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华牛氏家族宗亲体系
中华牛氏家族宗亲体系
2015-12-11 21:13:17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459  评论:
中华牛氏家族宗亲体系   追溯牛姓起源,是微子启后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微山一带,一说在山东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纣王从小就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口“立嫡以贵不以长”,把纣立为太子。   纣继承王位后,启便做了他的卿士。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如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商无道,狎侮无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谱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师杨村《牛氏家谱·序言》等众多的《牛氏家谱》中,都有类似上述的记载。虽然这种说法目前还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后,应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时宋国的司寇牛父则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如《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讨商纣,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   唐、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典籍均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父在与长狄作战中阵亡之事,在《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有详细记载:宋微子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前765~前748年在位)时,长狄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司寇牛父为皇父的车右,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战死。   牛父是在指挥抗敌的战斗中牺牲的,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宗法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远流长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五湖四海的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段话海外游子体会最深,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树长天高,叶落归根,是中华儿女难以解脱的情结;孝顺父母,报本追远,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这情结、这美德,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家谱。有的地方也叫族谱、宗谱、居谱、谱牒、谱序等。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世系谱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内容非常丰富,一般都有:谱序、谱例、像赞、封赠、恩荣录、名人录、族规、家训、祠堂、坟地,墓志、墓图,世系、艺文志、字辈谱、义田记、捐资记等等,可以说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内容,是记述家族源流及本宗来拢去脉,而最主要的内容,则是记述“世系”。这是每部家谱的主体,要占全部家谱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内容是家族繁衍发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长幼有序,人物血缘关系一目了然,清晰明确。在记述方法上有叙述式的,有图表式的,不管哪种方法,都能使每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多数是男性及配偶)对号入座,按血缘传承关系,查找清楚。   一个家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可能枝大叶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罗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详细记载,纵然天涯海角,甚至代远宗长,血缘关系也不会乱。