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名湖水村。安家村地处日照市与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交接,滨临黄海,现管辖三个自然村(安家村一村,安家村二村,安家村三村)。村经济以农业及水产养殖为主。
村庄简介
日照安氏由来: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我们的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的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当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的原因,固无史籍可考,据推想可能由于明朝开国之初,江淮一带战乱频仍,饥荒严重,所以才逃离家乡,北上谋生和避难。
二世祖文诗公,在日照居住不久,就迁往莒州,又从莒州转迁淄川。现在淄川的安姓,很可能就是文诗公的后代。
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福忠公和福祥公,就是我们的三世祖。两位三世祖,又各娶妻生子,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从此我们安氏在日照才算正式安居立业。生活安定之后,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而成为日照的大族了。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例如「贤才培茂」,同为十八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三十五世也。
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教育
安哲学校
学校内有安哲纪念馆
安哲:原名丰铎,字建亭。今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日照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
举人录
日照市政协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日照举人录》一书中所录入的安氏举人全部出自安家村
安重,字颙(yu)若,号生白,安大观父,七世,日照市两城镇安家村人,父节备公为诸城令宁嘉佑枉法笞责,因气而卒,节备公妻万氏,携重挝登闻鼓,告佑抵罪。当是时也,重布衣,年十三岁,尚在髫(tiao)龄,科臣奏谓佑固当罪,而重以百姓而告,县令不可独全,疏奏明神宗,御笔亲批,略云"重为父报仇,乃孝子仁人事也,姑存以风厉天下,尔等何得多言,遂抵佑罪"。时人以为安重了得。弱侯焦竑(hong)公赞万氏云"前有吕母,后有安母。"安重后从焦竑学,奋志苦读,虽盛暑隆冬,流金折胶,弗辍也,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丙午科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联捷三甲三十四名进士,先任兵部观政,再任直隶大名府大名县令,莅任九月,政绩卓著,以赈饥劳瘁,三十二岁卒于任所,崇祀大名县名宦祠,入日照乡贤祠。以子大观贵诰赠奉直大夫、鸿胪寺右丞,加二级,妻李氏赠宜人。著有《忍性篇》一卷。其墓在县北北湖里。
其次子安大观(1603-1689),字宾五,幼聪颖,顺治初取诸生,德行素著,仪度端方,十二岁随父任大名县,父母相继殁,千里扶柩,倍历艰辛。兄弟相友恭,与人尚义气。明季山东盗起,后习武,技大进,毁家业,办团练,以"兼济天下"为号令,征战胶东,率千余人解除胶州之围,战功赫赫。入清之后得顺治帝重用,由拔贡入国子监,擢鸿胪寺序班,顺治四年升鸿胪寺右丞,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年逾古稀,束装归里,读书课子孙,后学矜式焉。参修顺治十四年《日照安氏族谱》,并为作序。崇祀乡贤祠。妻程氏、徐氏封宜人。见《青州府志》、《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
安焕,字复旦,号默斋,安允中子,安氏九世,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举人,敕封文林郎。顺治六年己丑科联捷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议,广信道右参议,江西湖东兵备道。学博识广,工文翰,著有文集《星聚堂小品》。顺治十四年丁酉孟夏撰《日照安氏族谱·序》。其父安允中,字衷一,庠生,以子安焕官敕封文林郎、国史馆编修。妻董氏封孺人,安焕妻孙氏、丁氏俱封孺人。其父后封未知。见《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等。
附:安焕撰顺治《日照安氏族谱》序
凡民之有族也,所以明有亲也,族之必有谱也,所以明有尊也,自世卿废而大宗之礼绝,今民间所存小宗之礼也。小宗之礼,五世而亲尽,亲尽而服绝,非大祭丧大庆会不相往来,反不如寻常婚媾之戚,交盟握手之欢,得以时通问伸情好者也。夫一族之内,万有不齐有富而贵者,有贫而贱者,有知而贤者,有愚而不肖者,有盛而存者,有衰而亡者,究所从出,犹然一父之子耳。今有人焉,生子数人则为亲爱之,曰:"是吾子也。"生孙数人则为亲爱之,曰:"是吾子之子也。"而数传而后,至有不相往来者,则人之所大惧也。故贵贱贫富知愚贤不肖,盛衰存亡统而系之于族。明有本也,物莫不本于天,人莫不本于祖,亲亲之义也。夫族远而无以纪之,则散族分而无以属之,则乱族蕃而无以别之,则僭(tie)至于僭则亦路人而己。
