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声律启蒙》探微
夏启平(搜集整理)
导 语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声律启蒙》的作者系清代车万育撰写。
车万育 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出生于今湖南邵阳县岩口铺镇吊井村下青山组)。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几给事中。康熙二年(1663),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宝庆府志》) 根据清代纪昀(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此书原名为《声律发蒙》,作者为元代的祝明,两卷,只收有平声30个韵部的字;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各朝各代又对其进行过多次的增删修改和整理,所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所收的明朝涂时相刻本便有五卷,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都已收入。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公元1883年)用成都魏朝俊的“墨耕堂”藏版重印的本子,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从此书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种修订似乎是有意识的,其目的便是想在教儿童学作对联的同时,为以后学习古典诗词写作打下基础。(袁庆述·《声律启蒙与诗词格律详解》)
清代,是对联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有关对联方面的书籍,当以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所著《楹联丛话》和车万育于康熙年间所著《声律启蒙》的影响最为巨大。《声律启蒙》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瑰宝,而且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与《三字经》、《百家姓》一样广为流传。作者车万育不仅学问赅博,著作繁多,其耿介与至孝常为后人所称道。但有关车万育著述的介绍却往往遗漏《声律启蒙》一书,因此,对《声律启蒙》的研究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对其版本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笔者通过长期的考证,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车万育及其《声律启蒙》进行论述,权作引玉之砖。
一、车万育的生平
车万育(公元1632-1705),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宝庆府志》和《邵阳县乡土志》作字与三,一字鹤田),湖南省邵阳市城东白马田人,儿时不拘訾笑,有成人之量。家贫,偕兄万备、万有奋力于学,冬无棉絮,夏无蚊帐,但他们白天耕种,晚上燃松读书,互相师友。康熙二年癸卯(1663)与伯兄万备同举乡试,次年(1664)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给事中为言官,车万育认为,报国以言为当务之急,于是首上《河工一劳永逸疏》、《运道机宜六事》,得到了康熙帝的重视。后来又上《论漕运冗费》、《论督抚迁转激劝法》、《论招抚》、《论关课侵欺缺额》,皆他人所难言或不敢言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会试,充同考官,“不妄交一语,夜深有叩门声,坚闭不启。”并严斥某官的舞弊行为。
所拔22人皆名宿。父丧服除后,补兵科,升掌印给事中。上疏请册立中宫及东宫出阁读书,康熙帝是其言,皇太子即日出阁读书,举朝额手称庆。接着又有《肃朝议》、《抚臣规避》、《直陈朝政得失》三疏,每疏累六、七千言。一日入朝面奏,皇上虚心垂听,漏下二十刻未休。或以烦渎为惧,万育曰:“吾以言为职,未遑他恤也。”既掌灯闻鼓,雪中州弱女之冤。会推大吏,车万育直抵某监司之秽迹,复力争朝审同罪异罚之非,有某暮夜怀金嘱以事,万育唾曰“尔不闻世间有车与三耶?”有议稿已定,当署名,万育偶有疾未至,或倩同官某代署,某曰:“他人署或可代,车都谏不可代也。”当是时,车万育直声震天下,人们称其为“古之遗直,一代伟人。”康熙帝亦骎骎向之,而或有人从中尼之者,故母丧服后入宫时,忽奉旨原品级调用。万育时年已六十,遂归,不复为时用矣。据《邵陵车氏家谱》载,既去官十年(地方志与墓志铭载十三年,有误),其子鼎晋对大廷,策善,康熙帝询知为万育之子,问道:“朕记得车万育是内升的,何久不见耶?犹记其状貌尔尔。”又三年,康熙帝南巡,召问治河方略,车万育以年老、疾患未能亲自调查研究而不敢妄陈复奏。乙酉(1705)康熙帝再次南巡,时车万育已于同年2月去世,帝特召车鼎晋问其父的卒日、病状、葬地及家产有无,并谕葬江西上元县。其子车鼎晋七岁能诗,康熙丁丑(169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全唐诗》的校辑;鼎晋子敏来,康熙五十三年(1714)进士。康熙帝曾问他的祖父、父亲的官阶、邑里,然后对诸臣曰,我本来就知道他们是一家人。
