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阿里沙与爱理沙生平之我见
2015-12-12 22:46:58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19
评论:
广东阿里沙与爱理沙生平之我见
沙松涛
广东的阿里沙究竟是人名还是氏族名,说法各有不一,在家谱里阿里沙家族的其他人员,其父、祖、兄、弟在祖谱上都没有任何记载,那么如何研究阿里沙其人生平轨迹,和其部落的出处,以还原这段历史和家族史,是我沙氏后辈人等对家族、对家族史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目前广东龙川分谱的研究方向,也是他们的家族当前的工作之一,最近笔者得多次与修谱的沙龄增前辈通话,和我查具的一些资料,对阿里沙的研究得一点心得,愿于大家共享,请同宗指正:
根据《兴宁县志》记载,“兴宁沙氏为元朝人达鲁花赤阿里沙之后裔,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从今江苏江宁县调粤为循州刺史(治所在今龙川佗城),元亡后滞留循州,卜居善庆厢.从二世始改称沙氏,四世沙景宏为兴宁水口司牧,明天顺四年91460年)定居水口,为兴宁沙氏开基祖。”
笔者有幸得龙川分谱后人沙其东的支持,看到了此家谱原文,由下述家谱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阿里沙在元末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官员,然大厦已倾,国家已亡,最后只能,忍辱负重,“卜居善庆厢”。(卜居:选择地方居住)
按阿里沙蒙古后裔一系,广东龙川家谱云:
“始祖达鲁花赤阿里沙,由上元籍登元进士,至正二十年任循州甫,下车问民疾苦,严革陋规,百姓相安。捐俸筑坳湖,恳辟大路田三百七十余亩,引湖水溉之,遇疫瘴为灾,创建五显庙宇,为民祷祀。时伪汉陈友谅,据江西,南北路梗。明太祖与谅大战与蟠阳,灭之。遂命移师定粤,江西分省左丞何真奉表归附。祖志不徙,真寓书与诅曰:“明太族宽仁大度,四方望风景徒,乃不审己量力,夜郎自大,此友谅所以亡也。况元运既倾,天意,已不在公,岂可以渔阳难天子乎。”祖曰:“吾元人也,世受元恩,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耳!”祖知孤城无援,欲单骑北归,循州父老攀辕留曰:“公惠爱吴民,如同慈母,今危乱未定,一旦离去,今一州生灵谁其主之?曰者黄河清甘露降,应有真命圣人出焉。与其归于漠北苦寒之地,何如保全一州,占籍南方裨子孙世守文物与吾民共居此土也?”祖不得已,乃家于循州,卜居善庆厢,偕妣宜人彭氏(惠州人)卢氏(归善人),始为子孙治生计。值 兵寇大乱,家避居与惠城,妣与四子留焉。洪武三年(1370年)与长子回循,祖以疾得正寝。洪武四年龙川县县丞严重为祖卜葬于邑北二里天湖寨雷公凹……雷公凹始有刺史墓……。等。”
由谱序和《兴宁县志》的信息我们不难得到几个信息:
一、 根据家谱“由上元籍登元进士”,
1、阿里沙是元朝进士,应该在元朝进士录内有载
2、而且登进士时是由江苏上元籍,为上元本地人,或寄籍。
3、其知任循州前应在江苏江宁、上元(今南京两县为旧治,属邻县)留存有家族,
4、家族碑文有曾经任江苏江宁县达鲁花赤之说,那么作为一个曾经在上元县考学,后又在邻县做官的,而且官到达鲁花赤,(达鲁花赤为元朝特有的职务,断事官、当地行政军事首脑,非蒙古、色目人不得担任)这样一个当地人物,其家族应该在当地很显耀,其人应该载于当地地方志的,
5、阿里沙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次年,1371年龙川县县丞严重为其立碑作序。
6阿里沙的顶头上司何真在投降明王朝时,曾经对其修书劝降,结果被阿里沙以“吾元人也,世受元恩,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耳!”所回拒。且因“孤城无援,欲单骑北归”被老百姓劝阻后,隐居乡下,可见其民族气节,应倍受我后辈之尊重,也可见阿里沙之家族应有几代人在元朝为官,阿里沙家族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显耀的。其人应有一个良好的家族背景。
二、 根据《兴宁县志》“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从今江苏江宁县调粤为循州刺史”的记载:
1、 阿里沙由江宁县,一个中县(1)的正七品(2)的达鲁花赤,调到广东为下州的(1)从五品的循州刺史(2)。符合元朝当时的职官政策(3)应是升了一品半的。
2、 作为元朝时的循州刺史,其应是最后一任。
三、 阿里沙的碑文是汗字和蒙古八思巴文并存(八思巴文是元朝是官方的通行文字),此蒙古八思巴文即被后人之对阿里沙为蒙古族之有效的考证之一。(经龄增前辈解释此蒙文为后人立碑时后加进去)
综上所述我们对阿里沙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难看出几个疑问:
一、 阿里沙是蒙古族的说法,其碑文上的八思巴文不可为据,可有其他证据?
