关于迁移的几个传说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桑氏先祖迁移到莲花桑家庄时,至少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桑喜太听祖辈讲,桑姓先祖来莲花时,肩上担着担子,担子两头各一个箩筐,每个箩筐坐着一个男孩。初到桑家庄,生活异常困难,丈夫经常去通渭一带出苦力挣钱养家糊口,妻子在家照料孩子。青黄不接时,就采集草籽充当食物。
第二种说法:据五四父亲桑玉川在世时讲,桑姓先祖迁来桑家庄时,是兄弟三人,老大在桑家庄定居了下来,老二继续向西,定居临洮,老三迁往中山桑家渠。
第三种说法:据桑家渠桑来祥、桑来宝的祖父讲,先祖来到桑家庄时,是弟兄四人,后来有一个外迁桑家渠,一个外迁清水县,在桑家庄的是弟兄中的两个。
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史实,600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下结论。
桑家庄所处的清水河流域,是古代从长安出发,经陕西陇县,翻越陇山,进入甘肃张川,再向西至龙山镇、陇城、莲花,西去陇西的重要通道。1863年陕西造反回民遭到官军镇压后,就是沿这条路线西逃进入甘肃境内,进驻莲花城的。据此分析,明洪武年间向甘肃的移民,很可能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甘肃,并按计划边行进、边安置的。据史料记载和专家分析,明朝朝廷先后把山西6州51县的移民,在洪洞县大槐树登记造册,陆续编队发派。当时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并硬性规定:同村、同姓之人以及同胞兄弟不能迁往一处,分开安置。迁来甘肃的桑氏兄弟是一起随队进入甘肃到达莲花桑家庄的,并按照朝廷必须分开安置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此定居,另外几兄弟迁往别处。因此,第二种传说更为符合情理。但与桑家庄、桑家渠两地先祖流传下来的内容一致的“桑家渠桑姓人是在南山找做纺车木料时发现这个地方并迁去的”传说又有较大差异。如果不是史实,哪两地的传说怎么如此惊人一致?所以,桑家渠的桑姓人是自洪武年间桑氏迁来定居桑家庄之后几十年才迁去的,这种可能性极大。
至于临洮桑姓,很可能是两兄弟或三兄弟中的一个。由于政府的安置是有计划的,官府凭官册发派人员,且有官方护送。所以,落户莲花的老大自然知道老二要去临洮,西去临洮的桑氏老二也知道了老大以落户莲花。这也是二百多年以后不堪动荡的、迫于无奈的临洮桑氏,携家眷外流漂泊,最终到桑家庄定居下来的原因。要不然,这么大的一个世界,从临洮出发,向西可以到临夏许多县,向北可以到达兰州、武威、白银,向南可以到达陇南,向东可以到定西、天水,为什么偏偏来到了有桑姓人居住的莲花?这不是偶然地碰巧,而是根据老人“秦安莲花有宗亲”的传说,有目的地异地寻亲。
综上所述,迁来秦安莲花的桑氏先祖和迁往临洮的桑氏很可能是两兄弟,而后来迁往桑家渠的桑氏很可能是桑家庄桑氏的子或者孙。
六、桑家庄明清时称为“桑家河湾”
据高秉衡于1934年编篡的《秦安县志(明清卷)》载,明清时,莲花城为秦安八镇之一,“领庄十有七”,“桑家河湾”为十七庄之一。由于《秦安县志》没有注明,因此“桑家河湾”是明朝还是清朝对桑家庄的称呼,不好推断。
“桑家庄”是本村人及附近乡亲对这个村子的称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桑家庄从仁义大队分设为独立的行政村时,桑家庄的名称就改为桑川村。桑家庄还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是“桑家大滩”,另一个是“桑家吊庄”。在本村人眼中,桑家大滩专指现在的桑川村三组,但在六七十年代,周围村子的人常常把桑家庄叫桑家大滩,而且这么称呼的人也比较多,且范围也很广。清水河南岸的山区,好多人把桑家庄笼统地称做“桑家吊庄”,实际上是仁义村(张家吊庄)和桑家庄两个村子的统称,不过这么称呼的人不是很多。
“桑家河湾”、“桑家吊庄”、“桑家大滩”这三个称呼,反映了桑家庄桑姓人居住地的变化。
据史料载,明朝干旱少雨,旱灾频发,清水河很少出现水灾,据此分析,明朝时期,桑姓人都在清水河岸居住。由于清水河道弯曲,在桑家庄形成了一个反弓形的河湾,桑家庄被称为“桑家河湾”。据说,修建于明朝、毁于清朝后期火灾的宏大寺院“桑家观”,就坐落在清水河北岸、冯家沟小河子口对面、现桑家庄东南方向地势相对凸起的地方。桑家观修在这里,说明桑姓人就居住在附近。
“桑家吊庄”应该是清朝以来人们对桑家庄、仁义村的称呼,这时,气候的变化常常令清水河泛滥成灾,水患已经成为影响居住安全的最大威胁,桑家庄、仁义村以及附近的百姓也陆续搬迁到半山上。为什么称为“吊庄”?可能与村庄坐落的位置有关,据老人讲,桑家庄的人,原来居住在桑家堡子东面、高山窑西面,北山半山腰的“窑儿湾”,远处看去就像吊在半山腰,所以才称为吊庄。
清朝以来,由于雨水丰沛,经常有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在我们所称的水渠湾、花猫湾、黑窑坪、青土湾、担子沟,都是近几百年来山体滑坡冲刷成的凹沟。受山体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侵扰,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桑姓人又陆续从山上搬了下来。桑川村三组曾经住在郑家屲崖下面、北山的山根,南面,就是常年积水的涝灞,里面长满了杂草和芦苇,是一片沼泽地。桑家大滩应该因此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