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2016-01-10 11:43:01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6  评论:
中文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外文名Huang•Taiji 别 名天聪汗、洪太极、黄台吉 国 籍中国 民 族满族 出生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申时 逝世日期1643年9月21日亥时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皇帝 主要成就 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征朝鲜,灭察哈尔,取得松锦大捷 改金为清,确立满洲族名 庙 号太宗 年 号天聪,崇德 陵 寝盛京昭陵 前 任清太祖努尔哈赤 后 任清世祖福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哲哲,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她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纳林布禄没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孟古生前的时候,做大福晋时间较短,皇太极当了大汗后,尊奉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征战四方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万历四十年(1612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简称四大贝勒。[5] 天命三年(1618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 天命十年(1625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继位为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去逝。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故鼎革新 继位后,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突出汗位独尊地位。继而寻机削除异已,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使汗权得到巩固。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为了扩大兵源,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增加圈点,将老满文改造成新满文。为了联络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扬喇嘛教。 登基称帝 皇太极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同时又屡次入关,掳掠汉地大批人畜、财物。 为解除后顾之忧,两次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在巩固了内部统治,并基本上消除了来自朝鲜和内蒙的威胁后,于天聪十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 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带病急援松锦之战,指挥清军取得松锦大捷,生擒洪承畴,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崇德七年(1642年),再次遣军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同年十月,西藏达赖五世罗卜藏嘉木错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图和厄鲁特蒙古戴青绰尔济等向清朝通好。皇太极一再盛赞佛教,向藏使表白他对佛教笃信不疑。 无疾而终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北陵)。 为政举措 政治 整合图新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并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极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经过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有清一代,满蒙的结合,早比满汉更紧密。为了处理蒙古事务曾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又改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构成了有名的八衙门。皇太极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崇德三年七月更定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正式称帝,建立清朝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下令改族名为满洲。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诸贝勒大臣以远人归服、国势日隆为理由,请求为皇太极上尊号,未允。后来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答应可以考虑了。然后皇太极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1636年(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 同年四月五日,满洲诸贝勒、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贝勒及满蒙汉文武官员齐集。多尔衮捧满字表、巴达礼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汉字表各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宫门跪下,皇太极在内楼,御前侍卫传达,皇太极命满、蒙、汉三儒臣捧表入,诸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头礼,左右列班候旨。三儒臣捧表至御前跪读,表中盛赞皇太极的文治武功,上合天意,下顺民情,请上尊号,一切仪物,俱已完备,只待赐允。皇太极听后同意,并发誓倍加乾惕,忧国勤政。消息由儒臣传出,众皆踊跃欢欣,叩头而出。第二天决定选择吉日四月十一日举行登极大典。届时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大清,实际是把后金改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祭告天地完毕,在坛前树鹄较射。 设立内阁 清入关前没有内阁的名称。但是皇太极统治下的大清已初具内阁性质的内三院。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从文馆到内三院,虽任职者均为大学士、学士,但分工更明确了,有的负责编考历史,有的起草敕谕及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还有的向皇帝进讲。崇德以后内三院的大学士、学士们对皇太极的决策有了更大的影响。 扩充八旗 皇太极的统治还继续利用了八旗这个军政合一的组织。他使八旗通过变革越发充满生机。一是对满洲八旗不断补充新的成员,二是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努尔哈赤时的满洲被称为“佛满洲”,即旧满洲。