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吉氏中著名的开基祖和始迁祖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loffy
点赞:
点击:12
评论:
一、西周末陕西冯翊吉氏开基祖伯奇公
伯奇公讳瑄,字伯奇,西周末至春秋初房陵人,中华冯翊吉氏鼻祖兮甲吉甫公与前妻所生之子。伯奇公秉性淳朴孝悌,事后母至孝,却被谗放野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故悲伤号泣作《履霜操》歌之。该《履霜操》被谱为古琴曲,历代咏唱、流传,特别受到唐代大文豪韩愈之赞誉。伯奇公被放野后庄敬自强,孝行弥笃,尊其父吉甫公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冯翊吉氏,伯奇公即成为西周末陕西冯翊吉氏的开基祖。如今,从宝岛台湾到天山脚下,从长白山麓到海南三亚,吉氏族人皆世代颂扬伯奇公开基冯翊之盛德。
伯奇公生三子:餘、餙、餐,三公均遵循祖德父训,立足冯翊,绳绳继继,艰苦创业。到汉唐时,冯翊吉氏中出了很多能人、名人,冯翊因此而成为中华吉氏的郡望,在冯翊郡“吉、郭、盖、雷、党”五大姓中,吉姓居其一。至今,冯翊吉氏已传一百一十余世,故吉氏宗祠有堂联云:“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二、唐代江西鄱阳吉氏始迁祖中孚公
吉中孚(约718—约794),冯翊吉氏六十二世。中孚公早年修道,还俗后居家楚州(今江苏淮安),妻张氏、姚氏,晚年时迁居鄱阳(今江西波阳),成为唐代江西鄱阳吉氏的始迁祖。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中孚公与卢纶、韩翊、耿湋、钱起、司马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十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名震长安,著有诗集一卷。大历十年(775)抜萃科中进士,入朝为校书郎;建中元年(780)授万年(今陕西长安)尉,后任司封郎中、知制诰等职;兴元元年(784)登宏辞科充翰林学士,同年六月擢为谏议大夫;贞元二年(786)又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事;贞元四年(788)任吏部侍郎,同年八月任中书舍人并退任。致仕后归隐鄱阳,逝世后入祀于江南乡贤祠。今赣、粤、桂、湘、鄂、川等地多支吉氏均属中孚公直系后裔,其堂号均为“冯翊堂”。
中孚公直系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一)吉仕兴,冯翊吉氏八十二世,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南宋时从江西庐陵迁江西琴江(今石城),成为一支石城吉氏的始迁祖。仕兴公在南宋时参与抗金,任职将军。
仕兴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仕兴公的后裔从江西石城迁至广东永安(今紫金)龙窝,形成永安龙窝吉氏。其中:仕兴公之孙良甫公,在元末时离家参加大明军,明初时被派往山东任临清州总镇,授明威将军,遂落户于临清新城香巷街;良甫公的后裔分居于山东临清、夏津等地,至今已传二十四世。
(二)吉仕成,冯翊吉氏八十二世,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南宋时由江西庐陵迁至广东和平,成为一支和平吉氏的始迁祖。
(三)吉子成,冯翊吉氏八十二世,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南宋带领族人南迁,自江西庐陵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定居于广东东江上游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成为一支长乐吉氏的始迁祖。
子成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阿受,冯翊吉氏八十四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元末时,阿受公离家参加大明军,明初时被派往云南平叛,后留滇屯垦,定居于云南通海复兴营(今九龙吉村),成为一支通海吉氏的始迁祖。阿受公的子孙蕃衍,现已传至二十三世。
2、吉 旭,冯翊吉氏八十五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旭公系贡生,后任安徽潜山县教谕,遂由广东长乐迁居安徽潜山,成为一支潜山吉氏的始迁祖。