据杨布生先生著《岳麓书院山长考》考证,约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或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左右两个年限内为岳麓书院山长。但各种传记中均未提及。
关于车万育的人品,在地方志、族谱和墓志铭中,除刻画了他“古之遗直,一代伟人”的“谏官”形象外,还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孝子”形象。值滇藩吴三桂叛乱时,父泌书在邵阳原籍,湖南道不通,朝夕涕泣,亟请假,随王师南下,崎岖艰险,急谋定省,及邵阳开复,访其家,则父已前卒,痛不欲生,哀毁特甚,数日水浆未进。老四亲王怜之曰:“此孝子也”。其母杨太孺人病,思食鱼未得,既卒,遂终身不食鱼(《邵阳县乡土志》为万备轶事)。后又精心侍奉继母史太君,左右不离,四十年如一日,人不知其为继母也。
传记中还记叙了车万育在教子待人方面的高尚人品。
二、车万育的著述
车万育学问赅博。其著作有《历代君臣交警录》一百卷、《奏疏》十卷、《集李诗》八卷、《集杜诗》八卷、《集唐诗》十六卷。还有《全史一脔》、《春秋易简读余集、《祈寿诗草》、《怀园杂著》各若干卷及《声律启蒙》二卷等。《邵阳车氏一家集》中的《车都谏集》收入了他的古体诗、集唐诗、集杜诗、集李诗;共381首,文15篇。《湖南文征》采编了他文章七篇,文目为:《宝庆府志序》、《重建青龙桥记》、《重建忠孝寺记》、《重建长沙县治碑记》、《武冈改复大学碑记》、《李文正公法书跋》、《先祖法书跋》。《沅湘耆旧集》录存了他的诗十七首。诗目为:《胜水庵》、《香水庵放歌》、《春暮李郡伯召同诸公游桃花洞》、《瞻屺亭》(四首)、《怀园秋兴》。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宗二王,参之米赵,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书法石刻》十卷。《李文正公法书跋》和先祖法书跋》均收入《萤照堂法书石刻》中。这两篇跋,反映了他的书法理论和他的书法家学渊源。如《先祖法书跋》云:“余家世学书,先君尤善章草,兵燹后一无存者。今于敝簏残贴中得先祖遗墨数行,亟摹入石,傥获附以行远,岂非厚幸乎!祖砚尚存,父书堪读,为吾后者可以观矣!”
车万育居江宁时,辟怀园,憩息自怡其中,“日与二三老友吟风弄月”,和“金台十子”中的丁炜、曹禾、汪懋麟、曹贞吉等文人交游。其翰林院庶常馆教习师相国熊赐履题其斋曰“寻乐处”。其诗多流连光景、羁旅怀人之作,且喜成句,天巧自然,几若化工,故大多为集句诗。《声律启蒙》也兼有此特点。但是,在前面提到的几种集子中,他的《声律启蒙》却没有被列入,各地方志中也未提及。它没有列入车氏著述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文人以声律对偶为基本功,视为雕虫小技,车氏自己也囿于这种传统世俗之见,不愿列入自己的书目之内。因此,对该书的创作时间版本流传的考证颇为不易。
三、《声律启蒙》版本考证
《声律启蒙》由于流传十分广泛,因而版本非常之多,当代出版的《声律启蒙》所沿用的版本也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广泛的搜索,找到了八种不同的版本,下面逐一予以介绍:
(一)宣统己酉张太和书庄仿刻本
早在1991年,我就在湖南邵阳市松坡图书馆发现了这一版本,全书两卷,题为《声律启蒙》,扉页上标有“宣统己酉春湖南宝庆府临津门张太和书庄仿刻,逐字校对无讹,识者珍之。”的文字。其序记载的一些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声律启蒙》的版本演变颇有意义,全序如下:
声音者,制作之原也。三代两汉初元韵书而天籁自合,晋魏以降始讲韵学,而骈偶之体遂兴。此掞藻摘华者,所以各擅词源,而著述诸家,盖以戛玉敲金为能事也。《声律启蒙》一书乃邵陵车万育所作,自一二字以至十余字,用对偶体叶,以上下平三十韵,运用典故,无取奥奇,而字斟句酌,足以幼学之指南。贵阳蒋太史偶获写本,爱而刻之,以授童蒙,栽成后学之意,亦何深且远也。纶不敏,素少博闻强记之功,于音律一道茫乎,未讲。幼从大父宦游三楚,得是书而读之,初亦不知其嘉也。乙卯又随任来粤,于今已六年矣。偶于行笥中捡得前所藏本,反复展玩,始悟其简当详明之妙,奈简断编残,字多舛讹。问诸坊间,亦湮没无有,良可惜也。因即以是本细加校正,重付梓人,公诸同好。俾凡有志音律者,以此进而求之,以鸣国家之盛。是固纶所甚幸,而亦车蒋两先生作述之深意也。