二、 阿里沙作为元朝时最后一任的循州刺史,是否载于地方志?
三、 阿里沙作为元朝时“世受元恩”的一个显耀的家族,其家族其他人的信息,是否存留?其上代人和兄弟姐妹可有信息?他们的后人都在那里?
四、 阿里沙作为元朝时上元籍的至正年间的进士,元朝进士录,是否还有记载?在其生长的土地和为官的南京是否有其家族和其人的其他记录?
五、 作为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从今江苏江宁县调粤为循州刺史”一句话中,可反推其应该是在1358年-1360年在江宁任达鲁花赤,其说法不合于历史,因为1357年南京已为朱元璋所占领,此时的南京应该已经是明朝的领地,为官记载的时间不对,但为何不对呢?
六、 何真投降见于明史,当在1368年,那么此时阿里沙已在循州为官近8年,亦有所不同。
我想只要我们理顺清楚上面这些疑问,就不难还原阿里沙这个铮铮铁骨的历史人物,这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先祖,同时也是我们后辈人等应做的份内之事,笔者带此六点疑问,对阿里沙作了一些研究,现于大家共享:
要想研究阿里沙就要对他当时为官的循州和广东的当时的政局和他的家谱有载的何真说起,
关于何真其人
何真(4):东莞圆头山村人。八岁丧父,受母叶氏严格教育,自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河源县务副使,后转为淡水盐场管勾。时中原兵荒马乱,波及岭南,他弃官归家,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莞人王成、陈仲玉义举,各据一方。他率兵生擒陈仲玉,又带兵攻打惠州,驱逐元朝叛将黄常,杀王仲刚,占惠、循二州,以功授惠州府判。不久,升为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南海邵宗愚攻陷广州,大肆焚掠。何真率军收复广州,被提拔为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5)(注:江西行省管辖广东,而且办公地也在广东,此时何真当为阿里沙之顶头上司)当时,二品。后又擒王成,平定叛将马丑寒之乱,击败邵宗愚,再次收复广州,以功授荣禄大夫。其时明军已平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何真加紧练兵,招贤纳士,统辖了岭南大部分地区。有人劝他效法赵佗,割据岭南,独立称王,被他杀了。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明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廖永忠至福州,致书何真,劝其归顺。何真知元朝大势已去,便复书廖水忠,表示归顺之意。三月,廖永忠师至潮州,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门,呈上关防印信,表列郡县户口及兵马钱粮,以示归降明朝,得到明太祖赐诏书褒奖,授中奉大夫,又提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参政。广东大部分地区因为何真的治理与维护,基本上没有遭到兵火的洗劫。主要在于何真的归降,
以后。何真曾先后任山东行省参政、四川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湖广布政使等职。也就是始终都在地方做一把手,堪称封疆大吏,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后来何真被封为“东莞伯”,这是地方诸侯能获得的最高爵位,煊赫一时。
何真为官,颇有政声,行动果断,政令风行,时人不敢妄犯。他为人忠厚,喜读书撰文,在朝颇有声望,士人多喜与之交游,宋濂、方孝孺等都很敬重他。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封何真为东莞伯,食禄一千五百石,禄及后世,给予铁制符券以作凭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何真去世,终年67岁,明太祖亲为文祭悼,命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谥“忠靖”。
然朱元璋是个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人。国家一统后,朱元璋开始集中精力,逐个消灭他所认为的潜在危险者。朱元璋制造了史上著名的“胡蓝党案”:胡惟庸是朱元璋的老丞相,把持权柄日久,朱元璋对其堤防不已,终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及其同党三万余人;蓝玉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南征北战,为朱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军功日多,蓝玉娇奢气焰大涨,军令有所不从,朱元璋同样以谋反罪名杀戮蓝玉党人数万。
胡惟庸案大肆杀戮的时候,何真尚能认清时事,终日在家温习儒家经典。蓝玉案喋血时,何真已死,因何真与其子何荣曾与蓝玉共同收复云南,终于未能逃脱此劫,何氏宗族满门灭斩,15000人血流成河,何真的8个儿子只有何崇祖侥幸逃生,从此隐姓埋名。(东莞现有何真之元勋旧址)
由上述此可见阿里沙生逢乱世,此时正在广东与何真同朝为官,但此时的元朝气数已近,北面南京的家人已为“敌战区”明朝属地,音信皆无,故无任何记载,特别是后来朱元璋的“禁三胡”(8)(禁胡言、胡服、胡姓、)的制度,在这种政局条件下,使其后人加速了汉化,也彻底的放弃了原有民族信仰,实现了完全的汉化。
根据以上何真的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阿里沙弃官当在至正二十七年春(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其在做循州刺史的为官经历至少有八年,但两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一个为官颇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的一个元朝旧臣,因不愿迎奉新廷,隐居乡里,此时,集国家灭亡、民族遗恨、家族流离于一身的先祖阿里沙,最后,思乡,忧国,怀亲,悲己,千愁齐聚。“以疾得正寝”。呜呼!何等悲哉!
