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茌平乌氏族谱
茌平乌氏族谱
2016-01-19 21:47:55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306  评论:
《茌平乌氏族谱》(2013年编修) 一、源流概述 乌姓为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出自姬姓,是以官职命姓。民国二十五年(1936)《博平乌氏族谱•续修族谱序》载:“我乌氏系出金天氏少昊乌鸟氏,主山陵,后为乌氏。”《世本•纪篇》载:“少昊,黄帝之子,名契,字青阳。黄帝没,契立。王以金德,号曰金天氏。同度量,调律吕,封泰山,作九泉之乐,以鸟纪官。” 《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载:“乌氏,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命官,以世功命氏。” 因此,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少昊是东夷部落首领,都城在穷桑,即今曲阜市。今天的曲阜建有少昊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可靠的历史资料显示,乌姓发祥于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早期主要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散居,汉唐之间在颍川郡(治今河南长葛)、汝南郡(治今河南汝南)、鄱阳郡(今江西鄱阳)形成郡姓望族。唐宋以后,因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乌姓遂向河北、甘肃、浙江、江苏等地迁徙,明清之际多次移民,使得乌姓遍布全国各地。 茌平(博平)乌氏始祖乌钊。其先祖胶州人,明洪武年间迁居博平县(今属茌平县,原博平县于1956年并入茌平县),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嘉靖三十年(1551),始祖乌钊以子爵敕封征仕郎、礼科右给事中。妻傅氏,封孺人;有子三人:乌为善、乌从善、乌继善。之后,瓜绵椒衍已二十世,逐渐形成了以茌平县乌庄、乌堂、顾庄、史胡、景马、东昌府前马庄(原属堂邑县)、东鲁等村庄为主要聚居地、散居范围延至全国各地及海外,族众逾千人的大家望族。茌平县乌姓族众数量为山东省乌姓三大聚居地之首。另外两处乌姓聚居地分别是青岛胶州市胶北镇杏果庄村、滨州惠民县李庄镇乌家村,但这两处乌姓人口数量极少。即便从全国范围内讲,茌平县乌姓人口聚居规模也是名列前茅的。 乌姓作为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之一,绵延流传至今,因种种原因,人口数量较少,在宋朝《百家姓》中处于第221位,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还没有进入当今百家姓排序的前300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但是,作为山东本地的土著姓氏,乌姓在茌平这方土地上,从明朝自胶州迁来,迄今五六百年的时间里,能够繁衍生息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也可以说是一大幸事。 二、家族名人 自明朝至今,茌平乌姓人才辈出,络绎不绝。明清时期先后出现了1名进士,3名举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硕士以上学历或大学讲师以上职称的族人20人,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当选为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18人次。他们为地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将几位有代表性的茌平乌姓人物介绍如下: 乌从善:字汝登,号龙江,明嘉靖甲午科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秦鸣雷榜进士,由太常博士历刑科给事中、礼科右、户科左、兵科都给事中,终礼科都给事中。