3、吉大谟,冯翊吉氏八十九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大谟公率领子侄多人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迁至江西赣南的上犹、南康、崇义等地,成为赣南多支吉氏的始迁祖。大谟公的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4、吉正贤,冯翊吉氏八十九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明代时,正贤公携其子应秀从广东长乐迁至四川绵竹,成为一支绵竹吉氏的始迁祖。
5、吉 义,又名彰,冯翊吉氏九十二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明崇祯年间(1627—1644),义公自广东长乐迁至广西宾阳,定居于宾阳的王灵、三拱等地,成为一支宾阳吉氏的始迁祖。义公的后裔现已传至十六世。
6、吉仕明(1631—1692),冯翊吉氏九十三世,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明末时,仕明公与其叔父全公一起,从广东嘉应州长乐迁至广东永安(今紫金)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于永安西南岩洞(后人称之为“吉田坑”)垦荒种植,后定居于永安下石枫树下,成为一支永安枫林吉氏的始迁祖。清兵入关后,仕明公立志“反清复明”,其子孙为其在枫树下立祠,祠内高悬“日月重光”之匾。
(四)吉 俊,冯翊吉氏八十七世,江西庐陵(今吉安)人。明洪武十二年(1379),俊公带领族人从江西庐陵迁居广东高州府茂名县隆六里,成为一支茂名吉氏的始迁祖。
俊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盛兴,冯翊吉氏八十八世,俊公之子,广东茂名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盛兴公自广东茂名隆六里迁至广西北流扶来,成为一支北流扶来吉氏的始迁祖。盛兴公的后裔蕃衍,传至今已历十九世。
(五)吉 浩,冯翊吉氏八十七世,俊公之弟,江西庐陵(今吉安)人。明洪武年间,浩公带领亲族从江西庐陵迁居广东永安(今紫金)龙窝下石龟坑。
浩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景明,冯翊吉氏九十三世,广东永安(今紫金)人。明末时,景明公从广东永安龙窝下石龟坑迁至永安山竹沥,成为一支永安山竹沥吉氏的始迁祖。景明公与仕明公同为中孚公后裔,二人同代,极为友善,均以“反清复明”为职志。景明公的祠堂在上世纪90年代时被人侵占,其墓葬在相邻的东塘村狮子岭,其后裔已全部迁往广东中山、南海及广西、澳门、海外各地。
2、吉定周,又名鼎周,冯翊吉氏九十五世,广东永安(今紫金)人,九十三世景明公之孙。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定周公从广东永安山竹沥迁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板芙镇深湾孖龙村,成为一支中山吉氏的始迁祖。定周公的后裔在中山落地生根,并发展至珠海、澳门等地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3、吉开荣,又名定荣,冯翊吉氏九十五世,广东永安(今紫金)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开荣公自广东永安迁至广西岑溪,继迁至广西兴业、贵县,成为兴业、贵县支吉氏的始迁祖。
三、五代后唐湖南浏阳吉氏始迁祖太宝公
吉太宝(约880—?),冯翊吉氏六十七世。太宝公世居江西庐陵(今吉安),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庐陵迁居湖南浏阳,成为一支浏阳吉氏的始迁祖。太宝公的后裔到明初时有一支族人改“吉姓”为“暨姓”,但其堂号均为“棣萼堂”。今浏阳棣萼堂吉、暨氏均奉太宝公为一世祖。
四、北宋吉氏天相公(后裔迁福建莆田、湖北麻城孝感)
吉天相,北宋人,冯翊吉氏七十四世。据相关吉氏谱牒记载,天相公存心中正,教子有方,及生徒必以四恩为重。生子三、孙八,皆以孝廉称,官学士者三人,登仕籍者济济。
据现有吉氏谱牒资料,天相公后裔有迁福建莆田和湖北麻城孝感的,现简介如下:
(一)宋元时福建莆田吉氏始迁祖学孔公
海南崖州《吉氏族谱》中认为,福建莆田吉氏是大宋天相公之耳孙,初祖为学孔公。
学孔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仕铨,冯翊吉氏八十五世,福建莆田人。元末时,仕铨公奉命由福建莆田赴海南昌化(今昌江)任儒学教谕,后卒于任。
仕铨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仕铨公生四子,长子吉邦俊留居昌化,次子吉邦豪自昌化迁崖州,三子吉邦祥自昌化迁临高,四子吉邦杰(福)自昌化回迁福建莆田原籍。今海南昌化、崖州、临高等支吉氏均奉仕铨公为海南始迁祖。