古人之防僭(jian)也,名以命之,物以章之,数以纪之。庶人之家,无所谓物与数所恃者名耳,夫人生而予之名,卒哭则讳故名子,不以国,不以日月山川,所以为人子地也。迨数传而后,有问其高曾之名而茫然不知者矣,且有名其高曾之名而恬焉不怪者矣,是小加大少陵长之渐也。则乌可以不谱?谱者示有纪也,示有属也,示有别也,盖防微杜僭,尊尊之义也。予安氏先世居东海,远不及纪,自明洪武初来于日照东乡之龙汪里。自始祖暨今传十余世,而族日益大,见丁三百余,甲第二人,贡三人,武举二人,廪八人,增附在庠者五六十人,阖邑称望族。其间即不无贵贱贫富,知愚贤不肖盛衰存亡之不齐,而自始祖视之,犹然一父之子耳。予尝静观深念,慨然有悟于吾祖宗之甚爱其子孙者至深且厚,而富与贵不与焉,昔者却氏之侈也,至昭而忽诸栾氏之俭也,及怀而仅存,而祖宗之与子孙,则未有不甚爱其富贵者,迨富而渐于侈,贵而流于骄,虽祖宗亦有不能爱其子孙之一日,故既盈而覆,何如使之勿盈。杨子曰:炎炎者灭,隆隆者纪,观雷观火,为盈为实,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故害盈福谦,鬼神之道也。持盈守谦,人之道也。今吾祖若宗之,甚爱其子孙者,亦必有道矣,以得意者快其前,即以失意者怀于后,以忧患者策其始,亦旋以康吉者报于终,福来若吝,而祸至不酷,循环倚伏,若响应然,即数世以来闲有达者卒之,上无权宠显贵以张其威,下无交游声誉以广其势,内无纷华谣奢以荡其心,外无豪宕气侠以矜其志,是以俗尚俭约,人敦质素,秀者习诗书,朴者勤稼穑,富者知礼节,贫者足衣食,其迁善也。大率能自远其补过也,大率能不远,岂其天性然与,抑吾祖若宗实陟降,而左右之以致此,宜其历兵火经荡析,而保聚如一日也。授之剞劂,以志可久。而予以是春倦羽初还适,当谱告成之日,一展阅间,秩秩乎方今圣治熙洽,民物康阜,吾族袭累叶之庥衍,至之废而使世系无稽,名称多谬,其不亦大负吾祖若宗甚爱其子孙之意乎?乃先世所传,仅存草册,或缺而不载,或略而不详。丁酉春,吾弟佩毅然以修辑为己任,用是博采旧闻,慎谘高年,一派之分,必详源流,一名之误,必订同异。其有序也,翼翼乎其有伦也,蔼蔼乎其有志也,油油乎其有慕也。其统冠以始祖,而以列祖从之,其分冠以列祖,而各以列祖之所出从之,俨然一先大王父之位其上,而罗孙子于在旁,有发皤皤然,有齿茁茁然,有髫垂垂,有襁累累,然其为鬼耶,依然大享合食之义,其为人耶,不忘引年让齿之节,盖尊尊而亲亲敦睦之道在是矣。窃喜是谱不纪远而纪近,无事高引上世神明之祚以滋荒陋,不征虚而征实,不必旁搜异国门胄之裔,以饰传闻,质而直信而不诬。庶几,吾祖若宗甚爱其子孙之意,犹有存焉。夫祖若宗之甚爱其子孙,当吾世既食其报矣。然则当吾世将欲甚爱其子孙,其亦何以爱之,与吾安知后之谱今不犹今之谱昔与。
顺治十四年岁次丁酉孟夏之吉赐进士出身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编修敕封文林郎江西布政使司分守湖东道右参议九世孙焕薰沐谨序
安佩,日照市两城镇安家村人,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武举人。工文翰,主修顺治日照《安氏族谱》,安焕为作序。见《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
安燝(jing),日照市两城镇安家村人,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武举人。考:一说安,又说安埠,皆有误。见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
安(kuang),九世,日照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顺天乡试拔贡举人,候选知县,授职陕西西安府三水县知县。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孟秋为《日照安氏族谱》作序。其第四女嫁候选训导丁石错为妻。见《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
附: 安撰康熙十三年《日照安氏族谱·序》
予安氏之族由来旧矣。族之有谱,则自顺治丁酉始,丁酉距今才十八年耳,而吾族之衣冠日益盛,子孙支庶日益繁衍,盖月异而岁不同已,倘不复举,而更定之,保无有咨其缺略者乎。然而,昔之为谱易,今之为谱难,昔之为谱也,主于创,今之为谱也,主于因,创则不嫌于偶略,因则不厌其过详。吾族之聚居于兹者实繁,有徙而其散处于四方者,亦复不少,一旦创举而谱之而详,固见吾族之有人,谱之而不尽详,亦见吾族之甚大。今之为谱也,则不然,详近而略远,不可也;详亲而略疎,不可也;详富贵而略贫贱,详父族而略母家,尤不可也。同为一祖之孙,而大宗小宗,务令本支之不紊,共为一父之子,而嫡出庶出又必考核之至明,如是而欲其纤悉靡遗也,盖戛戛乎其难之。吾兄俨慨然以身任其事,不惮家询户问,而付诸剞劂,期于展卷了然,分支别派,各有攸属,是不徒见吾族之大,而又足见吾族之大,而有统也。虽然,吾窃有议焉,名与字详矣,而礼可不详,与吾族迩来凡有丧勿论,男女尊卑,五七必举公奠是礼之以义起者也,是昔之所略,而今之所详者也。至于始祖茔,竟终岁而不一祀,即间有祀者,亦不过一二家揆之,仁人孝子之心果如是乎?礼当于岁终出一公单,敛分金以办祭品,约期毕至,一以修禋祀之仪,一以讲同姓之欢否,则略典礼而详名字,则是今之有谱,何异于昔之无谱,今之详于谱,何异于昔之略于谱也。
可胜道哉,可胜道哉!
