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明氏字辈
2016-03-25 13:22:41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283
评论:
湖北省十堰市明氏字辈
明氏宗谱球 冕 旭余日宗彦
小怠种产庆 正子永克升 显万学兴全 良师家士应
帮昌安道平 廷瑞振芳声 祖德同江浩 先功自汉新
根崇枝必达 泉浚坎皆盈 南北星庄远 匡扶雨惠匀
迪前俱寿富 述志并贤仁 抒翰词成玉 怀才席有珍
桂林联鼎甲 槐宇代冠绅 忠恕存心则 谦和保性程
云山传著作 象魏纪经纶 积善斯能久 芝兰定遇春
此宗谱系湖北省十堰市(原郧阳地区)明氏所用,现在已到“廷” 辈上下三代使用时间已达500----600年之久。
十堰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毗邻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汽车科研,医疗卫生,商业集散,交通枢纽,旅游文化,生态控制中心,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十堰市位于中国版图雄鸡心脏部位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拥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辖三区四县一市及两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区(即: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和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十堰市
面积
2.36万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
Shiyan City
人口
340万(2009年)
别名
汽车城
方言
西南官话-鄂北片-郧阳小片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著名景点
武当山,丹江口水库,野人谷野人洞,黄龙古镇,五龙河风景区等
下辖地区
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等
机场
十堰武当山机场(在建)
政府驻地
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北路8号
火车站
十堰火车站,武当山火车站
电话区号
0719
车牌代码
鄂C
邮政区码
442000-442700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西北部,鄂豫陕渝交界处,中国雄鸡版图鸡心部位
著名高校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
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周霁,市长张维国
目录
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4自然资源
5经济
6交通
7人口
8社会
9政治
10教育
11旅游
12人物
13所获荣誉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古代
十堰市
十堰市
十堰市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十堰市在商、周属绞、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
十堰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考古学者在郧县青曲的曲远河学堂梁子上发掘出了古人类颅骨化石,被国际古人类学者认定为直立人,并命名为“郧阳人”,距今100多万年。证明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属梁州和豫州。今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域属梁州,丹江口属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国的领地,先后有庸、彭、微等封国和部落方国在此生存。庸国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坝地区,彭国中心在今房县地域,微国中心在今张湾黄龙附近。西周十堰仍为古方国并存地,有庸、微、麇、钖、绞、均等国。庸国占竹山及陕西安康地区,微国在张湾黄龙,钖国和麇国先后在郧县五峰乡一带,绞国中心在丹江口习家店,均国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与河南淅川的交界处。春秋时期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国北略,灭庸、麇后,在庸地设汉中郡,在庸都设上庸县,十堰地域属楚,楚与秦在此域设有上庸六县。楚于公元前611年前后灭庸、麇后,十堰地域属楚,有上庸六县。按后承前制的建置规律,从西汉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县”除有上庸县外,还有房陵、钖、武陵、长利、武当五县。战国时期十堰初属楚国之上庸六县(上庸、房陵、钖、长利、武当、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张仪取上庸后,十堰属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将上庸地还于楚。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后,十堰终属秦。[1]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十堰分属汉中郡和南阳郡。十堰地区有房陵县(今房县),钖县(今郧县五峰),武陵县(今竹溪县),上庸县(今竹山上庸),长利县(今郧西观音)属汉中郡。长利县(今郧县西北),武当县(今丹江口均县)属南阳郡。
西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和荆州刺史部之南阳郡管辖。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辖十二县,十堰地域有房陵、钖县、武陵、上庸、长利属之。长利县有郧关。荆州刺史部南阳郡辖三十六县,十堰地域有武当县属焉。东汉承西汉建制。东汉长利县并入钖县、武陵县并入上庸县。东汉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县、武陵县,新城郡之房陵县,西城郡之钖县,南阳郡之武当县。[1]
三国时期,十堰地域属曹魏之荆州,境域有两郡八县。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县、北巫县、武陵县、建始县、房陵县、昌魏县、钖县、武当县。两晋时期,本区域建置有二郡十一县: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微阳县、钖县、郧乡县、长利县、房陵县、昌魏县、武当县。南北朝时期,十堰地区分属各朝州郡管辖。本域北方诸县(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辖全境)[1]
隋朝建置为州、县二级制。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十堰地域分属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阳四郡。境内有房陵郡和丰利县,光迁县,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上津县,安福县,郧乡县,武当县。武当县于隋文帝开皇初改为均州,炀帝大业初废州为县。
唐朝贞观年间划分全国为十道,十堰为山南道所辖。开元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十堰地区分属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为州、县二级制。十堰地区分属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辖。境内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当、郧乡、丰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地区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领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郧乡、武当诸县,上津县仍为商州所辖。[1]
