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京江丁氏(松铭堂)族谱简介
京江丁氏(松铭堂)族谱简介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loffy
点赞:  点击:275  评论:
明成化十八年(1482),京江丁氏16世丁玑纂述家族清河→开封→镇江世系,首录为《京口丁氏族谱》。明正德七年(1512),京江丁氏二修族谱。其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四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六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24世丁荫淳、丁蔭浩、丁蔭淦、丁蔭淇等共同捐银,七修了《京江丁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26世丁绍彭、丁绍德、丁绍周、丁绍韩四兄弟牵头,八修了《京江丁氏族谱》。八修谱为“松铭堂”活字本,一册8卷,共印49部,现仅知北京丁家瑞(29世)家存有一部(因白蚁蛀而有残缺)、镇江市图书馆也藏有一部(29世丁瑗捐赠),其余的下落不明。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由27世丁立中、丁立鋆牵头,九修了《京江丁氏传略汇录》(卷端题“京江丁氏支谱”)。九修谱亦为“松铭堂”活字本,一册不分卷,汇录了唐末至清光绪年间丁姓人物传略,现知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编号为517779),据说镇江市博物馆、辽宁图书馆、吉林大学也各藏有一部。自九修至今,京江丁氏尚未有新族谱问世。 京江丁氏的堂号为“松铭堂”。京江丁氏嘉庆七修族谱时,为26世至35世子弟所拟“班派”为“绍立传家永,贤良衍庆常”,后人大多是按“派字”取名的,也有少数是未按“派字”取名的。 一世 丁顗(约915-972):字靖夫,五代后唐至北宋初人,世居河北清河。砥行立名乡党,称为善士。后唐清泰初年(936)因契丹陷清河,举家逃亡,徙居河南祥符(今开封),隐而不仕。娶赵氏。子:丁逢吉。 二世 丁逢吉(约945-1019):丁顗子,开封人,字迪功。专业歧黄,济人利物,喜好藏书,常往来伊洛间与儒者游。曾以医术事宋真宗于藩邸,真宗即位(998)后诏赐光禄寺丞。娶吕氏。子:丁度。 三世 丁度(990-1053):丁逢吉子,开封人,字公雅,谥“文简”,族谱中称之为“文简公”,《宋史》卷292载其传。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登“服勤词学科”进士(榜眼),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升任枢密副使,庆历七年(1047)官拜参知政事(副相),皇祐五年(1053)去世后赠“吏部尚书”、谥“文简”。丁度性情淳朴,为人讲求诚信,他在一间简陋的屋里住了十余年,身边没有姬妾服侍;喜欢议论国事,皇帝每次都用“学士”二字称呼他,从来也不直呼其名。丁度是北宋时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著有《迩英圣览》10卷、《龟鉴精义》3卷、《编年总录》8卷,奉诏领诸文人辑《武经总要》40卷,又奉诏与李淑等刊修《礼部韵略》,还依例刊修《广韵》成《集韵》10卷。《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娶蔡氏。子:丁份、丁佩。 四世 丁份(约1011-?):丁度长子,开封人,字绳武。以荫授袁州牧,任满复归居开封。娶郑氏。子:丁谟。 丁佩(约1015-1069):丁度次子,开封人,字书绅。以明经为集贤院校理,出知蔡州、亳州。娶赵氏。子:丁谋。 五世 丁谟:丁份子,开封人。其后代散居伊、洛间,成为丁氏河南支派。 丁谋:丁佩子,字用奇,号智公。嘉祐六年(1061)进士,官至通政司。娶刘氏。子:丁韬、丁略。其后代有迁江苏镇江者,成为丁氏京江支派。 六世 丁韬(1059-?):丁谋长子,字翰英。娶王氏。以兵燹失散,后代无考。 丁略(1065-?):丁谋次子,字殿干,号继石。元祐年间(1086-1093)以“懋才科”进士授中书,历官洗马,从宋徽宗北狩蒙尘卒于沙漠。娶马氏。子:丁素。 七世 丁素(?-1189):丁略子。