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莆阳蔡氏宗谱凡例 前言
莆阳蔡氏宗谱凡例 前言
2015-11-26 10:27:20 来源:
编辑:ZSH1115
点赞:  点击:12  评论:
序一 最近,福建省莆田市《莆阳蔡氏宗谱》编委会给我寄函,邀我写序。我深感自己年逾耄耋,力不从心,难于从命。但忝烈荔谱同宗至亲,实在却之不恭,于是不揣浅陋,欣然命笔,尽力拼凑之。 古代谱牒说的好:“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史实,谱以序昭穆。”又说:“古之君子拳拳致谨于牒谱之编纂,寻绎宗族之源流者,乃在控本溯源,上绍述乎祖宗,下垂乎于孙,继志述事,承先启后,以发扬伦理道德,尊礼行义,修已及人,光前裕后,兴衰继绝。” 这些老话阐明修谱主旨,为现代许多姓氏修谱所认同。《莆阳蔡氏宗谱》的编纂和出版,正本清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增进家族和睦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还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谒祖,心系中华;有利于旅居外地族人怀念故里,感恩先辈;有利于居住莆阳大地的族人铭记宗功祖德,与进俱进,开拓家园;而且还有利于将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全实现……因此,我为《莆阳蔡氏宗谱》的成功出版而拍手叫好。 我国历来有“百家姓”之说,近年媒体公布或说有数千个,或说约两万个姓。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全国有3000多个姓氏,又按各姓人口数量排序,蔡姓排在“百家姓”当中的第34位,居于“中游”,不算小姓。而莆阳乃八闽大地之一,位处闽中东部沿海,现为莆田市,管辖一县(仙游)和四区(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地沃物丰,人民勤劳勇敢。蔡姓先祖从中原流衍南来,历经千百年,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逐渐繁荣,至今蔡氏人口有10万多人,为莆田第八大姓,成为莆阳望族之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壶山兰水同千古”。“莆阳”既非莆田(县),也非仅仙游,而是自宋以来包含整个兴化军,所辖兴公、莆田、仙游三县。兴化军始置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是并列于州郡的行政单位。昔时,福建全省分为八个行政区划:福州、兴化军(今莆田市)、泉州、南剑州(今南平市)、建州(今建瓯)、邵武军、汀州。如今,历史进入21世纪之初,福建纳入“海西”大建设,莆阳就是“海西的前沿” ——得天独厚,千载良机!当此之时《莆阳蔡氏宗谱》的成功出版,就更具有深层的积极意义。 《莆阳蔡氏宗谱》一书,不但时空跨度很大,上溯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立国,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封于蔡,尔后历尽世事沧桑,直至前公元21世纪之初;而且内容及其丰富,既坚持以宗族世系为主线,又关照分支派衍,井然有序,昭穆分明。尤其记叙源流、沿革命。及其相关人物难能可贵的事迹,传承民族、民俗、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等,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信息。《莆阳蔡氏宗谱》广征博采范围大,拥有大量好文章,成为一部好谱牒,也是一本厚重的民俗文化好教材,对于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可借鉴与参考。 出版一本好书,就是办了一件好事。出版《莆阳蔡氏宗谱》,就是完成一项浩大的民俗文化工程,不仅为莆阳蔡氏宗亲办一一件大好事,而且为八闽大地、为全国蔡氏宗亲做出了应有的奉献。捧读《莆阳蔡氏宗谱》,大有裨益。谨此为序。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四军原副军长兼参谋长 蔡园 2009年8月1日于上海 序二 “民有族,族有谱,由来久矣”。清代大学士蔡新说:“家之有谱,所以辨尊卑,序昭穆,联族姓而重一本也。”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蔡襄故里委员会(简称“两会”),从1995年成立时起,就与莆田市蔡襄纪念馆管委会、仙游县蔡襄陵园管理所,把编纂《莆阳蔡氏宗谱》作为社团活动的任务之一。2004年,市“两会”换届后,正式摆上议事日程。四年多来,在参与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部洋洋60多万字的《莆阳蔡氏宗谱》,在盛世中华的灿烂时光中诞生了。在此,我谨对辛勤耕耘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对支持和捐资出版宗谱的企业家、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莆阳蔡氏最早于公元884-886年间,由浙江钱塘蔡用元、蔡用明兄弟入闽,他们择居仙游连江里赤湖蕉溪,后用明公徙居晋洒青阳,用元公即为莆阳蔡氏始祖。