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孟秋之吉壬子科顺天举
人陕西西安府三水县知县九世孙爌熏沐谨序
安克宽,字敬五,号乐园,日照市两城镇安家村人,雍正四年丙午科举人,雍正五年(1727)联捷丁未科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官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山西平定直隶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工于校勘之学,又工书法。见《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
安本,安学贤子,日照市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科举人,官广宁知县,韶州府通判,敕封文林郎。父安学贤以子职敕封文林郎,母牟氏、妻牟氏俱封孺人,可见其与日照望族牟氏世代为亲,关系密切。见《日照县志》、《日照安氏族谱》。
安樽(撙),日照市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举人。见《日照县志》。
安林,字西峰,号鹤村,日照市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举人。天姿超隽,诗品清雅,著有《鹤村诗集》传世,亦有文载入清代日照徐树敏编《海曲赋钞前集》。工书法。见《日照县志》、《海曲赋钞前集》。
安苓,字怀西,日照市人,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举人。笃学工书,精研于《易》,纂汇成编。工诗文,善著述,著有《消夏稿》、《耐冬草》、《西湖草堂塾课》等,亦有文载入清代日照徐树敏编《海曲赋钞前集》。见《日照县志》、《海曲赋钞前集》。
安镔(1799-1866),原名砺金,字冶亭,号铁樵,又号研山,安枋孙,安邦宪子,十五世,日照市两城镇安家村人,增生,其先代多达者,详见郡县志。兄弟五人,公居仲,自幼失恃,六岁母秦太恭人见背,哀泣毁瘠。出于天性,事继母丁太恭人色笑蔼然,从无拂意。八岁就外傅,十七游泮池,未冠入邑庠,道光八年(1828)中戊子科举人,中年家庭多故,励学愈坚,迟二十年登贤书,道光二十年(1840)高中庚子科三甲第六十名进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留部冬曹,供职维谨。公性淡雅坦直,耻于奔竞,以求进故。又二十年,咸丰十年(1860)庚申,始迁升营缮司员外郎,兼都水司行走,料估所事务,木仓监督,加七级,赏加四品衔,截取知府,诰授奉直大夫,晋授中宪大夫。事迹载邑乘人物志。年事益高,宦情益淡,遂挂冠归里,优游林下以终焉。
公之始仕也,当道诸钜公钦其德,望慕其才学,竞相结纳,引为同气。使公稍资攀援,高爵不难立致,而公则处之以和,裁之以义,绝不干之以私,以视驰骛(wu)营逐者,其清浊果何如耶。公孝友纯笃,前后迭遭先大夫先恭人大故,哀毁骨立,几不欲生。兄弟同堂,怡然蔼然视,六十年如一日。交人坦易,作布衣欢,人有急难,以身任之,故居乡立朝,咸多推重。承祖父遗泽,以济物为心。年饥,出粟全活甚众。咸丰三年(1853)癸丑春,乞假归省,值丝山开矿采银,地方不靖,公毅然出为调济,众赖以安。筮仕以来二十余年,淡泊自甘,每以济贫拯危为己任。牟衍騋公之任山西,资斧不给,代借二百余金,彼不言报,公亦不言,德也。双坡邓公出守饶州时,捻匪扰乱,道路梗塞,举家留部,清苦异常,后其夫人及其少君相继弃世,所有殓葬费,公一身当之。同部程公秋闱罣(gua)误,眷口滞京,囊空如洗,公为倡功,程氏老幼得旋归部。内书史舞弊,亏银若干,例应同官赔补,诸公有难色,公乃独任,一时廉直之名遍闻京师。他如乡里戚族间,有所假贷,无不如愿,并不计其能偿与否,实乃虑淡物轻,可行可止。
安镔家藏古玩墨宝清册解组归田,持身以孝,处事以和,优游杖履。遂于庄东凿一小池,遍植红白莲花,时邀昆仲携酒煮茗,啸咏终日,乡人艳称"五老会"焉。著有《铁樵课存》行世。主修族谱,并于同治五年丙寅孟秋为同治《日照安氏族谱》作序。卒于同治五年丙寅十一月二十五日戊时,享年六十七岁。祖安枋、父安邦宪以安镔诰封中宪大夫,祖母丁氏、母秦氏丁氏、妻二丁氏均封恭人。叔伯安邦哲以安镔诰封奉政大夫,伯母刘氏、丁氏、李氏封宜人。弟安炼(lian)以兄贵诰封朝议大夫,弟妻郑氏、李氏封恭人。见光绪《日照县志·人物志》、《日照安氏族谱》、安镔书法墨迹、安镔家书信札。
安松舟,日照市人,光绪二年丙子科举人。见光绪《日照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