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羊欣与羊氏书法
羊欣与羊氏书法
2015-11-30 21:47:01 来源:
编辑:幽女
点赞:  点击:259  评论:
羊欣的书法艺术,更是植根于羊氏书法文化这一方沃土。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时期,而推动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重大发展的,又缘于多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群体。此点正如王汝涛先生所指出:“远在东汉时,便有代代相继的传经世家出现。……书法本是儒者必修的六艺之一,魏晋两代便有不少代代以书法名家的世家或称世族出现。……这些世家,由于精习书法,往往有长期悟出的书诀、笔法、书势等辅助书艺进步的著作,传之子孙。传衍过程中,有改革,有突破,有青出于蓝;书法的变迁便由发生、萌芽、定体以至于成熟。”(《翰墨书圣王羲之世家·序言》)书法本是一门重传统、重继承的艺术,其在家族之中父子相传,兄弟争胜,有利于一种风格流派的形成。这使书法在门阀制度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当时涌现的书法世家,除了众所周知的王、谢、郗、卫等大族,泰山羊氏也是引人瞩目的一个群体。 羊氏书法渊源于汉末书家蔡邕。陈留蔡氏与泰山羊族世为姻娅,蔡邕为避宦竖迫害,曾往依泰山羊氏十二年之久,并将女儿贞姬嫁给羊续之子羊衜。蔡邕工于隶书,结体方正,为世所重,更为羊族所崇尚。今传晋初羊迅所书《孙夫人碑》,书法史家谓其书深得蔡氏八分法度:“《孙夫人碑》极似《石经》,复似《孔羡》,羊蔡婚姻,文、字皆袭蔡体。”(民国·柯昌泗《语石异同评》卷七)羊氏书法,至西晋羊祜而专门名家。羊祜之母即是蔡邕之女蔡贞姬,蔡族女性率皆工书,如贞姬同父姊妹蔡文姬,即精通八分书学;同适羊门的羊衡母蔡夫人,亦工正书及行草,唐人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将其列入上之中品。推想蔡贞姬也自无例外。羊祜父早卒,其执笔之法应主要得之母教。后羊祜戎马之暇,仍挥翰不绝。南梁庾肩吾《书品》称羊祜之书“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列入下之上品。羊祜书迹后世尚有流传,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所录法书中便有羊叔子《遗教序》真书。可惜今已难觅传本。 继羊祜之后,羊祜从子羊忱,也以书法独步江左。羊忱幼年便以异才受到羊祜激赏,及长“性能草书,亦善行隶”,其书挥洒自若,连绵回旋,气势磅礴。与他同时的羊固“善草行,著名一时”(《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明帝东宫僚属名》),《书品》称其书“遗迹见珍,余芳可折,诚以驱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后殿,各尽其美”。至此羊氏书法基本形成以行草见长的艺术风格。后羊忱之孙羊孚及同时之羊真,亦均以书艺知名(分别见《古事苑》、《式古堂书画汇考》)。史称自羊忱之后,“诸羊后多知书”,临池含毫渐成羊族文化传统。 书法至东晋,出现了一代书圣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羊王两族不仅关系亲密而有姻眷之谊:羊祜为王衍从舅,羊鉴是王敦之舅,羊辅为王氏之甥。王羲之书帖中多处提及的“羊参军”,乃羊曼之弟羊聃;又羲之兰亭修禊,与会者有“行将军羊模”(据刘茂辰等《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又羊欣之女,嫁与王弘之之子王罗云。羊欣本人更是王氏笔法的嫡系传人,早年亲炙于王献之(献之为羊欣从舅),得其家法。《宋书》本传记载:“(欣父)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宋人米芾将这段故事绘为《练裙图》,元人王廓有《题羊欣练裙图》诗云:“棐几霜明麝墨辉,练裙冰缟笔尤奇。不知梦近天门否,却怪龙蛇绕足飞。”