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的历史再辩
汪道显
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在徽州人民心中享有极高威望,徽州人民对汪华的崇信维系着徽州人民的道德品质。徽州民心淳朴,社会安定就是其体现。可是在民间特别是汪华后裔中却流传着一些不实的传说,归纳起来有:①、捞月说,②、捉妖所,③、“金头”说。在“汪氏通宗世谱”(从地域上涵盖全国,时间上自公元前五百七十年左右诞生汪氏一世到清乾隆年间的汪氏族谱)没有一点这种传说的蛛丝马迹,这些传说是从何时开始形成又是因何而起的无法考证。据笔者推测,由于历史久远,老百姓能见到的资料很少,到宋、元、明时期皇帝不断给汪华加封,反而给后人留下一些猜想,汪华这个忠臣良将是不是历史上曾被诬陷过被迫害过?因而以讹传讹,流传下来这些不实的传说。
所谓“捞月”说是指皇帝感到汪华生有九个儿子,个个掌握军权又有堂弟歙州长史铁佛支持,势力太大,心有所忌,某年中秋佳节,长安皓月当空,皇帝举首望天空,俯首看御河后,面视汪华说:“天空月太遥远,汪爱卿下去将水中月捞起,可否?”汪华会意,知是皇帝对自己有疑心,试探自己是否忠诚,于是好不犹豫地跳下水中。那水中“月亮”怎能捞起??汪华自然被水淹死。皇帝感到误会了汪华,随即封汪华“阴间为王万万年”。
所谓“捉妖”说与“捞月”说大同小异,只是皇帝对汪华说的是:“此水中常有妖怪上岸坑害百姓,汪爱卿下去将妖怪捉拿上来。”
所谓“金头”说是讲汪华觉察到皇帝对他一家实掌兵权心有所忌,汪华为表忠心,就借故将九个儿子杀掉,后自杀身亡。皇帝为表汪华忠心,赐做“金头”下葬。
是真?是假?只要看看汪华经历的二朝皇帝唐高祖与唐太宗对汪华的态度就可看出这些传说全是不实的。
隋末大乱,汪华起义很快占领六州,建吴国称吴王,并在六州内实行一系列安民靖民政策,自此六州人民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十多年。唐高祖建唐初定,汪华不以己利,始终出于爱民为民之心,于唐武德四年九月一日上表归唐。高祖嘉之,并于九月二十二日下诏曰:“……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偶待宁晏,识时务,远送款有诚意,宜从褒奖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杭、睦、宣、饶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武德七年汪华受诏挚七个儿子(八、九子入长安才出生)偕二房、三房夫人(长房已死)入朝京师。自贞观二年授右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府折冲都尉,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诏为九宫付留守,协助房玄龄处理宫中事务。期间,汪华夙夜尽瘁,办事不知疲乏。太宗还朝尤褒奖其勤快。贞观二十三年汪华初病尝劳问、赐医药,薨时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由上看出不管是唐高祖还是唐太宗始终深信其忠,不然怎敢让他任典宿卫(保卫皇宫)二十多年呢?特别是唐太宗远伐辽时应该是最怕发生宫廷政变的时间。此时唐太宗还下诏让汪任九宫留守,足见唐太宗对汪华的忠诚深信不疑。
关于“金头”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下面列出九个儿子的任职及死亡情况,“金头”之说不攻自破。(汪华生卒年为公元586-649年)
姓名 | 生卒年 | 卒时年龄 | 任职 | 任职地 | 安葬地 |
长子建 | 不详 | 61 | 朗州都督府法曹 | 朗州(今湖南常德) | 陕西岐州凤凰堆 |
二子灿 | 不详 | 76 | 费州涪川令 | 涪川(今重庆涪陵) | 涪川北五里 |
三子达 | 不详 | 57 | 会州刺史镇守巩昌 | 甘肃巩昌(今陇西) | 离白渠府二十里地 |
四子广 | 不详 | 73 | 左卫府飞骑尉 | 长安 | 歙北云岚山 |
五子逊 | 不详 | 21 | 左卫府飞骑尉 | 长安 | 长安积福里 |
六子逵 | 不详 | 84 | 薛王府户曹 | 长安 | 歙北云岚山 |
七子爽 | 618-673 | 56 | 岐王府法曹 | 长安 | 绩溪登沅水边辛田 |
八子俊 | 631-697 | 67 | 郑王府参军 | 长安 | 登沅汪村西盘园 |
九子献 | 不详 | 19 | 不详 |
假如长子建是汪华二十岁时出生,那么汪华死时长子建才四十五岁,有生卒年的七子才三十七岁,八子才十九岁。八子与九子不是同一夫人所生,九子是五夫人张氏(627-677)所生,汪华死时五夫人才二十三岁,很显然此时九子远小于十九岁,也就是说汪华九个儿子中只有五子逊死于汪华之前。