千年来,蔡氏一族繁衍迅速,已发展成为莆田市的第八大姓,亦为莆阳的望族。 在莆阳历史进程中,蔡氏族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仅宋一代就出了60多名职官(进士),并有“一家三宰相”、“一门五进士”的科举佳话。涌现了许多蜚声朝野的人物,尤其享有“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称誉的我祖蔡襄公,作京官时,直声震天下,任地方官时,为民办好事,修桥植树,造福百姓。且在众多的领域里,卓有建树,书法被皇帝和名家誉为“当朝第一”,诗歌开启闽诗新风,忠惠风范,声名远播。蔡京、蔡卞、蔡攸,官居宰辅,地位显赫,均追从王安石变法,影响极大。还有蔡传、蔡佃、蔡亻由、蔡伸、蔡洸、蔡戡、蔡元美等,才能出众,政绩突出;就是近代及当代,也出了将军级、厅级以上干部10多名,教授、专家、学者600多人,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辉一页。 莆阳蔡氏族人不仅在莆发展,还播迁省内外,其中有居官者致仕后留居客地,也有因生活奔波示返回家定居他乡。比较集中有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广西、湖南及港、澳、台地区。“两会”成立10多年来,接待了几十批来莆查谱祭祖、寻根问祖的宗亲,包括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搭建友谊桥梁,建立交流平台。 莆阳蔡氏源远流长,已成为我国南方蔡氏一个重要支派,梳理这支派的来龙去脉,上承祖宗,下联子孙,俾之敬宗睦族,存史育人。历代蔡氏有识之士,均以谱牒为载体加予传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宋淳熙四年(1177年),用元公十世孙、宋宝谟阁学士蔡戡作序的《蔡氏族谱》是最早的莆阳蔡氏族谱,其后有的房支也仿修族谱,如莆阳东沙《蔡氏族谱》、仙游龙华《蔡氏族谱》、涵江沁后《蔡氏族谱》等。但这些房支谱牒,通常只记本房宗支世系,未能全面反映全市蔡氏族人风貌,本次编修《莆阳蔡氏宗谱》,填补了这个空白。 《莆阳蔡氏宗谱》这部鸿篇巨制,是几十名本族专家、学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先人光辉业绩,本着求实存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精神,进行稽献考典、筛选整理、集腋成裘编就而成的。编纂时,编者为能编成一部谱牒精品,克服种种困难,奋斗了千多个日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清得人憔悴”,天道酬勤,终于大功告成。我们问心无愧地把这部传世之作,奉献给蔡氏族人。诚然,尽管编纂者竭尽全力,仍不能尽善尽美,瑕疵在所难免。但不管怎样,宗谱是我们追求真善的产物,我们要肯定她,赞美她。 谱牒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明天的见证。願蔡氏后人领略先人智慧,感悟人生真谛,奋发时代精神,续写莆阳蔡氏更加辉煌的功业篇章! 是为序。 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蔡襄故里委员会会长 蔡文成 2009年8月18日 凡例 一、本宗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记述莆阳蔡氏族人的起源、繁衍、发展及分布情况,以及蔡氏族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类文化,并演绎、拓展状况,勾勒积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俾《莆阳蔡氏宗谱》成为莆氏宗族的历史文献资料,蔡氏族人的“百科全书”。 二、本宗谱取名为“莆阳”,源于先贤蔡襄曾自称为莆阳人氏,意为莆仙人,即今莆田市人也,本宗谱取先贤之意而用之。收录范围界定莆田市辖区,蔡氏人口统计下限至2007年底。 三、本宗谱蔡氏源流,依蔡氏得姓至播迁莆阳这一历史发展主线讲述,旁支不记;宋代以后各地蔡氏支裔,凡从莆阳用元公后裔分徙出去,收录其有关情况,其余不录。力求宗谱记述蔡氏进出莆阳历史线索清晰明朗。 四、本宗谱采用章节体排列篇目,全谱分为先祖像,蔡氏源流,世系图谱,人口分布,古今谱序,文献、规范,文物、古迹,先人事略及古今人物等九章。谱前置照片、书画作品及题词等。记述莆阳蔡氏繁衍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蔡氏宗族的业绩与贡献,纵横结合,全面地立体地反映莆阳蔡氏人文古今风貌。 五、本宗族世系谱图以莆阳现有蔡氏人口各大宗的脉络编列世系表,一般编列至蔡氏居住区域的乡(镇、办)、行政村,村内分支世系由各村编支谱时续述,避免宗谱复杂,族谱量庞大。 六、本宗谱“古今人物”收录原则为莆阳蔡氏人物,个别虽非莆阳籍但对莆阳有突出贡献及影响的蔡氏古今人物,亦一并录入。