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莫氏之赤沙村
莫氏之赤沙村
2016-07-11 08:29:27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3  评论:

赤沙村地处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东部,又称赤沙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以村为居,村内以果树农田为主,由赤沙经济联合社统筹,内有12个生产社,辖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本社区有居民1826户,居民人口3582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8万人。

村名来由

赤沙,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内的沙洲、山岗,甚至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都是赤色沙层,故名赤沙。村内四周环水,碧水长,又曾名赤水。赤沙村自古以来,村内分为东约、南约、西约、北约四个居民聚居地,也是村内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一个“约”都有一座门楼。如东约的茂兴里,西约的石麟里,北约的中和里等。

姓氏源流

在海珠区,赤沙村是姓氏较多的村庄之一。根据赤沙村玉虚宫(北帝庙)于乾隆丙午年(1726年)重修时刻有本村十五姓的居民。除了周、李二姓已经消失之外,现存有莫、简、陈、黄、徐、冯、潘、苏、郭、曾、张、何、吴,共十三姓氏。

各个姓氏先后从各地来到赤沙,可惜由于村中各个姓氏都没有族谱,又缺乏其它的文字记载,无法叙述各个姓氏从何地、何时来到赤沙村。这里只能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和附近相同的族谱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略记述于下:

莫氏,世居琢郡(今河北涿县一带)为名门望族。尔后,莫氏的一支由河北迁江西,再由江西迁福建蒲田。后让仁公于唐宣宗时被封官于广东封开,为岭南开族始祖,是为一世。让仁公生宣卿为二世。宣卿聪慧勤读,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状元及第,为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年仅三十四岁,英年早逝,现今在封开县锣鼓岗有其“状元墓”。至七世之用公初任闽蒲县令,后任广东南雄府判。他的三个儿子愚、鲁、钝分居各地:愚公居番禺横沙,钝公居东莞焦利,鲁公居于南海沙头老村儒林乡。椐莫氏老人忆述,他们向来与黄埔横沙有密切往来,认为他们是同祖。横沙古时属番禺县管辖。由此看来,赤沙莫姓属横沙愚公一支。

冯氏,世居北平,始祖玄雄五子翼之字廷弼,在朝内官封至大理寺正卿评事。在南宋时,避乱南徙至广东南雄,娶白氏为妻,生五子。后南宋灭亡,元军南下,廷弼在京,生死未卜,由白氏带五子择地安身。五子长大后分居各处:长子元龙居番禺,次子应龙居新会,三子攀龙居鹤山,四子化龙居黄埔,五子振龙居增城。后称这为“五龙入粤”。本书采访写作时,在各姓氏老人座谈会上,也有“五龙入粤”之说,又说在抗战时曾派人到鹤山寻祖,相传他们来自鹤山。从这些情况分析,赤沙村的冯氏可能属于分居鹤山的三子攀龙分支的后裔。

潘氏,远祖在唐代自溧阳迁河南荣阳,再迁福建泉州,又迁兴化、长乐、瓜山。赤沙村潘氏的远祖是由河南入闽的第一代殷皇公,官封“潮州别驾”,第九代为宋代名儒福建瓜山潘炳,再传至第二十八世思字辈,这就是番禺始祖思诚公的辈分。据2002年9月,石牌、棠下、珠村、丰乐、贝岗、赤沙等十个村庄潘姓组成的寻根小组调查,认为赤沙村潘氏是福建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思字辈的后裔。虽然在族谱中未查到始祖思诚公的名字,但他们分析,认为思诚公已于前二代由福建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其后裔是在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迁至番禺。所以,在瓜山的族谱中没有记述。

黄氏,是轩辕皇帝七世之孙,至唐代109世祖昌,封官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史载“因官而居此”。后又经历数代,其时的居政公三个儿子,由珠玑巷分居三地:长子源深继续居于南雄,二子源辅迁居广州天河,三子源赞迁居番禺龙江。赤沙村的黄氏可能属于番禺龙江源赞这一支系。

苏氏,村民都说赤沙苏姓是“东坡苏”,亦即东坡原籍四川眉山,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曾