皇太极对黑龙江等地多次用兵,带来大批少数民族加入满洲共同体,被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皇太极把新满洲编入八旗。崇德五年(1640年)一次就把征索伦俘获的新满洲壮丁并家小五千六百七十三人编为牛录,隶于八旗了。同时把征库尔喀俘获的新满洲壮丁四十二人补充了各旗披甲的缺额。满洲八旗之外,蒙古八旗早于汉军八旗建立。崇德年间汉军八旗发展最快。 崇德二年(1637年),照满洲例,汉军分为两旗,四年扩大为四旗,每旗设牛录章京十八人,固山额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四人,但内部仍分正黄镶黄两旗,正白镶白两旗,正红镶红两旗,正蓝镶蓝两旗。崇德七年六月正式完成了汉军八旗的建制。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这种扩大满洲八旗和建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既增强了清朝的武装力量,也对满蒙汉的广大人民实行了深一层的控制。尤其是为了夺取全中国统治权,皇太极创立的汉军八旗有重要意义。 经济 皇太极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了在东北的统治,为入关统治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地里庄稼不准偷损,母猪不许杀,这是为了繁殖。也不准杀马、牛等作牺牲或出卖。以后几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种作为重要活动,提出“农时不可失”,“废农事者罪之”。他知道五谷乃万民之命所关,因此一再强调搞好农业生产,入关前清朝的粮食不太缺乏,与这种努力分不开。手工业生产也大有进步。盛京(今沈阳)宫殿大部分为皇太极时所建,其规模和工艺技术都标志后金手工业的水平很高。盛京城西实胜寺,铸大钟千斤,是冶铸业的发展象征。商业贸易在境内有之,与明及朝鲜也均有之。皇太极曾命令大学士希福带领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家人的庞大代表团赴张家口贸易。后来又命人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买马。个人远走贸易的也不乏其例。 崇德年间,虽然不再发生大批汉人被杀,或汉人投毒、拦路劫杀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极却仍然注意缓和清朝的社会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养人”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掠取或来降的满洲、蒙古、汉人做好安置。皇太极晚年,他的子侄们在他面前发牢骚说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至于此!”但皇太极并未因此动摇其国策。 军事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父汗努尔哈赤对外扩张的政策。他命令军队建造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皇太极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不仅通过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余名汉族文人,而且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对明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纷纷自愿来投的行为封王封侯,宠荣备至。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对于朝鲜,皇太极经过两次出征,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到沈阳为人质。 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玺归降。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 对明朝,皇太极全力以赴发动战争。崇德元年(1635年),他命阿济格统兵南侵,掠夺人畜十八万。崇德三年(1638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率军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文化 创新满文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满洲努尔哈齐为文书往来及记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额尔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为基础,结合女真语音,而创制了满文,这种由蒙文脱胎而来的初期满文,是没有圈点的满文,叫做老满文。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命巴克什达海将老满文在字旁加置圈点,使满文的语音、形体更臻完善,这种加置圈点的满文,叫做新满文。 民族 皇太极继位后,内部满、汉、蒙几十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辽河东、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满族统治者内部等等各种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后来,又数次入关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辽东汉人一下子几倍于满人。如何稳定汉族人的民心几乎成为后金胜败存亡的关键。面对“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极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 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 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此后,皇太极屡下谕旨,主要政策有: 强调宽待辽东汉人,“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 强调满汉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 下令禁扰汉人,“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 明确规定“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一改努尔哈赤屠戮汉人的政策,而代之以“恩养”。皇太极屡次谕其臣下,对于“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并规定“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的考核标准。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 天聪二年(1629年)十月兴师伐明,皇太极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皇太极“恩养”辽东汉人及其它一系列政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争取辽东汉人民心的作用。 但由于民族的、阶级的局限,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是袒护满族,欺压汉族。首先,他在极力淡化汉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同时,又极力强化满人的民族意识。