以议治乱之源与议边事,深得世宗重视,命操团营事,纪律严明。一指挥犯事,贿数千金求恕罪,从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严嵩父子窃权,从善上疏劾其奸。嵩展阴谋,激世宗黜从善之职,归时,行囊空空。在乡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有传,并录其《博陵书院条约》和《重修城隍庙记》两篇文章。 乌抡元:字秀先,乾隆乙酉拔贡。天资颖敏,学问渊博。授定陶教谕,诱掖后进,不遗余力,士人感颂,有化雨均霑匾额。以目疾谢归在里党,与父言慈,与子言孝,时望重之。有子四人,登贤书,食气廪,皆公教也。著有《清远堂文稿》行世。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有翰林院侍、滨州人杜堮所作的《秀先乌公墓表》。 乌竹芳:字筠林,嘉庆九年(1804)举人。历任寿宁、诏安、安溪等县县令,勤于政事,不辞劳瘁,审理狱案,公平决断,民众久冤得伸,备受赞扬。道光五年(1825)六月,署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盗通判(噶玛兰厅)。十年(1830)六月,署粮捕海防(澎湖厅)。十一年(1831)三月,署永春直隶州知州。著有《蓝溪舆歌》;其诗文《兰阳八景诗》、《兰城中元》、《题澎湖厅》等收入《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澎湖续编》、《澎湖厅志》等志书及台湾人编纂《台湾诗醇》、《台湾诗乘》、《全台诗》等书中;与杨祖宪、乌荷芳等人修纂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1831)。今福建寿宁县犀溪村南的贯木拱廊桥——福寿桥的横梁上仍留有“寿宁正堂乌竹芳、县儒学方春海、□□防林□□、县捕厅高景适捐俸建造”的字迹。 乌应昌:字文垣,号凤冈。广东候补县丞,历署昌化县、定安县知县,琼州府经崖州知州,咨补直隶新雄县县丞,调补河间县县丞,历署涿州南岸州、北岸州判、武清县主簿,固安县、永清县县丞,升用沿河知县同知衔,历署阜城、吴桥知县(1866年),景州知州。所至有政声。现在出版的《昌江县志》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代理知县乌应昌捐修(昌化)城池。”乌应昌与清代著名藏书家、海源阁第一代主人杨以增是儿女亲家,乌应昌之子乌梦麟娶杨以增三女为妻(见许乃普所作的《江南河道总督杨公墓志铭》)。 乌敬斋:字谨如,邑庠生。父患瘫疾,饮食起居皆赖乎人。亲侍汤药,朝不离侧,六年如一日。父殁后,因萱堂日暮,无意上进,在家训课,子弟一时闻风而来,学者几至室不能容。因材施教,成就多人于束修,分文不取。门人追念化雨,为立教思碑,以昭铭感。与胞弟光陛,字臣如,太学生;立斋,字卓如,邑庠生,终身未析居,老幼共六十余口,雍睦无间,四世同居。邑令向公旌其门曰:“一堂孝友”。 乌以风:又名以锋,字冠君,号“忘筌居士”、“一峰老人”。1902年生,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9年起师从国学大师马一浮。历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安徽省政府教育厅主任秘书、安徽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重庆大学副教授、安徽大学教授、安庆师院教授等职。其诗、书、画皆精,著述有《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史》、《性习论》、《李卓吾著述考》、《马一浮先生学赞》、《天柱山志》、《岳云山馆诗稿》。特别是《天柱山志》,以其毕生精力,历尽艰辛,数易其稿,终于撰成,结束了天柱山无志的历史。1989年,逝于天柱山,享年89岁。《潜山县志》有传。 三、名胜古迹 乌黄门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都给事中乌从善墓冢,俗称乌家大坟,位于乌堂村西,高数米,占地亩余,是原博平县境内规制较大的一座古墓。1966年“文革”开始后,此墓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旧址已成农田。