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军田村萧氏家族是居住在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平岗上军田村的以萧姓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的家属总称谓。一个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平岗乡,离公平镇区大约5公里,人口约几百人的自然村落家族。全村有耕地约200亩,山地有一千多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主要农产品有优质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荷兰豆、莲藕、沙姜等;林果有荔枝、菠萝、龙眼、芒果、梅、李、柑、甘蔗等。有简易水泥地公路通往镇区、县区。民风淳朴,人文蔚然。
历史
上军田村萧氏家族现在的身份证登记基本为肖,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作为姓氏时的英语: (Shaw/Siu/Hsiao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证。目前,上军田萧氏家族现在的身份证登记基本为肖。
上军田萧氏家族于公元1871年由萧氏家族十六世祖公昌照公携带四子(贤位、贤占、贤开、贤泰)及其四位祖公妈从广东省陆丰市八万镇田心寨村迁到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平岗乡上军田村定居,由此开启了上军田村萧氏家族的新纪元。当年上军田村萧氏家族的始祖的祖屋初建居为三间、二伸手、下三间,正厅为祠堂,上军田村萧氏家族始祖四子分别居住在上述说的四间房中开始在上军田散枝开叶,此间祖屋历时125个春秋后倾崩。上军田萧氏家族当时的老祠堂被当时的风水先生认为出水不顺,故人烟稀少,长期不出丁,后经地师改水,中国人民共和国解放初期才陆续出丁,上图的祠堂为公元1996年丙子年三月十二日申时动工重建,1996年,八月十三日入火,祠堂分金为"申山寅、兼庚甲",水放甲方,现合境三百五十多丁口,大部分迁居海丰县城和公平镇区居住。
萧姓起源
萧姓的古老,是世所共认的。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的起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3700年以前的殷商时代,正如《左传》上所说的:"殷民六族,一为萧氏"以及《姓氏考略》上所指的"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 这些记载,证诸其后萧氏后裔的活动情形,便知绝对不假,因为,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后,萧姓的古人便屡见于史书,向来是一个为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时,他们几乎全是当时的萧国人。当时的萧国,指的是现在江苏省北方的萧县之地,而《姓氏考略》上指出萧氏是"望出兰陵、广陵"两地,兰陵是现在的山东省峄县(另有一处南兰陵,则为今之江苏武进),广陵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若从地点上来说,萧氏的源远流长,也十分明显。
关于萧姓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具体的考证,分见于《姓纂》和《通志》以及《风俗通》等书。《姓纂》指出:"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通志氏族略》则更详尽地指出:"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官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风俗通》的记述也差不多:"宋乐叔以讨南官长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
从这三段记载看来,萧氏是出自周代宋国的公族,而当时的宋国,大家都知道,是由殷商的后裔微子所建以奉汤祀的,而萧国却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如此一来,萧氏源流可以直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其理甚明!
大名鼎鼎的萧何被汉高祖推崇为"兴汉三杰"之首。关于这位历史名相的事迹,相信大家必然都已熟悉万分;他结识刘邦于寒微之时,跟从起兵,刘邦为汉王,就以萧何为相。后来,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使得在外奔波拚命的汉军可以不虑匮乏。同时,刘邦好几次在山东大吃败仗,亏得有萧何稳守住关中,使得汉军不但无后顾之忧,而且有了万全的退路。萧何,真是使每一个姓萧的人引以为荣的伟大先人!