皇太极时期,数次入关掳掠上百万人畜,统治地区日渐扩大,人口剧增,再加上先进的汉族文化以锐不可挡之势冲击整个满族社会,这一切引起皇太极的高度警觉。他先是规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在语言方面,皇太极针对民族同居、满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强调汉官、汉民必须学习满语。当时,不会满语就会受歧视。不少汉官,“祗因未谙满语,尝被讪笑,或致凌辱,致使伤心落泪者有之”。同时,还规定官名及有关城邑名俱改为满文。本来,努尔哈赤时期曾于天命五年(1620年),仿明官制“序列武爵,分总兵官品级为三等,其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众牛录下设千总四员”。皇太极则规定,“先照汉人称呼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今后再不许叫” ,另称固山额真、牛录额真等满语官名。还将一些汉语城邑名称改为满语,“其沈阳城,称曰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曰天眷兴京”。此外,在服饰方面,皇太极时期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 。皇太极还一再告诫满族子弟要保持骑射的习俗 。力图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来强化满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陵墓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10华里(皇姑区北陵大街北端),俗称北陵。是清朝关外3陵中最大的陵园。始建于1643年(清崇德八年),1651年(顺治八年)竣工。昭陵保护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所有的建筑以神道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规整、礼制设施齐备的皇陵规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马碑、华表、神桥、石牌坊、正红门、石像生、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及门楼、角楼、隆恩殿、东西配殿、二柱门与石台,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等建筑。 昭陵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清初关外的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多则是按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陵区庄严肃穆,主体建筑设计精道,施工精细,造型华丽。建造在精雕细琢的月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耸的隆恩门楼,造型别致的角楼,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宫,气势非凡的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等,皆为昭陵颇具特色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杰作。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祭祀。 相关争议 姓名之谜 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出现。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可能系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烈”的名字登场。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根据这两种文献,提出皇太极的本名大致读作“Hekan”的说法。三田村泰助将《仁祖实录》中的“黑还勃烈”还原为满语“hekan beile”:“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勃烈”(beile)即“贝勒”,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 去世原因 关于皇太极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无疾而终”: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已勤于政务一天的皇太极晚上亥时(21点至23点),在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但据史料记载,崇德五年,皇太极“圣躬违和”,崇德五年农历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松山大战前夕,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于崇德六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间猝死,遂引起诸多猜疑。 家族成员 父母 父:清太祖努尔哈赤; 母: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 后妃 元妃(1593―1612),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的女儿,皇太极原配夫人,首任大福晋。生一子,洛博会,幼殇。明万历四十年卒,年二十。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有博尔济吉特氏都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名哲哲。正宫皇后。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关睢宫宸妃。生一子,二岁而殇。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博穆博果尔。一女,下嫁噶尔玛索诺木。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衍庆宫淑妃。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一子,顺治帝。三女,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继妃,乌拉纳喇氏。生二子,豪格、洛格。一女,下嫁旺第。 侧妃,叶赫那拉氏。生一子,硕塞。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戴青贝勒女。生两女,一女固伦公主下嫁夸扎,一女下嫁哈尚。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 庶妃,纳喇氏。生一子,高塞。二女,下嫁辉塞、拉哈。 庶妃,奇垒氏。察哈尔部人。生一女,第十四女建宁公主,下嫁吴应熊。 庶妃,颜扎氏。生一子,叶布舒。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一子,常舒。 庶妃,生一子,韬塞。 庶妃,生一女,下嫁班第。 