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山东省临清市戴湾乡戴闸村
山东省临清市戴湾乡戴闸村
2016-05-26 11:07:40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294  评论:

  •  

戴闸行政村位于山东省临清市戴湾乡西部,距乡政府1公里,东与戴湾南村为邻,北与西庄西村交界,西与刘垓子镇左桥村接壤,南与李官营村相连。

该村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以盐化潮土为主。东西最大距离0.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0.4公里,境内有1条沥青路与村内街道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小运河流经本村,长度1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104公顷,耕地面积64公顷,全村姓氏有李、王、娄等共10个姓氏,其中李姓氏人口最多。[1] 

相传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凿运河时在戴河以西建一水闸,明万历八年(公元1581年)李姓由市属肖寨乡李营子村迁来,在水闸附近以捕鱼为生,形成村落后命名“戴闸”。1958年搞水利建设时已将该库废除,又建新桥,以利交通,但村名未变,仍称戴闸。

戴湾乡

戴湾乡位于临清市东郊古运河畔,明清时期运河漕运重要的商埠码头之一。全乡辖40个行政村,版图面积6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人口3.1万人。即将开工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出入口就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获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的乡镇称号。

经济发展

戴湾乡

戴湾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确立了“强农、兴工、活商”的基本思路,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全乡共有130多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和600亩小拱棚蔬菜,棚内种植了黄瓜、茄子、芸豆、辣椒等优良品种蔬菜,经济效益显著。另外,小麦、玉米、土豆、棉花、大豆、油菜等连年大丰收。在畜牧养殖方面,抓龙头、建基地、上加工,建设了全市最大的科技养牛示范基地,培植了十几户尤只规模以上的养鸡和多户养猪大户,走开了“种、养、加、销”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现已形成完善的农田排灌体系,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8%以上。农田水利化、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电话。全乡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个体工商户达1000户,私营企业52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2002年底,全乡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1000万元。农机件加工,特刚精铸、农副产品深加工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现有大型面粉加工厂2家,日生产能力350吨,浸出油厂3家,日生产能力250吨;规模3万纱锭的棉纺厂一家。该乡2002年被临清市授予“民有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称号。

旅游资源

戴湾乡在中国的位置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以元运河文化为载体的元戴闸桥,是元运河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桥闸遗址;张庄贡砖窑遗址是现存临清贡砖窑遗址之一;历史遗产皇殿岗遗址,距今已有1300多年;陈官营战役旧址,肖永志和袁鸿化等三百余名八路军战士牺牲于此。民间艺术不胜枚举。吉庄面塑、四根弦唱腔、水西腰鼓、戴北高跷、大屯吹奏乐、戴南小洪拳、戴北黑拳、大屯千层底、木板年画、扎簸萁、景庄剪纸、戴北造锭杆、杭庄扎笤帚、赵建庄豆芽、贾庄粉皮、粉条加工工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社会事业

戴湾乡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电充足,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全乡已全部实现“三通”,即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话。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多年被聊城市和临清市评为先进单位,党建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2010年,经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戴湾乡改为戴湾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戴湾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乡驻地公共建设面积不断拓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各项发展指标已经达到了撤乡设镇的基本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临清市委、市政府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抓住机遇,努力争取,经省政府、聊城市政府批准通过,临清市金郝庄乡、尚店乡、戴湾乡撤乡设镇。由此,临清市已由原来的辖三乡九镇四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辖十二镇四个街道办事处。

撤乡设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撤乡设镇后,由于其行政管理体制和属性及机构职能的变化,这三个镇,可以进一步改善辖区内工业布局,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在外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全面推进这三个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评论
全部评论

0.1928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