汉代以后的南北朝分立时期,萧氏更加的飞黄腾达,萧道成和萧衍曾先后建立了南朝的南齐和南梁王朝,同样的贵为九五之尊。
萧衍的子孙十分出色,人们所熟悉的《昭明文选》,就是他的长子萧统所编撰。
昭明太子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据传,他5岁通五经,读书过目成诵,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更以能治繁剧见称。梁武帝曾令他省万机,百司奏事,填塞于前,而他皆能辨析是非,可否立决,同时性情仁恕,平断法狱,多所全宥,故他死时百姓都为之号泣。
家族骄傲
萧志坚: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随父亲谭金在马来西亚读书深造,大学毕业回国居住在江门市,曾任江门市甘化长厂长(副厅级干部职位)。
萧海新:(志坚长女)华南医学院毕业,后嫁到新西兰。
萧方正:(志坚长子)华南工学院毕业,现任江门市生物基地总经理。
刘玉琼:(方正之妻)广州化学院毕业,江门市工作。
萧海平:(志坚小女)上海华东化工学院毕业,深圳工作。
萧土财:1949年土地改革参队,新中国解放后历任工作组长、公社党委书记、海丰县林业局副局长,退休时为正处级干部。
萧木德:(土财长子)1969入伍参军,1974年退伍在海丰县水产局参加工作。
梁小芳:(木德之妻)在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妇产科工作。
萧剑雄:(土财次子)大学毕业,1978年参军入伍,1981年退伍后在海丰县公安局参加工作。历任海丰县刑警中队队长、海丰县巡警大队教导员。
洪小红:(剑雄之妻)县国土资源局工作。
萧海雄:(土财小子)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省电视台参加工作。
王 千:(海雄之妻)北京人,法国留学回国在广州参加工作。
萧云辉:(萧城之子)广州大学毕业。
萧水印:1970年参军入伍,1975年退伍后在广州半导体研究所参加工作,时任正科长。
吕惠兰:(水印之妻)广州军人服务社参加工作。
萧 艳:(水印之女)大学毕业,广州参加工作。
萧娘鑫:政法大学毕业,1990年参军入伍,1994年退伍后在海丰县公安局拘留所参加工作。
萧知明:海丰陆安师范毕业后在平东中心小学任教。
萧伟钦:(水良之子)大学毕业后才深圳参加工作。
萧雄伟:(水顺之子)大学 毕业后在深圳参加工作。
萧柃光:(知明之子)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萧姿如:(知明之女)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
萧庆林:(娘火长子)广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
萧伟林(肖伟林):(娘火次男)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互联网专家、电子商务专家、深圳市龙腾中外商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山市互联网站长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山市优秀志愿者。
萧高扬:(娘清长子)毕业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萧一帆:(剑雄小儿)品酒师,重庆市力樽酒类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家族风俗
擂茶
擂茶,也叫咸茶。全国农村吃擂茶的地方并不多,广东的汕尾市和揭西县以及桂、赣、湘西的部分地区,才有此习俗。擂茶也是上军田村的风俗习惯。吃擂茶时,先将绿茶叶、熟花生米、芝麻一起放进擂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牙纹的陶钵),用石榴木做的擂槌,来回搅拌捣碎成稀粉糊,放入少许的羌盐,然后将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擂茶。海丰县城以及沿海一带的乡镇,吃擂茶时,还加进加工好的芹菜、葱、蒜、虾米、鱿丝,味道极佳,刺激食欲。陆河、揭西一带的农村,却喜欢拌人炒米花,外佐以一碟酸浸蒜头或荞头,清脆爽口,别有风味。 著名民间文学家钟敬文的故乡海丰县公平镇一带,习惯将刚煮熟的大米饭泡在咸茶里,加进各样香菜配料,他们叫做"饭茶",权作点心,解渴充饥。 吃擂茶的习俗,古已有之。清代茹敦和在其所著《越言释》中记载:"江广间有擂茶,是羌盐煎茶遣制,有存古意。"清代知名举人海丰的"阿凡提"黄汉宗曾写一诗:"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 盛夏吃擂茶,能消暑止渴,生津润肺,又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寒冬吃擂茶,可促进新陈代谢,卸寒保暖。
扫墓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为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人清明扫墓都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潮汕是著名侨乡。不少潮籍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食薄饼
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闹元宵
上军田村有从正月十二日开灯至十六日完灯。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从十三夜起名家各户置办丰盛菜肴祭拜祖宗,然后合家聚吃元宵酒,或互相请吃菜茶、菜粿等。 在上军田的庙宇悬挂元宵灯,有时候更搭起灯棚,悬挂大型精致的鏊山灯,展现各种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布置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灯火生风,带动"公仔"旋转过场,惟妙惟肖,煞为好看。各户悬灯分多种,当年生男孩的悬挂的大花灯称"男孙"灯,当年新婚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儿童则满街奔跑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等。火树银花,蔚为壮观!
正月十五晚上习俗有人在高台点燃大鞭炮,台下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拾,抢到头炮的为最尊,全家庆幸。
正月十六晚上高擎火把敲锣打鼓送神游历各家各户,各家各户则在家设好香烛炮竹祈祷神明保佑。
祭祀拜祖
逢年过节,萧氏家族都要派代表到祖祠堂前参加祭祀拜祖的仪式,以示感恩,祈祷祖宗保佑,这是一种传统信仰,除夕之夜,萧氏家族的全体家属都要聚齐堂前举行一年当中最大的祭祀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