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回族中的郭姓
回族中的郭姓
2016-06-15 16:14:13 来源:
编辑:洛书
点赞:  点击:15  评论:


白奇郭氏回族流传着古波斯血脉

七十年代在福建法石发现一方元代汉、阿两种文字的石刻墓碑(现存泉州海交馆内),上面中文刻着“元晋坡庭惠百奇郭氏世祖坟茔”的同时,碑额还刻着一行波斯文,是死者的名字“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纳姆”在波斯文中是“著名”的意思,“伊木”是“父系”或“祖世”,“库斯”即“郭氏”因此这行波斯文可翻译为“著名的郭氏、德广公之子”;“晋坡庭”是晋江坡庭,在泉州东郊的法石,就是今天的石头街,“惠百奇”是惠安白奇乡(墓碑原在法石光堂宫和天堂井的东侧,俗称“柳公砌”,又称“棋盘穴”的郭姓墓园,原有许多郭氏祖坟,也就是今天法石派出所与东海镇政府大门处附近,六七年前东海镇政府建大门时,还挖出不少大石圹,就是郭氏祖坟圹)。

白奇郭开基祖郭仲远,其祖父郭德广,来自浙江杭州府富阳县文宪公之孙:郭章公之子,《华山回房郭氏家谱》载:郭德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时代任太常寺卿,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以宣差微禄,奉命到泉州督粮,其时干戈加剧,他无法还朝,遂纳室于泉州,援例占籍于晋江法石,后从汉姓改作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男,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白奇郭族谱载:德广寿84,配吴氏寿80,墓在晋江。洪寿49,配翁氏寿60。仲远,洪次子,名泰,元至正戊子(1346年)二月二十三日生,永乐壬寅(1422年)七月十三日寅时卒,享年75岁;配陈氏寿83,墓石狮披铁甲穴。明洪武九年(1376年)徙居白奇开基。生五男为二世祖,分五房。长子仕初,仁房,居白奇;次子仕原,义房,分居里春、后海、田岭及斗门头;三子仕壁,礼房,居山兜,子孙传播漳州、同安、南靖;四子仕敏,智房,分居埭上、大山、贺厝及下埭、杏圃;五子仕昭,仪房,居里春。各房子孙均徙居台湾。

白奇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为阿拉伯语,意为顺从,顺从真主的意志,信仰中心是“万物非主,惟一真有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族内珍藏《古兰经》,村里建奉清真寺,明至清,清真寺先后在白奇、埭上、大山建立,神职阿訇主持教务。墓葬为长方形石墓,墓壁雕卷云抱月图案。也有用七块板石砌的,俗称“七星板墓”或“糕仔墓”,族谱记载祖先与现存古墓群,可得到印证。如开基祖郭仲远,讳泰,号毅轩与陈氏合葬双墓,俗称“石狮公墓”,1981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陵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回族郭仲远墓”文物保护单位。石墓三面浮雕《古兰经》阿拉伯文句,译为“一切均要死亡,惟一真主活着不死,真主呀!我永远跟着你”。“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远存在。”“任何东西均要死亡,惟有真主永生不死。”又如二世祖有“郭仕初、邬氏双墓”和“郭仕原墓”等等。再如义房十五世祖郭淑献与其子墓,阿拉伯墓文译为:“我按照安拉本来的面貌及其具有的名称和德性信仰他,我接受他的全部律法。”古墓群是“海丝”的见证。也说明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此乃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塔式墓葬中不可多得之遗迹。墓葬“体现了中阿文化交流和我国回汉民族的文化融洽”

白崎郭姓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白崎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还有来自中东的教名可循,这一点颇值得探讨,至少可说明从郭德广那一个时代,整个宗族未形成闽南的宗族社区之前,已起了主动向汉文化靠拢的变化。

白崎郭宗谱中载有十世孙梦祥撰写《复归回回教序》,其内文说:“我祖自开基白崎以来,曾贮天经(即古兰经)三十部,创建礼拜寺(即清真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

郭氏初修族谱的《郭氏家谱题辞》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卒于正统十四年已已(1449),在他的题辞中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

欲理解郭萌重视归宗汾阳的用意,还须从历史背景来看问题。也许,当时郭萌修宗谱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有其迫切性。

