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柯氏入闽藩衍、世系及播迁
柯氏入闽藩衍、世系及播迁
2016-05-13 22:04:48 来源:
编辑:柯朝硕
点赞:  点击:34  评论:

    中华柯氏历史悠久,是古老姓氏,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入闽柯氏源远流长,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彦才辈出,早在宋朝就显赫于闽南一带。

    八闽大地(福建省)虽然不是中华姓氏的发祥地,但是福建有自己特别的“山行、水处”,“舟为车,楫作马”的行居习俗,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向外型的海洋文化。

 —、柯氏入闽

    1、唐初入闽,唐总章三年(670年)府兵队正柯敦颐,随陈政之母魏妈从河南光州入闽开漳。屡立战功,并定居漳州、繁衍子孙。

    2、晚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基祖柯延熙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柯家营(今固始北环路柯营子),率一家一十七口人,随自称节度使的王绪部将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入闽。这次入闽的柯氏,人口繁衍迅速,宋朝以降蔚成望族大姓。因本次入闽影响最大,故本文以这次入闽为主轴线述说。

    入闽柯氏在繁衍的过程中,与原住民经无数次的民族融合,凭借福建的海洋文化,形成新的向外型宗族群体。为求生存谋发展播迁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及省内各县市;特别是明清开始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播迁。使福建成为初迁以上国家及地区华人的最主要的“摇篮血迹”之一。

二、入闽柯氏延熙派系藩衍及播迁

    (一)关于入闽柯氏初居地永春桃源和平里,世居地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的古谱记载:

    1、根据《南塘济阳柯氏宗谱•序》记载:“……迨唐光启二年(886年)基祖延熙公率一家一十七人眷,从河南光州固始,随从节度使王绪,部将王潮、審知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名彪炳,家世阀阅。择居永春和平里卓兜乡,后移至田内及石码聚族,因族繁地窄,兄弟散处分居不一。斯时我祖徙居泉郡晋江县城元妙观西水沟巷,人呼柯厝巷。”

    2、根据乾隆己亥年(1779年)上饶广嘉置局雕印的永春《济阳柯氏宗谱》记载:“泉州柯氏自唐僖宗光启二年(886),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有祖延熙公, 又名彪炳,一家十七人,随从剌史王绪、部将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家世阀阅。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至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的田内及石码聚族而居,并起蓋宗祠,亦建造为祭扫祖坟棲所数样。因族繁地窄而择乔漳州,或择乔大田、德化及福州三山驿等地,散处不一,以晋江为盛。惟择乔温陵晋江派的柯氏,世居元妙观西水沟巷,人称菜巷、柯厝巷。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余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生述、逑、迪、廷兄弟四人。父子贵显相继科第,潜龙舞起、瑞鹊芳传,世传为闽望族。”

    以上二则古谱说明永春是入闽柯氏的初居地、泉州是入闽柯氏的世居地。以上观点得到台湾返祖谱《金浦柯氏族谱》、《南塘济阳柯氏宗谱》、《莆阳柯氏宗谱》、《安平柯氏族谱》、《同安柯氏族谱》、《莲城柯氏族谱》、《漳州柯氏族谱》、《广东柯氏追远堂族谱》、《海南柯氏族谱》及南安、丰州古谱《武荣柯氏族谱》等的证实及认同。

    3、按《闽书•君长誌•王潮》、《八闽通誌•封爵•王潮》、《资治通鉴》、《福建通史•卷二•第二章王審知治闽》记载:王潮,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绪入闽,潮为军正。军民略寻阳,渡赣水,经江西入福建。光启元年(885年)陷汀州,攻漳州,转战潮州均不能守,同年王潮取代王绪成为入闽军民首领。准备打回老家去,部队行至沙县时,因泉州百姓苦于剌史廖彦若贪婪压榨的乱政,派张延鲁等人,奉牛酒邀请王潮攻打泉州。王潮欣然答应,王潮改变王绪的流军作风,先占据永春为后方基地,然后率军进攻泉州,来年光启二年(886年)占据泉州。有人劝王潮攻占福州,王潮深感实力不足,反而具降表福州观察使陈岩,请归陈岩节制。经陈岩请于朝,授王潮为泉州刺史。自此王潮对泉州的统治便合法化,王潮乘机占据漳州。当时随王潮入闽的北方军民只能在泉州、漳州一带活动。王潮既然归福州观察使陈岩节制,那当然随王潮入闽的柯氏在公元886年不可能到福州,更不可能驻寓在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斗桥,这种交通、军事要卫之地。只能待福州观察使陈岩死后,王潮令王審知带兵攻占福州以后,入闽柯氏才有可能从泉州迁往福州,以军民结合的状态驻寓在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斗桥。

