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吉氏始祖考论
吉氏始祖考论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loffy
点赞:  点击:158  评论:
在各地各支的《吉氏族谱》中,都记载有该地该支吉氏的“始迁祖”。那么,各地各支吉氏“始迁祖”的祖宗又是何人?祖籍何地?经综合考证,可知我们吉氏确系“宗于吉甫、派演冯翊”。“吉甫”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在西周宣王时任职为“尹”(即太师),史书上称之为“尹吉甫”或“周尹吉甫”。“冯翊”是西汉的一个郡,“冯翊郡”是汉唐时期的吉氏郡望,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冯翊吉氏”的开基祖为伯奇公,他是吉甫公的长子,迁居冯翊后以其父之字“吉”为氏。冯翊吉氏各支均属吉甫公之苗裔。 认定我们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是有充分依据的。现将历代经史、文献、碑刻和各地吉氏族谱中的相关记载,择要编录如下: 1、[西周]《诗经·小雅·都人士》篇中记述:“彼君子女,谓之尹吉。”经专家学者考证后一致确认,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诗篇是吉甫公所作。我们继续研究后认为,《诗经·小雅·都人士》篇的作者也是吉甫公,其中的“谓之尹吉”句实乃吉甫公对自家后代姓氏的表述。这就是说,吉甫公的后代已不再是“兮氏”,而是谓之“尹氏和吉氏”了。 2、在汉唐时期的各种史书、文献、碑文、谱牒中,所记载的吉氏名人多为冯翊人,史料中明确认定的“冯翊吉氏先祖”有: [两汉] 汉中太守吉恪公,功曹司空掾吉华、吉充公,功曹太尉掾吉苗公,同州刺史吉瞻公,记史吉汉公,奏曹掾吉济公,“汉仓颉庙碑”中的吉凤公等。 [魏晋南北朝] 临汾令吉茂公,御史中丞吉朗公,魏兴太守吉挹公,征虏将军吉翰公,武昌太守吉士瞻公,万年县监孝子吉翂公,“宋显伯等造像龛碑”中的吉邕公,“邑义垣周等造像碑”中的吉清仁、吉元可、吉先华公等。 [隋唐]“梵石室志铭”中的吉子公,“长安二年纪位碑”中的吉晧公,“大历十才”吉中孚公,“香山九老”吉旼(一作吉皎)公,兴平县都曹吉伦辅公等。 3、[唐]林宝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撰有《元和姓纂》一书,书中记述:“吉氏,一云周卿士尹吉甫后,以王父字为氏。” 4、[北宋]陈彭年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修订了《大宋重修广韵》一书,书中记述:“吉下云姓,出冯翊,尹吉甫之后。” 5、[南宋]绍兴四年(1134),时任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的吉与忠公修辑了民间最早的一部《吉氏族谱》。该《吉氏族谱》的“题辞”中记述:“吉氏系出周卿士尹吉甫,子孙以字为氏。”吉与忠公还修辑了《吉氏大宗世系图(1—78世)》,确定西周尹吉甫公为吉氏鼻祖,其子吉瑄(字伯奇)为冯翊吉氏开基祖。按此《吉氏大宗世系图》,汉汉中太守吉恪公为27世,唐周宰相吉琐公为59世,唐“大历十才”吉中孚公为62世,吉与忠公本人则为78世等。 6、[南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救篇》和郑樵《通志·氏族略》二书中均记述:“吉氏,尹吉甫之后。” 7、[元]至治二年(1322),淮东道宣慰使吉天英、绥德州知州吉天益、兵部主事吉天弼等为其父亲吉祥公树立了一块“追封吉祥碑”,其碑文乃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撰文并书丹。该碑现立于山西汾西县县城东门外,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该碑所记,显考盐使府君吉祥公卒葬二十五年后,于元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冯翊郡侯”。由此可见,汾西吉氏也属“派演冯翊”。 8、[元]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族谱》的“冯翊谱牒始修序”中记述:“余吉氏,其先世肇自周尹吉甫,赞勷宣王中兴。诗曰:文武吉甫,万邦维宪,盖美其有功也。因功封有采邑,锡郡冯翊。其子以王父字为氏,厥后,子孙皆称吉姓,绳绳相继。” 9、[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氏族博考》一书中记述:“吉,冯翊,徵音(古代“五音”之一),周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氏。” 10、[明]正德十二年(1517),江苏丹阳《云阳吉氏家乘》的“初修谱序”中记述:“吉氏始自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其后,《云阳吉氏家乘》的“四修谱序”中又说:“吉氏为尹吉甫后裔,考据典籍,以字称姓由来最古。” 11、[明]万历五年(1577),江苏常州《吉氏宗谱》的“引言”中记述:“吉氏派传,轩(指轩辕黄帝)后望著周宣。”按该谱记述,常州吉氏“始迁祖”为吉衍,而吉衍公是冯翊吉氏大宗79世祖,乃吉与忠公的嫡子。 12、[明]崇祯二年(1629),江苏泰兴(今泰州)延令环溪《吉氏族谱》的“统宗世谱序”中记述:“粤考吾家之姓,起于周尹吉甫,后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13、[清]王相《百家姓考略》一书中说:“[吉] 徵音。