旧时,每年清明,来此墓祭祖的族人众多,场面盛大,堪称一景。清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有周钦(顺治戊午举人、海丰教谕)《过乌黄门墓有感》和王四可(清贡生)《谒龙江乌公墓并及孙妇邢氏》诗。 博陵书院:位于博平县城内。明嘉靖年间进士乌从善因在京城为官时得罪权臣严嵩父子,被排挤罢官,回博平后布衣蔬食,在此书院讲学多年。他博学多才,教学有方,为博陵书院撰写了二十条规则,即《博陵书院条约》。清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有周钦《吊黄门书院遗址》和李璿(茌山司训)《访龙江先生讲堂》诗。 福寿桥:又称坝头溪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乡犀溪村南。此桥系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乌竹芳与其他官员捐俸建造的一座大型贯木拱廊桥,民国十九年有修缮。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条石砌筑。长40.7米,宽4.9米,孔跨32.8米。南北走向,18开间,76柱。上覆双坡顶,桥设神龛,中祀观音,右祀大帝、左祀临水夫人。桥北建亭一座,称缵先亭,硬山顶。福寿桥为宁德市保护文物,现今横梁上仍留有“寿宁正堂乌竹芳、县儒学方春海、□□防林□□、县捕厅高景适捐俸建造”的字迹。 仰山书院:位于台湾宜兰县。清代陈淑均编纂的《噶玛兰厅志》载:兰无所谓义学,并社亦不得为学。惟兰士百数十人中自相订盟,捐有薄置。每岁四仲月,即在仰山书院内一会,文酒尽日。完篇,择其品优学裕者,请定甲乙。七名以内,赠笔朱墨有差,名曰仰山社。署倅乌竹芳序:“盖闻五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噶玛兰环山面海,幅员百三十里(原作五十里),虽地属新辟,而间气所锺,秀灵所聚,将来必有大发其祥者。盖上天之降才,原不限于遐域也。余以乙酉夏来摄斯土,访其俗,朴以醇;问其民,直以悫;察其学校之设,则有仰山书院。每于公余之暇,按月考课,因得与诸生相接。而仰山社附焉。则见多士济济,蔚然挺秀,有蒸蒸日进之风。苟稍激励而裁抑之,庶泮水芹藻之休,小大从公之盛,无难复见于今兹焉。虽然,文教之兴,倡率在上,而辅翼在下。使无首事之人以约束而董劝,则成人小子,废弃而无成,文运亦靡靡而不振。无他,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有由然也。今得首事诸生,毅然以扶持文教为己任,捐金置田,议立科条,加以奖励,并丐余为文以志其盛。余思:棫朴菁莪,庙中著作人之化;山陬海澨,俊英招从义之风。将见诱掖奖劝,鼓舞奋兴,郁郁彬彬,咸吟风而咏月;鱼鱼雅雅,亦咀华而含英。折桂苑之枝,斧修月殿;预杏林之宴,人醉春风。从此甲第连科,人文蔚起,何莫非诸生之义举,有以奖励而玉成之也哉!余幸文教之日兴,而喜首事之有人也。于是乎序”。今院址已成民居,堂构已废,文物散尽。 岳云山馆: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中,在良药坪上登仙峰下,系1945年乌以风募资修建,今仅存馆基。此处地势高旷,峰峦回环,烟云变幻,瞬息不同,风物佳胜为全山冠。1946年,乌以风在其撰写的《岳云山馆落成记》中详细记载了建馆始末,并描述了山馆周围绝佳风景。 天柱山:又称皖山、皖公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海拔1488.4米,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安徽简称皖由此而来。乌以风自1938年居天柱山,酷爱此山峰壑林泉之胜。因念天柱荒废,名迹失传,遂发愿修志。他搜资料、考历史、观形态、定方位、别异同、辨讹误,历经数十年,毕其一生精力,终于编纂出第一部《天柱山志》,于1984年8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结束了天柱山无志的历史。1989年2月,乌以风逝于天柱山麓忘筌草堂。潜山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他为天柱山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工作及当地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专门在岳云山馆之侧修筑起乌以风墓,以供后人凭吊。 