朝廷当礼部尚书。后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广东英德、惠州、海南儋州。他被贬南来时,有他的幼子苏过等亲友随从。东坡被贬,家人逃散。三子苏迨及其妻子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不久,生下长苏绍箕。绍箕在南宋时抗金有功,官至太尉。晚年以丞相和太尉官职告退,重返南雄珠玑巷,后迁广州,死后葬于白云山。所以,苏东坡在广东留下不少后人。如今在番禺的南边村,就是苏东坡后裔定居和衍生地之一,还有苏氏大宗祠和苏氏祖屋。据《苏氏家谱序》说:“我族始以上之祖,原南雄珠玑巷人也”。

简氏,据简氏老人忆述,他们属于简文会这一支系。在广州市盘福路有简氏祖祠,现为广州市二十七中学校址。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有简文会状元墓。此二者均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简氏宗枝源流》载:简氏始祖一山之子名文会,唐朝灭亡后因避乱“由古名范阳涿州宦游岭外,旅南雄”。涿州即今河北一带。又据番禺、香山(中山)简氏族谱称,他们分别在宋度宗、宋徽宗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赤沙村的简氏也可能在这个时期由南雄

迁入赤沙。

陈氏,原居河北陈县,宋仁宗时因战乱,分居各地。其中一支始祖文纪纲,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元初又由珠玑巷南迁顺德、南海、番禺各地。据陈氏老人忆述,赤沙村的陈姓属官州分支。过去也常到官州拜祖。

徐氏,古代受封于徐,近于东海。后分支越来越多,散居各地,其中一支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至1162年),移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又因战乱而纷纷南下;另徐族老人忆述,他们一部分人是从浙江经汕头而到过赤沙的。他们的祖先与琶洲、台涌是同族三兄弟,彼此关系一直密切。

吴氏,唐代已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宋咸淳年间,因战乱而分散广州、番禺、恩平、新会等地。姓氏座谈会上,老人忆述,吴姓来赤沙是较早的。证据是在1957年,在芽菜涌的深泥中,挖出一条龙船,10多丈长,比现在的龙船宽,这条龙船已经腐烂,而龙船一般要好几百年才腐烂,说明这条龙船已很古老了,从中也可领会吴姓来得较早这个论断。

曾氏,北宋年间已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1129年)

,因传闻王妃胡氏疯颠出走南雄溺水而死,王室行文查访,令万余人逃窜避难至于广东各地。据村中姓氏老人忆述,他们是在黄埔长洲过来的,与番禺曾边村人同祖。

张氏,据《张氏族谱序》说:“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于五世纲涉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张九龄是唐代杰出诗人,其时封官南雄。南宋战乱而分散广东各地,主要是番禺、新会

、南海等。赤沙村张氏老人回忆,说他们是从黄埔大沙地过来的。

郭氏,在赤沙村有上郭、下郭,据上郭老人忆述,他们因宋代战乱避难,从山西南下的。原先在广州芳村东漖,

不久迁至赤沙。下郭原在东莞,后迁至赤沙圩步沙,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圩步沙,便搬到赤沙村现住的地方定居。据《郭氏族谱》所述,郭氏远祖南金公在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被封广东连州知县,于是从江苏扬州南迁至南雄和广州,成为中山、顺德、广州和东莞各地郭氏始祖。下郭原住东莞,是否与此有联系?

何氏,据《何氏水本源纪》载,唐时有名为讳鼎者,其父子皆为唐大中进士,此起经四十一代,因宋时战乱南迁广东南雄,这便是广东各地何氏之始祖。赤沙何氏可能与此相同。

除了上述各个姓氏村民之外,在赤沙村,还有一个来自各地的村民群体。他们不是以大姓群居,也没有自己的祠堂,但他们彼此之间及与全村村民都和睦共处,和谐生活,是赤沙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姓氏很多,有梁、黄、曹、原、萧、叶、林、霍、唐、李、彭、邓、徐、郭等。

挚友双沙

赤沙下沙 挚友双沙

赤沙下沙有着兄弟手足般的情谊,这在赤沙是无人不晓的。赤沙在海珠区,下沙在黄埔区,中间隔着珠江河,两地相距数十里。我们的友情是怎样连在一起的,而且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能知其渊源的人就不甚多了

