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道光皇帝慕陵
道光皇帝慕陵
2016-03-20 15:23:24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8  评论: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慕陵,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慕陵位于泰陵和昌陵的西侧,距二陵较远。是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皇帝的陵寝。清乾隆皇帝 后,清朝皇帝陵寝要按西陵、东陵的昭穆次序依次选址,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道光皇帝的陵寝按制应建于东陵,但道光皇帝在东陵的陵寝竟出现了渗水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成皇后的棺椁浸湿了,道光皇帝十分气愤,便命令在西陵另觅吉地,道光皇帝陵就搬至西陵了。慕陵中还葬有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三位皇后。其中孝全成皇后是咸丰皇帝的生母。 本段人物 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据说他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经三次洗涤不更换。孝穆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 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构造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三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 道光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雀替、隔扇等处,造成多龙争水的场面。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隆恩殿内景 隆恩殿内景 大殿后为玉带河一条,上建青白石平桥三座,仅中路桥安有栏板。往北为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形式的汉白玉石牌坊,取代传统的三座门。石牌坊两侧连墙,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道光帝死后,文宗重读此谕,遂定名"慕陵",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终生孺慕"之情,而谥法中并无慕字。牌坊的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整个牌坊面阔12.2米。 石五供与其他帝陵相同,其后为一月台,面阔45.4米,其上再建一个台基,高1.92米,前出三道台阶,均十二级。不设方城、明楼和宝城。上台基后有一条御道,道路的尽头是一个方形月台,边长38.47米,月台上的须弥座中央即正圆形宝顶,其下为地宫,取消了地宫的琉璃瓦顶,仅用青白石条合龙券顶,上覆城砖,再上覆三合土即为宝顶。地宫刻意求简,为五券二门: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相当于皇后地宫的等级。文宗继位后,曾打算添建方城、明楼和宝城,后因财力匮竭而作罢。 修建历史 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十六年(1836年)。是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 "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的宗旨、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 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 占地45.6亩, 比泰陵缩小近80亩。 最初选在东陵,后因发现地宫浸水,便改在西陵重建。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里吐水了。于是便在西陵中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因此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两次建陵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无圣德神功碑楼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女王下令英国舰队杀气腾腾地驶进中国海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由于林则徐等人在广东英勇抵抗,英军受挫。只好调头北上攻陷定海,直达天津大沽口。道光帝闻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派琦善去天津向英军赔礼道歉。英军听了琦善的许诺,再者因为天气渐冷,担心港口封冻,只好返回南方。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向英军乞和求饶的同时,并在道光帝面前对抵抗派造谣中伤。说什么英军北上完全是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造成的,甚至诬告林则徐私自与英国女王互通文书,想致林则徐于死地。昏庸的道光帝偏信谎言,于是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并下旨对林则徐、邓廷桢交刑部分别严加议处。就这样,由于道光帝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忠臣爱国,反遭贬斥,奸佞误国,倍受赏识,为而后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埋下了祸根。 建筑特色 慕陵是一座木雕艺术的殿堂,以精湛的楠木雕龙闻名。慕陵的三座楠木殿不施油漆彩画,而是在楠木本色上以蜡涂烫,并用1318条楠木雕龙装饰于天花、雀替、隔扇、门窗,仅隆恩殿就有龙1096条,堪称龙的世界和海洋。隆恩殿内,每一块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龙艺术的杰作。雕刻大师用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的龙身和向下俯视的龙头,龙头突出平面达半尺多高,一个个张口鼓腮伸向空中,和着楠木的芳香,仿佛"群龙聚会,龙口吐香"。 墓主生平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氏,名旻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 定成皇帝。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 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止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缉拿烟贩,整顿海防,颇见成效。但英国不肯放弃鸦片贸易,遂于二十年发动鸦片战争。但道光帝战守无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则徐革职,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及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 《穿鼻草约》签订后,道光帝又认为割地赔款有损尊严,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宗室奕山与英军作战。奕山战败后,又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600万元"赎城费"。之后,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经驰往浙江,结果惨败。道光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味求和。二十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与美、法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在位期间,也曾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复书院,查保甲,但都收效不大。国内不断爆发起义。道光十一年,湖南、广西、广东的瑶民发动起义,还有山西先天教,北方白莲教和东南各省的天地会,也发动频繁的武装反抗。清朝逐渐衰落。 陪葬情况 泰陵西南十二华里许的龙泉峪,分布着慕陵建筑群,为清西陵最西面的一个帝陵。地宫中除了葬着道光皇帝外, 还附葬着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后者是咸丰皇帝的生母。 道光皇帝共有皇后四名,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十八名,四名皇后中,道光帝生前册封者三名,即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死后由咸丰帝追封者一名,即孝静成皇后。前三名与道光帝同葬在慕陵,孝静皇后与列妃嫔同葬于慕东陵。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年),户部尚书,三等公布彦达赉之女。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为皇子旻宁所册封的嫡福晋。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初葬王佐村。宣宗继位追封为皇后。道光元年(1821年)册谥为孝穆皇后。七年(1827年)九月,从殡宫移葬清东陵之宝华峪。由于地宫浸水,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移葬至宣宗预建之清西陵之慕陵。文宗继位加谥,祔太庙。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833年),三等承恩公舒明阿之女。宣宗为皇子时,嫡福晋钮祜禄氏卒。嘉庆十三年(1808年),仁宗赐册为继嫡福晋。生长女,夭折。宣宗继位,于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立为皇后。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上谥。十五年(1835年)葬清西陵之龙泉峪,即宣宗之慕陵。文宗继位加谥,祔太庙。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1840年),三等承恩公颜龄之女。道光初年(1821年)入宫,赐号全嫔。三年(1823年)晋封为全妃,又晋为全贵妃。生皇三女、四女。十一年(1831年)六月,生皇四子奕詝(即文宗)。十三年(1833年)晋封皇贵妃,掌六宫事。次年十月立为皇后。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年33岁。宣宗特旨赐谥孝全皇后。葬清西陵之龙泉峪。文宗继位后,上谥,祔太庙。光绪元年(1875年)再加谥,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意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评论
全部评论

0.6035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