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榆林莲花池公园
榆林莲花池公园
2016-09-02 14:19:24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8  评论:

莲花池公园


榆林莲花池公园,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新二街西侧(体育场北侧)。清代俗称青草湖,北与文庙拌池相连。


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赵铨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满。民国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每年6、7月间,莲花盛开满池,故人们称之为莲花池。 于右任题书"崧生公园"和"风归远挹陶长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以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建国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1977年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现园占地93.3公顷,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后用洒水车拉水屯池,有关方面着手再次引种莲花,恢复莲花胜景。


莲花公园——当我们再提起这个熟悉的名字时,她已经永远的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从2003年到2009年。6年的时间里,整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莲花公园变成了现在具有都市气息的世纪广场。莲花还在,但能够确定莲花池所处位置的建筑都已经变了模样,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美了。但我们依然相信,几乎每一个出生在公元2003年之前的榆林人,都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与莲花池有关的记忆。这种记忆可能是一张照片、一个人、一段往事。这些对莲花池的怀念自然便成了属于莲花池的记忆,属于这座美丽城市的记忆。

 

《延绥镇志》载“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建立文庙后,泮池就在门内,巡抚张缙凿跨石桥三,西引榆河水,自来安门经射圃,东折榆林卫,南注泮池,西流出廓外。”文庙门前掘有月牙形的水池,它就是日后莲花池的雏形。

关于文庙后来的去向,原供职于榆林氮肥厂的孙大爷回忆说:“文庙在今榆林市展览馆的位置,庙前有座琉璃做的假山,假山前有大莲花瓣,还有六个青蛙,青蛙张着嘴喷水,很漂亮。莲花池中还有个茅亭。大概57、58年的时候,文庙失火,被焚烧一空。” 而榆林武术协会会员王大爷则说:“文庙里供奉的是祖师爷,门口有恐龙化石。是在“文革”时期被拆除的,当时莲花公园被定为是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拆下来的柱子都被做了学校的桌椅板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知府赵铨命军民引普惠泉水,注入文庙前棂星门外泮池前的一片低洼的水塘。因塘中杂草丛生,人称“青草湖”。这位使湖池常满的知府赵铨,已随历史的风尘远去。但我们可以推测,从1759年到2003年之间,244年的历史跨度里,我们的先人一定也曾有过与莲花池有关的记忆。而那些作古的记忆,我们已经很难再将它找寻回来。

 

从6年前的2003年起,上溯到民国五年(1916年),刀客出身的井岳秀,来到榆林当了陕北镇守使。他命人将泮池扩大,又另掘四个大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

据原在邓宝珊司令部供职的李德信老人证实:“莲花池公园是井岳秀修的,井岳秀字崧生,所以,莲花池公园后来也叫“崧生公园”,字是于右任题的。莲花池当时有湖心桥,桥是木制的,湖心建有茅亭,茅亭中有张棋桌,可以下棋。在莲花池的北边,当时还有座石碑,是纪念报人张季鸾的,碑上刻着“建笔为国”,是邓宝珊题的,我当时就在司令部。”榆林武术协会会员王大爷也说:“莲花池公园修于民国,现在的普惠泉宾馆那一片在当时都是井岳秀的司令部。刚开始的时候,莲花池其实就是司令部的花园,井岳秀在这里接待各界人士。井岳秀是陕西浦城人,后来他从外地引种莲花,才被称为‘莲花池’。”

 

于右任为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曾在莲花池题书“崧生公园”和“风规远挹陶公柳,遗爱常留召伯棠”的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字迹潇洒,苍劲有力。联中分别嵌入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井岳秀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风格相近,闲适清高;下联则取自《诗经·召南·甘棠》中的故事,朱熹解释道:“(周代)如伯南巡,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忍伤也。”后世便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有“德政”者。

关于井岳秀的功过,已故黄土文化研究人李永清老先生在《莲花池的故事》里,描写到:“当年井岳秀独霸一方,炙手可热,掌握着陕北23县的生杀予夺大权,榆林古城尤其首当其冲。他的官署就在公园附近,为此,他经常到此消遣,那可真是妻妾成群,花枝招展,扈从如云,前呼后拥。每当这种场合,小民百姓如同遇到瘟神一般,避之唯恐不及。……1936年春,恶贯满盈的井岳秀失火毙命。他未能荣膺古代召伯的美誉,却在三秦大地上留下遗臭万年的骂名。” 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分行的袁剑武先生则说:“井岳秀是练武之人,他的弟弟井勿幕是陕西同盟会的会长,在日本的时候就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井岳秀受弟弟影响参加革命。他虽然是国民党将领,但在驻守榆林期间兴办学校、兴办实业,为榆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莲花公园不是私人花园,它属于榆林人民。”

