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殷家村
2016-04-21 22:06:55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8
评论:
殷家村位于红岛中部,距红岛街道驻地2.5公里,虎守山西北两公里,胶州湾高速公路南侧·
殷家村中心位于东经125°15ˊ、36°11,东接岙东路,西至胶州湾畔,南邻高家村,北与宁家村接壤;东西长度0.834公里,南北长0.5公里,总面积0.417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460户,总人口1458人。
中文名称殷家村
行政区类别村
地理位置位于红岛中部
人 口1458人
殷家村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殷家村隶属即墨县里仁乡。1922年划归胶澳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归青岛特别市阴岛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又归属即墨县,日本投降后,仍属青岛市阴岛区。
1949年阴岛解放后,又归属即墨县管辖。1956年阴岛区、马哥庄区、中华埠区、河套乡合并,由阴岛区公所管辖。1958年成立阴岛人民公社,称生产大队。1961年先后归属崂山郊区、崂山县。1967年阴岛更名为“红岛”。1984年撤红岛人民公社,成立红岛乡人民政府。1991年撤乡设镇。1994年划归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2001年撤红岛镇改为红岛街道办事处管辖。
殷家村自然条件
殷家村东部系五陵地带,土质为沙壤土,黄壤土;西部为平原地带,土质为黑油土,东部山地适合小麦、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的耕种;西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于建高效大棚及发展高科技农业等。现在建有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千亩食用基地.
域内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受胶州湾的影响,具有雨水适中,气候适宜,昼夜温差较小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由于靠近胶州湾,本地主要以渔业为主,海产品资源丰富,海域内盛产杂色蛤、海螺、毛蛤、菜花蛤、海蛰、梭鱼、刀鱼、鲅鱼、白蟮鱼、牙偏鱼、昌鱼、敏鱼、卢鱼、对虾、虾虎、海蛎子、古眼鱼、光鱼、八带、比管、石蟹等,100多种海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
陆地物产也很丰富,近来发现有很多野生菜,对人有滋补养颜的功效,并成为很多高级饭店的特色菜,如:金银花、苦菜、石竹子、翻白菜、美人菜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们的千亩食用菌基地,也被国家列入了星火计划;其中,盛产平菇、阿魏菇、白灵菇、鸡腿菇、香菇、黑木耳等营养价值很高的菌类,并且还加大力度发展了高效农业,栽植了樱株蕃茄、美国西红柿、黄瓜、美国西芹。彩色椒、地雷瓜等特殊品种的瓜果蔬菜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殷家村建筑古迹
殷家村建有两处庙宇,都是在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建有老爷庙一座(又称关公庙),关公庙造型古朴正中为关公塑,周公手持大刀立于左,关平手持梭枪立于右,另建有佛爷庙一座,东西两间为佛爷像,(南海大师、左为桃花女、右为周公旦、旁有一红站立、后两处庙宇于1966年被拆除。
殷家村历史文化
殷家村为红岛街道立村较早的村庄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胶澳志〉载:海西区警察署阴岛分驻所“殷家”。
明永乐二年(1404年),殷氏祖“可福”由云南迁此建村,并以姓氏命名谓“殷家村”,明清以来,相继来此定居的有:殷、刘、韩、李、柳、赵、宁、郝、于十姓。
殷氏家族在明朝有一高官,因明朝灭亡,怕受牵连,便在一夜之间全部迁出,后迁至胶南红石崖,刘氏祖先明朝永乐年(1410年)由本镇晓阳村迁入,至今已有21代;明永乐二年韩氏祖自云南迁至本镇邵哥庄村,后迁至韩家村,明弘治元年(1488年)韩氏由韩家村迁入本村至今已有十五代;李氏由即墨李家大村在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迁入,至今已有九氏;清嘉庆十四年(1810年)黄氏由棘洪滩迁入,至今已有七氏;清同治四年(1860年)柳氏由本镇宁家村迁入至今有五代;同治六年,赵氏由本镇西大洋村迁入,至今已有五代;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宁氏由本镇宁家村迁入,至今四代;民国四年(1915年)于氏从本镇东大洋村迁入,1961年绝后。
殷家村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建国前成立了红岛第一支柳腔戏班子,当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西京》、《钥匙楼》、《葡萄架》、《大东京》、《小南京》、《狮子楼》、《关公》等。
建国后,仍然保留了高跷、旱船、柳腔等艺术形式,除在本村表演外,还到本镇其它村庄进行艺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孔雀东南飞》、《智取威虎山》、《收租院》、《要京》等。
殷家村经济发展
村民自定居以来,世代以渔家为主,因在旧社会的压迫下生活过的很清苦。建国初人均收入30元,人均粮食产量100公斤,建国初人均住房6平米,今人均住房已达到30平米。从1978年-2002年的二十年间,人均收入一跃上升到4500元。
土改后,村民分到了土地,家家户户有了立业之本。在合作化,人民公社、生产队期间,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增加集体、个人收入,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村民逐步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和牲畜耕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向农业机械化发展。
1978年,党史的下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村民积蓄的力量萌发出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面貌以新,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村工业企业发展三家,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年总产值200余万,饮食业3家,水产品加工业4家,理发、车辆维修、缝纫修补8家,建筑队2支,日用百货、面食、肉食类等摊点10余个,养貂专业户50余家,高效农业种植户70余家,同时也不断深化渔业改革。殷家村最早的渔业捕捞方式是以围墙、夹棍后改为木筏,后发展至小帆船、大帆船,1972年启用水马力机船,现在不断的向大马力渔船、远洋捕捞发展,实行科技兴渔,高产业化发展。
殷家村在1999年创建的农业园,占地面积4002余亩,建有高标准大棚220余个,现已列入“2001年国家级星火计划”,特种动物养殖始于1975年,现在于村东北部开辟了一处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占地30亩,已初具规模,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已引进龙貂、雪狐、貉等名贵动物,并实施人工受精,增加了产仔率和成活率。
殷家村社会事业
殷家村本属水流充足之地,但解放前和解放初,由于不能开发,村民饮水极为困难,明永乐三年(1405年)本村凿第一口井,名谓“花园井”;清同治九年(1871年)凿第二口井1965年,挖塘坝3个,占地16亩,1957年又建塘坝3个,总容量11000立方米,可灌溉田地200余亩,随着新技术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中投资130万元,对园区进行了绿化、亮化,水利修建,并建有占地面积18亩的水坝一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棚民用水量大的问题。
殷家村对村民吃水饮用共进行了四次改革,第一口吃水井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第二次是在1957年,第三次是在1995年,已基本吃上黄河水,后经管道改建,全村投资5万元解决了村民吃自来水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全面开展,兴学重教风气浓郁,殷家村于1934年本村西北角建立第一处学堂,共有教师3人,学生50人,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学校停办,塾馆开办,1942年塾馆取缔,学堂恢复,三中全会以来至1988年,村投资13万元建小学一处,占地13亩,1978年建幼儿园一处占地89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89人。环境卫生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殷家村民在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中,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占全村90%以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殷家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城阳区委、区政府授予的“文明村庄”称号等多次。
上一篇 :
山东省胶州市营海镇殷家村
下一篇 :
西泽乡殷家村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