由此按此时洪武三年(1370年)阿里沙卒时60岁推算,阿里沙公当生于至大年间,1310年左右。
年龄肯定是不容质疑的,即便阿里沙于四十多岁卒,但其有妻二人,一彭氏一卢氏、一为惠州人一为归善人,那么均应为阿里沙知循州时所娶,即便按40岁阿里沙卒算起,向前推八年,知循州时也不过32岁左右,而且若按60岁卒算知循州时却有52岁,作为一个在元朝时的七到五品的官员,以当时的社会习惯,或现在的社会,32-52的年龄初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个人推算,阿里沙在江苏南京任上时,阿里沙应是已婚的,且应当有后人存在,或者其家族应该还有其他人的。
但为何对江苏任上和家人只字未提呢?此之一迷也,笔者揣测,按至正十八年(1357年)南京为朱元璋所据的历史事实,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阿里沙应该不是正常的官员调动,而是作为南京元朝的官员因战局随军南迁的才对,且家人都没来得及照顾,为了顾及家人的安全,和当时的政局,结合当时的通讯状态,所以在广东时对其家族只字未提,同时作为元朝遗臣,其对初兴的大明王朝,不止国恨,还有家仇,此乃阿里沙甘愿隐居,不愿归顺大明王朝之根本之一也。
按此思路,笔者认为重点应在南京方面做些其到广东作官前的考证,笔者无能,仅对元至正三年(1343年)集庆路医学教谕陕西张铉撰有《至正金陵新志》(6)作了些许考证,虽年代较阿里沙作官的时间早些,但对当时的南京地区还是作了些了解,按《金陵新志》所讲当时南京上元县有蒙人14户,色目人17户、回回1户(7)其中作为朝廷官员驻扎,户数寥寥无几,当有阿里沙家族在内的,且按已知见于记载的元代回族的进士表如下:
人名 登科时间 授官及任职 备考
哈八石 延祐二年乙卯科 授国安州判官 《至正集》卷88
铁闾 至治元年辛酉科 授余姚州同知 《至正四明续志》卷2
塔海 延祐五年戊午科 官至嘉定宣慰使 《金台集》卷2
伯笃鲁丁 至治元年辛酉科 任浙东廉访副使等 《吴礼部集》卷18
完泽溥化 泰定元年甲子科 授归安县丞 《两浙金石录》卷16
捏古伯 泰定元年甲子科 官新城县达鲁花赤 《安雅堂集》卷2
默理契沙 泰定元年甲子科 仕履不详 《正德松江府志》卷22
海鲁丁 至顺元年庚午科 曾任职信州 《元史》卷196《获独步丁传》
安鲁丁 登科时间不详 曾任贵溪县丞 《云林集》卷2
沙班 泰定元年丁卯科 授建安经历等 《翠屏集》卷4
萨都剌 泰定四年丁卯科 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 《至顺镇江志》卷16
获独步丁 至顺元年庚午科 授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 《揭徯斯全集》卷16
荣僧 至正十一年辛卯科 官至江浙行省枢密院经历 《书史会要》卷7
吉雅谟丁 至正十七年丁酉科 曾任昌国知州 《元诗选》三集庚编
迈黑磨德 登科时间不详 任庆元路录事达鲁花赤 《至元四明续志》卷2
穆鲁丁 至顺元年庚午科 曾官于建康 《元史》卷196《获独步丁传》
札剌里丁 登科时间不详 授官不详 《正德松江府志》卷32
爱理沙 至正间进士 授官不详 《元诗选》初集辛编
马合木 登科时间不详 官新建县达鲁花赤 《万历南昌府志》卷15
马合谋 登科时间不详 授官进贤县达鲁花赤 《嘉靖进贤县志》卷5
纳速剌丁 登科时间不详 任淮东廉访司书吏 《元史》卷194《纳速剌丁传》
却发现有几人生平与阿里沙相合,开始笔者注意到一个叫伯笃鲁丁,后被推翻,伯笃鲁丁,汉名是鲁至道,鲁即姓氏中的一译音。但伯笃鲁丁的后人倒没有姓鲁,而是去单人旁留白,以白为姓,因其首先有为官广东和中进士的经历,且原籍为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与阿里沙作官之经历有些吻合,后却又由广西回族《白氏族谱》推翻此论,广西回族《白氏族谱》云:“吾族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住居水西门内内桥湾、公于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临粤酉,迨后致仕回籍,坟葬金陵南门外,地名夏家凹。公之次孙永龄,官名伯龄于洪武十三年游宦部属,分发出京,又经莅任粤西。龄偕兄弟永清、水秀等仍随人粤,因而落籍桂林。惟永秀公后裔繁昌,更伯为白,而白氏之流传自兹始矣。””明显不同,但可却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由江苏调动到广东的大有人在,符合国情。
后又发现一爱理沙者,其中爱理沙与阿里沙最为相近,年龄相合、生平相合、名字也大体一致、且爱理沙在至正二十年已经四十岁左右,笔者对此作了一些考证,我们先看爱理沙的介绍:
爱理沙,至正间进士,授官不详,《元诗选》初集辛编,笔者查阅《元诗选》后有:应奉爱理沙 ,爱理沙,字允中,鹤年之次兄。至正间进士,官应奉翰林文字(应奉翰林文字为从七品)。。其他却不详,只知道到却有其弟丁鹤年者,当时闻人也,有称“丁大孝子“但丁鹤年却小爱理沙二十岁左右,(丁氏家谱中独不见爱理沙之说,爱理沙只见于史,不见于谱,望有心之人细查)有爱理沙诗三首:
○题九灵山房图 【 戴叔能读书处。时叔能避地明州。】
梦里家 【 一作乡。】 山十载违,
丹青咫尺是耶非?
墨池新水春还满,
书阁浮云晚更飞。
张翰见机先引去,
管宁避乱久忘 【 一作无。】 归。
人生若解幽栖意,
处处林丘 【 一作「丘园」。】 有蕨薇。
○题前馀姚州判官叶敬常海隄遗卷
潮汐东来势蹴天,
一隄横捍万家全。
陵迁谷变人谁在?
海晏河清事独贤。
晓日山川神禹迹,
秋风禾黍有虞田。
河渠他日书成绩,
应并宣房与代传。
○题锺秀阁 【 为东湖古鼎铭长老作。】
槛外澄湖平不流,
窗间叠嶂屹将浮。
烟霞五色锦屏晓,
风月双清瑶镜秋。
薝葡浓香吹法席,
芙蓉凉影荡仙舟。
结巢拟傍云松住,
回首朝簪愧未投。
历史上对爱理沙的介绍仅此而已,那么爱理沙在“官应奉翰林文字”再无消息,即“授官不详”,从爱理沙的三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还是在江苏的为官过程的(因东湖书院与馀姚州判官均属南京建康路所辖)。没办法,笔者只能在其弟丁鹤年却小爱理沙二十岁左右的丁鹤年(9)处查证,以看是否能做些辅助,
丁鹤年:
丁鹤年(1335—1424),号友鹤山人。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是元初西域巨商。元世祖西征时, 财力匮乏,阿老丁、乌马儿兄弟把全部资财奉献,并从军。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其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其父职马禄丁,四十岁始入仕任临川县簿,后迁武昌县达鲁花赤,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留居武昌,遂为武昌人。
职马禄丁有五子,鹤年最幼,兄弟皆业儒,四个兄长中有三人举进士,其中有爱理沙,字允中,官翰林应奉;烈瞻,官至万户。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学。鹤年十二岁时丧父,“幼时读书皆月娥口授”。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
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幼时其父欲使他袭荫叔父桓州官职,鹤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丁鹤年后半生主要是在杭州和武昌两地度过的,其间他曾游历江西、安徽、吴越、湖北、湖南等地,也有人说他到过四川。
丁鹤年晚年有较长一段时间隐居杭州,八十岁时曾代杭州父老作《送周(一作月)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诗。乾隆《钱塘县志》说他“晚习天方法”,参加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最后,他结庐于父墓旁。永乐二十二年(1424)卒于武昌,葬于武昌寒溪寺后的山上。
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诗多有遗失。曾自编《海巢集》,他的诗在明清两代中均有刻本和抄本流传,各种版本收诗数目不尽一致,以艺海珠尘本《丁孝子诗集》为最多,共收诗三百四十六首、铭五篇。丁鹤年尚有文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丁鹤年早年是在大动乱中度过的。当时战乱连年,兵戈四起,元朝在各族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摇摇欲坠。而作为元朝功勋之后的丁鹤年,不但“有家不可归”,而且仲兄烈瞻、姐姐月娥都死于战乱之中。丁鹤年百忧并集,千愁齐聚。思乡,忧国,怀亲,悲己
丁鹤年忠于元朝。他清醒地感到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他看到元朝官吏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在《题余姚叶散常州判海堤卷补先兄太守遗阙》中写道
呜呼!只今四海俱横流,
平地风波沉九州。
苍生引领望援溺,
州县有官非叶侯。
州县有官非叶侯,
御灾谁复忧民忧?