分三个层面编排:已故的古今蔡氏贤人,编撰传记,述其业绩,彰其风节;健在的选撰人物录,收录对象为行政副处、专业技术职务副高级以上人员,商贸、企业界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简介其生平要素、履历、主要业绩及受表彰情况,记其事实,不评论不拔高;人物表分为莆阳蔡氏进士表,蔡氏革命烈士英名表,蔡氏先进人物表(省部级以上),行政科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以上,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人员名表等。凡人物录已收录,在人物表中不再重复录入。 七、对蔡氏人口统计,按户籍所在地蔡氏为准,男女兼计。在人物录、人物表中对异性配偶暂不收录。 八、本宗谱采用现代语体记述,行文规范按国家语委会颁布的规定执行,与现行种类图书相一致。运用旧谱材料或史料均断句加标点,翻译与否具体情况而定。 九、本谱所引用的图片及计量单位,均按有关单位颂布的规定执行。所引用的资料,历史上定性的名人名篇署名照录,其余按本谱牒需要摘录,不具名,其芳名在后记中鸣谢。 前言 一 前言,为编者编纂谱牒的感言,概而述之,提纲挈领,统摄全书,引领读谱。 “莆阳”是莆田市的别称。宋代忠惠公蔡襄自称莆阳人,意为出生于莆仙大地上山南水北之处,本次修谱特依其意而用之,取名《莆阳蔡氏宗谱》。 莆阳地处闽中部滨海,位于北纬24°55′-25°45′,东经118°41′-120°15′。“枕山带海”山陬海筮。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0平方公里。北依省会福州市,南连厦、漳、泉金三角,东与宝岛台湾隔海想望,最近距离仅72海里。西接戴云山脉紧连内陆腹地。莆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324国道、同三线、福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福厦铁路贯穿境内56公里,向莆铁路途经闽赣两省五市十三个县区,终至莆田秀屿区,滨海公路莆田路段165公里。临海有湄洲、兴化、平海三大海湾,湄洲湾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秀屿港,可连接五大洲、四大洋。莆阳地理位置优越,区域特色突出,山海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时下辖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2007年底统计,总人口310.26万人,含600多个姓氏,蔡氏人口101391人,占总人口3.27%,为莆田市第八大姓,遍布各县区,其中仙游县23564人,城厢区46263人,荔城区10099人,涵江区13477人,秀屿区7988人。 二 宗族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传承亘古不变的血缘关系。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有父母,皆具名姓,追根溯源,人之本能。吾莆蔡氏一族10万多人,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次修谱,我们旁搜远绍,甄别簸扬。组织有关人员,分赴各县区蔡氏居住地村落,对蔡氏人口分布作了全面的调查,不仅摸清了各县(区)、乡镇街道的人口数,并了解蔡氏人口繁衍生息的基本情况,而且基本上梳理了各居住地蔡氏人的来龙去脉。 中华蔡氏源远流长,从周武王封其弟叔度建立蔡国至蔡国楚国灭亡,蔡氏先人在坎坷的道路上辗转迁徙,历时600多年,传23代26侯。蔡氏得姓之初,蔡氏人口主要生活在河南上蔡一带。随着蔡国的搬迁,部分蔡氏人口开始从上蔡向河南其他地方及安徽境内迁移。其中也不乏到外地做官的,战国时蔡泽就是突出的一个,他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与流利患者,游说秦王,把秦王说服,授其为秦相。秦汉时期,蔡姓人口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也有部分向山东、安徽境内迁徙。秦末汉初蔡寅后裔蔡邕是最为著名的一族,其传下子孙大都居住于河南陈留一带,陈留围城成为蔡氏人口的聚居地。至晋惠帝时,分陈留郡而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在平苏竣之乱中立了大功的蔡谟,被封为济阳伯,成为济阳蔡氏开山祖。南宋宝谟阁直学士蔡戡在首撰《蔡氏族谱世系序》中曰:“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蔡氏在济阳郡中蔚为望族。因而《百家姓》把济阳列为蔡氏的郡望。 两晋之际,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蔡氏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进入江苏、浙江一带。南迁的陈留蔡氏中,以蔡谟一族最兴盛,举家南迁江苏丹阳(今镇江),其子孙足迹遍及江苏太湖等江南各地,使南方的蔡氏一族势力不断壮大,这些南迁的蔡氏族人,都认为自己的根在济阳郡。 唐代,由于战乱,中原蔡氏人口再次大举南迁,先是随陈元光父子入闽,足迹遍及福建各地,主要徙居漳州、泉州、莆阳、建阳等地,后蔡氏后裔又转迁广东、江西等地。唐代后期,济阳蔡氏后裔剑任江南西道节芳副使,晚年徙居宜丰县,蔡剑后裔遍布江西、福建及东南各地。