纶先生作此序时,距“乙卯又随任来粤 ”时已有六年了,故乙卯年肯定在宣统乙酉之前,可能是指1855年或1795年。作者幼时“得是书而读之”,说明当时《声律启蒙》已作为儿童启蒙读物,但序中又说:“问诸坊间,亦湮没无有,良可惜也。”这又说明当时还未得到广泛重视。
(二)咸丰丁巳年新镌本
1999年,笔者出版了一本拙著《对联散论》,收入了我1991年写的《车万育和他的〈声律启蒙〉》一文。当时的邵阳市诗词协会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马少侨先生读了拙著后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他说,《邵阳车氏一家集》末卷《补录》中收录了蒋太史的《声律启蒙序》,全序如下:
自骈偶之体兴,而著述家多捃 故实、俪白妃黄以为□□□《编珠》、《少华》、《丽记》之类,洵为征引宏博,穷讨四库矣!邵阳车鹤田太史,常取对偶,自一二字以至十余字,叶以上下平三十韵。所用故实,多取习见,且详为评注,凡二卷,命曰《声律启蒙撮要》。余偶得写本,见其切近,易于记诵,思付手 ,遍授童蒙。且今功令,凡小大试,以及考课馆阁,莫不以声律为殿最。是书也,非仅为幼学切要之图,可俾操觚之士,即此习见故实进而求之,因以穷讨四库,备极宏博,用谐声律,以鸣当代之盛,岂不休哉!则即以是书为《编珠》、《岁华》、《丽记》之羽 ,殆无不可。书成,弁数语于其端。蒋允 识于郡署 朴斋。
序中出现了三个缺字,可见蒋太史之序并不容易寻觅。但是,前不久我终于在湖南图书馆找到了蒋《声律启蒙撮要》,封面上标明“邵陵车万育先生”、“咸丰丁巳年新镌”、“宝华堂梓行”等文字。
咸丰丁巳年,即1857年,离车万育去世时也已是152年了。但是,这是我目前发现的《声律启蒙》的最早的版本了。其序文正是《邵阳车氏一家集》末卷《补录》中收录的蒋太史之序,但落款注明了官衔:“赐进士出身、知福建福州府事前翰林院检讨金竹蒋允焄题于郡署存朴斋。”正文与《车氏一家集》中收录的序文有几处不同:三个缺字为“能事若”(“事”后应断句),“手民”为“剞劂”,“即此书”为“就是书”。《邵阳车氏一家集》收录时,可能是原稿有个别地方残缺,因而或缺或猜填词所致。序文后还有印章,为墨黑色,系套印。该版本分三卷。卷一卷二之首注明:“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津门李承纶南湖氏重刊”。蒋太史就是蒋允焄,因为蒋允焄为翰林院检讨,明清因修史归翰林院,故翰林亦称“太史”;“纶”序中说“贵阳蒋太史偶获写本,爱而刻之,以授童蒙”与蒋允焄序中“余偶得写本……遍授童蒙”一致。据《贵阳府志》载:蒋允焄,字为光,自号金筑生,贵筑人,乾隆二年(1757年)进士,选庶吉士,官翰林院检讨,出为浙江余姚知县,调甘肃秦安、直隶怀安,擢晋州知州,又升九江知府,调福州、漳州、台湾、就进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又调分巡汀漳龙道,所历均有政声,任台日久,台民尤切思慕,著有《四书讲义》。夏大观,字伯临,号枫江,湘潭人,乾隆乙酉(1765年)拔贡,历官衡州府训导,岳州府教授,著有《十三经质疑》、《说左约笺》、《洞庭湖志稿》。至于李承纶是否为前面提到的宣统己酉张太和书庄仿刻本序言的作者“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书卷一、卷二按平水韵分部编写,仅平声三十韵。每韵三段文字,每则文字格式相同;十六句,八韵脚,分别为一、二、三、五、七字对和十一字对。五、七字句多为律句。每段韵文后均有注释。卷一、卷二各为15韵,卷一为一东、二东、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卷二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卷三没有注明鉴定、著者、删补、笺释等题款,也没有注释。共33段文字,每段文字除标题外,句式字数均相同。第一段为: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对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声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从第二段起,段首各冠有标题,分别为武法、五音、天文、地理、时令、国号、人伦、宫室、器用、鸟兽、花木、人事、身体、衣服、珍宝、饮食、文史、声色、五色、数目、干支、卦名、方隅、半虚半实字、又、如似、重叠、虚字、通用、巧对、勤学、得志等32段,计31类。今摘录三则如下: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晋齐韩赵魏,吴蜀宋陈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五色〕黄对黑,白对红,碧草对青松。朱颜对绿鬓,粉蝶对黄蜂。鸳鸯丹墀先俊彦,貔貅紫塞上英雄。