    4、参照唐末随王氏三兄弟入闽其他姓氏的初居地及世居地记载:

    对此柯氏年青俊彦柯逢殊宗长,曾做深入探宄,现节录其作《宋龙图柯述公考•第一章:入闽源流与肇基》:“第三,考《闽台百家姓》为例:

(1)《闽台百家姓•苏氏入闽》P.242页:‘南安阜阳入闽始祖苏义。唐光启二年丙午,光州刺史四世孙义,带二弟随王绪、王潮入闽,进泉州驻城隍庙,因军功戌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围,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

    (2) 《闽台百家姓•苏氏入闽播迁》P.252页:‘庄森辅助王潮、王審知拓展领地;占据八闽;功勋卓著,有丰富的经验和治理能力。所以,王審知为节度使时,立即任命庄森分镇桐城(泉州)。庄森一方面治理泉州,一方面择第定居,最后选择在永春县桃源里善正乡安家。’

    (3) 《闽台百家姓•吕氏入闽》P.273页:‘唐末,吕誣后裔劲茂,讳占,光启元年岁次乙巳年(885年)元月,从王審知入闽,居泉州晋江七都曾埭吴坑(今安海西垵村)。吕占为福建吕氏始祖。’

    (4) 《闽台百家姓•戴氏入闽》P.455页:‘泉州何南安《诗山戴氏族谱》记载:戴姓聚居于诗山大庭乡(今码头镇),大庭的戴氏始祖九郎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绪、王潮南下入闽,由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年)蔔居南邑诗山(今码头镇大庭村一带)。择诗山之锦坂(今大庭村)而居,地处高盖山麓,此山又称诗山,遂有诗山戴姓。’

    (5) 《闽台百家姓•沈氏迁徙入闽》P. 674页:‘至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河南光州固始沈宗随同乡德胜将军王審知入闽,先居于沈溪县(今尤溪县),后来到泉州从军。沈宗少时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为王審知所器重,托以重任,随军治乱,战功赫赫。王審知统五洲封闽王后,招沈宗为驸马。……尤姓始祖‘宗公’肇居泉州……。’

    (6) 《闽台百家姓•龚氏入闽迁台》P.690页:‘泉州《沙堤蓬莱龚氏家谱》记载: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随蔔居于泉州晋江龚山。泉州《西偏西房龚氏家乘》记载:今石狮永宁镇西偏村龚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

    以上诸多随王氏三兄弟入闽姓氏,初居地均在泉州一带,说明是真正跟随王氏三兄弟入闽,不是落入,当时谱牒通语“固始说”俗套。基本上初居地均在泉州地区一带。

综上所述,永春及南塘柯氏古谱的初居地永春及世居地泉州,符合王氏三兄弟入闽经过,誌书与谱牒相互印证,互相借鉴。永春初居地、泉州世居地言之有理有据。

    (二)入闽始祖柯延熙的概况浅析:

    1、从能率一家十七口人自河南光州入闽,说明柯延熙年龄在4550岁之间,至少有三个儿子,并且可能已有年幼的孙子。柯延熙是率一家三代入闽。

    2、柯延熙能得:“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名彪炳,家世阀阅”等十六字考语,说明柯延熙本人及儿子在(885-886)协助攻打泉州;(892-893)参加攻占福州的战役及统一全闽的军事行动中,立有军功,所以有以上十六考语的赞评。

    (三)关于永春初居地及泉州世居地兴建祠宇、家庙沿革:

