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肇庆光大“包公文化”
肇庆光大“包公文化”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7  评论:

你认识包公吗?请看----包公离开端州赴开封上任,“不持砚归”。 

南方日报讯 记者目击:砚渚清风今犹在 ,包公胜迹处处寻 .在迷茫的烟雨中,沿途的木棉花开始零落,记者一行来到肇庆,我们的脚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执政的地方,我们寻访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楼、包公府衙、砚洲岛等,寻找包公在端州执政时期的遗迹。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思,在今天同样很有意义。 

包公生平及贡献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长县令调任端州知州,任职3年。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任开封知府。后任京官枢密副使。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终年64岁。死后追授礼部尚书。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绩。治理水患 为民兴利 宋时西江水患频繁。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储粮备荒 兴文办学 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沿用至今。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 

传说中的“不持一砚归”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包公祠" 清忠福绩著端州 正直遗型传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围村庄的反衬下格外醒目。高耸的牌坊、别致的山门、雄伟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楼、阁、廊、井浑然一体,透露出古朴大方、庄严肃穆,还夹杂了些许岭南古建筑的风韵。    

步入主殿,但见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伟岸威严,旁绕四虎将立像,备显英姿。两旁的配殿,陈列着有关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为民伸冤”等几幅壁画,记载了包公在肇庆的政绩。 

据肇庆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眼前这座包公祠重建于新千年之际,成为怀“青天”,寄嘱托,诉心迹,祈平安的去处。 

包公祠陈列着后人赞颂之诗词、楹联,这里还不断举办有关包公的文化艺术活动。   

砚洲岛 “贤明正直万民景仰颂青天 维德清廉一砚不持留圣迹 .  

砚洲岛位于肇庆市之东,羚羊峡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积达6平方公里。    

近年这里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发“砚洲沙滩度假村”。度假村有河滩近2平方公里,风景如画。滩上金沙闪烁,绿树婆娑。西望羚羊峡,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让人不禁联想起砚洲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    

包公楼 空中气象清新楼有三层高百尺 世上风波如此囊无一砚竟千秋    

包公楼坐落于砚洲岛东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楼宇巍峨,蔚为壮观。包公楼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筑,原称“包公祠”,楼层3叠,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环以墙,后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将原楼3叠改为两层,后来终因风霜侵蚀、于1984年被台风摧毁。    

新建的包公楼于1990年告竣,1995年砚洲管理区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步入包公楼,第一进为微孝肃牌坊,前面为放生池。第二进为大门口,横额有“包公楼”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穿过牌坊,内有包公楼主楼建筑及浩然亭、南北厢廊、天井、聚宝塔、五义桥等,楹联、匾额、钟鼓、神台、香案、宫灯等陈设俱全。在首层殿堂正中,端坐包公圣像,铁面包公威严表情让人肃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庆市区一处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筑工地的角落,我们找到了被石灰墙围拢的一口包公井。路过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们,由于担心建筑工地落下杂物污染井水,市里派人搭了这间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绳多年来勒下的痕迹,依稀透出历史的气息。    

当年包拯莅临端州时,洪水肆虐,瘴疠横行,居民因饮用西江水和沥湖水常导致瘟疫流行。对此,包公牵挂于怀,直到游览惠能井时受到启示,后来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开凿了7口井。而我们见到的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仅存的两口之一。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据清代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井水”条云:“肇庆昔有7井,包公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龙顶岗井和今米仓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内的一口井。而据张渠记载:“各署日需岭峡泉,雇夫舟运,穷日之力而往返。论者谓幽溪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不如浚治龙冈旧井,多益而省费。”可见历史上包公井对于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对于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无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记载。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砚渚清风播古今    

肇庆的宋城墙经历千年风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国来讲,除了江西赣州的宋城墙,别无他处。在古城中心,我们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书的丽谯楼,御书“肇庆府”3个瘦金体大字笔力遒劲。环顾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筑已经将古宋城的痕迹掩埋,而我们身后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当年包公办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据史料记载,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内有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中央为大厅,西有枕书堂,东有清心堂,周边有相魁堂、节堂、敬简堂、双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厅西侧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见有轩,轩前垒土为山,砥石为基,书榜曰:“烂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还凿有洗砚池。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康定元年,42岁的包拯自扬州天长县知县,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阶段。他深知做官难,要上忧其君,下忧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为政宗旨,这成为他的一篇施政纲领,更成为他一生为官的政治准则。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见志向高远。他以毕生时间践行了这个宣言。而这篇《书端州君斋壁》是包公一生仅存于史册、流传于后世的惟一诗篇,诉说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渊源。    

在不久的将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搬迁,在原址上将原样恢复包拯府衙,突出披云楼、丽谯楼的景观效果,重现当年包公执政的风采。    

时空透视:“包公不持一砚归”    

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 

然而如今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开封。有几人知晓包公与广东肇庆的历史渊源———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这几件大事,是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筹划与贡献。

包公主政端州期间,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还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仅是宋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价值,还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虽坐拥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肇庆长期以来却开发利用不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开封府1年零3个月名扬天下,在肇庆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肇庆市明确提出了以“包公文化”为切入点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肇庆正在抓紧开发与“包公文化”相关的砚洲岛以及端砚文化,恢复包公府衙,出版《包公兴端州》一书,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包公端州传奇》,与开封、合肥联合开发“包公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将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写下光辉的一页。 书记观点: 肇庆市委副书记陈文敏———以包公为品牌打造文化名市 在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肇庆市明确提出了以“包公文化”为切入点,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肇庆正在抓紧开发与“包公文化”相关的砚州岛,以及端砚业文化,恢复包公府衙,出版《包公与端州》一书,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包公端州传奇》,等等,让肇庆的“包公文化”更形象地吸引海内外游客,促进经济腾飞。 

日前,肇庆和开封、合肥签订了联合推出“包公文化”旅游线路的意向书。记者采访了肇庆市委副书记陈文敏,他表示肇庆从打造“包公文化”、宋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入手,挖掘、整理、宣传肇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名市。 

另据详细报道 专家说法: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包公年鉴》作者孔凡敏———清官文化是珍贵资源 肇庆拥有丰富的宋文化资源,而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文化是其中尤为珍贵的资源。肇庆当地政府在挖掘“包公文化”这一历史资源的时候,应该注重从信息时代、文化经济的背景进行思考,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加强学术研究和宣传力度;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宣传的突破点,进而发挥城市名片以及文化的辐射作用,在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辟旅游资源,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同时推动廉政建设。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包公正传》作者李良学———名牌效应仍不够突出,如果肇庆能够成为“包公文化”的代言地之一,同时使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相得益彰,比如与合肥、开封联动开辟诸如“包公文化年”等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包公牌”首先要还原历史遗迹的“真实”,制定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开发方针是很重要的一步。开封在挖掘包公历史文化资源时的审慎态度值得肇庆借鉴。开封每年的旅游事业对财政贡献相当大,这就源于开封在每一步开发之初,都请专家进行广泛论证。而肇庆的包公祠等建筑,规模比开封大,但是名牌效应不突出,还未能大显于世。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凡———影响超越其本身地位   包公执政时,欧阳修、范仲淹等文学家、政治改革家层出不穷,而包公既不算一流政要,也不算文坛大家,但包公作为百姓利益的代言人,其影响已经超越了他本身的地位。当时的广东属于很边远的地区,包公在肇庆的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尤为可贵。

(编辑整理:包选平) 

评论
全部评论

0.1739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