〔虚字〕然对则,乃对于,往矣对归欤。历然对彰若,乐只对凄然。仁君似此之至也,廉吏如斯而已乎。
从文笔看,比卷一、卷二逊色甚远,不像出自车万育之手。此卷在后来的许多版本中未见收入,蒋太史的序言中也称“分为二卷“。此卷三是夏大观增补还是出自他人之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光绪癸未年新镌本
此版本为清代李光明庄精刻本,书名为《声律启蒙》,扉页上书名两侧注明“光绪癸未新镌”、“墨耕堂藏版”,书分上下两卷,卷首分别为“声律启蒙撮要卷上”、“声律启蒙撮要卷下”题签。卷上前端注明“衡山聂铣毓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曰第一版出版的影印本和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5曰第一版均沿用此光绪本。聂铣敏,字晋光,号蓉峰(1775-1828年),清衡山人。嘉庆十年(1805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兵部主事、编修,出为四川学政,文必亲阅,培育士子颇多,迁绍兴知府,有惠政。平生著述甚富,传世者有《寄岳云斋诗稿》、《蓉峰诗话》、《玉堂存稿》等15种。此版本的注释与前面两种版本相同,但前两种版本大多有注音的地方,该版本却没有,如“十四盐”第一段中的“颻”在前两种版本中有注音,但该版本却没有。其次有个别之处注释在文字表达方面稍有不同,如“十五咸”第一段的“三监”,前两种版本注曰:“武王伐纣,封纣子武庚于殷,使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监之,后三叔反助武庚为乱以叛周。”光绪本注曰:“武王使三叔监于纣子武庚之国,三叔反助武庚为乱以叛周。”显然,后注不如前注明了。“十五咸”最后一段的注释亦有区别。前两种版本注曰:兔 :狡兔也,《诗》:“跃跃毚兔”。河水弥弥,泰山岩岩;俱见诗。缁衣:《郑风·缁衣篇》。贝锦:《小雅·巷伯篇》。光绪本注曰:毚兔,大兔也,《诗》:“耀耀毚兔”。弥弥:《诗》:“河水弥弥”。岩岩:《诗》:“泰山岩岩”。缁衣:《诗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作缁衣以美其德”。贝锦:“巷伯,寺人之官名,孟子、幽王时有被谗遭宫刑者,乃作贝锦之诗以伤之。”显然,后者比前者详实。再次,光绪本错误较多。如“十四盐”第二段注释“弈棋”一条将“晒发傲容”误为“酒发傲容”。另外,连卷端车万育的字都弄错了,车双亭非车万育字,而系车万育次子车鼎飞之字,聂铣敏重订本一直延误至今。
(四)光绪石印本
此版本藏于湖南省图书馆,封面和扉页已缺,故出版时间与出版者情况已不明。从字体看,与光绪癸未本不同,癸未本为宋体字,此版本为手书正楷字。全书分三卷,与咸丰丁巳本相同,卷一之首注明“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
(五)民国元年宝庆详隆局本
此版本系笔者1999年购自邵阳市邵水西路旧书市场,扉一为书名《声律启蒙》,其右上角小字注明“中华民国初等小学用”;扉二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宝庆详龙局刊”。全书分两卷,卷首分别为“声律启蒙撮要卷一”、“声律启蒙撮要卷二”题签。卷一、卷二前端均注明“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此版本与咸丰丁巳本卷一卷二基本相同,但也有个别地方有异,如卷二“十四盐”第一段即漏却了“李苦对瓜甜”一句。
该版本是笔者所见到的唯一注明为学校教材的一种版本,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对课教育颇有意义。
(六)民国三年本
此版本系笔者今年10曰份购自邵阳市邵水西路旧书市场。该书的封面和扉页已缺,书名和出版情况不清,书后亦缺一部分,但其余部分保存完好,书前还有序言,与宣统己酉宝庆张太和书店本序言一致,序末落款为“民国三年上涴津门李承纶南湖氏书于粤东之禹山官署”。由此可见,宣统己酉张太和庄本序者“纶”即李承纶。关于李承纶的生平,笔者暂时无法考证,但是,咸丰丁巳本上早已有他的名字,宣统己酉本上亦有其序言,故此序绝非李承纶书于民国三年。“民国三年”可能是该书的出版时间。
序言之后,分别为《对格须知》、《辨声要诀》和学《学对歌诀》。
《对格须知》分十类:
一曰正名对:送酒东南去,迎寒西北来。
二曰因类对: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花轻。
三曰连珠对:家山重重叠叠外,客路匆匆扰扰中。
四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五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片心。
六曰异类对:风织池间字,蚁穿石上文。
七曰双凝对:谈月期看月,论花颂此花。
八曰回文对:情因新得意,得意遂情新。
