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元代湖广行署右丞沙班
元代湖广行署右丞沙班
2015-12-13 10:53:16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275  评论:
元代湖广行署右丞沙班 说起沙班,在元代也算有名之人,在元史上也有记载。因此在明弘治年间由八世祖沙本邦撰写家谱时,将沙班定为了我们这一系沙氏的鼻祖。从那以后一直到民国11年这近6百年间,我们这一系沙氏就开始有了清晰的脉理,有了完整的家族史。有了自己的家族宗祠。大家可别小看了家族宗祠,它对家族的凝聚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一个家庭里父母健在,那么每年春节,子女即使离得再远,也会回家相聚一样。宗祠其实就是家族的“家”。每年的祭祖祭宗,本系沙氏都会在这里集中。凡是家族大事需要定夺时,也会在宗祠集中。一定年限对家谱的修撰更会召集所有家谱记载的支系来宗祠。因此说家族宗祠维系了家族的完整。 从家谱和史记记载来看,沙班应该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由于当时元朝 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人为的民族分化政策,把元朝境内的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十级。 四等中的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他们是天之骄子,充任各级政府的首脑。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以及回族人。第三等是“汉人”,即原来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地位最为低下,包括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担任。 10级:1、官(政府官员)2、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3、僧(佛教僧侣)4、道(道教道士)5、医(医生)6、工(高级技术人员)7、匠(低级技术人员)8、娼(娼妓)9、儒(儒家、道学家)10、丐(乞丐)。 居住在江右(今江西省)的沙班的家族由于在宋朝时曾有先人担任云川实贤节度使,再加上本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代,因而在当地属于望族。所以元朝灭宋后,先人们为了家族的安全,就加入了回教,避免了被划分为“南人”,从而维持住了望族的地位。但一直到元朝中期(大约1320年左右)。沙班家族一直未曾有人进入仕途,这种情况随着沙班的出生和成长才出现了变化。 从现在分析来看,沙班小时候应该是一个志向远大而又刻苦学习的孩子,从他后来担任武将来看,沙班小时候就应该学习过武功,而且武功还不错。据说,我爷爷的武功就非常好,也曾经当过清朝末期的武将,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沙班所传下来的沙氏独门功夫。呵呵!可惜我爷爷死得早,我爸爸那时还小,所以到了我们这一辈,武功也就基本失传了。不过,我三伯的武功也很好,曾在1938年一人手持大刀力敌三个日本鬼子。我问过他的武功来由,可他老人家说是自己学的;还有我大伯,是黄埔军校生,但学的是炮兵,会不会武功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我们沙氏家族到底有没有独门功夫。 话题有点远了,现在言归正传。据我推算,沙班应该是在延佑年间(1920年左右)①以色目人的身份参加了元朝的科举考试的乡试。并顺利的进入了会试。 当时元朝的科举应试采取的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行省考)、会试(礼部考)、御试(殿试)三级。但为了维护蒙古统治阶级的纯正性,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开试时,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考。乡试、会试,蒙古、色目人共考两场,比汉人、南人少考一场,殿试时,虽然四种人皆试策一道,但规定汉人、南人字数须1000字以上,蒙古人、色目人则仅限500字以上。蒙古人、色目人所考题目也较之汉人、南人为易。按例,全国于乡试中选取300人,以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取75人。乡试取中后,再赴礼部会试,共取100人,也以四种人各取25人。殿试一般取56人,同样每种人取14人。殿试后,监试官同读卷官按考生成绩分为三甲进奏,作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若“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且能“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即比汉人、南人加一等授官。这就为色目人中举、入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实际上南人即使中举,往往只能在县衙做个八品县令,大概也就是现在的副县长一级的)。 第二年二月(也有记载是在第三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沙班参加了会试并脱颖而出进入了殿试。至于沙班到底是第几名,就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在三甲之列,但也不是状元。从家谱记载来看,得的是“进士第”科名。②按元朝规定,中右榜进士的,立即官封六品。(左榜进士虽也能封六品,但都不得在京为官,一般都是在蒙古人和色目人不愿去的艰苦的地方去任职。) 从沙班得到进士及第被官封六品,并任中书省奉议大夫(史书中也有叫做参议的) 。直到1346年出任湖广行省任右丞相(最高是参知政事为从一品;右丞为正二品。)一职的二十几年里,沙班的晋级之路还是比较顺的。从史书中看,沙班主要是为皇帝出谋划策的。据史书记载,皇帝每要设立一个新政,或者颁布新的制度,都要召集包括沙班在内的参议进行修改或完善。 沙班的大儿子也很争气,从小就刻苦读书,在顺帝四年(1338年)经过科举考试,高中举人。被留任京中任“中书掾”③。 从六品官到二品官,沙班的仕途之路走得还是比较顺的。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沙班参加的应试考的是左榜的内容,所以被官加一级。这样,在担任湖广行省右丞时再加官一级,就显得比较合理了。