元亡不久,丁鹤年写了《自咏十律》组诗,格调悲苍凄恻,集中体现了丁鹤年当时的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对元朝的覆灭表现了无限的沉痛和惋惜,对自己未尽到臣子职责感到无限的惭愧和悔恨。
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元亡的现实不可抗拒。丁鹤年决心做一个元朝的“草泽遗民”,“偷生江南”,唯求“只留清气在人间”。浪迹浙东时,丁鹤年常常隐匿佛道寺院;与僧道唱和,有《方外集》之作,其中多寄怀之诗。
丁鹤年大半生是在明朝度过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时,他年仅三十四岁, 丁鹤年的诗在艺术上善于学习古代诗人和元朝诗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鹤年既绝意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
阿里沙与爱理沙
看丁鹤年生平,和其家人概况,可知其家族对于爱理沙的部分仅限于对爱理沙做翰林应奉文字这一段的经历,且当时为从七品,这与后来的阿里沙做正七品的达鲁花赤并无矛盾,同时可以看出爱理沙与丁鹤年兄弟二人虽年龄悬殊较大,在后期应该是失却联系的。那么这失却联系是什么原因呢?兵灾也。在至正十二年(1352)后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阿里沙知南京江宁到循州卒时的这一段时间里,丁鹤年因武昌失守,在携母徒步四处逃亡。我们可以关注此“徒步”二字,那么这失去联系是想当然可以理解的。同时在《续资治通鉴里》对此时的江淮和武汉的战局均有详细记载,此时这些地方均为元末起义军所占领,或许是巧合,但笔者认为此可信之一也。
还有就是为官经历,作为至正年间的进士,阿里沙当在至正十一年前后两科入的进士才对的,但进士录却无阿里沙的记载,即便是阿里沙当在至正十一年中进士的话,以元朝的入官制度,作为人上人的蒙古人应当入官即为正七品的,按三年一晋级,其在至正十八年还在做正七品的达鲁花赤是不符合元朝的职官制度的。可是爱理沙就符合此制度,因为他以色目人身份入官当为从七品,且入官时为闲职,(相当与现在的秘书)且至正十八年升半级还是比较符合的,而且爱理沙与阿里沙年龄相合、生平相合、名字也大体一致此可信点又一也。
在就是从爱理沙的第一首诗内可以看出,在做此诗咏怀时有“梦里家山十载违,”“管宁避乱久忘归。”可见此在江苏任上时已经是游离家乡许久,无非乃政局动荡也,所以阿里沙家谱内的“由上元籍登元进士”也就可以牵强理解了,因为是以“上元籍”,而不是上元人,说明阿里沙根本就不是上元人,而是寄籍。在元末,蒙人和色目人是有大多数的人在南京避乱的。色目人在南京避乱安家者大有人在,同时南京也是当时蒙人和色目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此可信又一也。
那么笔者可出一个结论:爱理沙即阿里沙
行文至此,笔者就不敢再写下去了,广东分谱一直认为先祖阿里沙为蒙古族,我在此讲有可能阿里沙即爱理沙此说,即推翻了家族流传的说法,显然色目人出身的爱理沙无论经历和家族都有更大的可信度,却与家谱出入太大,不过我前面讲过关于阿里沙是蒙古族的说法,因无确切说法和有利证据,似乎更为牵强,此一切尚待其他资料齐全时再来考证,仅在此做一参考也。
又有其他考疑:
一、 阿尔拉氏(10)
谙达奈曼的阿尔拉氏
在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里卷六下、官守志二、之监察御史 【 乡贯氏族依碑刻所有者附见】 里有监察御史谙达奈曼其人 【 阿尔拉氏奉议元统二年上】 对谙达奈曼其人的记载,非常模糊,只是依碑文所讲为阿尔拉氏,那么阿尔拉氏无论从发音,还是从谙达奈曼元统二年上半年做南京的监察御史,当在南京居住,还是其蒙古族的出身三条,虽更为牵强,但都似乎与阿里沙可以联系,可惜无有其他资料。
返回来我们还是看到在历史上还是有几个人与阿里沙相合的,爱理沙也好:谙达奈曼的阿尔拉氏也好:笔者只是想提供些许思路,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研究阿里沙做些参考,是否对错,须考证清楚在言不晚,望广东阿里沙系同宗万勿见怪!