子女   姓名 生母 职位 备注 皇长子 爱新觉罗•豪格(公元1609年-公元1647年) 生母为继妃乌拉那拉氏 肃武亲王 万历三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子时生; 顺治五年三月卒 皇二子 爱新觉罗•洛格(公元1611年-公元1621年) 生母同皇长子 幼殇 万历三十九年生; 四十九年殇 皇三子 爱新觉罗•洛博会(公元1611年-公元1617年) 生母为元妃钮祜禄氏 幼殇 万历三十九年生; 四十五年殇 皇四子 爱新觉罗•叶布舒(公元1627年-公元1690年) 生母为庶妃颜扎氏 辅国公 天聪元年十月十八日子时生; 康熙二十九年卒 皇五子 爱新觉罗•硕塞(公元1629年-公元1654年) 生母为侧妃叶赫那拉氏 承泽裕亲王 天聪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亥时生;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卒 皇六子 爱新觉罗•高塞(公元1637年-公元1670年) 生母为庶妃纳喇氏 镇国悫厚公 崇德二年二月十六日子时生; 康熙九年卒 皇七子 爱新觉罗•常舒(公元1637年-公元1699年) 生母为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辅国公 崇德二年四月十九日寅时生; 康熙三十八年卒 皇八子 (公元1637年-公元1638年) 生母为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 未命名,幼殇 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亥时生; 崇德三年正月殇 皇九子 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 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顺治帝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生于盛京盛京皇宫的永福宫;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崩 皇十子 爱新觉罗•韬塞(公元1639年-公元1695年) 生母为庶妃克伊克勒氏 辅国公 崇德四年二月初八日戌时生; 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卯刻卒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公元1642年-公元1656年) 生母懿靖大贵妃 襄亲王 生于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封襄亲王; 顺治十三年薨逝,谥号昭 女   姓名 生母 职位 备注 皇长女 (公元1621年-公元1654年) 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 固伦公主 天命八年生;顺治十一年卒;年三十三 皇二女 名马喀塔(公元1625年-公元1663年) 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固伦温庄公主 天命十年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卒;年三十八 皇三女 (公元1628年-公元1686年) 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固伦靖端长公主 天聪二年七月初三日生;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皇四女 名雅图(公元1629年-公元1678年) 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固伦雍穆公主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康熙十七年闰二月卒;年四十九 皇五女 名阿图(公元1632年-公元1700年) 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固伦淑慧公主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正月初十日卒于京师;年六十八 皇六女 (公元1633-公元1649) 生母为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固伦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生;顺治六年三月卒;年十六 皇七女 (公元1633年-公元1648年) 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固伦淑哲公主,谥固伦端献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顺治五年卒;年十五 皇八女 (公元1634年-公元1692年) 生母为孝端文皇后 固伦永安公主,谥固伦端贞公主 天聪八年闰八月十六日生;康熙二十一年(1692年)正月公主卒;年五十八 皇十女 (公元1635年-公元1661年) 生母为庶妃纳喇氏 封县君品级 天聪九年生;封县君,即固山格格;顺治十八年(1661年)公主卒;二十六 皇十一女 (公元1636年-公元1650年) 生母为懿靖大贵妃 封固伦公主 崇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生;顺治七年卒;年十四 皇十二女 (公元1637年-公元1678年) 生母为庶妃赛音诺颜氏 封乡君品级 崇德二年三月十五日生;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卒;年四十一 皇十三女 (公元1638年-公元1657年) 生母为庶妃纳喇氏 未受封 崇德三年七月初七日生;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卒;年十九 皇十四女 (公元1641年-公元1703年) 生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 封和硕恪纯公主 崇德五年六年生;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公主卒;年五十二 养女 (公元1615年-公元1637年) 皇太极之兄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之长女,生母为嫡福晋哈达那拉氏;皇太极抚为己女 封和硕公主 祟德二年(1637年)七月十九日卒;年二十二 轶事典故 据野史记载,天聪九年九月初六,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率众归附皇太极,并献上历代传国玉玺。为此,皇太极特率众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冈,设香案拜天受之。这块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数传至元代,至元顺帝被明洪武帝所败,弃都城,曾携玉玺逃至沙漠,后死于应昌府,玉玺遂遗失。据传说二百年后,有牧羊人在一处山冈下放羊,见一头山羊三日不啮草,而不断用蹄子刨一个地方 ,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块地方挖起来,发现了汉代的这块传国玉玺。后被元后裔博硕克图汗所宝藏,察哈尔林丹汗打败了博硕克图汗,传国玉玺再易其主。这块传国玉玺以璠玙为质,雕交龙纽,上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并非是卞和得于荆山下的和氏璧。 文献记载 《清史稿》:赵尔巽、柯劭忞等撰 《满洲老档秘录》:金梁著 《满洲编年纪要》:周沆撰 《清建国别记》:章炳麟撰 《清史演义》上下册:蔡东藩著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著 《清太宗全传》 《独步天下》 (当代)李歆 著 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扮演者 1985 《碧血剑》 吴孟达 1987 《满清十三皇朝》 潘志文 1989 《庄妃轶事》 徐念福 1982 《一代皇后大玉儿》 刘青云 2000 《碧血剑》 刘丹 2001 《格格要出嫁》 杜雨露 2003 《孝庄秘史》 刘德凯 2005 《明末风云》 张山 2005 《江山风雨情》 唐国强 2005 《大清风云》 姜文 2005 《太祖秘史》 刘灿 2007 《碧血剑》 李成儒 2012 《美人无泪》 刘恺威 2014 《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 严宽 2015 《华政》(韩国) 郑成云 2015 《大玉儿传奇》 聂远 2016 《苏茉儿传奇》 富大龙
评论
全部评论

0.2677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