否则,没有特殊的功绩,再加上不是蒙古人,要想在二十几年内从六品升到二品基本没有可能。 也正因为沙班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过得是比较平坦舒适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值得一书的功绩,所以史书中记载的也不多。 1346年,湖广行省的形势已经很乱,发生了多起有规模的百姓起义。因此朝廷把沙班调去任湖广行省的右丞相,掌握兵权,这也说明了朝廷对他能力的肯定和信任。但是令沙班想不到的是,他这一去,走得尽是不归路。 元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点十分鲜明的朝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唐代蒙古之名始见于史籍。蒙古族后西迁至蒙古高原,从事游牧畜牧业。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至蒙哥汗时,已先后灭亡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宪宗)死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位。随后战胜了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汉人李叛乱,巩固了统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建都于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国起,历史上泛称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南宋恭帝赵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流亡官员和宋军残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灭亡。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大约有120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完全诚服的高丽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时期。 但在建立元朝后,忽必烈并没有满足既得利益,没有安下心来好好的治理国家,却用举国之力发动了新的战争——征服日本。由于不善海战和遇到强台风。远征军基本全军覆没,使国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再加上忽必烈为了加强蒙古人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歧视其他民族的政策。这就造成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在元中期以后,政治日渐败坏、腐朽,统治阶级内的权力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294年。忽必烈去世,由嫡子铁穆耳继位。1307年,铁穆耳死后,元内部矛盾显露,从大元年(1308)武宗即位到元元统元年(1333年)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其后二十五年间竞换了八个皇帝,帝位的频繁更迭,使整个统治集团卷入权力斗争,造成皇室的分裂,不但严重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力量,也使近臣得以趁机擅权。文宗图帖睦尔时权臣燕铁木儿,因扶立文宗有功。而受命"独为丞相"总裁一切中书政务,又仗其武力,专断擅权,横行无忌。元宗以后的几个皇帝,几乎都骄奢淫逸,大肆挥霍。元政府为弥补财政上的亏空,更扩大税额,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1283六月,辰、沅、靖、鼎、黔、施、澧、思、播等州,爆发号称“九溪十八峒”的反元斗争,朝廷惊震,忙命四川行省派兵前往镇压,反元军依据“险隘”的地形,利用“木弩竹矢”等原始武器,与元军展开激烈而顽强的战斗,但寡不敌众,终被镇压下去。二十九年(1292),辰州人民举旗反元,湖广行省招集民间弩手3000人进攻,反元军损失惨重,遂告失败。两年后,沅陵楠木洞孟再帅聚众起义,攻占辰州城。刘国杰率军至辰州,进攻明溪,少数民族首领鲁万丑率众支援起事。自沅水上游而下,击斩元千户崔忠,百户马孙儿,屯于桑木溪。但两地起事队伍未能协同作战,终被刘国杰击败。   元成宗以后,元朝的统治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由于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集团的迅速腐化及其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到顺帝(1333-1368)时期终于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全国农民大起义。素有反抗封建统治传统的湖湘地区也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掀起了一场反元大风暴。 1343年(至正三年),湖南道所辖的道州就发生了蒋炳领导的农民起义。蒋炳自称顺天王,曾率领义军南跨五岭,攻破连、桂2州。  由于湖广行省(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形势日渐危机,于是朝廷调沙班前往湖广行省担任右丞(右丞负责军队,是武职,正二品。就其职权来讲,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瑶族首领吴天保、杨留总率领诸蛮起义,反抗元朝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靖州、绥宁、武冈、锦屏等地苗族、瑶族、侗族诸蛮纷纷响应。十月,起义军向东发展,进攻武冈(今湖南省)。于是元朝廷派遣湖广行省右丞沙班、湖南宣慰元帅完者贴木儿(正或者从三品)率领官兵讨伐。在沙班的全力守护下,吴天保未能打下武岗。由于攻城受挫,吴天保于闰十月率领起义军只好转而向北进攻黔阳,并一举占领了黔阳县城。 元至正七年(1347)二月,起义军进攻沅州,未克。五月,吴天保率领起义军东进,二次进攻武冈路,占领武冈。由于吴天保所到之处即废除元朝政令,深得人心,州府官员惊恐,急奏京都,朝廷诏湖广行省右丞沙班及湖广宣慰元帅完者贴木儿,带兵征讨。