冯翊郡。周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汉有吉平(吉本)。” 14、[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长乐(今五华)、永安(今紫金)《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今我族之源,世谱所载,谓出自唐大历中官拜户部侍郎吉中孚公之裔。”今江西及两广吉氏,均奉中孚公为始迁祖,中孚公是西周尹吉甫公的62世裔孙。在广东紫金彭坊的吉氏老族谱(手抄本)中则载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者,北伐有功,后以父字易姓,是鼻祖也。” 15、[清]康熙五年(1666),江苏邗江(今江都)《吉氏族谱》的“吉氏源流序”中记述:“今考吉氏发祥,其初乃以国为姓,后复以王父字为姓者也。承承继继,递传至周有尹吉甫者,佐命中兴,倚为磐石,后子孙因念世功,复以王父字为姓,此吉氏一族所由起也。” 16、[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江苏宝应黄城沟《吉氏家乘》的“族谱渊源”中记述:“吾族本自周宣王时尹吉甫其人,取王父字为氏。” 17、[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湖南安化《吉氏宗谱》的“续修宗谱总序”中记述:“粤稽我族自周卿吉甫而后以字为姓,派演冯翊、望出洛阳有自来矣。秦汉而下,英哲挺生,或以忠孝称,或以节义显,或以才名著,旧序记载甚详。在该谱“远祖源流图”中则记述:“吉甫,少昊之后,仕周为卿士,兼内史、掌策命,文藻武功烂然。伯奇,甫子,居冯翊;事后母至孝,被谗放野;后尊王父字为氏,此吉所自始也。”在该谱“吉氏世系源流歌”中也记述:“粤自周卿尹吉甫,其子伯奇居冯翊,后尊王父字为氏,子孙世世乃姓吉。” 18、[清]同治七年(1868),四川蓬溪(今重庆潼南)《吉氏族谱》“续修族谱序”中记述:“溯我祖赐姓始于周卿,衍于冯翊,其间人文蔚起,哲士挺生,而历代之孝子忠臣载在典籍班班可考。” 19、[清]同治八年(1869),江西石城睦富《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阅吉氏家乘,自兴周吉甫赞勷宣王盛业,其功绩之隆,于周、召(周公旦、召公奭)匹休焉。是以宣王嘉其功绩,锡郡冯翊,而子孙因以为氏。其由来不既可徵乎?故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20、[清]光绪四年(1878),云南镇雄《吉氏家谱》的“序言”中记述:“周宣王时吉甫在朝为尹,文武全才,时玁狁(今作严允)部族多次侵袭周地,宣王命吉甫带兵讨伐,把玁狁赶到了北部地区,纪载篇章。” 21、[清]光绪七年(1881),江苏金湖冯翊山居《吉氏家乘》的“族谱渊源”中记述:“忆吾族由周而来,自宣王时有尹吉甫焉,匡扶王室,克笃忠贞,功昭简册,载在诗篇(指《诗经》中的诗篇)。其生子讳伯奇,事亲至孝。一日母死,甫公复娶后母,生子曰伯邽,屡谮伯奇。甫公偏听后母之言,放伯奇于野,不得于亲。号泣自伤,无辜见逐,故作《履霜操》以歌之。” 22、[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记述:“吉氏望出冯翊。” 23、[民国]八年(1919),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考旧谱,云吉氏之祖系出少昊之后,尹吉甫为周卿士,受封冯翊,其子伯奇尊王父字为姓,此吉所由始。”其“远祖源流考”中也记述:“远祖吉公讳舟,字济川,南楚辰溆(今湖南溆浦)籍,周卿士尹吉甫之远裔也,派演冯翊、望出洛阳。” 24、[民国]八年(1919),海南崖州《吉氏族谱》的“谱原”中记述:“考祖宗之世系,追维我祖文武吉甫,固周室之忠臣,宣王之良佐也。六月出车,勋著长驱之效;万邦为宪,风推作诵之休。与尹氏共此来源,彼以氏(当为“官”)系,我以字姓。然尹氏之支流固不暇计,而我姓之枝叶大可考也。我先人周之吉伯奇者,操作履霜,周之孝子。”海南崖州乐东镜湖村《吉氏支谱》的“序言”中也记述:“忆自吉甫受姓,而冯翊实为肇基。” 25、[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当代]2007年,湖南临澧《吉氏家乘》的“序言”中记述:“粤稽吾姓,系始姬周,发源冯翊,为尹公吉甫之后,其子伯奇,以氏为姓。” 26、[当代] 1979年版《辞海》中的“履霜”条云:“履霜,古琴曲名。《琴操·履霜操》:《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这是最为权威的记述,也证明吉甫公、伯奇公及其后裔“宗于吉甫、派演冯翊”的事实,是被国家正史所认可的。 27、[当代]2006年,吉熙章《河南卫辉吉氏考证资料》中记述:吉姓起源于西周周宣王年代的宰相吉甫,兮氏,名甲,字吉甫。当时宰相官名称“尹”,又叫尹吉甫。他的嫡系子孙以其官名为姓,称“尹”;他的庶系子孙以王父字为姓,称“吉”。所以,“吉甫是吉姓的元祖。” 28、[当代]2007年,吉其厚《新续山东章丘吉氏夏庄家谱》的“前言”中记述:“吉氏,《集韵》云‘尹吉甫之后’,《千家姓》云‘冯翊族’。” 上述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吉氏的根源与传承,反映了吉氏的产生、生存、融合与发展。吉甫公、伯奇公及其后裔派演冯翊、代代相传,现已蕃衍百余世,各代吉氏先祖的事迹,在《中华冯翊吉氏总世系表》中则有更为详细的表述。
评论
全部评论

0.3362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