再从汪华九个儿子任职情况来看。任军职的有三子达,兵马镇巩昌(现甘肃陇西、漳县一带);四子广、五子逊任左卫府飞骑尉,是个有爵无实职的闲散官员;八子是王爷府卫队中的一个参谋;长子是都督府中法律顾问;七子是王府中法律顾问;六子是王府中管户籍的行政官员。这些根本不能构成对盛唐时唐王朝的威胁。三子汪达的军权最大,被派镇守巩昌,并征贺鲁、龟兹、高昌(皆西域),功袭越国公。这儿毗邻土番、党项、回汔各地,乃战略要地,长安的西面屏障,朝廷命汪达镇守巩昌足见皇帝对汪华信赖有加。
在“汪氏通宗世谱”子上部中有着大量的名人称赞汪华的题字、楹联、诗词、文章、地方官给皇上的奏折等,却没有一点上述三种传说的影子。但却有这样一句话“因奸雄王雄诞作梗,汪华归唐后官仅从四品”。这是指唐书中有关于杜伏威派王雄诞袭汪华,汪华战事失利后才归唐。这点记载是有误的,为此罗愿(宋代大家,歙县呈坎人)专门作了考证,本人所写的“汪华的历史考辩”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汪华归唐时唐高祖封汪华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这在唐时是个从一品的爵位,那么怎么看待他的官位只是从四品呢?历来官位和爵位都不是一回事,正如现在的公务员其官位同技术职称也是不一样的。汪华归唐时唐朝尚未统一中国东南方,唐高祖看出汪华的归唐对唐朝统一中国东南方有很大的影响力,将为唐朝顺利统一中国的东南方作出重大贡献。所以唐高祖给汪华以很高的荣誉。要看到,当时汪华控制的六州地域也就是半个安徽省的地域,将他放在警卫皇宫这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对汪华的重大嘉奖,这是不能和一般的从四品官可同等而言的。唐朝的官位中,兵部尚书是一人,正三品,副长官二人称侍郎为正四品下,兵部下设四个中层机构;兵部、驾部、库部、职方。负责这个小兵部的长官为二人,称郎中为从五品上。由上看出唐太宗让汪华任从四品的典宿卫并没有贬汪华之意。
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人们比喻为“良弓”),绝大部分都落个可悲下场。而汪华归唐被唐高祖封为越国公,后入朝京师从贞观二年起被唐太宗任命典宿卫二十多年(其中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时还被召为九宫留守),到贞观二十三年病死受太宗恩礼如功臣。他的一生真如“通宗世谱”上所提的那样“有棠树之诗而无良弓之叹”。
附:唐朝的宫禁宿卫
(以下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的: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中册)
唐朝掌管宫禁宿卫的军事领导机构在各个皇帝时期有小变动,但大体上可分南北衙,“贞观初……又置北衙七营……”(p.1332南北衙)但北衙的“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等六军是唐高宗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p.1334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唐初主要是南衙十六卫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牛卫”担负着保卫京城、保卫皇帝安全的军事领导机构。十六卫中各有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p.1331十六卫)。
贞观二年汪华授左卫的白渠府统军,此是十六卫中的左卫(贞观十年即公元623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白渠府可能为左卫宿营地)。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行右卫积府折冲都尉(积府可能为宿营地)。唐朝为保证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的最高军事机构兵部可调动军队,但不掌握军队,而折冲府虽掌握军队却无权调动军队(p.1283兵部)。汪华四子、五子任职的飞骑尉在唐朝只是一个有爵而无实职事的闲散官员(p.1275)。汪华自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后官阶应是从三品,但在“汪氏通宗世谱”中仅有一处提到“官仅从四品”。(笔者认为也有可能贞观二年在左卫白渠府任统军时是从四品,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时升为从三品。)是从三品还是从四品无法进一步考证,在罗愿的考中也未提及此事。但不管哪一品,皇宫禁卫中有那么多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而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远征伐辽时单选汪华为九宫副留守足见唐太宗对汪华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