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在哪里
2016-03-17 01:33:29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42
评论:
参合陂的具体位置一直争论不休:
收集到的材料分作三类:一、参合之战。二、慕容垂伐魏。三、见于《魏书》其他场合的“参合”。下面分述之。
一、参合之战
关于燕魏参合之战的记载,分别见于《魏书》卷二太祖纪、卷九十五慕容垂传,《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及《通鉴》卷一百八。记事有详略,当皆本于魏国史及燕书。其中可注意者有二:
A.十一月己卯,拓跋珪进军济河,乙酉夕,至参合陂。这是《魏书》太祖纪及《通鉴》都确认的时间表。则魏军自五原附近的黄河追至参合陂,费时约六天。
B.《魏书》慕容垂传及《晋书》慕容垂载记均有“初,宝至幽州”之语。则慕容宝此次伐魏,路线为中山-幽州-五原。考虑到燕军撤退并非溃败,其路线亦当如此。则参合陂当位于幽州至五原之间的交通线上。
又《水经注疏》卷三沃水:“迳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三军崩溃,即是处也。”
杨守敬在疏中认为,参合陉即今右玉县东北之长城。张相文《塞北纪行》更进一步将其确认为杀虎口,指出“就杀虎口土人之音审之,与参合口酷肖。”对于《水经注》指认此即参合战地,他持否定态度,认为魏军“轻骑击追,昼夜间行,凡六日。计其路途,故当越过杀虎口而及于大同城之东。”(引文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参合陂”条,凌云书房,1980)。
二、慕容垂伐魏
参合战后一年,慕容垂伐魏。有关这次行动,《晋书》慕容垂载记和《通鉴》卷一百八都有记载。《晋书》叙述有些混乱,今取《通鉴》:
“三月,庚子,燕主垂留范阳王德守中山,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魏陈留公虔率部落三万余家镇平城。垂至猎岭,以辽西王农、高阳王隆为前锋以袭之。是时,燕兵新败,皆畏魏,唯龙城兵勇锐争先。虔素不设备,闰月,乙卯,燕军至平城,虔乃觉之,率麾下出战,败死,燕军尽收其部落。魏王珪恐怖欲走,诸部闻虔死,皆有贰心,珪不知所适。
“垂之过叁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垂惭愤呕血,由是发疾,乘马舆而进,顿平城西北三十里。太子宝闻之,皆引还。燕军叛者奔告于魏云:‘垂已死,舆尸在军。’魏王珪欲追之,闻平城已没,乃引还阴山。
“垂在平城积十日,疾转笃,乃筑燕昌城而还。夏四月,癸未,卒于上谷之沮阳,密不发丧。”
胡注:青岭盖即广昌岭,在代郡广昌县南,所谓五回道也。其南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其上,盖即天门也。猎岭,在夏屋山东北,魏都平城,常猎于此。则慕容垂此次伐魏,路线与上次不同。乃自中山发,向西北穿越恒山山脉,“出魏不意,直指云中”。又分师一支袭取平城。从记载上看,慕容垂亲自到了参合战场,这是无疑问的。参合陉在其主攻云中的方向上,极可能是参合战场。但是,垂也可能派太子宝继续西进,而自己至平城东之参合战场祭吊。所以仍然无法确定战场的位置。
三、见于《魏书》其他场合的“参合”。
除燕魏“参合之战”外,“参合”或者“参合陂”之名还频繁出现于《魏书》尤其是“帝纪”中。从这些记载看,参合陂是拓跋部早期重要集散地。定都平城后,则是抵御柔然的重要据点,为太武、明元北巡之所重。罗列如下:
卷一序纪桓帝纪:“昭皇帝讳禄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国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东,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长子桓皇帝讳猗?统一部,居代郡之参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