北宋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南宋划分为十六路。宋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制。十堰分属京西路南路和陕西路永兴军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建制。十堰分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和陕西行省管辖。十堰地区建置州县有均州、房州和武当县、郧县(郧县之名始此)、房陵县、竹山县,上津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十堰地域有均州、武当县、郧县、房县、竹山县、上津县。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县脩文、宜阳等乡置保康县。成化十二年后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上津县、竹溪县,弘治十一年后增保康县。郧阳府隶湖广下荆南道(初治襄阳,后移郧阳)。明洪武年间省武当县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后,均州仍属襄阳府,此后州不领县。成化十二年以后,郧阳府和襄阳府及诸县统属郧阳抚治管辖。
郧阳抚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抚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镇,总镇治所设郧县,并在此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抚治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郧阳抚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经历两朝共205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抚治任职。抚治于明万历十八年修纂有《郧台志》,今存。[1]
清朝改明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十堰地区仍为郧阳府,属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辖。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保康县、郧西县六县。明之上津县省入郧西县。均州属襄阳府管辖。
近代
民国初期,十堰地区有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保康县、均县归属湖北省襄阳道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将湖北省划分为十一个行政督察区。十堰地区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公署设郧县。
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折叠现代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县属陕南区。陕南区于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诸县属第四地委、专署管辖(南三县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辖郧县、郧西、均县、上关、镇安、山阳、白河八县。
1949年1月,四地委改为两郧地委、专署。7月两郧地委、专署机关从郧西迁往郧县城关。此时两郧地委辖郧县、郧西、均县、竹山、竹溪、房县六县。1950年1月,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两郧专署隶属陕西省。同年2月,两郧地区划归湖北省管辖。两郧专署改为郧阳专署并仍下辖六县。
1952年12月,撤销郧阳专署,划入襄阳专署,后属襄阳地区。1965年6月,复设郧阳地委,并成立郧阳地委办事处。7月,设立郧阳专员公署,公署机关驻郧县。8月,郧阳专区辖郧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均县六县。1967年,郧阳地区党委、行政总署迁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销“十堰办事处”,成立十堰市,为隶属郧阳地区的县级市。郧阳地区辖十堰、郧县、均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郧阳地区所辖十堰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离。升格后十堰市辖十堰、茅箭、白浪、大川、东风、花果、黄龙、大峡等八个人民公社。郧阳地区仍辖六县。一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两块牌子。郧阳地区辖六县不变。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政企分离,十堰市独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辖不变。郧阳地区所辖六县仍旧。1983年,均县改为丹江口市(县级市)。郧阳地区辖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和丹江口市。1984年5月,十堰设张湾、茅箭两个市辖区(正县级)。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下发《关于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鄂政发142号):“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将原地区所属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划归十堰市管辖。地市合并后的十堰市(地级市)辖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张湾两城区。
1997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立,行使正县一级人民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性管理。1991年十堰市高新区成立,设管委会,划茅箭区白浪街道管理。2006年,更名为十堰经济开发区。2012年十堰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行政区划
下辖县市区
行政区
面积
人口
邮编
政府驻地
茅箭区
578
399449
442000
十堰市茅箭区武当路
张湾区
652
368471
442000
十堰市张湾区公园路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60
100000
442000
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中路
郧阳区
3863
558355
442500
郧县城关镇金沙路
郧西县
3509
447484
442600
郧西县城关镇人民街
竹山县
3586
417081
442200
竹山县城关镇人民路
竹溪县
3279
315257
442300
竹溪县城关镇北大街
房县
5115
390991
442100
房县城关镇南街
丹江口市
3121
443755
442700
丹江口市人民路
资料来源于十堰市政府[2]
下辖乡镇街