据下沙老表老人座谈会回忆,他们的爷爷的爷爷说,那是160多年前的事,横沙南友(现下沙村)有一莫氏祖坟。清明时节,赤沙莫姓族人数十人与横沙莫氏兄弟同去祭祖。祭毕,正要启程回家,不料雷雨交加,即收拾物品到祖坟旁庙宇避雨,由于庙小人多,很多人在庙外淋湿了衣衫。傍晚时分,雨还下个不停,看着那些被雨水淋湿了、又冷又饿的赤沙兄弟,下沙叔伯说:“老表,先进村避避雨再说!”。“老表”多么和蔼、多么亲切的称谓。从此,赤沙、下沙便以“老表”相称。进村后,下沙老表又是拿衣物,又是铺床板,又是烧火做饭,硬是把兄弟留住一宿。翌日,雨过天晴,下沙老表深情地把兄弟们送了回家,兄弟们被老表的深情厚意深深感动,此后你来我往,从间断。

赤沙玉虚宫内碑记曾有载:清道光28年(距今156年)重建时,横沙乡南友(即下沙)赠有铁香炉一尊,锡铸香案一副,以表玉虚宫重建之贺。

也在下沙庙祠落成之际,赤沙玉成堂曾赠与楹联以示庆贺,可惜年久屡遭劫难,只剩下联依稀可辨几字“畴而食德孝孙……祀”,而“赤沙 玉成堂”字样却清晰无损。据考,这楹联有100多年历史。

1957年,赤沙拟造新龙船一艘,由于木料不足,下沙老表得知后,即把自己的龙船拆下,送木到赤沙,并装成新船。

20世纪70年代,一年夏种时节,赤沙部份生产队缺乏秧苗,还有相当一部分稻田无秧可插。下沙老表得知,即表示可以提供秧苗,以解燃眉之急。赤沙社员即带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到下沙拔秧。下沙老表除派人帮忙外,还把他们带去的炊具、菜米全部“缴械”,拔完秧后,全部到祠堂共进午餐后才可“放行”。后来得知,下沙老表把秧苗让给后,自己把秧地犁翻种上番薯,这是多么无私的高尚风格啊!

珠江可把两地隔开,情谊却将兄弟紧连。现在,不论何方有困难或有喜庆,都会全力相助,倾情助庆。我们深信,赤沙、下沙160多年的挚友之情,会象珠江水那样,长流不息,世代相传。

历史沿革

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新滘原属番禺辖下四个司之一茭塘司管辖。而茭塘司辖下的彬社和南洲社直接管辖新滘地区。彬社社址设在官山墟(今新造镇官山)赤沙属彬社管辖的24个乡之一。

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赤沙归茭塘司仑头堡管辖。

1937年,赤沙划入广州市区彬社乡公所管辖。

1940年,因抗战之需,新滘地区划回番禺管辖,赤沙同时由番禺管辖。

1946年10月11日,新滘地区又重新划回广州市,赤沙也同时由广州市管辖。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新滘地区成立新洲区人民政府和沥滘区人民,赤沙属新洲区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8月,新洲区和沥滘区合并,成立新滘区人民政府,赤沙属新滘区人民政府管辖。

1956年5月,新滘区撤销,分别成立黄埔、小洲、新龙、沥滘、凤和五个乡政府,赤沙属新龙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2月,原五个乡合并,成立新洲和沥滘两个大乡,赤沙属沥滘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8月,撤销新洲、沥滘两乡,成立新滘人民公社。下设新洲、大塘、沥滘、共和、凤溪和园艺场六个管理 区。赤沙属共和管理区管辖。

1959年9月至1961年5月,撤销管理区,以大队为核算单位,赤沙自成大队(期间曾与北山合并为赤山大队)。

1961年6月至1962年11月,新公社管辖(1961年8月至1962年8月,新滘划入芳村区管辖,赤沙也随之由郊区管辖)。

1962年11月至1984年1月,三个公社重新合并为新滘公社。赤沙属新滘公社管辖。

1984年1月至1987年2月,撤销新滘人民公社,改为广州市郊区派出机构新滘区公所,赤沙同时成立乡人民政府。1986年5月归海珠区管辖。

1987年2月撤销镇政府建制,同年10月撤销村民委员会建制,赤沙设立海晏社区居委会、茂兴社区居委会、南约社区居委会、西约社区居委会和北约社区居委会。

教育资源

有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原广东省水产学校),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广州市新滘中学(何贵荣校区),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金鹰小学,海晏幼儿园和赤沙幼儿园,拥有好的教育资源。


上一篇 : 莫氏之宗塘村
下一篇 : 莫土司之衙署
评论
全部评论

0.1790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