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鱼姓姓氏溯源
鱼姓姓氏溯源
2015-12-16 21:02:37 来源:
编辑:幽女
点赞:  点击:229  评论: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伯益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是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伯益的后裔子孙分衍有十四支,分别为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彤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一支后裔因分居于修鱼(今山西运城)而称修鱼氏。一直到了春秋时期,修鱼氏多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修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宋襄公之弟公子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襄公子兹甫的庶兄公子眱,字子鱼,是宋桓公子御说的庶长子。   宋襄公要争当中原霸主,约会齐、楚等国在盂(今河南睢县)会盟,临行前,时任太宰的弟弟公子眱说:“楚人不讲信用,我们应该带军队作警卫。”宋襄公却认为已约好大家都不带军队,自然无妨,遂不听劝告,结果在会上被楚人扣留。   公子眱逃回宋国,组织宋国军民抵抗,迫使楚成王放回了宋襄公。   不久宋、楚两国之间于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爆发了著名的“泓水之战”,当时,公子眱建议宋襄公趁楚军半渡泓水之机而击,可一举击败楚军,而宋襄公却愚蠢地认为这样作不合道德、不符仁义,因此拒绝公子眱的建议。结果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两军正式交战,弱小的宋军自然大败亏输。   战后,公子眱批评宋襄公说:“打仗就应当尽一切办法战胜敌人。假如你在作战时要讲仁义,那只有投降了。”   在公子眱的后裔子孙中,有一支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鱼孙氏、御鱼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世代相传至今。鱼氏族人多尊奉子鱼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羊舌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春秋时晋羊舌鲋,字叔鱼,后以字为氏。”   羊舌鲋,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国贵族,名将羊舌斗克之后。羊舌鲋的兄长就是著名的羊舌肸(叔向),是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鲋,公元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他曾官至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却被后世称为“有史以来最早记录的贪官”。   羊舌鲋担任代理司寇后,在周景王姬贵十四年(晋昭公姬夷元年,公元前531年)受理了一桩诉讼多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当事者是晋国两个地位显赫的人物,邢候、雍子。   邢候的封地和雍子的封地毗边,由于封地的界限没有严格划分,雍子便扩大边界,侵占了邢候封地,导致相互之间不断争夺。   雍子在得知由羊舌鲋办理这桩公案后,便抢先将女儿许给羊舌鲋为妻。因此,羊舌鲋便不问是非曲直,当堂宣判雍子无罪,导致邢候不服大怒,当场拔剑刺死了雍子。   由于羊舌鲋徇私枉法,后在晋昭公授权其兄长羊舌肸处理此事件时,被羊舌肸按律处罚:“论墨罪,杀,弃尸于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法典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墨之官”。   在羊舌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鱼氏,后又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羊舌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春秋时鲁大夫奚斯鱼之后。   姬奚斯,字子鱼,即公子奚斯,亦称公子子鱼,是春秋时期鲁僖公姬申执政期间(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的鲁国大夫。姬奚斯是上古《诗经》中极少数真实姓名可考的作者之一。后世的齐、鲁、韩三家诗人皆称奚斯所作之诗“有磅礴大气”。   在春秋时期,鲁国发生了著名的“庆父之乱”。   周惠王姬阆十五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姬同去世。在鲁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季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鲁庄公的异母弟弟庆父(共仲)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人,企图使自己成为鲁国之君,因此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季友因此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另立叔姜之子鲁阂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   齐桓公姜小白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果然,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   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   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季友在邾国扶持鲁僖公继位,在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回到鲁国,当知道庆父还躲在莒国时,季友认为其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贿赂莒国将庆父交回鲁国。庆父在被送到密地(今山东沂水)时,向前来押解自己的姬奚斯求情释放自己,姬奚斯拒绝了他的要求,而后流着泪回避了。庆父乃叹息道:“这哭声是奚斯的声音啊。”   