居于钱塘的唐屯田员外郎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兄弟为避乱,拟寻稳定之所居住,于唐朝僖宗中和、光启年间(884-886年)随王潮、王审知由浙江钱塘入闽,辗转进入莆阳,择居仙游枫亭赤湖焦溪,其后蔡用明又从莆阳迁往晋江青阳谋生开族,蔡用元便定居莆阳,为莆阳蔡氏一世祖。 用元公(亦称三公),来莆定居后,裔胄蕃行繁荣昌盛。三公之子蔡宗盛,任江西虔化教授,传有四子:长显皇、次文禾、三文轸、四文辙,宗盛公不仅子孙昌盛,而且家风良好,至宋发展成为莆阳的望族。 在莆阳历史上,宋代是最辉煌鼎盛的时代。是时,中原边警虽烽火不断,然而僻居于东南滨海一隅的兴化军,山高皇帝远,仍然偏安,既望不到战火,也闻不着硝烟。政治上相对稳定,为兴化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经济繁荣则为文化教育兴盛奠定的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斯时,中原汉文化大量输入,儒学浸濡,社会从师习儒成为风尚,“家贫子读书”蔚为风气。考举仕进,儒风大振。宋代,兴公军共产生1600名进士(含特奏名、推恩、诸科、释褐等),其中状元5名,榜眼6名,官居宰辅者10名,尚书16名,侍郎22名。一个仅为准州级的小郡,出仕者如此之多,在全国州军中首屈一指,让世人刮目相看。而莆阳蔡氏一族,更是出人头地,独树一帜,人才辈出,精英闪烁,成为各姓氏的姣姣者。蔡氏前人的光辉业绩,在莆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史册上,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有宋一代,莆阳蔡氏一族,仅忠惠公家乡仙游县连江里就出了进士50多名,共计职官者100多名,其中宰相3名,榜眼1名,尚书2名,侍郎4名,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技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均有执牛耳人物。 用元公六世孙蔡襄是位享有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科学家于一身的北宋名臣。一生赢得了如潮的赞誉,为后代留下光辉典范。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称他是“庆历名臣”,宋名相赵鼎赞他是“国家栋梁”。欧阳修评“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阙,间归于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朱熹称其“经纶其学,高明其志,立论中朝,尽心外寄。嗟公这忠兮,三谏有诗……,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蔡襄不仅是成就卓然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士大夫。他的书法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诗文出类拔萃,420多首诗作开了闽诗新风;他的植物学著作《荔枝谱》《蔡录》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建造洛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蔡襄胞弟蔡高,进士出身,也是一位政绩卓著的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德才俱佳,留下几万字的遗稿,其独特的政见,为宋廷采纳,他神明继案的技巧,为民众称赞,他清廉刚直、关心民瘼的为政风格受老百姓爱戴。 蔡京与其弟蔡卞、长子蔡攸,一家三宰相,在莆阳史册上也是闪光的一页。虽然蔡京政声不佳,遭历史议论,但他五度为相,他支持王安石变法,对朝廷、对百姓、对家乡作一些有益的事,却是无可非议的。如他关于修建木兰陂的奏疏,为莆阳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蔡京和蔡卞的书法艺术及其书画理论编写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等书,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描上浓重的一笔;蔡攸对戏曲的研究以及对莆仙戏的形成成长也有一定贡献。 宋代,莆阳蔡氏除了居官的京师在宋廷中央最高机构中叱咤风云外,在地方或其他领域中,有县教谕以上者60多人,其中也不乏有名闻遐迩的人物: 不惧淫威,坚持正义、清除积弊的榜眼蔡佃;勤政爱民、清正不阿的著名词人蔡伸;主持公道、大胆举荐人才的尚书职方员外蔡枢;编写被称之为“说部中佳本”《铁围山从谈》的蔡條;博学多才、精于诗学、书画的会昌县尉蔡懋;卓有才华、著作甚多的宝谟阁直学士、户部侍郎蔡戡;学行逾力、才气秀发的朝奉郎、通判蔡传;勇于针砭时弊、两袖清风的户部尚书蔡洸;敢于弹劾奸相汤思退的户部给事中阁门纲使蔡成…… 宋《仙溪志》载:有宋一代,仙邑百里,蔡氏“科甲蝉联,簪缨鼎盛”,“衣冠盛事,甲于他邑”,有“四代四侍从”,“一家五进士”之美誉。 宋代以降,元世祖忽必烈“马上得天下”,在南宋危亡之际,宰相陆秀夫为国捐躯,陆秀夫夫人、枫亭蔡氏后裔蔡荔娘,她继承夫志,告诫儿孙不仕元官。加之元廷对福建沿海实行海禁,剥夺了人民求生存的许多权益,俾宋时勃勃生机的兴化军,顿时偃旗息鼓,文化教育式微,蜚声华厦的兴化儿女,只好无奈地沉沦了。