邦豪公及其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邦豪,冯翊吉氏八十六世,仕铨公次子,海南昌化(今昌江)人。邦豪公于明初时由海南昌化迁崖州(今崖县一带),成为一支崖州吉氏的始迁祖。邦豪公后裔分居于海南崖县、保亭、乐东等地,均奉邦豪公为迁崖始祖。
吉章简(1902—?),字夏迪,冯翊吉氏一○二世,海南乐东九所镇冲坡村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东征、北伐诸战役;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上海保安总团团长;1938年参加保卫武汉之战。抗战胜利后任交通警察总局局长、广州市警察局局长。1950年去台湾任“海南游击总指挥”,1959年退役。其子女居广西、台湾,有的移居美国。
(二)明初四川内江吉氏始迁祖天民公
四川内江《吉氏族谱》中认为,四川内江吉氏是大宋天相公之后裔,四川内江吉氏是明初“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城孝感入川的。
天民公及其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天民,一作天明,冯翊吉氏八十五世,湖北麻城孝感人。天民公系邑廪膳生,于明洪武年间入蜀,迁居四川内江邑西五十里处(后名吉家湾),成为一支内江吉氏始迁祖。天民公之后裔蕃衍,内江吉氏渐成为当地望族。内江吉氏曾多次修谱,清雍正时还撰写了“天相家谱序”,认为内江吉氏系大宋天相公之后裔。
2、吉世显(1632—1683),号克生,冯翊吉氏九十六世,四川内江人。世显公是四川内江吉家湾人,自小在内江水心坝读书,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时方回到内江祖地。今四川内江支吉氏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五、南宋初浙江杭州吉氏始迁祖与忠公
吉与忠(约1110—?),冯翊吉氏大宗七十八世,世居山东兖州。北宋末年(1126)时,年轻的与忠公即扈从康王赵构(后成为南宋高宗)之车驾南渡,其后遂居家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忠公于南宋初中进士,高宗绍兴时(1131—1161)官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在编修国史之暇,修辑了首部《吉氏族谱》,成为现知民间最早的吉氏书谱。今吉氏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惇裕堂吉氏,均奉与忠公为一世祖。
与忠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 衍,冯翊吉氏七十九世,与忠公之子。衍公于南宋时从浙江临安(今杭州)迁至江苏毘陵(今常州),成为一支常州吉氏的始迁祖。今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吉氏的堂号均为“惇裕堂”,惇裕堂吉氏均奉与忠公为一世祖、衍公为二世祖。
衍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一)吉 信,冯翊吉氏八十七世,江苏常州人。明永乐四年(1406),信公与其子鸿公从常州城内迁居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成为一支武进梧冈吉氏的始迁祖。
(二)吉 智,冯翊吉氏八十七世,江苏常州人。明永乐四年(1406),智公从常州迁至江阴桃花港(现名吉家旦),成为一支江阴桃花港吉氏的始迁祖。
智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 熠,冯翊吉氏九十三世,江苏江阴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熠公从江阴桃花港迁至塘南(原属江阴,今属无锡),成为一支塘南吉氏的始迁祖。
2、吉 燿,冯翊吉氏九十三世,熠公之弟,江苏江阴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燿公从江阴桃花港迁至华塘(今江阴青阳镇),成为一支华塘吉氏的始迁祖。
六、南宋江苏丹阳、镇江、苏州吉氏始迁祖福一、福乾、福元公三兄弟
1216年左右(南宋朝宁宗嘉定九年、金朝宣宗贞祐四年),有吉氏福一公、福乾公、福元公从兄弟三人,一起从山西汾晋南渡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占籍江苏丹阳,老二福乾公占籍江苏丹徒,老三福元公占籍江苏苏州(其后裔又迁苏北宝应)。三兄弟的子孙蕃衍昌盛,形成江苏“福门”吉氏。在明、清两代,“福门”吉氏家族中先后出了六个进士(其中含“两乡贤”与“三太史”)、十个举人(其中含先中举再中进士的六人)、十五个贡生,终老于秀才的则不计其数。“福门”吉氏家族中文人甚多,家学渊源,历代至今的诗文著作不胜枚举。