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绝对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缢身亡了。   这段历史在史籍《左传·闵公二年》中有记载:“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叹曰:‘奚斯之声也。’乃缢。”   在姬奚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鱼氏、奚斯氏,后子鱼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厉公宠臣长鱼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初期,晋国还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从晋献公开始,国力逐渐增强,先后灭掉了周围不少小国,疆域日益扩大。到了春秋中期,晋国已占有现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西部、陕西省的东部和山东省西部的广大疆域。献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互相争夺君位,使晋国一度大乱。后来,姬重耳在秦国等国的帮助下返国即位,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姬重耳在位时,当年跟随他出亡的赵衰、魏犨日益显贵,辅佐重耳称霸的荀林父(中行氏),敬首(知氏)也随后被重用,加上稍后兴起的范会、韩厥。这六个异姓贵族,即赵、魏、韩、范、中行、知氏,成为了晋国举足轻重的新兴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六卿”。后来“六卿”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晋国公室展开激烈的斗争,如赵氏家族,竟敢把国君晋灵公姬夷皋杀死。到了晋厉公姬寿曼即位后,“六卿”势力之大,已经到了难以驾驭的地步。   晋厉公是晋景公姬獳的儿子,名叫姬州蒲,和他父亲一样宠幸小人,听信谗言,骄慢昏庸。当时有一位正直敢言的忠臣名叫伯宗,向晋厉公建议说:“郤氏家族兵权太盛,应该分别贤愚,稍抑他的权势,以保全功臣的后代。”晋厉公不听,反而将其话传与三郤,三郤因此而怀恨伯宗,诬陷伯宗毁谤朝政,晋厉公听信,斩杀伯宗。韩献子当时曾叹息道:“三郤免不了杀身之祸了!伯宗是个刚直的善人,善是天地的纲纪,骤然用诬陷的手段杀害善人,那有不遭杀身报应的呢?”   为了巩固晋公室的统治地位,晋厉公笼络了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等一批姬姓旧贵族,希望凭借这些力量,削弱并最终扫除六卿的势力。当时,晋国朝中与赵氏关系密切的郤氏家族是一个显赫而很有势力的家族,他们同旧贵族之间积怨甚重。旧贵族的力量当时尚不足以同“六卿”抗衡,于是就决定先找与“六卿”亲近的家族下手,以达到削弱“六卿”力量的目的。   据史籍《左氏传》记载:“晋三郤,害伯宗。谮而杀之。韩献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晋厉公侈,多外嬖,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皆怨郤氏,而嬖于厉公。厉公将作难。胥童、夷阳五帅甲将攻郤氏。长鱼矫请无用众,抽戈结衽。而伪讼者,三郤谋于社。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驹伯即却锜,苦成叔即郤犨)。温季曰:逃威也,遂趋。矫及诸其车,以戈杀之。皆尸诸朝。”   晋三郤就是郤锜、郤犨、郤至兄弟三人,郤锜为上军元帅,郤犨为上军副将,郤至为新军副将,三人掌握晋国兵权,声势赫赫,国中无人能与相比。   晋厉公淫逸奢侈,喜欢谄语,憎恶忠言,左右很多宠幸的嬖臣。晋厉公想加罪去尽朝中群大夫,改立左右爱幸的臣子为大夫。当时他左右的宠臣有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等人,都怨恨郤氏家族。晋厉公欲将杀朝中群大夫,这些嬖臣便多方制造郤氏罪迹,奏请晋厉公必先杀掉三郤。   在商议时胥童说:“杀郤至,郤锜、郤犨必叛,不如并除之。”   夷羊五说:“我们掌握的甲兵有八百人,以君命连夜前往,乘其不备,可必胜。”   长鱼矫说:“三郤的家兵,数倍于宫中侍卫。斗而不胜,累君矣。郤至兼司寇,郤犨兼士师,掌有重兵。不如抽戈结袖,假装诤讼,乘机刺杀,你们再引兵前来接应,必能成事。”   晋厉公说:“这个计划好。我让大力士清沸魋帮你们。”   第二天,长鱼矫打听到三郤在讲武堂议事,就和清沸魋用二人各用鸡血涂面,手执利刃,伪装争斗相杀,扭打到讲武堂三郤面前,各人诉说曲直。   三郤不知是计,郤犨让他们都坐下,仔细询问事由。清沸魋挨到近处,抽刀刺中郤犨的腰部,用力一划,郤犨腰部被划开一大截,肉翻出来,血才浸出。郤锜拔刀来砍清沸魋,长鱼矫接住他,两个人打在一起。郤至见机不妙,乘车而逃。   清沸魋又砍了郤犨一刀,确定他无还手之力,便来夹击郤锜。清沸魋有千斤之力,长鱼矫灵活,郤锜很快便被清沸魋砍倒在地。长鱼矫跳起身去追郤至。   郤至驾车狂逃,正遇上胥童、夷羊五带领的八百甲兵。胥童高呼:“主公有旨,拿住郤氏反贼,不得放走一个。”   郤至赶紧刹车,拉马调转车头,车头还没调完,长鱼矫追到,一个飞跃跳上车,执戈一阵乱砍。郤至来不及还手,头就被割掉,掉在地上。长鱼矫跳下车,拎起郤至的头。清沸魋已将郤锜和郤犨的头割下,一手拎一个,赶了过来。一伙人拎着三颗首级,兴冲冲直奔朝堂。   上军副将荀偃和中军元帅听说三郤在讲武堂遇贼,都驱车赶来,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栾书怒喝:“我只道何人为乱,原来是你等鼠辈。禁地森严,甲士谁敢近前?”   胥童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手举晋厉公手谕,高呼:“栾书、荀偃与三郤同谋共反,甲士听命,将他们与我一并拿下。”   晋厉公听说胥童他们解决掉三郤,兴冲冲地赶到殿前,却看见乱哄哄的人群。尘土飞扬,甲士们正在围攻栾书和荀偃。晋厉公大惊:“罪人已诛,军士为何不散?”   胥童说:“我们正在捉拿叛党栾书和荀偃,请主公裁决。”   晋厉公更加吃惊:“这件事与栾书和荀偃无关。赶快停手。”   胥童一干人等已经杀红了眼,怎肯住手。他们知道,脸皮已经撕破,一旦放过栾书和荀偃,必将后患无穷。   晋厉公抢过胥童手中的刀,冲入甲士群中,击落他们手中的兵器。甲士们看见晋厉公,都停止了攻击。   长鱼矫冲到晋厉公面前,跪下,双手抱刀说:“栾、郤同功一体,荀偃乃郤锜部将。不久定将有为郤氏复仇之事。主公今日不杀此二人,朝中不得太平。”   晋厉公怒视长鱼矫,心想:如果杀了他们二人,朝中更不得太平。晋厉公说:“一日内已杀三卿,怎可再波及他族?”晋厉公喝退众甲士,恕栾书、荀偃无罪。栾书、荀偃谢恩回家。   长鱼矫被晋厉公瞪的那一眼吓得不轻,思前想后:如此留下栾书、荀偃,祸不远矣!遂急速回家,卷收细软,带上族人连夜逃出晋国,奔往位于肃、青海一带西南地区的西戎。春秋战国以后,西戎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今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各少数民族。   