十堰各县市区现辖133个街道乡镇,其中13个街道办事处、59个镇、36个乡、17个农场办事处、5个开发区管委会、2个保护区管理局,并有群众组织1966个,其中社区居委会172个,村委会1794个。[2]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7′、北纬32°39′;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城区1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现辖2区5县1市,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境内苍山似海莽莽起伏,吞入云霄气势恢弘;汉江东奔水横贯,堵河北奔入汉江。东怀武当山,边界接襄阳;南靠神农架,边界接林区;西连巴山脉,边界接陕渝;北系秦岭脉,边界接豫陕。境内襄渝铁路运输通往全国各地,209、316国道纵横连接东西南北,高速公路直达武汉、西安、宝鸡,人来人往四面八方。在鄂豫陕渝接界区,十堰居中集汇辐射,南来北往东奔西走,交流周边互相受益。
折叠气候特征
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略为温暖,夏季比较炎热。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655~1958小时,无霜期224~255天。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六至八月是本区全年雨水、热能最丰富的季节。夏季平均气温大都高于25℃,其中七月平均为27℃左右,积温较多。七、八月份降水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旱居各种灾害之首,出现几率一般在80%以上,多发生于七八月。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本区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气候造就了养生宝地,冬无严寒(秦岭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夏无酷暑(山地起伏产生阴坡阳坡),有山有水(气候湿润)。
地形地貌
十堰市山脉分属3个系: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本市北部,武当山位于本市 中部,大巴山的东段横列于本市西南部。这些山脉多由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特点是: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点竹溪葱坪海拔2740.2米,最低点丹江口市潘家岩海拔87米。全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可分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种主地貌类型和河谷平地、山间盆地2种副地貌类型。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7%。耕地占国土面积9%;园地占2.1%;林地占52.6%;牧草地占0.8%;其他农用地占2.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2.2%;交通运输用地占0.2%;水利设施用地占1.1%;未利用土地占13.2%。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
十堰土地面积236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75%。耕地占国土面积的8.13%;园地占1.63%;森林占57.42%;草地占7.50%;水域占4.31%;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等占20.99%。1999年底,全市共有耕地面积186.87千公顷。1999年全市有林业用地1359.81千公顷,其中有林地800.61千公顷,约占湖北省的五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为35%。全市有水面900平方千米。丹江口水库水面750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的人工“高峡平湖”。发展水产养殖业,有很大的资源优势。[3]
折叠生物资源
湖北十堰市国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湖北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3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1.6%,香菇、木耳、魔芋、有机绿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
全市野生木植物113科,337属,1470种,其中乔木702种,灌木644种,藤本植物124种。珍稀名贵品种,现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珙桐、秃杉、水杉等3种,水杉为世界稀有,被称为“活化石”;二类保护的有银杏、杜仲、金钱松等15种;三类保护的有华榛、青檀、天麻等21种。林存量和优势树种较多是本市植物资源的又一特色。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995年有1869.6万立方米,优势树种有40多个,最突出的是壳斗科植物,即栎类资源。其中黑木耳是本市利用栎类资源生产的传统骨干林特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
十堰市的动物资源丰富。仅受到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达100多种,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61种,受湖北省重点保护的58种,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金丝猴、梅花鹿、白鹤等14种,二级保护的有猕猴、毛冠鹿、红腹角雉等17种。动物资源的另一大类为水生动物,共有92种,既有大量的普通鱼种,也有内陆水域
少有的哺乳类水生动物和水陆两栖动物,如水貂、大鲵等;十分珍贵的奇特鱼种,如五色鱼、多鳞铲井鱼。大鲵、水貂等许多品种为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动物资源丰富的另一方面是益虫、益鸟、益兽的数量大,初步查明,共有71科、343种,家养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共有6科、83个品种。全国六大良种之一的郧巴黄牛,营养价值尤其药用价值极高的白羽乌鸡以及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的马头山羊等为良种家畜、家禽的典型代表。
中药材是十堰市生物资源的一大优势。据1986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该市药用生物达250科,1360种。其中植物类178类、1211种。动物类72科、128种,矿物类21种,总储量55万吨。国家规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该市就有235种,占64.7%,是全国重点药材产区之一。珍稀明贵药材有金钗、麝香、熊胆、天麻等20余种;地道药材有枣仁、五味子、木瓜等100多种。[3]
矿产资源
十堰市矿产资源丰富,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开发十堰,建设十堰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铀、钾、重晶石、钼、钴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经地质部门认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有7类38个矿床。竹山县银洞沟的湖北银矿是全省黄金和白银的主要产地之一,为全国八大金银矿之一。世界较大的优质绿松石原石,皆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驰名中外,它色如翡翠质地细腻。珍贵的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玉石之一。2010年在十堰的竹山,竹溪两县发现铌储量居世界第二的稀土矿。