(一)南宋江苏丹阳吉氏始迁祖福一公
吉福一(约1186—?),冯翊吉氏八十一世,山西汾晋人。南宋时,福一公与其两个从弟福乾公、福元公一起,从山西汾晋南渡迁徙江南。福一公占籍江苏丹阳,成为一支丹阳吉氏的始迁祖。福一公后裔蕃衍,先后九修家乘,其堂号“有诒堂”,今丹阳有诒堂吉氏奉福一公为一世祖。
福一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士鳌(1592—1651),原名吉兆来,冯翊吉氏九十三世,江苏丹阳人。明万历末年(1619前),士鳌公从丹阳迁江宁(今南京),成为一支江宁吉氏的始迁祖。
2、吉锺楷(1808—1861),字以模,冯翊吉氏九十九世,江苏丹阳人。清道光壬寅年(1842)夏,锺楷公从江苏丹阳迁至宜兴,旋又迁至浙江孝丰(今安吉)西乡五里亭,咸丰辛酉年(1861)因战乱而死于孝丰。锺楷公著有《乡贤公年谱》二卷、《诗文》二卷。
(二)南宋江苏镇江吉氏始迁祖福乾公
吉福乾(约1190—?),讳行健,号法天,福一公从弟,冯翊吉氏八十一世,山西汾晋人。南宋时,福乾公与其从兄福一公、从弟福元公一起,从山汾晋南渡迁徙江南。福乾公占籍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成为一支镇江吉氏的始迁祖。福乾公后裔蕃衍,于清乾隆时与福一公的后裔联宗,仍奉福乾公为一世祖。
福乾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世禄(1733—1806),字文光,冯翊吉氏九十七世,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世禄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江苏丹徒迁至安徽天长,成为一支天长吉氏的始迁祖。
2、吉 森(1792—1879)、吉 棣(1799—1857)兄弟,冯翊吉氏一○○世,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清咸丰三年(1853)为避战乱(清军与太平军之战),森公与棣公兄弟二一起,从江苏丹徒迁徙至苏北东台县城(今江苏东台市),成为一支东台吉氏的始迁祖。
3、吉兆鳌(1794—1864),字驾山,冯翊吉氏一○○世,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避战乱(清军与太平军之战),兆鳌公从江苏丹徒迁徙至苏北兴化,成为一支兴化吉氏的始迁祖。
(三)南宋江苏苏州吉氏始迁祖福元公
吉福元(约1194—?),冯翊吉氏八十一世,福一公从弟,山西汾晋人。南宋时,福元公与其两个从兄福一公、福乾公一起,从山西汾晋南渡迁徙江南。福元公占籍江苏苏州,成为一支苏州吉氏的始迁祖。
福元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福四(约1300—?),讳德贵,福元公之曾孙,冯翊吉氏八十四世,江苏苏州人。福四公于明洪武初年(1368),举家从苏州阊门迁居于苏北安宜(今江苏宝应)并登籍,隐迹于黄塍沟之东郊,成为一支宝应吉氏的始迁祖。德贵公生五子,缘一、缘二、缘三、缘四、缘五。缘一、缘二公失考,缘三、缘四公居黄塍沟后庄,缘五公居黄塍沟前庄,缘三、缘四、缘五公后裔繁衍,形成宝应黄塍沟吉氏。黄塍沟吉氏11世祖琪、琦、尚瑗三公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创修了宝应《吉氏家乘》,现江苏宝应吉氏均奉福四公为一世祖。
福四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善一,福四公之孙,冯翊吉氏八十六世,江苏宝应人。明代时,善一公因远商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真定府定州(今河北定县)麻柳村(离州二十里),成为一支定州麻柳村吉氏的始迁祖。善一公的后代蕃衍,人丁旺盛,到了清顺治年间,其后裔天禄公朝南海时曾回江苏宝应,并寻至黄城沟后庄拜祭祖墓。
2、吉善二,福四公之孙,冯翊吉氏八十六世,江苏宝应人。明代时,善二公因贸易自安宜(江苏宝应)迁居连州(今广东连县),终未回籍,成为一支连州吉氏的始迁祖。
3、吉 鸢、吉 鹏兄弟,冯翊吉氏九十世,江苏宝应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鸢公、鹏公兄弟二人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县城)河北世宅丁宁庄,成为一支丁宁吉氏的始迁祖。鸢公、鹏公的后裔蕃衍昌盛,大多居黎城河北丁宁庄,也有迁江苏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等地,族人有近万人。现金湖丁宁世泽吉氏堂号“冯翊堂”,奉昌公为一世祖、询公为二世祖、福公(福四公)为三世祖。