我认为:研究阿里沙的生平首选之地当在南京,其次在蒙古;研究资料首选元代进士录,其次南京的地方志,可惜我手上资料少之又少,无法做出结论。还望大家努力。
总之,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尽快还原阿里沙其人的历史,也不妄我沙姓也。(沙松涛)
附记:笔者曾经就本文求教于中国蒙元史研究泰斗、南京大学陈德芝教授(陈教授为中国通史-蒙元史主编),收到本文后陈教授百忙中回信作如下指导:
沙先生:来信及尊文均已拜读.我的学生江苏教育学院沈仁国教授近年搜集元代进士资料甚勤,我特请他查找元进士中有无阿里沙其人.据告,有记载者也只有尊文所论之爱里沙(也作阿里沙),著名的元末明初回回诗人丁鹤年之兄.但未见他著籍建康路上元县的记载.他推测惟有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事后,丁鹤年避难镇江,地与上元近,是否其兄有可能居上元?但这只是推测.另外,尊文中提到爱里沙诗中的余姚\东湖,均在浙东,不在建康路辖区内.古鼎铭就是著名禅僧古鼎祖铭,<元诗选>二集录有其<古鼎外集>诗十首.事迹见<补续僧传>卷十三及<普陀山志>,未见曾住锡建康地区的记载.
南京杨永泉先生转来的材料贵家族龙川家谱之序言及谱之前三页,开头载:"始祖达鲁花赤阿里沙,由上元籍登元进士,至正二十年任循州"云云.未载之前的经历.不知<兴宁县志>的记载有何依据(如至正二十年从江宁调任循州,尊文已考其有误).
我没有专门搜集过元进士题名录资料,今所知元进士名为阿里沙者,仅又作爱里沙之丁鹤年兄一人.现所知元代有名阿里沙者八人,均无登进士的记录.其中元代后期有名的文人阿里沙,字君美,故时人称他为沙君美,是西域阿鲁浑氏回回人,做过江西宪史.
尊文称家谱中有八思巴字,不知何字?我略识此种蒙古文字,若见示,或可增加一点材料.