声名显赫的莆阳蔡氏一族也销声匿迹了。一些有志有识之士,遁入民间,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仅延祐间(1313-1320年)外籍蔡真来兴化作县令,《游洋志》栽:“蔡侯作宰,政令一新。”“以仁存心,以德化民。”“邑之士民刻碑而颂之。”在元廷民族岐视政策的高压下,莆阳蔡氏族人与广大兴化儿女忍气吞声地历史的低谷中渡过近90年历史。 明初,本已一蹶不振的兴华子民,又遭受倭寇的侵扰,兴化子民在艰难的挣扎中奋进,至明中叶,才出现了复兴和重振的态势。莆阳大地又露出曙光,度公后裔蔡元美一花独秀,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举进士,任行人司行人,尔后进阶修职郎,两准都转运盐使。明宪宗皇帝敕曰:“宜锡宪命,以示褒显。”后升授朝列大夫工部员外郎,让莆阳蔡氏一族扬眉吐气。据史料记载,明代,莆阳蔡氏一族任县教谕以上者90人。其中较有名气的有抚州同知蔡元伟,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蔡端,太仆寺少卿蔡秋卿,太仆蔡道宪等。 清初莆阳又遭截界劫难,迁界时流离失所的惨景目不忍睹,就是复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莆阳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家在“康熙盛世”时有所作为,而莆阳人民还在艰难的进程中挣扎、恢复元气。莆阳蔡氏与兴化儿女一样,举步维艰,在清代267年中,莆阳蔡氏任县教谕以上者95人,有兵部侍郎蔡长云,留英学生海军协参领蔡朝栋。还有从莆田迁移湖南的蔡氏后裔和森、蔡畅兄妹,为中国共产党先躯者,以及出生于今东海镇西厝村的革命烈士蔡先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等八师独立大队副官,于民国34年被反动派抓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其芳名镌刻于莆田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永受缅怀、崇敬。 此外,民国时期还有陆军中将蔡挺起,中华民国立法院委员蔡瑄等。 宋以降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莆阳蔡氏一族随历史的沉浮而盛衰起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蔡氏族人才和兴化儿女一道,翻身作主人。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氏族人和其他姓氏人口一样,扬眉吐气,走过土地革命、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公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改革开放后,蔡氏新一代儿女,沐浴着新时期澎湃激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潮的阳光雨露,发挥聪明才智,在各行各业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据统计,至2009年上半年,莆阳蔡氏一族在境内外担任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10多人。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战士、空军副军长蔡园,有福建省化工厅厅长蔡光周,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联合国机器人专家蔡自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肝胆主任医师、技术三级、文职少将蔡珍福,有福建省残联主席蔡元庭,有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蔡元桂,有莆田市政协副主席蔡文林,在年青一代中,有中国青年总干事助理蔡京睿……此外,有副处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140多人,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中科级干部300多人。 在科学技术界和教育界,有副教授级别以上专家学者340多人,其中正教授专家学者20多人。他们中有受省部级以上表彰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比较突出的有:福建省委党校教授蔡鑫发,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蔡秋锦,吉林通化钢铁公司教授级工程师蔡金萱,福建农业厅研究员蔡元呈,《福建科技报》副总编、高级记者蔡忠平,福建省气象局教授级工程师蔡金禄,安徽省合肥机械研究所教授级工程师蔡启文,省电子工业学校校长兼书记蔡金开等。此外,在医学界,还有主任医师多人。 在滚滚向前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莆阳蔡氏儿女勇立潮头,技击商海,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奋力拼搏,创造财富。