正因为如此,历代人们修谱时,都非常注意记载世系。如“十八打锅牛”后代,牛楷十四世孙牛凤山状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谱》时,为做到“宗亲之不可乱”,除详记本支世系外,又遍访其他各地打锅牛的世系,家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牛状元生前采访牛氏部分支系后业情况:   济源县石露头以川祖启世(系分锅祖楷祖支系)   济源县南官庄以谌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子)   泌阳县紫陵镇聂张村以速报祖启世(系川爷六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后)   泌阳县感化村以得材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鹏祖三子)   泌阳县牛磨头以拱辰祖启世(系川祖五世孙,分锅祖翼祖之后)   武陟县温村以祥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长子)   洛阳十里头立射庄以天伦祖启世(系分锅祖炳祖后,不知辈数,有炳墓为凭)   巩县西关以得林祖启世(系分锅祖鹏祖四子子)   南阳唐河县东门内有家庙以亮祖启世(系分锅祖捷祖三子)   陈州府东南四十里牛家集、牛庄、牛滩三个村以大公祖启世(系分锅祖郁祖长子之后)   密县下牛,岗牛、小王庄以分锅祖郁祖启世   鄢陵县牛家集以兴祖启世(系分锅祖子祖孙)   温县牛洼、小黄庄二村以分锅祖鹏祖启世   汜水县穆沟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汜水县明月坡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以上支系启世情况,皆详查明辩,勒石以志,具有未查清者,待至异日,览者勿忽焉。正是由于这些世系的洋细记载,才使家谱能够发挥出“凝聚血亲”的巨大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家谱这种功能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服务,同时也要通过宗亲联谊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各地的经济建设。   牛氏字辈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为多,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在各地牛姓中不少称自己是“打锅牛”后裔,且有多种破锅版本,其中尤以“十八锅牛”最为著名,影响亦最为广泛。针对各地“打锅牛”扑朔迷离的宗族源流关系,笔者经认真对比思考后,特撰文大胆分析其中的源流关系,错误与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打锅”之源 牛姓“打锅”之说有二种主流说法,一为“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以下简称“抄家说”),另一就是“十八兄弟祀水打锅说”。 “抄家说”系指某朝皇帝因梦生疑牛丞相,其家族被抄,子孙破锅逃离的传说,在河南、山西有“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等多种版本流传,虽有若干演绎,但其实同出一辙。河南“十八锅牛”受“抄家说”影响甚深,笔者也属于十八锅牛捷后裔,祖祖辈辈口头相传“抄家说”,认为自己是牛丞相后裔。由此,笔者引发三个疑问,①“抄家说”是否确有此事? ②为什么“抄家说”在“十八锅牛”中广为流传?⑶ 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1、“抄家”之源 牛姓历史上确有“抄家说”,其说源于隋朝吏部尚书牛弘及其子孙故事,此事件发生在唐贞观二年(628年)。 牛弘(545-610年) ,字里仁,安定鹑觚【chun gu】(今甘肃灵台)人。牛弘与其后裔牛仙客、牛僧儒是隋唐时期三位名相,被甘肃灵台人并称为“牛氏三贤”。 牛弘本姓尞【liao】氏。祖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牛氏。牛弘性宽裕,好学博闻。仕周,为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转纳言上士,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父允爵临泾公。宣政初,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受禅,迁散骑常侍、秘书监。拜礼部尚书,除太常卿。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炀帝即位,进位上大将军,改右光禄大夫。大业六年从幸江都,十一月病卒,时年六十六岁。炀帝惜之,赐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有《集》十二卷。