“十年,晋惠帝为成都王颖逼留在邺。匈奴别种刘渊反于离石,自号汉王。并州刺史司马腾来乞师,桓帝率十余万骑,帝亦同时大举以助之,大破渊众于西河、上党。会惠帝还洛,腾乃辞师。桓帝与腾盟于汾东而还。乃使辅相卫雄、段繁,于参合陂西累石为亭,树碑以记行焉。是岁,桓帝崩。帝英杰魁岸,马不能胜。常乘安车,驾大牛,牛角容一石。帝曾中蛊,呕吐之地仍生榆木。参合陂土无榆树,故世人异之,至今传记。”
卷一序纪昭成帝纪:“(建国)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众职。东自濊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夏五月,朝诸大人于参合陂,议欲定都灅源川,连日不决。乃从太后计而止。
“(建国)五年夏五月,幸参合陂。秋七月七日,诸部毕集,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八月,还云中。”
卷二道武帝纪:“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
“(天兴六年) 秋七月,镇西大将军、司隶校尉、毗陵王顺有罪,以王还第。戊子,车驾北巡,筑离宫于犲山,纵士校猎,东北逾罽岭,出参合、代谷。九月,行幸南平城,规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黄瓜堆,将建新邑。辛未,车驾还宫。
“(天赐四年)夏五月,北巡。自参合陂东过蟠羊山,大雨,暴水流辎重数百乘,杀百余人。遂东北逾石漠,至长川,幸濡源。常山王遵有罪赐死。秋七月,车驾自濡源西幸参合陂。筑北宫垣,三旬而罢,乃还宫。八月,幸犲山宫。冬十有一月,车驾还宫。
“(天赐)五年春正月,行幸犲山宫,遂如参合陂,观渔于延水,至宁川。”
卷三明元帝纪:“(永兴二年)夏五月,长孙嵩等自大漠还,蠕蠕追围之于牛川。壬申,帝北伐。蠕蠕闻而遁走,车驾还幸参合陂。秋七月丁巳,立马射台于陂西,仍讲武教战。乙丑,车驾至自北伐。
“(神瑞二年夏四月)己卯,车驾北巡。五月丁亥,次于参合,东幸大宁。丁未,田于四岬山。六月戊午,幸去畿陂,观渔。辛酉,次于濡源,筑立蜯台。射白熊于颓牛山,获之。丁卯,幸赤城,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复租一年。南次石亭,幸上谷,问百年,访贤俊,复田租之半。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
“(泰常八年夏六月)丙辰,北巡,至于参合陂,游于蟠羊山。”
魏书卷一五屈咄传:“太祖自弩山幸牛川。窟咄进屯高柳。太祖复使安同诣贺驎,因克会期。安同还,太祖逾参合,出代北与贺驎会于高柳。窟咄困迫,望旗奔走,遂为卫辰杀之,帝悉收其众。贺驎别帝,归于中山。”
魏书卷二十六长孙翰传:“蠕蠕大檀之入寇云中,世祖亲征之,遣翰率北部诸将尉眷,自参合以北,击大檀别帅阿伏干于柞山,斩首数千级,获马万余匹。又与东平公娥青出长川以讨大檀。大檀众北遁,追击,克获而还。”
魏书卷一百三蠕蠕传:“天兴五年,社崘闻太祖征姚兴,遂犯塞,入参合陂,南至豺山及善无北泽。时遣常山王遵以万骑追之,不及。”
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从以上材料看,参合陂当在牛川之南,高柳及犲山、柞山之北,石漠、长川、濡源及大宁之西,并且离于延水较近。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材料,我以为参合陂最可能的地点是南池(又称乞伏袁池,今黄旗海)。即丁谦所谓“奇儿泊”:“丰镇县北境曰奇儿泊者,与参合陂地相符。据晋书燕载记及十六国春秋,慕容宝伐魏,军还,营于参合东蟠羊山南水上,为魏人所袭,全军俱覆。蒙古语蟠羊曰伊玛,图者有也。今伊玛图山正在奇儿泊北,是参合陂即奇儿泊无疑。”(引文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参合陂”条)。
疑点有三:慕容宝自五原还幽州,途经南池,似嫌迂远;似与“代郡之参合陂”地望不符;郦道元为北魏人,去参合之战不过百年,他的指认却与我们根据其他材料得出的结论不符。而且,在《水经注》中,只提到“参合”、“参合陉”,而未见“参合陂”;《魏书》则多见“参合”、“参合陂”,而未见“参合陉”。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