有的成为商海中的精英,有的成为企业创新的领航人,有的成为新科技产品的发明者……。才子集团总裁蔡宗美精心经营,才子衬衫赢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和免检产品荣誉;华丰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金辉,以勤劳诚信著名,他经营的华丰公司打造出中国名牌产品“沃特”蓝球鞋,其信誉甚受称赞。蔡桂元、蔡桂芳兄弟经营的杭州交通集团总公司第六公司,驰名浙江、厦门等地,厦门大桥被誉为一流的质量、一流的速度。 在经济战线上,蔡氏后裔还有许多较著名企业家,如闽光织造公司董事长蔡福成,青岛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开顺,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蔡宗富,福建闽港湄洲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玉荣,莆田市金皮制品公司经理蔡清发,三川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荣清,深圳市大亚洲五金钢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金栋,莆田兴龙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龙兴等。值得一提的是,东海镇许多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们不仅政声佳,事业有成,而且还从经济上热情支持宗谱出版。如东沙村支书蔡秋宝、大埔村蔡开森、海头村蔡荣杰、东海村蔡开清、利角村原支书蔡珍宝等。还有海头村企业家蔡金榜一家,事业有成后,慷慨支持公益事业及宗谱修撰。 四 盛世修谱,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莆阳蔡氏自南宋蔡戡开了莆阳蔡氏修谱的先河后,其后子孙分支衍派在各个时期断断续续均编修了支谱,俾戡公首撰的蔡氏族谱得到传承,脉系得予衍接。然而,似本次组织全市蔡氏后裔众公协力编修《莆阳蔡氏宗谱》,尚属有史以来第一次。 前人讲过,国有史,州县有志,家庭有谱。谱牒可以辨尊卑,序昭穆,联族姓,明古今。谱牒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明天的见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运升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予正本清源,回归传统。编修谱牒被称作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民心工程,在莆阳民间悄然掀起。莆阳蔡氏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于1995年境内第一家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经政府批准成立,首届研究会领导就酝酿编修蔡氏宗谱,并作了搜集资料、理清世系等前期工程。2004年研究会举行第四次换届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把编修莆阳蔡氏宗谱作为本届主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2005年,为了加强修谱力量,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基于编谱工作是莆阳蔡氏族人共同事业的理念,联合莆田市蔡襄纪念馆管委会、蔡襄陵园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参与,组织史志工作者设置谱牒篇目,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级,分区划片。从市内至市外,从省内到省外;从市区至乡镇,从山区到海岛。组织几百人次,深入蔡氏人口分布的村落,核查蔡氏人口,填写各类表格,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多运作,基本摸清时下莆阳蔡氏人口数及其各支裔来龙去脉、蔡氏人口现有政治面貌和经济状况,然后集中材料由专人执笔撰写。 今编的《莆阳蔡氏宗谱》,按传统的欧阳谱体,吸收新中国成立以来编修志书的体例与行文规范,参考境内其他姓氏谱牒特色进行编纂。宗谱设置9章30节,60多万字,篇首置彩照与序言。谱牒主体九章:第一章先祖像;第二章蔡氏源流;第三章世系图谱;第四章人口分布;第五章古今谱序选编;第六章文献、规范;第七章文物古迹;第八章先人事略;第九章古今人物。其余不便归属又具有存史俱佳的资料,作为附录,置于编末。本次修谱力求规范,一是收录范围规范。界定在莆田市地域范围内;二是事项规范。凡与莆阳有关的收录,无关不收,如蔡氏源流,按蔡氏得姓至闽之莆阳这条历史线索记述,旁支不记,异地蔡氏,凡从莆阳用元公后裔外徙的支裔收录,余不录;三是人物编收规范。历史名人按历史原来的面目记述,当代人物均按凡例规定的收录,本《前言》提及人物为行政厅级、技术职务教授并获省部级以上表彰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突出人才;四是引述史料规范。