    柯氏入闽(885年)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为纪念这个入闽的初居地,柯氏在永春兴建祖宇《和平堂》;继而世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俗称柯厝巷蔡巷),为溯源柯氏在济阳郡发展成望族的历史,(大约于936年左右)在水沟巷建有祖宇《济阳堂》。直至龙图学士柯述,得宋神宗封号《真瑞鹊堂》柯氏于宋哲宗年间将《济阳堂》更名《瑞鹊堂》。(详见《柯蔡一家亲·柯氏瑞鹊堂考略》)宋元佑年间柯述,接任湖南转运使及广东安抚使时,成为封疆大吏。柯氏依礼制,将祠宇《瑞鹊堂》升格为《柯氏家庙》,中厅悬匾《瑞鹊堂》。明朝莆阳柯氏,柯潜高中状元,尝至泉州水沟巷《柯氏家庙》祭祖,叩谢先祖庇佑之恩。

    清初禁海迁介,晋江、南安、石狮、惠安、莆田、仙游等沿海柯氏族人流离失所,泉州水沟巷《柯氏家庙》随之荒废。幸有南塘柯氏十八世祖,柯伟生,致仕后,“聚家族人共展孝思”,联合庄江(同安)士章族兄,东门(丰州)焕登族侄,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泉州何衙埕购地,将原在泉州水沟巷的《柯氏家庙》迁址于何衙埕重建《柯氏家庙》(详见《柯蔡一家亲·泉州〈柯氏家庙〉沿革》)。由于《柯氏家庙》管理有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为完整。因历史的因素,前厅、中厅、后厅主建筑遭受拆毁,而双边护厝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海内外柯氏族人及台湾同胞,纷纷回乡访祖寻根,然而祖根之地《柯氏家庙》已失祭祀功能,真是痛哉惜哉!

    初居地永春祖宇《和平堂》因年久月深,风雨飘摇,永春《和平堂》已“坏”。在公元二〇一一年由南塘柯永楷宗贤牵头凝集族人,慷慨解囊,重新兴建。为保不再受损,而按“共展孝道”之风,“弘扬宗功祖德”之意,更名为《孝德堂》。(详见《柯蔡一家亲·闽南柯氏始祖庆文公永春祖居地〈孝德堂〉祖宇沿革暨重建落成庆典侧记》)

    (四)入闽柯氏以泉州为基地向外播迁概况:

一世、入闽始祖延熙公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从沙县经永春,准备进攻泉州,延熙将眷属留居后方永春,派青壮协助攻打泉州。于光启二年(886年)随从王潮攻占泉州驻扎元妙观一带。待泉州恢复安定后,眷属进入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居住。所以有入闽柯氏初居地:永春,世居地:泉州的说法;

二世、(部分)于892年随王審知从泉州进攻福州,攻坚作战一年,于893年占领福州,柯氏驻寓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门桥。后徙居长乐仙岐,然而主脉仍居泉州;(二世至三世,因“王審知乱”部份柯氏,徙居永春县及南安山区。)

三世:于闽王:王審知去世后,王延彬再次为泉州刺史时。(公元925930年之间)柯氏主脉返回泉州;

四世:宝公于后晋天福元年(936)迁居莆田,为莆阳柯氏始祖,入闽柯氏主脉仍居泉州,历五代及北宋至五世祖庆文公生四子具登进士:述公(1059)、逑公(1057)、迪公(1059)、廷公四子(1060年恩科) 。父子显贵科第,世传为闽南望族。故闽南柯氏尊庆文公为闽南柯氏一世祖;

五世:(闽南一世祖):庆文公,宋天圣二年进士,生四子具进士。

六世:(闽南二世祖):述公,字仲常,宋嘉估四年进土。龙图阁学士;

七世:(闽南三世祖):旸公(述公子,东房),赐仕福州漕运使;昀公(述公子,东二房),迁居龙岩大田;元曾公(述公子、母文氏、西房)、元宝公(述公子、母文氏、西二房)。

 八世:(闽南四世祖):瑗公(旸公子、东房、长房)守祖泉州;

八世:(闽南四世祖):国材公(元曾公子)“理学名儒”夫子朱熹题《一经堂记》。绍兴初(1131年)感“南渡不振”徙居安平(今安海),绍兴中叶(1150年)举明经(同进士出身),避隐同安庄江;

八世(闽南四世祖):万象公(塘边叟)叹“家运皆国运中微”大约于绍兴中叶至乾隆间(11531173年),择居晋江县鱼米之乡的塘市.