但沙班非常明了当前的局势,这时候的元朝官场风气已十分腐败,文臣武将不顾社稷安稳,只管坑害百姓,刮敛民财。为官者,不思黎民疾苦,只图自己升官发财。是贫民百姓,农夫疲于耕作,却终年不得饱暖,工匠疲于劳作,而一生不得安稳。加之蒙族统治天下,对南人、汉入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驻兵监视防守,收缴各种械具,组织里甲防范等等,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在经济上,元朝又一再变更钞法。本来元世祖忽必烈时,阿合马与桑哥都曾设置专理财政的尚书省,钞法有相当完整的制度,发行也有定额,发行多少纸币,便有多少金、银作“钞本”,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与物价也有一定比例,在全国通行信誉很好。可是后来,由于朝廷及行省、各州、路、县的贪官赃僚们骄奢淫逸,每一个新帝登基,都要慷慨一番,赏赐给贵族高官一大批金银钞币,又广修寺院,敬神祭天,因之国库为之枯竭。朝廷又公开卖官鬻爵,钱多官高,钞少官小,各级官吏都巧立名目,贪污勒索,巧取豪夺,盘剥广大民众,如拜见钱,撒花钱,追节钱,生日钱等。因为国库中的钞本都被花光了,变为不兑现的纸币,需钱花,只有加大发行。无限制印制。于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到处都是饥荒,甚至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即使是军队也到了缺粮的地步。 因此,当圣旨到了以后,沙班拒绝领命出征,在场的官员也没有一个敢出来劝说沙班领旨的。这时曾同为进士第出身,又同在京城为官,现也在湖广行省任左右司郎中的余阙①站出来说话了: “右丞应当去!接受天子的诏令为一方重臣,不想执弓矢来讨伐贼人,却想图安逸吗?右丞应该去!”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说的是,粮饷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去,这不难得到。”沙班无法抹开余阙的面子,只好答应出兵。但沙班知道,现在手下元军的战斗力已是今非昔比了。朝廷银根吃紧,军饷不足,军队士气已是十分低下。余阙第二天即下令催促,三天就将军粮凑齐了。沙班于是上路。 5月,靖州吴天宝率瑶民起义军攻陷武冈城。被沙班率部击退。七月,天保被沙班击败后,转而复攻沅州,连克溆浦、辰溪二县,沙班已是疲于奔命。这样,一直坚持到9月,起义军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兵力已发展到六万之众,其实力已在沙班统领的元朝军队之上。沙班无奈之下,只好退至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因此吴天保在连胜的势头下,再占领武岗后向保庆府发动攻势,尽管这时的沙班已知难敌吴军,但仍英勇奋战,终因部下士气低下,寡不敌众,不幸战死保庆府。从而为自己的光辉人生画上了句号!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通信方法原始。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一起出征的湖广宣慰元帅完者贴木儿(蒙古人)为了掩盖自己不在军中的情况,推卸自己的责任,故意迟报消息,所上奏的折子自然也不会写好。这样京都朝廷直到12月份才知道沙班兵败被杀的消息。但由于沙班是色目人,虽说处境比汉人好,但还是被蒙古人压着一头。所以朝廷处理得也很低调,只是拨付了一笔比较丰富的安置金。这时在朝中任中书掾(yuan)的沙班的大儿子沙的得知父亲战死沙场后,就向丞相请假为父奔丧。谁知丞相竟不批准。关于这一点,元史有记载:“丞相太平,湖广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为中书掾,请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旸曰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请,非所以孝治天下也。”遂从之”。由此可见,朝廷为怕影响朝中的工作,或者是怕影响朝中的气氛,竟然连“孝道”都不顾了。这也大大地伤害了沙的,再加上他的工作使他比别人更容易看清元朝的气数已是末路了。所以沙的在准假以后马上带着家眷星夜兼程的赶往湖南保庆。 沙的到达湖南保庆与兄弟们会合后,并没有做过多地停留,就与兄弟们一起扶棺返回江右的老家(据考证,现今江西上饶瓦砾坝筷子街,应是沙班家族在江右时的居住地)。 一路上走走停停,沿路的自然风光使多年生活在京都的沙的感觉非常舒服,想到朝廷的腐败,想到朝廷不平等的政策,想到为朝廷奋战一生的父亲下场如此凄凉,沙的已是心灰意冷,逐渐萌生了弃官为民的想法。 一日,沙的等人扶棺走到了安徽舒城境内时,沙的看到此地东有巢湖,西有峻岭高峰,山明水秀,风水十分之好,而且离周边城镇又比较远,距最近的舒城县城也有四十多里路。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就是一个“三不管”的宝地,在沙的眼里,无疑就是一个能躲避官场,安心隐居的世外桃源。沙的逐产生了隐居于此的念头。于是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不再回到老家江右了。沙的用安置金买下了几百亩地,盖好了房子,将父亲沙班葬于此地,并给买下的土地起名——沙家湾。 在送走兄弟们后,沙的就正式弃官归隐了。沙班虽没能回到老家,但能安葬在如此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老人家应该也能瞑目了。 为了能隐居于此而不引起周边人的注意,也为了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的来历,沙的把自己这个很像回族的名字给改了,叫——沙恕。 从现在分析来看,这个“恕”字的含义是很有一番深意的。沙的也是进士出身,又担任中书掾的要职,文化修养自是非同一般,因此从这个字是可以看出沙的当时的心情的。 由于对朝廷的彻底失望,也是为了能安心的隐居下去,沙的在家族里宣布,退出回教,恢复了汉族的身份。 不久,随着元朝的灭亡,沙恕也不用再隐姓埋名了,沙家湾在沙恕的经营下,已是初具规模,沙恕也先后有了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大儿子,也就是三世祖、沙波公;二儿子、沙涌公;三儿子、沙浚公;四儿子、沙匯公。 从此,我们这一系沙氏开始走上了稳定而日渐繁荣的道路,支系也是越分越多。这是后话了。
上一篇 : 沙德润之传略
下一篇 : 元史传记沙全
评论
全部评论

0.2457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