此致敬礼
陈得芝
----再次感谢陈教授为我族人所做的工作
注解:
1、〈元史〉志第十四 地理五-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录事司。 县三 上元,中。倚郭。江宁,中。倚郭。句容中。 又: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司 循州,下。…领县三:龙川,下。兴宁下。长乐。下。
2、〈元史〉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 诸州。…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 又诸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
3、〈元史〉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铨法中 凡迁调闽广、川蜀、云南官员:每三岁,遣使与行省铨注,而以监察御史往莅之。至元十九年,省议:“江淮州郡远近险易不同,似难一体,今量分为三等,若腹里常调官员迁入两广、福建溪洞州郡者,于本等资历上,例升二等,其余州郡,例升一等。…
4、《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何真传
何真,字邦佐,东莞员冈人。少孤,事母以孝闻。为人美须髯,音若洪钟。尝有相者谓曰:“君材兼文武,霸王器也。惜生南方,微带火色,位不过封侯耳。”至正初,官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会增城盗朱光卿起,湖广蛮蒋丙又攻破连、桂二诈,真乃弃官归。
至正十二年,王成、陈仲玉作乱于东莞,真请于行省,举义兵讨之,自擒仲玉以归。成筑寨自守,真使弟迪及骁将黄从简、高彬围之,募能生缚成者,赏钞十千。既而,成奴缚以献,真释之,引成坐,谓曰:“何养虎自贻患?”成掩面愧谢曰:“始以为犬,孰知其为虎耶?”奴请赏,真如数与之,而使人具汤镬,驾转轮车,置奴其上,督奴妻烹之,数人鸣钲以号于众,一号则众应之曰:“四境之上,有以奴缚主求荣利者,视此奴也。”由是众心畏服。行省上其功于朝,未报。
居一年,惠州人黄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州,民怨其虐,迎真守惠州。真乃逐常,杀仲刚,遂有循、惠二州之地。兴宁人谢以文倔强不服,真又击灭之。朝廷授真惠州路同知,寻进广东都元帅、宣慰使。
至正二十一年,邵宗愚入广州,戕杀官吏,真帅师来援,遂入广州,秋毫无犯,州人大悦。擢广东行省参知政事。真乃遣何迪击香山、增城诸盗,皆于之,未几,江西、福建合为一省,改授江西福建行省左丞,仍治广州。
二十四年,宗愚复挟廉访使广宁围广州,真拒守数月,城中粮尽,民煮蕉头、麻根以食,终无叛志。二十五年二月,真将张镇抚以兵入援,败宗愚于城北。宗愚再战,会真次子富入援,又败之。宗愚愤甚,仍坚壁不退,恃其众,日夜攻。七月,诱真将博罗、马丑寒叛真,率兵攻惠州,且绝广州粮道。真闻之,使廉访副使黑的儿守城,自将兵夜从间道出,救惠州。宗愚知真去,攻陷广州。真至惠州,围解,执博罗、马丑寒戮之,复攻诸垒之与宗愚合者。靖康李维东,诸文,七小响寨张伯宁,翁源大小张诸贼帅,或走或降,惠州境内悉平。
二十七年四月,真率兵复攻广州,宗愚不能抗,弃城走,广宁死于乱兵。真遂再入广州。朝廷进真行省右丞。始真与宗愚相轧,各倚行省以为重。二人皆再入广州,然州人莫不苦宗愚之暴,而乐属真。
及明祖定天下,遣汤和、廖永忠次于闽,先檄真使降。会永忠航海趋广东,而裨将陆仲亨亦自大庚岭入。真使都事刘克佐、检校梁浚初,诣永忠军,上其印绶,永忠再以檄谕之真遂迎降。明封为东莞伯,卒。
与真同据广东者,有邵宗愚、李质。
5、《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宋下 辽金元附,何真据广东【史略】至正二十年,东莞人何真起义兵击贼东莞,今广州府属县,元主立江西分省于广州,命真为右丞。真据东莞,兼有循、惠二州地。
6、至正金陵新志 元张铉纂。至正四年(1344)刊,15卷。张铉,字用鼎,陕西人。长期任教集庆路学。集庆路学曾于天历(1328~1330)年间修《集庆路续志》,但未加详审。至正三年(1343),集庆路总管府聘张铉入局,续补《景定建康志》,年底撰成。书首有序、修志文移、修志本末、引用书目。正文分地理图考、通纪、世年表、疆域志、山川志、官守志、田赋志、民俗志、学校志、兵防志、祠祀志、古迹志、人物志、摭遗、论辨。体例、篇目大体沿袭《景定建康志》。除景定志外,还广为辑录近百种书籍,许多今已佚失,所参引者尤以丰富的元代南京地方史料最为珍贵。该志本末明晰,考订较精,少有芜杂附会之病。有图18幅,在宋元明方志中也不多见。其刻板至明嘉靖中尚存。版本:元代集庆路学初刻本,明正德十五年(1520)补刻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南京文献》本,明初、清代、民国3种抄本(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七十二年(1983)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1990年5月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1991年12月南京出版社田崇点校本。
7、《至正金陵新志》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建康路(即后之集庆路)抄籍户口色目户(或色目人户)、特别是回回人户。即在城录事司(即路治所所在地区)北人户中色目户一百四十九,口二千九百一十九;上元县北人户中色目户一十七,其中回回人户一;…
8、禁三胡《洪武实录》载: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有感于“初元世祖自朔漠起,尽以胡俗变易中国之旧,甚至易其姓名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令复旧,衣冠一如唐制,士民皆以发束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言胡姓,一切禁止。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9、丁鹤年(《新元史》卷二三八有《丁鹤年传》
10、阿尔拉姓:阿尔拉[、阿儿剌、阿勒特、阿鲁剌惕,读音作ā ěr lā(ㄚ ㄦˇ ㄌㄚ),满语为Arla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阿儿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阿尔拉氏,亦称阿鲁剌惕氏、阿勒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阿儿剌部,其始祖为孛端察儿,与成吉思汗铁木真同宗,以部为氏。