九世:(闽南五世祖):知彰公,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授海丰令,终通判福州,携子汪公、洪公择居福州象园;

十二世:(闽南八世祖):十九郎公(瑗公派下)因宋亡“家筵破荡”,沦落离散晋邑东山渡,由东山渡迁居南安、丰州。

从以上“南渡不振”、“家运国运”、“家筵破荡”之中,可以生动看出在晋江流域的主要三派柯氏,于南宋的不同时期先后从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迁出。

    综上所述,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是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入闽柯氏的世居地,也是当时入闽柯氏的发祥地。

三、入闽柯氏延熙公派下世系

    (一)入闽柯氏总派系

    始祖:延熙,则迁之子(唐末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率一家一十七口人,随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入闽)。

    二世:思孝、柯二公①等三兄弟。

    三世:希夷、柯五公②等数位兄弟或堂兄弟。

    四世:宝公、吉公、昌公、兆一、兆二、兆十③、顺昌、显昌、硕昌④等数位兄弟或堂兄弟。衍传泉州、长乐、大田、莆田等地柯氏。其后裔播迁省内各县市及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等省。明、清播迁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二)长乐柯氏派系

    (唐末景福二年(893年)思孝公迁居福州三山驿、金门桥,后迁长乐)。

    一世:玄之⑤(字延熙),生子:思孝。

    二世:思孝(唐景福二年(893年)驻寓福州金门桥,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迁福州北门外“古灵岩”柯山村。生子:希夷。

    三世:希夷(后唐同光元年(923年)⑥退居长乐仙岐村),生子三人:长子顺昌(迁长乐嶺南,支系另述)、次子显昌(迁兴化莆田、柯厝墩)、三子硕昌(迁长乐仙岐)。

    四世:硕昌(生于五代年间,长于福州北门外古灵岩柯山村,甲辰开运元年(944年)以后⑦,从柯山村迁居长乐仙岐村)。

    五世:镕公,字季陶,硕昌公之子。

    六世:梅公,字伯和,镕公之子。生二子:长子睿、次子颖。

    七世:睿公,字天明,梅公长子。

颖公,字天聪,梅公次子。登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进士,历官至尚书右丞。大观二年归隐,配沙堤林氏夫人。生子光。

    八世:远公,字文高,睿公嗣子。生二子:荣、梁。光公,字文辉,颖公之子。

    九世:荣公,字道爵,远公长子。梁公,字道兴,远公次子,登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任龙永县尹,靖康三年归隐。生子侯。

    十世:候⑧,梁公之子。生一子,灵。(下列世系及藩衍、播迁待续)

    附录:长乐南阳支派:该派系长乐柯氏大姓望族。

    “南阳之有柯,当始于宋末仙岐十八世祖良吉公出赘犀邱,其六世孙,得才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戌申时年十九代父从戎,功勋盖世,荣晋驾前指挥,明太祖敕封昭信侯。明永乐十七年(1419)舍犀邱蔔居南阳,得才为南阳柯氏之始祖。而今子孙二千多户,为东海前沿名门望族”。  摘自:《福建省长乐市南阳柯氏族谱•序》P.7

    (三)莆阳柯氏宝公派系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宝公自泉州水沟巷迁莆田。}

    一世:宝公,字世重,号柯山。以子峡公贵,赠承务郎大理寺评事。

    二世:峡公,字庆陞(庆星),号同山,宝公之子。真宗三年进士,官朝散大夫。

三世:恩公,字帝佑,峡公长子,行十四。官太常寺奉礼;

三世:济公,字大通,峡公次子,行十五,号垢山。宋治平二年进士。

    四世:璿公,字齐政,号中山,济公长子。宋熙甯宁六年进士,授广东潮阳知县。

四世:晶公,字日明。生二子:畎、瑜。

    五世:瑛公,字以哲,璿公长子,生三子。瑛公迁居安乐里柯山(今灵川柯朱村)