凡历史定性的名人名篇,以予署名,存疑处括号说明,引述今人文章资料,经考证后收入,并据谱牒需要作了删节,不俱名。 总之,通过纵横交错的编排记述,从纵的方面透过历史时空隧道,反映莆阳蔡氏繁衍发展的历史轨迹、脉络;从横的层面通过境域内外空间,展现莆阳蔡氏古今人文璀璨景观。尤其是蔡氏儿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光辉业绩,给予浓墨重彩,凸现蔡氏族人继承忠惠风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希冀蔡氏宗谱成为蔡氏族人存史、教化、资政的传统教材,成为承宗祖德、启迪后昆的传家宝。 《莆阳蔡氏宗谱》编辑部  庆发敬撰 2010.2.8 第二章 蔡氏源流 第一节 蔡氏起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姓氏众多,蔡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溯源蔡氏,出自姞、姬二姓,追根姞姬二姓,都是黄帝的后裔。据《国语、晋书四》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任、荀、箴、僖、姞、儇、依是也。”其中有姞、姬二姓。“姞姓封于燕”、“姬姓封于邰”,因此,溯源追根,蔡氏同轩辕黄帝是同一脉的。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初期封于燕地,其支系向四方迁徙,其中有一支迁往古蔡地,居住在蔡地上的蔡氏先民,同属姞姓。姞姓蔡氏的上层人物,利用蓍草、元龟卜卦,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这个支系在黄帝后数代开始建国,经过尧、舜、夏一千多年的发展,至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在向汝水扩张的战争中,消灭了姞姓蔡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而得天下,封叔度于蔡,古蔡地上原居住的姞姓蔡氏随着姬姓蔡氏而融为一体。 姬姓也是黄帝的后裔,史书载:“周国君姬氏,相传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儿子、弃的后代。帝尧时,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从黄帝相传至后稷(姬弃)计5代,又从姬弃传至周武王姬发,和第一任蔡国国君叔度计23代,先后共28代。即黄这-玄嚣(昌意)-虫乔极-帝喾-帝挚、帝尧、契、弃-鍪玺-叔望-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递-辟方-高圉-侯弁-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X-公叔祖类-古公X父-太伯、仲雍、季历-姬昌-姬发、叔度。 蔡叔度建立蔡国后,在近600年的历史进程中,历尽磨难,其间曾多次遭遇战乱、内乱,历经3次迁都以及国亡而复兴、兴而复灭。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殷畿卫地,与史管叔、弟霍叔共同履行监殷之责,谓之“三监”。次年,武王崩,成王继,周公旦代王摄政。在外监殷的三位叔叔,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联合武庚及东方一些诸侯国起兵反叛。“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蔡叔被放迁于郭邻,不久故去。其子姬胡“率德驯善”,后“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自此,至春秋初年,蔡国一直定都上蔡;从蔡仲蔡桓侯,蔡国曾盛极一时,在春秋前期140多个诸侯国里,蔡国是12个大国之一。传至16代,因景侯“乱伦不父为世子般弑杀”,般自立为灵侯。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于申(今南阳),命楚公子弃疾率师灭蔡并任其为蔡公,居蔡镇守。弃疾觊觎王位已久,灭蔡后伺机3年,便在陈、蔡等国帮助下,入楚发动政变,登位为楚平王。为报答蔡人的相助之功,便答应蔡国复国,立景侯少子庐为蔡平侯,并择选靠近楚国的古东吕之地为新的都城,是为新蔡;平侯死后,其子朱刚登位,遭到灵侯之孙太子友之子东国的攻击,蔡侯朱被逼奔楚,东国自立为悼侯;后来悼侯传位于其弟昭侯。昭侯为报朝楚被扣之仇,联合吴、唐军队,大败楚军,一举攻破郢都,从此结怨于楚。公元前493年,楚昭王率师报复攻蔡,强逼蔡国迁至长江汝水之间。蔡权且听命,楚才收兵。蔡于是求助于吴,吴推说:只有蔡迁到靠近吴境才有能力帮助。昭侯无奈被迫举国南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下蔡镇),史称下蔡。蔡在州来只再传4代至蔡侯齐时,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蔡国存在600年(实为599年),共传位23代26君(侯),其传位世系如下表:
评论
全部评论

0.2192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