天然货币黄金白银:全市金、银矿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郧县、竹山和汉江沿岸。湖北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白银的总储量为929吨,黄金的总储量为9.5吨,在中国属于大型银矿。湖北省地质五大队又在郧县鲍东河探明一个银金矿藏,储量不少于竹山县境内的湖北银矿的藏量。砂金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郧县居多因此郧县素有“黄金之乡”的美称,年淘金产量近千两。
石煤: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经地质部门调查,核实了269处资源,初步探明了煤炭储量20.4亿多吨,其中17处湖北省储委审批的储量为2.59亿吨,竹溪县广石岩煤矿煤质好,储量为358万吨,平均发热量为4937大卡/公斤。竹山县石煤储量约3亿吨以上,发热量在1500-3500大卡/公斤之间。[3]
水电资源
十堰市山大坡陡,河流纵横,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是湖北省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3,过境客水280亿m3,全市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kw,占湖北省蕴藏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50万kw,占湖北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0%以上。如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1万kw,超出全省人均占有量5000千瓦以上。堵河是十堰市水能资源蕴藏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145万kw;水
黄龙滩水力发电厂
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可养殖水面62.3万亩。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建成后年可调水100亿立方米润泽京、津及华北广大地区。十堰市水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达400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过境客水290亿立方米,市内自产水100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0亿立方米。本市地表水年径流量90亿立方米,占湖北省陆面流径总量9%以上。十堰市河流众多,共计有2489条。堵河为十堰市最大河流,全长338.6公里,承雨面积12431平方公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中仅次于清江,位居第二。山泉质量甚优,如房县的“神龙矿泉水”因其含微量元素锶、锂、硒等数十种,具有较高的保健功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3]
特产资源
魔芋:魔芋精粉被称为"东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远销东南亚各国。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乌兰巴托荣获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双竹"牌魔芋面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99中国国际农业览会优质奖,竹溪县被誉为“中国魔芋之乡”。全县种植魔芋面积达到2.8万亩,年魔芋精粉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系列食品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黑木耳:十堰市栎类资源丰富,耳林面积为120万亩,生产黑木耳具有悠久历史,并以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而名扬中外。1984年以来,全市的年产量大体保持在600-800吨,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最高的1987年曾达到1084吨。1994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产量仍达593吨。黑木耳主产地为房县,多年产量都在100万斤上下,名列全国第一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1981年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对全国黑木耳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房县木耳以吸水能力强、营养成分高、耳大肉厚、味道鲜美而名列前茅。
茶叶:“高山云雾出好茶。”其中竹溪县生产的“龙峰茶”1984年获湖北省农牧厅优质产品奖,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竹山县创制的“圣水毛尖”在1988年湖北省名优茶鉴评中被认定为鄂西北山区名茶,1994年湖北省茶叶质量评比,十堰市共有18个品种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质奖。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贸易与科技博览会上,竹溪县生产的“五叶牌”龙须胶股兰保健茶,“家园牌”青龙剑茶和“三叶牌”猕猴桃果茶分别荣获金奖。
杜仲:是十堰市较有名气的土特产品之一。五县一市都有种植,面积现发展到18.2万亩。其中郧西县黑山杜仲场面积达6000亩以上,为全国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杜仲是一种落叶乔木,目前多作药用,是一种稀有药材。
木瓜:郧县有“中国木瓜第一大县”之美名。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论述: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常食木瓜具有平肝和胃,舒经活络,软化血管,抗菌消炎,抗衰养颜,抗癌防癌,增强体质之保健功效;木瓜是一种营养丰富、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果之珍品。
竹笋: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周成王临死前,命召公、毕公率领诸侯拥戴康王登基,是曰以笋席款待,可见笋席在当时是比较隆重的。据分析,鲜笋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钙和其他维生素类各种元素。
郧阳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县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伊斯兰教风味美食。三合汤的主要配料有:上等红薯粉丝,牛肉饺子,切工考究的卤牛肉片。其味鲜辣爽口,醇香绵软独具特色,深受食客青睐,尤在冬春季节最为盛行。
黄龙剁椒鱼头:又称憨鱼头,最早现于黄龙大坝。因堵河内盛产胖头鲢鱼,人们便用鲢鱼头配野山椒做成了剁椒鱼头。[3]
经济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90.3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344.3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7:51.3:36.0。人均生产总值为28471元。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长10.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5.7%,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8%,其它服务业增长13.3%。
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CPI)为10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3.6%。[4]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8亿元,增长9.5%(现价增长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8亿元,增长16.6%。