裔武公(迁广东潮阳)。

    (以上五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四)闽南庆文公派系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宝公迁莆阳后,柯氏主脉仍留居泉州)。

    四世:吉公⑨,生子庆文。另说:《南塘济阳柯氏宗谱》记载:“庆文公为宝公次子。”现二说并存,待以后考证。

    五世:(一世):庆文,吉公子。登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授屯田员外郎,升礼部秘书郎。尊为闽南柯氏始祖。生子:述、逑、迪、廷,俱进士。

    六世:(二世):述(字仲常1059进士)、逑(字仲吉1057进士)、迪(1059进士)、廷(字仲满1060进士)。

    述公派系:

    六世:(二世):述,字仲常,庆文公长子。登宋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授龙图阁学士,终期议大夫。德配夫人留氏、文氏俱封安人。生子:(东房)暘、昀、(西房)元曾、元宝。

    七世:(三世):(东房)暘公、昀公、(西房)元曾公、元宝公、昉公(疑为述公从孙)。

    (1)武荣支系:(东房、长房)(庆文公八世孙十九郎公,于宋(1276年)从泉州水沟巷迁居南安、丰州、武荣)。

    五世:(一世)庆文公。闽南柯氏各派始祖。

    六世:(二世)述公,字仲常。登宋嘉祐四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

    七世:(三世)暘公,述公子,赐官福州漕运使。系述公派下东房。

    八世:(四世)瑗公,暘公长子。守祖泉州。系东房长房。

    九世:(五世)知柔,瑗公长子。生子:应良。

    九世:(五世)知刚,瑗公次子。生子:应宸。

    十世:(六世)应良,知柔公之子。生子:十八郎公。

    十世:(六世)应宸,知刚公之子。

    十一世:(七世)十八郎公,应良公之子。生子:十九朗公。

    十二世:(八世)十九朗公,十八郎公之子。为初迁祖考(迁南安、丰州、武荣)

    (以上十二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2) —经堂支系:述公西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元曾公携子国材肇基安平,后迁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

    一世:庆文公,生子:述、逑、迪、延。

    二世:述公,字仲常,庆文公长子。登宋嘉祐四年进士,授龙图阁学士。

    三世:元曾公,述公子,荫迪功郎。

    四世(一世):翰公,字国材,元曾公子。理学名儒,朱熹题《一经堂》。

    五世(二世):缵宗公(守祖安平)、绍宗公(入藉庄江)、继宗公(派传各邑)

    (以上五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3) 有源堂支系(南塘派)(南宋绍兴中叶至乾道年间(1153-1173年)肇基南塘)。

    一世:庆文公,生子:述、逑、迪、延。

    二世:述公,字仲常,庆文公长子。登宋嘉祐四年进士,授龙图阁学士。

    三世:述公,有四子,分居四安。

    四世:(一世)万象公,字汉锺,别号塘边叟,述公孙。开基南塘衍派。

    五世:(二世)山翁公,塘边叟公之子。生三子:长念五、次念六、季念七。

    六世:(三世)念五(拆居下廊)、念六(拆居宫兜,今林口)、念七(生子:云从)。

    七世:(四世):云从(号格窗),念七致政之子。生三子:栋、植、椿。

    八世:(五世):栋公(开塘市居下仓)、植公(新舍派,今上郭)、椿公(西舍派,今柯仓)

    九世:(六世):梅老(一使)、椿老(二使)、桔老(三使)、楷老(四使)、棠老(五使)、六使、榕老(七使)、均为栋公之子。

    九世:(六世):槐老、松老、柏老、玉老、均为植公之子。

    九世:(六世):誌忠(居西舍)、誌尹(守祖柯仓)、誌道(拆居漳州长屿),均为椿公之子。

    (以上九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闽南柯氏以晋江为盛,晋江柯氏以南塘为盛。凡“南塘衍派”柯氏均尊塘边叟公为宗支始祖。

    (4)福州昉公支系:(知彰公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授海丰令终通判福州,定居福州象围)。

    七世:昉公⑩

    八世:瑤公

    九世:知彰公,字仲晦,瑤公子。登宋绍兴三十年进士,授海丰令,终福州通判。

    十世:汪公、洪公(俱进士)