乌以风纪念馆与野寨中学:乌以风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校内,与范苑声文物馆相对,与“抗日阵亡将士墓”为邻。乌以风先生是民国年间隐居天柱山的高人,著有《天柱山志》、《中国儒释道三教关系史》、《性习论》、《马一浮先生学赞》、《李卓吾著述考》等作品,工于诗、书、画,是民国年间皖文化研究第一人。乌以风纪念馆内保存着乌以风先生手稿、著作、字画、藏书等大量宝贵的文物和资料。野寨中学的前身是景忠中学,乌以风是景忠中学的创办人。景忠中学开办时,乌以风时任中华民国安徽省教育厅办公厅主任。适逢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汪少伦出差,乌以风代为行使权力,在景忠中学的办校公文上,加盖了公章。乌以风先生拿了自己批复的公文,回到天柱山麓,与范苑声一起,创办景忠中学,成为校务主任,是实际上景忠中学的负责人。 “景忠”二字,意为景仰忠烈,以觉后人。景忠中学,实为抗日阵亡将士而修,有向英烈学习,为抗日英雄守灵之意。现在的野寨中学,已成为安徽省重点中学,为国家培育了无数人才。 四、族谱纂修 族谱是一个家族发展繁衍的见证,历代的大家望族无不重视本族的族谱纂修。茌平县乌姓族谱自六世乌澍创修族谱至今,大规模的修谱活动共有五次。此外,前马庄乌氏宗支续谱一次;乌堂村西半部乌氏次支族人修谱二次。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茌平县乌氏族谱纂修传承有序,及时记载和保存了本族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料,发挥了很好的继承传统和教化族人的作用。 《博平乌氏族谱》(创修):已佚,六世乌澍主修。 《博平乌氏族谱》(重修):已佚,九世乌抡元主修。 《博平乌氏族谱》(三修):光绪十二年修,已佚,十二世乌道传主修。十二世乌敬斋、乌梦松重修纂修考订;十二世乌庭馨、乌立斋、十三世乌士桂鸠工庀材;十一世乌应台、乌应汉、乌玉珍、乌先庚校对;十二世乌华馨、乌梦岩、乌梦庚、乌梦龄、乌庆平、乌光岩、乌光陛、十三世乌振西、乌振东、乌振乾、乌存义、乌延泽、乌运德协修。此谱编排了博平乌氏族人自14世始的20个字辈:“以汝守鸿烈,有恒斯可常; 述祖宜敬宗,百世毓贤良。” 《博平乌氏族谱》(四修):民国二十五年修,博平中兴石印局印制。十三世乌士仰主修。十三世乌士杰、乌士泽、十四世乌以琦续修纂修考订;十二世乌芹馨、乌天庆、十三世乌士健、乌士恪鸠工庀材; 十三世乌士达、十四世乌以珂、乌以荔校对;十二世乌荔馨、乌荣庆、十三世乌士适、乌士印、乌士儒、乌士桐、乌存哲、乌存田、十四世乌以俭、乌以丙、乌以玺、乌以璋、乌以珍、乌以鹏、乌以藩、乌以和协修。谱内有乌士杰、乌士泽分别作序文二篇,载有《命名二十字说》一篇。谱内主要部分由《列传》《节孝》《世系图(1-17世)》《世系录(11-17世)》《凡例》及《历次修谱名录》等六部分组成。石印原谱乌庄有收藏,湖南、台湾、聊城、本县乌庄和顾庄等地族人收藏有族谱复印本数部。 《茌平乌氏族谱》:2013年修,是民国二十五年《博平乌氏族谱》的续修版,因博平县于1956年并入茌平县而改谱名。十六世乌秋明主修,乌强主编。该谱采用了现代的印刷装帧技术,使族谱的成书风格焕然一变。设置了《茌平乌氏列传》《世系图(1-20世)》《世系记事录(11-20世)》等基本篇目,另外增加了《历史名人录》《名迹录》《艺文录》等新的章节、篇目和大量图片,进一步起到存史和教育的功用;世系记事录中增加本族女性的记载,取消了女性不入族谱的旧制;重新整理民国二十五年《博平乌氏族谱》和《乌以风著述录》,辑入此谱附录,以存族谱文献,增广阅读。此谱共印200部,茌平县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潜山野寨中学乌以风纪念馆有收藏。 其他族谱:1、聊城前马庄乌姓族人于1996年纂修《乌氏族谱前马庄宗支续谱》,打印版,此支系道光年间从乌庄迁出;2、乌堂村西部乌姓族人于道光年间首纂《乌氏次支族谱》(始祖乌钦),毛笔书写,有序文二篇;3、乌堂村西部乌姓族人于2014年纂修《茌平乌氏(次支)族谱》(始祖乌钦)一部。
评论
全部评论

0.1865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