元末明初,阿尔拉氏氏族迁至黑龙江沿岸、塔巴克努图克哈喇(今蒙古国哈剌和林北纳莫合山地区)、索伦地区(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l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阿尔拉氏,多冠汉姓为剌氏、何氏、金氏、阿氏等。
二.历史名人:
阿尔拉•博尔术:(公元?~1226年),蒙古族,原名阿儿剌•博儿术,椅称阿尔拉•孛斡儿出、阿尔拉•博郭尔济;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蒙古国大将,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
阿尔拉•博尔术与成吉思汗同宗,均系海都后裔纳忽伯颜子。始祖为孛端察儿,以才武雄朔方。父纳忽阿儿阑,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邻好。阿尔拉•博尔术则以“志意沉雄,善战知兵”著称。
阿尔拉•博尔术生年待考,他在年十三岁时曾帮助铁木真追回被盗之马匹,结友好。自是,随从铁木真,充当那可儿(伴当),“共履艰危,义均同气,征伐四出,无往弗从”。
当三姓蔑儿乞人袭击蒙古部时,阿尔拉•博尔术随从铁木真逃避于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幸免于难。
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大汗后,阿尔拉•博尔术与者勒蔑同被封为众官之长,参与运筹。随从统一蒙古诸部,无役不从,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中。
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阿尔拉•博尔术受命与札剌亦儿•木华黎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
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阿尔拉•博尔术随从铁木真战察罕塔塔儿等四部于答阑捏木儿格思。翌年,战克烈部于合兰真沙陀,均有战功。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汗国,任命阿尔拉•博尔术为千户长、右翼万户长,统辖汗庭以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深受器重。成吉思汗对阿尔拉•博尔术和札剌亦儿•木华黎说:“国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此后,这二人一直位在诸将之上,群臣无出其右者,被成吉思汗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并命儿子察合台听从其教诲。
后来,阿尔拉•博尔术与札剌亦儿•木华黎、许兀慎•博尔忽、逊都思•赤老温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蒙古汗国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阿尔拉•博尔术随从征西夏,不久即在军中病逝。
窝阔台汗八年(公元1236年),阿尔拉•博尔术因功赐其后裔广平路一万七千三百余户为分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再次追封为广平王。
阿尔拉•脱兀脱:(生卒年待考),蒙古族,阿尔拉•博尔术之弟;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大臣。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汉族之地用“汉法”进行治理,是从邢州开始的。
据史籍《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辛亥(公元1251年)邢州有两答剌罕言于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
这是由于蒙古人的残暴统治和贪婪劫掠,造成了当时邢州地区(今河北邢台)百姓纷纷迁逃,蒙古人在自己的封地里没有了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不得不向元世祖求告。
刘秉忠与张文谦同为邢州人,他们一起向元世祖建议说:“今民生困敝,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盍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
元世祖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承制以阿尔拉•脱兀脱为邢州断事官,以张耕为汉人邢州安抚使,以刘肃为商榷使,“邢乃大治”。
此次治邢人选,除阿尔拉•脱兀脱外,为首者张耕、刘肃、赵良弼等皆汉人,故邢州之治,实为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
后来,阿尔拉•脱兀脱依仗家族功勋,偏袒蒙古人,掩饰其抢掠罪过,并纵容属下数次与汉官为难,阻挠行政事务。当时元世祖正在征伐云南地区,张耕派赵良弼亲赴云南说明事由,元世祖遂黜阿尔拉•脱兀脱及其所属。
其后,张耕等人“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口十倍。”元世祖大喜过望,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实行汉法,“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臣。
元顺帝(元惠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后世对《宋史》的批评也极多。概括地说,其主要问题是:①篇帙庞大,内容繁芜;②对一些人物、事件的评价是非失当之处比比皆是;③史料的剪裁、编次、修饰、检校、考证等方面相当粗糙;④事实记载详北宋而略南宋,详南宋前期而略后期,因而轻重失当;至于史实的疏漏、前后矛盾等则更为常见了。
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上一篇 :
这样的朋友---嵇康和山涛
下一篇 :
嵇康和山涛的一出双簧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