长鱼矫在成功脱逃后,一族人等在西戎继续生息繁衍,其后裔子孙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长鱼氏,逐渐融入氐羌民族之中,后回融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慕容部尚可氏部落,属于汉化冒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个著名的宦官鱼朝恩,他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初期即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鱼朝恩保护唐玄宗出逃,专门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   到了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唐朝时期宦官掌握兵权由此开始。在唐军收复洛阳之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到了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进犯,唐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期间鱼朝恩又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后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权势熏天。出现了群臣纷纷拜鱼朝恩为养父的怪象。在此期间,著名的鲜卑族将军尚可孤拜鱼朝恩为养父,并改名为鱼智德。   鱼朝恩后来干预政事,慑服百官,贪贿勒索,还置狱北军,人称地牢,迫害政敌以及无辜。大臣元载知唐代宗对其不满,乃与之谋除。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节,唐代宗乘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了鱼朝恩。   鱼朝恩被杀后,唐代宗又很后悔,遂以贪贿罪名杀了元载。在鱼智德的后代中即有称鱼氏者,表达了对养祖父的忠诚,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鱼氏有两个主要渊源:   ⑴.出自蒙古族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氏)。蒙古族弘吉剌惕部首领特因薛禅,全名为弘吉剌·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薛禅”为其尊称,他是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岳父。   弘吉剌惕部原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流域,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至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游牧。金世宗执政时期的金大定二十年(宋孝宗赵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内蒙古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中记载:在成吉思汗称汗前六年(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春,蒙古塔塔儿部首领哈塔介纠集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盟会相约共同攻击孛尔只斤·铁木真所部。弘吉剌惕部酋长弘吉剌·索思忽儿·特因那颜将此消息暗中派人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遂与王罕联兵,提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弘吉剌惕部归附于孛尔只斤·铁木真,被孛尔只斤·铁木真赐封特因薛禅。之后,特因薛禅率领按陈、斡陈册三事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国、平西夏、平定中原的以系列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奖赏弘吉剌惕部的巨大功勋,在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九年(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元太宗孛尔只斤·窝阔台特别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在终蒙古汗国、元朝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弘吉剌氏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多达二十一人,男娶公主者多达十九人。后在特因薛禅弘吉剌·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捕鱼儿海之地名为汉化姓氏者,称鱼氏、余氏等。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尼玛察氏,亦称倪马查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初元朝时期乃马真氏族,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滹野、讷殷、喜禄河、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尼玛察氏多冠汉姓为鱼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倪氏、和氏、障氏、艾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部落,金国时期称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鱼氏、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⑵.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⑶.满族伊麻斯氏,满语为Imaci mongu,汉义“游得快的鱼”,是一个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但有四个分支,后多冠汉姓为鱼氏、靳氏等。
评论
全部评论

0.1971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