4、吉□生(约1857-1913),冯翊吉氏一○○世,江苏宝应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生公从宝应县城北门迁至黎城镇(今江苏金湖县城)居住,成为一支黎城吉氏的始迁祖。
六、元初福建建宁始迁祖和全公
吉和全(约1240—?),号澹庵,原祖籍冯翊,到宋时世居洛阳,冯翊吉氏八十三世。南宋德祐初(1275),和全公任通州(今江苏南通)通判(司马),时元兵侵宋,文信国公(文天祥)奏辟公为忝军记室,并随天祥公征战至福州、汀州。南宋亡后,遂居家邵武禾坪,娶妻生子,后子又生孙。和全公晚年时,携三孙(四九、四十、三九)从邵武禾坪迁居绥南长吉交溪排(今属福建建宁),成为一支建宁吉氏的始迁祖。其后裔有迁广东(惠州)、江西(石城、宁都、广昌、万载、铅山、新干、横峰)、浙江(江山)、福建(南平、沙县、长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均奉和全公为一世祖。
和全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一)吉四九,讳元甫,和全公长孙,冯翊吉氏八十五世,福建绥南(今属福建建宁)人。祖父和全公去世后,四九公挈祖母(余氏)从福建绥南长吉交溪排迁于赤岸岭背坊(今均属福建建宁),置田建宅以居之。
四九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伯善,四九公之长孙,冯翊吉氏八十七世,福建建宁人。元末时,伯善公与其子永宣、永端一起,从福建赤岸岭背坊(今属建宁)迁江西广昌县白水镇,继迁广东惠州府,徙居惠州后又生子永迪。永迪公后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知县。
(二)吉德绍,冯翊吉氏九十世,福建建宁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德绍公携其子世泰、世佑从福建建宁迁居江西宁都固厚湖田村,成为一支宁都吉氏始迁祖。
德绍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斯良、吉斯连兄弟,冯翊吉氏九十五世,江西宁都人。清乾隆末年(1795前),斯良公与其弟斯连公一起,从江西宁都固厚湖田村迁至江西宜春地区的万载县。
2、吉斯能,冯翊吉氏九十五世,江西宁都人。清代时,斯能公从江西宁都固厚湖田村迁至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贵溪以东信江流域地区),成为一支上饶吉氏的始迁祖。
(三)吉世祥、吉世兰兄弟,冯翊吉氏九十一世,福建建宁人。明万历六年(1578),世祥公、世兰公兄弟一起,从福建建宁迁居江西石城高田江下,成为一支江西石城吉氏的始迁祖。
世兰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斯罗,字郁生,冯翊吉氏九十五世,江西石城人。清康熙初年(1665后),斯罗公从江西石城高田江下迁至石城观下睦富窑上,乐耕陶之业,崇礼义之风,买田置家,成为一支石城睦富吉氏的始迁祖。石城睦富吉氏先后多次续修族谱,1995年时十修。
(四)吉孟云,冯翊吉氏九十六世,福建建宁人。清代时,孟云公从福建建宁迁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西乡王庄坳头中塘乌(今江山市坛石镇鳌头村东塘坞),成为一支江山鳌头吉氏的始迁祖。
(五)吉朝阔,冯翊吉氏九十八世,福建建宁人。清代时,朝阔公从福建建宁迁至江西横峰县岑阳镇铺前村吉家。
(六)吉政乞,冯翊吉氏九十九世,福建建宁人。清末时(1911前),政乞公从福建建宁迁至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大王驿,成为一支南平吉氏的始迁祖。
七、元末江西南昌始迁祖昆元公
吉昆元(约1310—?),冯翊吉氏八十四世,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人。昆元公于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后备员总戎,出镇吴(江苏)、豫(江西),因乱遂迁家至豫章(今南昌)铁树宫旁,成为一支南昌吉氏的始迁祖。
昆元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昆元公生四子:长子求善公的后裔形成湖南岳州(今岳阳)吉氏;次子永善公的后裔形成湖南浏阳吉氏;三子忠善公的后裔形成湖南安化吉氏;四子信善公的后裔形成湖南临澧吉氏,四子之后裔均奉昆元公为一世祖。
昆元公三子忠善公迁徙情况如下:
吉忠善,冯翊吉氏八十五世,江西南昌人。忠善公曾镇守庄浪卫,明永乐二年(1404)时由江西豫章(今南昌)迁居湖南辰溆(今溆浦),成为一支辰溆吉氏始迁祖。
忠善公之子从明公迁徙情况如下:
吉从明(1381—1473),冯翊吉氏八十六世,湖南辰溆人。明永乐二年(1404)时,从明公由湖南辰溆(今溆浦)迁安化杨柳溪,今湖南安化吉氏奉从明公为始迁祖。从明公生二子:天衢、天然。
从明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一)吉天衢(1414—?),从明公长子,冯翊吉氏八十七世,湖南安化人。天衢公从安化杨柳溪迁至安化长田三都唐家灌(今安化杨林乡唐家观),成为一支安化唐家灌吉氏的始迁祖。安化吉氏曾多次纂修族谱,其堂号为“梦鹿堂”。
天衢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显文(1632—1714),冯翊吉氏九十六世,湖南安化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显文公从湖南安化迁至四川蓬溪葺山乡玉溪镇(今重庆市潼南区),成为一支潼南吉氏的始迁祖。显文公的后裔分居重庆潼南和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等地,各支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二)吉天然,从明公次子,冯翊吉氏八十七世,湖南安化人。天然公从安化杨柳溪返迁至湖南辰溆(今溆浦)。
天然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 舟,冯翊吉氏九十一世,湖南辰溆人。明正德初年(1506后),舟公出任贵州都指挥,后携眷由湖南辰溆(今溆浦)迁居贵州龙泉,成为一支龙泉吉氏的始迁祖。
舟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吉明政(1610—1676),舟公曾孙,冯翊吉氏九十四世,贵州龙泉人。明崇祯初年(1628后),明政公从贵州龙泉迁至贵州遵义,成为一支遵义吉氏的始迁祖。明政公生六子:文斗、文仲、文举、文焕、文耀、文鼎。
明政公后裔迁徙情况如下:
1、吉文斗,明政公长子,冯翊吉氏九十五世,贵州遵义人。清康熙初(1665后),文斗公由贵州遵义迁至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成为一支巴县吉氏的始迁祖。
2、吉文举(1643—1715),字显宗,明政公三子,冯翊吉氏九十五世,贵州遵义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文举公与其兄文仲公一起,从贵州遵义迁至四川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成为一支合川吉氏的始迁祖。今重庆合川吉氏奉文举公为一世祖。
3、吉文焕,明政公四子,冯翊吉氏九十五世,贵州遵义人。清康熙初(1665后),文焕公与其弟文耀公一起,从贵州遵义迁至四川定远(今重庆市垫江县),成为一支垫江吉氏的始迁祖。
4、吉文鼎,明政公六子,冯翊吉氏九十五世,贵州遵义人。清康熙初(1665后),文鼎公从贵州遵义迁至四川邻水,成为一支邻水吉氏的始迁祖。
八、明初云贵吉氏始迁祖协公、劦公两兄弟
经云贵吉氏多年考证,认为明初云贵吉氏始迁祖协公、劦公两兄弟是江苏苏州阊门人。协公、劦公的云贵吉氏后裔蕃衍昌盛,现有族人四万余。
协公、劦公迁徙情况如下:
(一)吉 协,冯翊吉氏八十五世,江苏苏州阊门人。元代末年时,协公与其弟劦公离家参加大明军,攻占金陵(今南京)后驻防于南京小西门。明洪武十四年(1381),协公又与其弟吉劦一起,随傅友德、沭英大军赴云贵平叛,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其后,协公随沭英留守云贵,驻屯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成为一支通海吉氏的始迁祖。协公之后裔分布于云南玉溪地区。
(二)吉 劦(1324—1404),协公之弟,冯翊吉氏八十五世,江苏苏州阊门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劦公与其兄吉协一起赴云贵平叛,亦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后率部驻屯于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成为镇雄、毕节吉氏的始迁祖。劦公的陵墓现仍在镇雄陈贝屯,其后裔已传十九世,散居于云、贵、川三省,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区。
上一篇 :
历代吉氏修谱情况简介
下一篇 :
中华吉氏简史(23)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