(《元诗选癸集》) 梁人沈约称:“敬元(羊欣)尤善于隶书(今楷),子敬(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张怀瓘《书断》)之说,意思是求购王献之的书迹未成,而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不会令人失望。同时他在行、草上也成就较高,更对章草的发展起过重要推动。当代书家高二适所书章草钤印有“江东羊薄”之文,可见其对羊欣章草的推崇。只是羊欣虽深得王体精髓,却继承有余,创新无多,即昔人所谓“学其奇而不变”(明·项穆《书法雅言》),是其书法之不足。羊欣的王体书法,在元嘉一朝,“世共宗之”(《南齐书·刘休传》),范晔、萧思话等皆师法羊欣,为传承王氏书艺作出贡献。羊欣书帖,今传有《暮春帖》、《闲旷帖》、《移屋帖》等,保存在《淳化阁帖》等典册中,受到后人珍视。另外《曹娥碑》也相传出自羊欣手笔。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采录秦至晋代历朝书家六十九人,历叙籍贯、师承及所长书体,叙事雅洁。书中尤对二王书法极力推崇,谓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誉之为“古今莫二”;又论献之“善隶、草,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展示了其宗承二王的理论体系。羊欣对王羲之的高度推崇,为羲之在书法史上至圣独尊地位的确立,起了巨大的作用。而羊欣在倡导的“天然”(与“功夫”相对应)的书法理念, 亦成为后世书法评论的一大基准。 南北朝时期,南朝之羊玄保(羊欣之弟)以挥鋩闻于宋;与其同时之羊谘,也以草书擅名一时,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曾对其人有所论列。北朝之羊规之、羊祉、羊深、羊侃诸人虽无书名,但诸人皆“雅喜文史”,自当留意毫翰。出土于新泰的诸羊墓志,楷隶质朴刚健,内中《羊祉妻墓志》一方可知出自羊允之手外,其他志石虽无书者之名,但其笔法都应是羊氏所尚书风的体现。迨至李唐,羊氏习书之风未息,著名者有羊朝、羊士谔等。 羊欣家族世代习书的风气,还带动了泰山一带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这一时期在泰山涌现出了不少书法名作。正如今人所论:“泰山周围出现的泰山经石峪、徂徕山摩崖、邹县铁山摩崖等佛经石刻,皆以羊家书擅长的隶书为主,气韵兼资真草,波磔而流畅,雄朴却媚婉,其中透出的与羊家书的渊源关系,更是明显可见。这种看似巧合的历史现象,却恰恰表现了书法发展传承嬗递的必然联系。”(袁爱国《羊欣家族与泰山南北朝书法》,载《泰安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4)羊欣与羊氏文学 据《隋书·经籍志》载:羊欣有集九卷。惜今不传。《全宋文》卷二十二采入其《暮春》一帖,为羊欣传世的惟一完篇。从萧疏淡然的笔触中,可略窥羊欣的散文风格。 泰山羊氏不仅是经学世家,同时也是文学世家,在这一族系之中,曾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诗人与文家,羊欣工于文辞并非偶然。 西汉时期的辞赋家羊胜,是羊族中较早跻身文坛的作家,作品有《屏风赋》传世。羊胜肆力文翰,开启了羊氏家族的文学传统,到了晋代,终出现羊祜等文学名家。 《晋书》卷三四《羊祜传》称祜“既长,博学能属文”,可见他在青年时代便表现出超群的创作才能。当时魏帝高贵乡公雅爱诗赋,时召文士为文酒之会,羊祜便列名其中。在出镇襄阳、与吴对垒期间,羊祜的文学创作亦十分活跃,本传上称其“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所谓言咏,一是指吟颂前人的诗作,一是指自制诗歌。羊祜岘山之游,必然创作出不少诗作,可惜今已散逸。法国学者侯思孟(Donald Holzman)据此指出:羊祜是专注于欣赏山水自然风光的第一人,他的行为鼓励了一种新时尚,对此后山水诗的涌现起到了重大作用(见所著《山水诗的产生》第五章)。羊祜还写过一篇《雁赋》,其赋以雁自喻,借雁抒情,通过写鸿雁,表达了作者“当其赴节,则万里不能足其路”的远大政治抱负。明代文学家杨慎评价此作:“词旨超迈,高于词人一等。”