交通
十堰交通通讯便捷,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每天有73对旅客列车停靠十堰站,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宝鸡、武汉、郑州、哈尔滨、合肥、南京、南昌、杭州、广州、福州等地,有两列始发动车组到武汉。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达海。随着火车提速,武白、郧十一级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银福高速穿市而过,即将竣工的十天高速和在建的十房高速,谷竹高速,郧十高速,将十堰打造成三横一纵的交通枢纽。2012年12月8日奠基的武当山机场,武当山机场预计2015年通航。[5]
交通方式
名称
地点
铁路
十堰火车站
十堰市车站路11号
武当山火车站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
新火车站(规划)
十堰市浙江路桐树沟
公路
十堰客运中心站
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南路1号
十堰客运南站
十堰市茅箭区车站路6号
公交
十堰城市公交集团
十堰市张湾区汉江南路29号
高速
十堰高速客运站
十堰市张湾区凯旋大道刘家村
航空
武当山机场(在建)
十堰经济开发区方块村
人口
数据
截止2010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为3340843人(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后),人口主要集中于十堰中心城区,汉江两岸与316国道,福银高速沿线,305省道竹房城镇带沿线。各市县区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如下茅箭区:399449,张湾区:368471,郧县:558355,郧西县:447484,竹溪县:315257,竹山县:417081,房县:390991,丹江口市:443755。
2013年,全市公安户籍总户数118万户,户籍总人口34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其中男性182.8万人,女性163.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36.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8‰。[6]
民族
全市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兼有部分少数民族,在郧西有全市唯一的民族乡湖北口回族乡。
社会
水电燃气
十堰城区拥有十堰两座,东风公司一座,共三座大型自来水厂。有丹江口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潘口水电站、十堰杨森热电厂、东风公司热电厂和在建的京能热电等众多大中型供电企业,西气东输二线枣阳——十堰支干线天然气全线通气再加上原有的东风公司煤气厂全市燃气供应充足,杨森热电厂与东风热电厂构成全市供热管网,为全市提供热水暖气。全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设施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
2013年,全市安排市级科技项目86项,科技投入136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2项,科技投入4329万元。专利申请受理1719项,比上年减少140项;专利授权1095件,比上年增加66项。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108项,获省科技奖1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1项,中小企业创新奖2项。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
文化事业
2013年,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94.8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全年共举办艺术活动297次,观众人数达到44.2万人。举办群众性文化展览次数57次。博物馆12个,有陈列展览55个,参观人数达到203.2万人。[7]
折叠医疗卫生
2013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70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22家,门诊部504所,疾病预防控制、监督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7个,村卫生室1888个。卫生技术人员23474人,其中医生8389人,注册护士9872人。全市共有病床床位22593张,其中医院20657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6.52张。[7]
医院名称
医院地址
医院类别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十堰市人民南路32号
西医三级甲等
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十堰市朝阳中路39号
西医三级甲等
东风公司总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
十堰市大岭路10号
西医三级甲等
十堰市中医院
十堰市丹江路1号
中医三级甲等
体育事业
2013年,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41个,其中城区35个。全年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000次,培训体育干部1288人。全市共有等级以上裁判员282人,其中一级裁判2人,二级裁判280人。等级以上运动员202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人,二级运动员201人。[7]
社会环境
截至2012年,十堰城区已建成50多条大型街道,道路绿化率达到62%。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五堰繁华的商业中心,加上六堰中心商业区的升级和北京路新商业中心的发展,十堰的商业中心有了更高的标准,吸引了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世纪百强大酒店,黄龙置业,武当国际园等的相继入驻。人民商场,五堰商场,寿康永乐,京华量贩,丰融超市,鑫城超市,鄂西北小商品城等本土企业规模强大。武汉武商集团,居然之家、金地房地产、红星美凯龙、中商百货、国美、苏宁、民众乐园等外地企业相继入驻,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企业的分店在十堰开了一家又一家。
十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蜚声中外。东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中国民间故事村”和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南有“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及堵河漂流风景区;这里,远古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异彩纷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旅游画卷。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
上一篇 :
湖北省阳新县冕公派下前八代派行
下一篇 :
八一厂厂长明振江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