[唐]魏征曰:“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绸缪省闼,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虽开物成务,非其所长,然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牛弘后代一说有二子,长子方大、次子方裕;另一说有三子,长子方大、次子方裕,三子方智(或说方智为牛弘弟牛弼之子)。 长子方大,亦有学业,官至内史舍人,大业十一年卒于东都履顺里第,时年四十五岁。墓在河南郡河南县(在今洛阳市)。 次子方裕,从幸江都,与宇文化及、裴虔通等同谋弑杀隋炀帝,投唐后任莱州刺史。《隋书》斥其“性凶险无人心”。贞观二年,秋七月戊申,唐太宗诏曰:“莱州刺史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隋武牙郎将高元礼,并于隋代俱蒙任用,乃协契宇文化及,构成弑逆。宜依裴虔通,除名配流岭表。”对于此举,太宗是这样对其侍臣说的:“天下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轨之辈。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也。’夫小人者,大人之贼,故朕有天下已来,不甚放赦。今四海安静,礼义兴行,非常之恩,施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唯欲犯法,不能改过。”七年春正月戊子,唐太宗又诏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礼、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大业季年,咸居列职,或恩结一代,任重一时;乃包藏凶慝,罔思忠义,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阎、赵,衅深枭獍。虽事是前代,岁月已久,而天下之恶,古今同弃,宜置重典,以励臣节。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见《旧唐书·本纪第二》) 有上可见唐太宗对牛方裕等弑君之流是深恶痛绝的,且确实朝廷发难,“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举家犯抄。从唐太宗对牛方裕案的态度以及当时动辄株连九族的社会背景下,牛弘后裔闻讯必然分散逃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抄家说”并非空穴来风,故有“牛丞相抄家打锅”之事发生,“抄家说”也由此流传。 那么,“抄家”之后牛弘后裔的情况如何呢? 牛弘墓地有两处,一在今灵台新开乡薛家庄,一在陕西长武县相公镇。现在长武县相公镇有几千曹姓人称为牛弘后代,此族可能是牛方裕后代。传因为牛方裕一案族人怕株连,根据“牛不离槽”而改姓曹,此传说在《长武县志》上也有记载。从后来牛弘鹑觚后裔牛仙客与牛僧孺在唐中后期为相的情况看,牛弘后裔仅是在太宗时期政治环境比较恶劣,随着时间的流逝,牛方裕案对牛弘后裔的影响逐渐淡化了,但“抄家说”在牛弘后裔影响深远,已经挥之不去。 2、沙窟打锅 山西长子、壶关一带有唐以来历来是牛姓聚居之地,壶关沙窟村世传是牛姓打锅之地,砸锅台就在村西头,现张保家院。据牛志强、牛睿《壶关牛氏渊源与牛弘之胤》一文介绍,此地发现的牛姓墓志已有五通,最早的为牛景墓志。 牛景墓志:字毅,生于唐麟德二年(665),卒于唐先天二年(713)葬於县城东五里原,祖父牛相,父牛立器(字高深)。墓志称为“秘书监牛弘之胤”,“今为上党郡壶关人也”。   牛怀敬墓志:曾祖建,祖宽,父并,府君怀敬、字俊奴(701-752),葬於壶关沙窟村西南三里之原,子:光耀、光昭。   牛延宗墓志:府君延宗(834-877),子留九、孟十。   牛崇墓志:曾祖熏力,祖武,父崇(861-931)、葬於上党县西原里城西南七里,叔郅,子:守贞、守汉,孙:延蕴、延韬、延松。 牛千墓志:先祖不,府君千(?-1008),葬於壶关沙窟村西南二里。 从壶关牛姓世代流传的“抄家说”来看,牛弘后裔打锅之事可能真的发生,且打锅地就在壶关沙窟村。从壶关一带牛姓墓志来看,壶关一带的牛姓为牛弘后裔无疑。从牛方大墓在东都洛阳情况看,其后人估计没有回归故里,而牛方智后人可能主要生活在鹑觚故里,所以壶关一带的牛姓最有可能是牛方大后裔。 那么,其它地方的牛弘后裔是否也有“打锅说”流传呢? 济源西许牛氏一族世传为牛弘后裔,称“天官牛”,历史上西许牛氏也曾流传自己是“铁锅牛”。嘉庆二年(1797)该村十四世孙牛世福在《西许牛氏考辨》一文曰:“西许牛氏者,济邑之故家也,乃隋吏部尚书(俗称天官)牛弘之裔,夫岂后来之铁锅牛氏哉?无奈习俗多误。吾族每云亦是铁锅氏,吾考之而尤以知其决不然也。盖铁锅牛氏来自山西,迁于明初洪武之世,其谱甚奇吾尚疑之。至于吾辈所自出,所以不为铁锅牛氏,而必为尚书之后者。”从牛世福语中我们发现,西许牛氏曾经一度流传自己是“铁锅牛”后人,只因济源一代有“十八锅牛”后人居住,故牛世福怀疑本家的“铁锅牛” 说来自“十八锅牛”,遂改称 “天官牛”。但其实两者“打锅说”指的并非一事,而西许牛氏亦可能来自山西壶关一带。 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抄家说”指的就是牛弘后裔唐初蒙难的事件,此为牛姓最早的“打锅牛”。