白崎郭氏宗祠中,有一对说明白崎郭姓源流之楹联,文曰:“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源晋水,分法水,聚崎水,万水朝宗”。“祖汾阳”和“源晋水”说明他们认郭子仪为祖,“族螺阳”和“聚崎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

郭仲远进入惠安白崎开基的时代是明初,当时一些汉族极端者会报复欺凌与蒙古人较亲善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曾经在元朝出仕者。白崎先祖将自己的渊源连接郭子仪的历史,可以维护信仰,又可因唐朝郭子仪被汉族普遍接受为民族英雄缓和矛盾。郭氏子孙从此感恩祭祀郭子仪,亦无可厚非。另外,在中国的传统宗族制度中,不一定以血统作为认祖归宗的标准。回族村落,归宗汾阳堂,始于元代郭德广在富阳认同郭子仪为祖,这其中可能是有其仪式过程。所以郭萌才在宗谱中说:“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意即说,他不是胡乱认祖。郭仲远于洪武年间移居白崎,杂处汉村间,向传说中汉人出身的英雄人物郭子仪认祖,进一步声明先世系出汾阳王,有其历史根源和必然性。中国历史以来的风尚,大凡中国诸姓氏,一般都追认名位俱隆的历史人物为远祖,即可提高本姓的门望,又可教育后辈效法祖先风范。白崎郭姓之追尊郭子仪为远祖,除了历史背景渊源,更带有祖先崇拜的风尚,所以不论“系出汾阳”是真是伪都是顺理成章。所以他们在一方面既已认郭子仪为祖,另一方面还是保持回族村落拥有清真习俗的特点。

根据2000年修谱的《白崎郭氏回族宗谱》,内中转载《惠安文史资料)秋君撰〈惠安回族——百崎郭〉一文,白崎子孙传至第五世时,泉州有回族支持明军,引致郑茂七的叛军攻打福建各地的回族村,有些回村除了早已和汉族交流融和,也被迫进一步加强汉化色彩,作自我保护,策略上淡化回教传统,但白崎郭姓是虽然连猪也养了,到了八世子孙便有人提出重新振兴伊斯兰教。

结合我们对伊斯兰教的生活训诫的认识,便知道教规中也有权宜开放的一面;如此恰可以把明代白崎郭姓拆教寺、藏经典、养猪等行为,看成是保全回民血脉的手段。他们不是取消传统,而是为了对先辈和原有的信仰负责,让整个宗族以及原有的信仰能躲过灾难传承下去。所以当年的老族长留下的临终遗嘱沉痛告诫其族中人:“活人即吃猪肉,料难挽回;但对先人的祭祀,要力求洁净。生者已背离祖教,死者要复返清真!”,又信誓旦旦曰:“供祭不清,子孙不兴,死后亦无面目见祖先于地下。”

惠安白奇回族乡位于泉州湾北畔、惠安县南部凤凰山麓,过去泛称“白奇郭”或“九乡郭”,系因较早郭姓回民聚居九个村落,即白奇、里春、后海、田岭、山兜、埭上、嘉坑、大山、贺厝,以后又逐渐扩迁徙居斗门头、杏圃、后塘、下埭、梁墓等村落。而历朝历代从此迁居到石狮石湖、台湾及东南亚的郭氏后裔则难计其数,形成了一个广布海内外的大家族,他们都是这位被称为“德广公”的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的后代。过去人口普查,全乡12012人,其中郭姓回民9468人,占全乡人口的78.8%,占惠安县回族25633人的36.6%,占泉州市回族52117人的18.2%,占福建省回族92124人的10.3%。

惠安白崎郭姓其世系辈份的排行由第一代至四十代是:仲仕谏怀 闻甫百里 隋天定朝 清廉启国 家修廷献 文明行笃 必有克诚 用垂毂式 宜尔子孙 以介景福。

 

石狮回民郭氏家族

石狮,地处台湾海峡西岸闽南金三角沿海突出部,位于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是海上丝绸之五路的出海口,作为该市作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在这里有5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使他们在这里扎下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宋代,石狮市蚶江镇就已是民居稠密、番船过往频繁的港口,相当繁荣,元代的时候尤盛。这里至今仍可见到宋代所筑的码头、渡口的遗址。当时,在东洋海上的商业贸易中,阿拉伯人在这里活动频繁,留下了石狮石湖、前坑、郭坑的回民后裔。