现在,于右任的楹联只是留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留在曾今注意过它的存在的游人的心里,留在某一张照片里。如果不是因为历史的记忆,许多年后,我们不会知道于先生想要说什么?说给谁听?而井岳秀的是非,却自然留在人们的心里。

 

此后,莲花池逐年增加景点,园林规模渐次充实。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六月二十一日,池中开出一枝罕见的并蒂莲,两相环抱,娓娓可亲,红粉艳丽,美冠群芳,全城轰动,争相观赏,遂成榆林佳话。而这段佳话的余音,到现在已经淡然。

 

抗战期间,著名作家老舍来到榆林莲花池,并撰写了《绿柳清泉的榆林》,对古城风韵倍加赞美。曾任国民党榆林专属主任的骆维良,也写下“风动莲池香不尽,可能吹得到陪京(重庆)?”的佳句。

 

在莲花池的记忆里,在亭台莲池间,不只有莲花的香、莲花的美,也浸染了烈士的鲜血,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的怒潮震撼了古城。后来,古城军民在莲花池畔竖立起一座石碑——“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这以后,莲花池成为榆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场所,由榆林各界人士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在这里看电影、演话剧,进行慷慨激昂的抗日宣传活动,一些艺术家们在这里进行书画义卖,支援前线。 

 

清明前夕,《风尚生活》全体人员前往“榆林革命烈士陵园” 扫墓,在莲花池烈士薛占奎的墓前,王总编辑讲道:“1947年,人民解放军兵临榆林城下。攻城兵用炸药炸开小西门,也就是现在的新乐门时,任连队指导员的薛占奎身先士卒,率领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进城里,在莲花池一带与守军激战。由于后续部队受阻,有20多名勇士先后在莲花池牺牲。最后,只剩下薛占奎一人,隐蔽于池畔草丛中,与敌人殊死搏斗。因身负重伤,被俘。被俘后,他绝食抗争,被敌人杀害于池畔。牺牲时,年仅24岁。”

 

解放后,莲花池的四个小池被扩大为六个大池,重新栽植树木,增建喷泉、假山、八角亭。池中广种莲花,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佳句也正是榆林人爱莲精神的写照,莲花池的游人自然是终日不绝,“莲花池公园”的名称也正式诞生。50年代,又将原来的4个莲池扩展为6个。

原供职于军分区的孙大爷在谈到莲花池时说:“我是解放后的1950年来榆林的。我认为,莲花池的六个池子最好。后来,随着莲花池水位的升高,水成了活水,夏天我们大家看莲花,冬天来滑冰。莲花公园离军分区只有一墙之隔,我们每天都来莲花池边跑操,每年春天组织挖莲根。冬天的时候,战友们早上5点多就起来滑冰,回去后刚赶上吹起床号。军分区靠现在二街的地方有一堵土墙,土墙里边是澡堂子,经常有小孩从莲花池翻墙过来玩耍。”

 

“文革”初年,莲花池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也尽遭破坏,令人伤心、惋惜。1977年池中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莲花池公园”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1982年,莲花池更名为“莲花公园”。增建花圃、花坛,广植树木,新建大门、围墙、画廊、温室、八角荷花亭,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至1984年各方筹集资金,举众之力,增建儿童乐园,设置喷泉、转椅、滑梯等,为儿童创建了活动、娱乐场地。

生于70年代的企业经理人王先生在谈到关于莲花池的记忆时,他翻出了厚厚的一沓照片,照片上的人和事,在他的记忆中依然生动如初。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榆林藉学生王明敏,出生于80年代,他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莲花池的儿童乐园玩,每年生日的时候,父亲都会为我在莲花池边拍一张照片,现在那些照片还依然保留着,每一张照片都写记录了我的成长故事。”

 

莲花公园最为兴盛的时候占地93.3公顷。遥想当年,没有电视、电脑,没有酒吧、迪厅,榆林人曾在这里留下过多少流连忘返的脚印?

原供职于军分区的孙大爷还说:“榆林被称为驼城,在当时,南门口的骆驼是榆林的标志,莲花公园是榆林唯一的公园,每逢节假日,来这里的游人太多了。”

 

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为恢复莲花胜景,有关方面用洒水车拉水屯池,再次引种莲花。

李永清在他的《莲花池的故事》里曾这样描写:“每天清晨,就有很多勤快的人们来到莲花池畔,或健身练功,或吊嗓长啸,或勤奋攻读,或翩翩起舞。你身临其境,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撞入耳鼓的是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


评论
全部评论

0.2569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