九曰连绵对:前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
十曰隔句对:思忆复思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又空叹,朝朝君未归。
《辨声要诀》全文如下:
切韵先须辨四声,五音六律并兼行,男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唇上碧班颁豹剥,舌头滴当帝都丁,撮唇呼虎乌污坞,卷舌伊幽乙意英。闭口披颇潘坡拍,齐齿之时实始成。正齿止真征志只,穿牙查摘塞筝笙。引喉勾狗鸥鸲厄,随鼻蒿豪好赫亨。上颚嚣妖娇矫轮,舌根臻节乍诜生。纵唇休朽求鸠九,送气查拿诧宅橙。合口甘含咸槛甲,开口河可我歌羹。大抵宫商角徵羽,应须细辨始能精。世间义理皆如此,自是人心不解明。
《学对歌诀》与前几种三卷本中的卷三有许多相同之处,它分为以下32类:
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国号、伦道、姓名、身体、衣帛、文史、珍宝、器皿、食馔、果品、蔬菜、毳食、茶酒、草木、药石、鸟兽、水介、虫名、采色、数目、声色、情怀、方隅、分别、如似、重叠、助语、将乍。
全书分为三卷,卷一、卷二与咸丰丁巳本的卷一、卷二相同,卷一首端注明“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津门李承纶南湖氏重刊”。卷三为《新增对类》,分为一言、古类对二言、时类对三言、时古类四言、时古类对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十二言、十三言、十四言、十五言、十六言、十七言、十九言、二十一言、二十二言、二十四言、二十五言等22种,收入了不少优秀的对联。武汉古籍书店1987年5月重印的《声律启蒙(附笠翁对韵)》书前即收入了《对格须知》、《辨声要诀》、《学对歌诀》,书后附录了22种《对类》,即民国三年版卷三之《新增对类》。但正文收入的是衡山聂铣敏重订本。
(七)民国四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此版本系邵阳市楹联学会肖玉苍会长收藏,为三卷本,印刷精美,内容与咸丰丁巳本基本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如卷二“十四盐”第一段中漏掉了“李苦对瓜甜”一句,“十四盐”第一段中无“引壶”的笺释。
全书保存完好,有封面、扉页。封面为淡紫色,“声律启蒙”四个字正楷大字隽秀飘逸,其右上标“民国四年八月”,左下标“广益书局石印”;扉页字体与封面一致,标注内容亦基本一致,只是“广益书局石印”前加“上海”二字,其右、左各标注“汉口半边街”和“长沙万福街”字样,扉页后是蒋太史序。
卷一、卷二首端分别注明“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书内每页题签均为“声律启蒙撮要”;卷三与咸丰丁巳本、光绪石印本卷三完全一致。
(八)民国乙卯森记书局本
此版本收藏于湖南图书馆,二卷本。贵阳蒋太史鉴定,邵陵车万育甫著,湘潭夏大观次临删补、王之干忠遂笺释。扉页上注明“民国乙卯年夏森记书局校刊”。扉页之后为蒋太史序言。卷一首端又标有“桂记书庄”四字。该书错误较多,如卷一“十四寒”误为“十四塞”,卷二漏缺 “三肴”二字。
以上八种版本,载明宝庆出版的两种,上海出版的一种,未载明出版地的六种,这六种版本中,也还有可能有宝庆出版的,因为宝庆为近代湖南四大刻书地之一。这八种版本只不过是无数版本中的几种,时间亦仅上溯到咸丰丁巳年。关于《声律启蒙》版本的考证,本文还只是一个开头,今后要续的文章还长,笔者在此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今后希望联界同仁给我提供资料,把这一文章逐步完善,为楹联文化史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版本考证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古代声律方面的书籍很多,为什么以《声律启蒙》影响最广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蒋太史将此书“遍授童蒙”,使之成为蒙学教材;二是此书雅俗共赏,“所用故实,多取习见”、“易于记诵”,比其他声律方面的书籍更具可读性。民国时宝庆人石广权在《车氏一家集》序言开头的一段话即可以印证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自余儿时,甫习声律,即读邑先辈车太史启蒙一书,晴空晚照,去燕来鸿,上口琅琅,触目无非诗者……”。
在对《声律启蒙》的历史追溯中,我又仿佛听见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上那一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琅琅读书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