明中叶之后,阿拉伯人在东洋海面上之商业权威,被葡萄牙人取代,泉州的回民失其海外活动力,势孤力单而难以立足。在此之前,又有泉州地区伊斯兰教派系争战,如元末“亦思巴奚”十年战乱,回教徒死伤甚多。余存者,凡有能力的伊斯兰商贾纷纷航海离去。剩下的多为中外通婚的后裔,即回族。

回族是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散居在全国各个省区。泉州地区因历史海外交通发达,也居住着不少的回民。据有关资料记载,石狮的回民郭姓衍派于惠安的白崎乡郭姓。惠安的白崎郭姓的回族成份已在1980年得到确认。

惠安白奇族谱记载:大约500年前,郭仕敏之第六子郭廷魁“出祖晋江石湖”。传至郭言路,分布于蚶江镇石农村、石渔村、宝盖镇前坑村、永宁镇郭坑村等四个回族聚居村(前坑村1600多人,郭坑村近千人,石农和石渔村3000多人),以及蚶江镇莲东村、后湖村、洋井村和蚶江镇区、永宁镇区、祥芝镇区、石狮市区等回族散居点,总人口近800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左右,是石狮市一个最大的少数民族。

虽然过去几百年来种种原因,回民的习俗已经汉化,许多回族的对象已经消失了,留下的是一段历史,留下的是一种传统文化,

在四个回族聚居村,有着众多的宗室祠堂,这座前坑村的郭氏祠堂是1980年从新修建的,门匾上四个字“本支百世”,左联是“派出石湖绵世泽”,右联是“支分霞殿育人文”;郭坑村的郭氏祠堂从修建后金碧辉煌,先人的灵牌无声无息地观看着后人为郭氏争光,祠堂的左联是“白崎衍派源流长”,右联是“六胜雅光岁月新”,所有的这些联对,都在记忆着先祖的足迹,记忆着同根同源。

从回民的墓葬,也可以看见他们特有的习俗。“骨肉归于土”是回族特有的葬礼,具体是死人不用棺材,尸体洗净后用白布包裹,然后装入塔卜(尸盒)抬往葬地石矿边,矿中铺贮香料,然后将塔卜底板抽开,遗体移入石矿安葬,塔卜仍抬回以为后死者用。

郭坑“三世祖”祖墓称为月亮墓,其坋墓上的碑刻花纹图案、以及造型,都和至今遗留下来的回人祖墓相似。

不管是郭坑还是石湖,其先祖的墓碑上,都留下回民的痕迹,那是他们对“根”的回忆。它们都和惠安白崎乡的先祖一样,有着云月图案和莲花花纹。

几百年的岁月光阴,已经流逝了多少历史,先人的足迹越来越模糊。在荒郊野外,在残亘断壁间,依稀寻找、辨别着历史的痕迹。

在石湖金钗山上的六胜塔,建造于政和元年1111年。在金钗山上有着几座石湖先人的祖坟,六胜塔见证着回民的风雨岁月。

这座祖坟芳草凄凄,在距离这坟墓几米远,是郭言路和其夫人蔡氏之墓,俗称“鸳鸯墓”。前坑和郭坑的开基祖就是郭言路的孙子。这些陶罐,是“鸳鸯墓” 迁移时起获的,目前作为文物保存在石狮市博物馆里。

几百年来,回民在石狮人才辈出,有的留下了遗迹,有的淹没岁月之中。这座郭宗盘的旧居是泉州名郡。

郭宗盘(1541-1607年),明朝晋江石湖回族人,隆庆庚午年(1570年)辛未年(1571年)联捷进士,授新安推官,擢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处州知府、迁广西副使。史载:郭宗盘任职间,能善决疑案。革除陋习,兴办教育,减轻徭役。其精研易学,着有《说海》、《道德经》、《南华经注释》等书。

打开一道道古厝门扉,走进了时光隧道,寻觅着旧日先人的足迹,他们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我们悄悄对话。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质朴无华的闽越文化,浪漫空灵的海洋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异域文化,千百年来郭氏在这块热土上繁衍昭穆,争奇斗艳,交融并汇。


上一篇 : 洛阳市董公祠
下一篇 : 东台市董永庙
评论
全部评论

0.2346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