因此说主要流传在山西一带,故笔者大胆猜测山西牛姓如果是“打锅牛”的话则大都为牛弘后裔,而并非都属“十八锅牛”,而河南“十八锅牛”也有可能是牛弘后裔。 二、“打锅”之缘 因 “抄家说”以及“十八锅牛”流传缘故,牛姓后世族人在非常情况下多次仿效“打锅”,其实并非一家,也并非都是“十八锅牛”之后裔。由唐以来牛姓族人历史上有若干“打锅”之说流传,现据有关资料摘录如下: 唐贞观二年(628年),牛弘后裔在山西壶关沙窟村打锅,牛姓始有“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传世。 明洪武二年(1369年),牛川后裔奉旨迁民,十八兄弟在汜水十里厅打锅,此后“十八兄弟打锅说”广为流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直隶枣强县的牛四郎(字得刚)兄弟四人打锅,牛得刚一族定居山东省章丘市牛推官,曰“破锅牛”。另有一姐妹得锅底,后嫁于一李姓人家,曰“锅脐李”。 明洪武年 “七兄弟打锅”。安徽曹市牛氏祠堂记载:始迁祖某二公本籍山左济南,前明之季兄弟七人来皖避难,破其锅各持一片以为凭证四散谋生。 明永乐年间,有牛姓从山西洪洞迁居盐山县,始迁祖牛铁功、牛铁沿,传为“三兄弟打锅”。 明永乐年间,有牛姓从山西迁居江苏新沂草桥镇埝头村郝庄,传为“六兄弟打锅”。因是“十八锅牛”后,故称“锅茬牛”。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河南汝州鲁山有九兄妹(8男1女)打锅,曰“破锅牛”,某支定居在安徽寿县,事载新编《寿县志》。 清乾隆年间,山西省晋城牛寨村牛天玉之四子打锅,后在柘城分居生活,锅片尚存。 …… 从上述资料分析来看,最早的“打锅牛”指的是牛弘后裔,打锅之事发生在唐初山西壶关,那么后来明初的“十八锅牛”与其关系究竟如何呢? 河南惠峰在《浅谈“东兴里”和“牛小大”》一文谈到山东定陶县孟海镇牛屯始祖牛小大,祖籍山西长子东兴里,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子牛春迁到此地。其弟牛成留在原址,“奉祀祖先应差不缺”。文中又提到有《牛氏十八祖系谱》载十八祖牛捷:“字会九,配张氏,占籍山西潞州府长子县西堡村东头东兴里村,后改牛村。有三子:长子小大,次子大小,三子不知名。”巧的是笔者即为牛捷三子亮唐河后裔,唐河家谱记载捷祖“占籍郑州东牛家岗,字会九,配张氏,生六子,长子明,次子晖,三子亮,余则失名。”笔者奇怪的是本门捷祖为何又有“占籍长子县”一说呢?两个牛小大是否同一人呢? 唐河牛氏家谱记载牛捷三子亮游学唐河娶妻生子,被唐河牛姓再尊为始祖。牛亮生一子德,牛德生一子从道,牛从道生二子,长子顺,次子显。明正统六年(1441年),牛顺、牛显因为向朝廷捐输小麦、绿豆千余石以充军需,被敕封为“义民”,牛从道也被敕封为“义民父”。从牛顺、牛显被封为“义民”的情况看,顺、显二人应已经为而立之年,年龄约在20至30岁,以牛顺该年26岁为条件,牛顺应出生在1415年前后。以每代隔20岁来算,牛从道约出生在1395年前后,牛德出生在1375年前后,牛亮出生在1355年前后,已经早于十八祖汜水打锅时间(1769年)。唐河牛氏家谱记载捷祖是在占籍牛家岗后生子,牛亮为牛捷三子,如果牛捷在占籍牛家岗后才娶妻生子,那么牛亮的出生条件就比较勉强。不过牛捷占籍长子县一说则正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牛捷在迁民时已经娶妻生子,长子已近成年,可以执掌门户。假如定陶始祖牛小大就是捷祖长子的话,1415年牛小大随子牛春迁移定陶时年约六旬,其子牛春正值壮年,从条件上也符合“壮首”的条件。从这个情况来看,定陶牛氏孟海镇牛屯牛姓似乎可以被认为是十八祖牛捷后裔。 今长子县宋村乡仍有西堡村存在,此为揭开东兴里村的关键线索。从明天启年前长子县有坊、里八十三以及介绍捷祖占籍西堡村东情况看,东兴里仅是一个牛姓聚集的小村庄,所以东兴里极有可能是牛川一族的真正聚居地,十八祖可能就是由此出发迁移中原。“十八锅牛”家谱广为流传始祖牛川祖籍尉氏,因官寓居洪洞县椿树胡同。如果我们撇开此说,把十八祖归为山西本土人士的话,那么我们发现许多困扰“打锅牛”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1、因为十八祖占籍山西,所以其族流传“抄家说”是顺利成章的事。如果牛川是尉氏籍,寓居洪洞,为何“抄家说”在其族广为流传呢?道听途说之事不至于被后世代代传诵。从各种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十八祖占籍山西长子一带倒并非没有可能。 2、因为“十八锅牛”祖上有打锅之迹,故延续祖宗遗风,在汜水分散之时又打锅为日后相认凭证。至于“十八锅牛”家谱先祖宦迹夸大之缘在于牛弘一裔的显赫为官传说,而“元代牛姓半朝”之说起源于唐后期牛僧儒为相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被后世误指罢了。 武陟温村牛氏祖碑记载其始祖牛翔是从壶关沙窟迁来,是否十八锅后裔不详。《翼祖后裔去向研究》(作者不详)一文曰:“河南延津县牛氏,迁自山西长子县,其祖先有牛济,子二:长拱辰、次拱极;河南博爱始祖为拱辰,为翼祖孙。”此文称延津牛氏亦迁自长子县,那么根据此说,十八祖牛翼是否也占籍长子、壶关一带而非洪洞县耶?
评论
全部评论

0.1762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