    (以上十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五)大田派系:(尚未实地考察,现按柯蔡宗刊资料刊载)

    入闽一世:孟一公,字延熙,又字玄之。生子:柯二公。

    二世:柯二公,孟一公之子(另有一说尊柯二公为一世)。

    三世:柯五公,柯二公之子。生子:兆一、兆二、兆十。

    四世:兆一、兆二、兆十。

    (以上四世之后,世系、藩衍、播迁待续)

    由于编者水平限制,时间仓促,加上入闽柯氏虽然均尊柯延熙为入闽始祖,但首居地争议剧烈;另者,各谱有攀附权贵的作派(明理学家蔡清,号虚裔《安平柯氏族谱序》,早已批眨。),使龙图阁学士柯述成为泉南柯氏、莆田柯氏、长乐柯氏、漳州柯氏、浙江柯氏、江西柯氏、湖北柯氏的祖先。要理顺这些纠结、需要时间考证和商榷。所以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本文主要参考数据首推:清乾隆己亥年(1779年)永春《济阳柯氏宗谱》;其次是:台湾返祖谱《金浦柯氏族谱》、《晋江南塘济阳柯氏宗谱》、《莆阳柯氏宗谱》、《长乐柯氏宗谱》、《漳州塔尾柯氏宗谱》、《广东追远堂柯氏族谱》、《武荣柯氏族谱》、《闽南一经堂柯氏族谱》等谱牒。借鉴誌书:《闽书》、《八闽通誌》、乾隆版《晋江县誌》、《漳州姓氏》、《永春姓氏誌》、《晋江姓氏源流》、《泉州宗祠大全》等。本文属资料彙编,难免引用诸多方家文章,如有引用特此谢忱!

 

 

    注⑴⑵⑶:“柯二公”、“柯五公”、“兆一、兆二、兆十”等柯氏先祖名讳根据《大田柯氏宗谱》摘录。

    注⑷:“顺昌、显昌、硕昌”等先祖名讳根据《长乐柯氏宗谱》摘录。

    (5):“玄之”系闽南语延熙的谐音(近音)字。另据《长乐柯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玄之,字延熙”。与泉南、莆田、大田柯氏宗谱一致载为“延熙公。”

    (6):(936)”原文未用公元纪年方式表述,其公元纪年为编者附加。

    (7):“以后”二字为编者附加的说明。

    (8):“候公”有另说《长乐柯氏宗谱》“即述公,字仲常,北宋龙图学士”。此说值得商榷,查《长乐谱》:“侯”为长乐十世,其兄“梁” 登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然《闽南谱》:柯述出生于(1017),登宋嘉佑四年(1059)进土。《泉州府志》、《闽书》、《八闽通志》选举也载述公登嘉佑四年进士。所以长乐“候” 与“柯述” 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

    (9):“吉公,生子庆文”,有另说,《莆田柯氏宗谱》庆文为宝公次子。现莆阳柯氏在《状元世泽柯氏历代宦考》P.20页第九行:“庆文,吉公子。”自己己经纠正古谱之失误。

    (10):“昉公”。据《八闽通誌•人物•柯知彰》记载:“柯知彰,字仲晦,述之从孙,祖昉……。为海丰令……。经通判福州,子汪、洪,俱登第”。“述”指柯述,从孙可解为堂孙,那“祖昉”者,疑为柯述兄弟,逑、迪之派裔。另说《瑞鹊文化》柯知彰作为柯述之玄孙。故“昉公”是否柯述派下尚存疑待考证。

(11):“孟一,字延熙,又字玄之”。依据《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福建省晋江市罗山镇上郭柯氏世系考》P.20页记述摘录曰:“第一世:延熙公(又名彪炳,字玄之,讳亮,号商庵,又名孟一)。第二世:柯二公(又名孝思)。第三世柯五公(又名希夷)……。”

 

 

作者柯朝硕系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济阳柯蔡宗刊》副主编

柯荣火系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济阳柯蔡宗刊》副主编

柯纯宜系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济阳柯蔡宗刊》编委;

(责任编辑:陈文琳)


评论
全部评论

0.4929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