羊祜诗歌,则传有《四先生诗》一题。羊祜尝以扬雄、王褒、严遵、司马相如四贤虽去数百年,览其遗综,风流文采, 宛然如在,疑其典型不泯,范法尚存,遂追赋《四先生诗》。 在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羊祜还写作了大量的奏疏、表、章、信、札,其中不乏声情并茂的佳作。泰始八年(272),晋武帝封羊祜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羊祜坚辞不受,并上《让开府表》自陈心迹。其表文首先陈述自己无功于国,惟托于机缘而蒙受厚恩,自感愧惭之情,随之申论野有遗贤、朝有高臣,益感己身实不足以当开府之封,最后披露自己“誓心守节,无苛进之志”的坦荡心迹。通篇文章情辞恳切,结构紧凑严密、顿挫有致。东晋文学家李充在《翰林论》中论及汉魏以来的文赋时说:“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他认为《让开府表》文情并茂,与诸葛亮之《出师表》同为不朽之作。南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亦称誉此文:“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羊祜此表被纳入卷中。另外羊祜作于咸宁初年的《请伐吴疏》,议论稳健,言语简捷有力,表现了作者对统一趋势的清醒认识及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敏锐眼光和胆略,亦为晋文之名作。 由于羊祜文学创作上的显人成绩,为其赢得了“文为辞宗”(晋文学家孙楚语)的盛誉。羊氏家族其他成员受祜之熏陶,在文学上也多有成就,其中东晋羊孚咏雪之作被誉为绝妙好辞;羊松龄与大诗人陶渊明情深莫逆,渊明曾赋诗酬和;南朝宋羊璿之与诗人谢灵运“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羊徽以才识被誉为“一时美器”,今存其《赠傅长猷》及《答丘渊之》两诗(《全晋诗》卷七)。可惜除羊徽、羊孚两人之外,其余诸氏的作品均已散佚。 仕于北朝的羊氏族人在文学上也不逊色:羊深“好文章”,曾受命监修《起居注》;其弟羊侃,更是兼资文武的全才,他自北投南,梁武帝召见于乐游苑,制《武宴诗》三十韵示侃,羊侃即席应诏酬和。武帝读后赞叹不绝。羊侃还擅长音律,史称其“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乐府诗集》卷五十所收《张静婉采莲曲》一题,即为羊侃所创(张静婉为羊侃歌妓);羊深之子羊肃,以文采显于北齐,曾参加重要类书《修文殿御览》的纂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羊门之中,还出现了一位女辞赋家,此人生于晋代,因嫁与王伦,故史称其为“王伦妻羊氏”。她工于赋体,所作《安石榴赋》,今尚传下两句残文:“振绿叶于柔柯,垂彤子之累房。”(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其作观察细致,描摹生动,其人自是谢道韫、左芬一流人物。可惜因其全赋久佚,已难详作考察。 文学史家指出:魏晋时期文学家族化十分突出,不少家族一门能文,数代文才绍绪,他们以家学渊源与文人化的创作形态,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以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学经验,为文学发展的链条增加了连续性(参看田彩仙《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族》,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1期)。通观隋唐《经籍志》、《艺文志》,除了羊欣有集九卷之外,著录六朝羊氏族人的著作还有:羊祜(集二卷)、羊徽(集九卷)、羊戎(集十卷)、羊崇(集十卷)。当时临沂王氏被称为“爵位相继,人人有集”(《梁书·王筠传》)。羊氏虽尚不足与临沂王族媲美,但其文学世绩,在六朝士族中也颇突出。
评论
全部评论

0.208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