北宋末靖康年(1126)随康王赵构(后为南宋高宗)南渡,南宋初侨寓金陵(南京),登建炎二年(1128)进士,授承德郎。孝宗时(1163-1188),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升参知政事,迁礼部尚书兼观文殿学士。老辞官,先后侨寓江都、镇江,殁葬镇江宝盖山万家湾。娶符氏。子:丁叔遐、丁叔永。 八世 丁叔遐(1144-?):丁素长子,字鸿图。官江都尉,升任信州。娶周氏。 丁叔永:丁素次子。淳熙二年(1175)进士,授余杭知县,升宁波知府,嘉泰二年(1202)擢两淮经略,赐紫金鱼袋,因御敌阵亡。娶张氏。子:丁旭、丁煜。 九世 丁旭(1184-?):丁叔永长子,字开曦。以孝廉授吉水教谕,转南阳司翰,后同父一起御敌身亡。其后代为丁氏河南支派。 丁煜(1195-1264):丁叔永次子,字景暘。以恩荫补朝散郎,南宋进士,绍定二年(1229)通判镇江,迁太府少卿、淮东总领;嘉熙四年(1240),权知镇江军府事历,总辖苏、湖、常、润四州军民事兼督粮饷。因清河、开封故宅已化为邱墟,且其祖丁素葬在镇江,离任后即在镇江城东卜宅定居,后遂入籍丹徒,成为“京江丁氏”始迁祖,殁葬镇江宝盖山祖茔。子:丁友真、丁友信、丁友孝、丁友贤。 十世 丁友真(1224-1276):丁煜长子,字得寅。占籍镇江丹徒,殁葬宝盖山父茔。娶王氏。 丁友信(1227-1285):丁煜次子,字得酉。占籍镇江丹徒,殁葬宝盖山父茔。娶吴氏。子:丁道明。 丁友孝(1229-?):丁煜三子,字得午。占籍镇江丹徒,因乱避居茅山,不知所终。 丁友贤(1234-):丁煜四子,字得申。占籍镇江丹徒,因乱避居金坛,其系为金沙巨族。娶吴氏。 十一世 丁道明(1278-1355):丁友信子,镇江丹徒人,字克新,号无心。娶袁氏。合葬宝盖山祖茔。子:丁荣甫、丁贵卿、丁熙拱、丁益恭。 十二世 丁荣甫:丁道明长子,镇江丹徒人。娶苏氏。合葬康湾菊花山。 丁贵卿(1312-?):丁道明次子,镇江丹徒人,字伯来。未娶。 丁熙拱(1314-1385):丁道明三子,镇江丹徒人,字伯辉,号颐庵。娶徐氏。合葬宝盖山祖茔。子:丁礼、丁义、丁德。 丁益恭(1320-1381):丁道明四子,镇江丹徒人。娶赵氏。合葬宝盖山。子:丁聪、丁俊、丁浦、丁澄、丁小乙。 十三世 丁礼(1342-1415):丁熙拱长子,镇江丹徒人,字思敬,号兰室。明建文帝即位时(1399)献《周礼补注》,授南阳知府,辞不受职,恩赐冠带,月给俸于其家,著有《镇江郡志》、《三余集》等。娶邓氏。合葬宝盖山张家湾。子:丁升、丁恒、丁泰、丁益。 丁义(1346-1412):丁熙拱次子,镇江丹徒人,字思宜。娶吴氏。合葬下濞塘北。子:丁谦、丁豫。 丁德(1351-1406):丁熙拱三子,镇江丹徒人,字思忠,号恒室。娶俞氏。子:丁安、丁宽、丁宁。 丁聪(1358-1419):丁益恭长子,镇江丹徒人,字思益。娶李氏。合葬三茅宫前山。子:丁胜。 丁俊(1360-1420):丁益恭次子,镇江丹徒人,字思雄。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娶吴氏。合葬氏秀山支黄垫。子:丁广。 丁浦:丁益恭三子,镇江丹徒人,字思渊。娶张氏。合葬宝盖山祖茔侧。子:丁亨。 丁澄(1367-1433):丁益恭四子,镇江丹徒人,字思源。娶王氏。合葬宝盖山登云寺主穴。子:丁镇、丁润。 丁小乙:丁益恭五子,镇江丹徒人。迁居南京。娶许氏。子:丁庆。其系在南京。 十四世 丁恒(1368-1395):丁礼次子,镇江丹徒人,字九成。以郡庠生入太学,洪武二十八年(1395)授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暴疾卒于任。一子:丁祐。 丁镇(1382-1435):丁澄长子,镇江丹徒人,字南徐。娶朱氏。一子:丁信。 丁宁(1394-1466):丁德三子,镇江丹徒人,字九章。娶华氏。五子:丁元善、丁元亨、丁元吉、丁元祯、丁元祐。 十五世 丁信(1415-1476):丁镇子,镇江丹徒人,字次韩。娶秦氏。合葬登云寺祖茔圹内。二子:丁钰(鉴)、丁锦。 丁元吉(1427-1491):丁宁三子,镇江丹徒人,字无咎,人称“易洞先生”。明代学者,酷爱读书,不满20岁就教授乡里,精研《易》理,与修郡志,笔削有法。时镇江太守林一鄂欲举荐他,以不愿做官而辞。曾主持再修《镇江府志》,著有《陆右丞蹈海录》等。娶钱氏。合葬长山大代。一子:丁玑。 丁元祯(1432-1509):丁宁四子,镇江丹徒人,字惟承。娶纪氏。合葬长山。三子:丁瓒、丁璧、丁玮。 十六世 丁钰(1442-1514):丁信长子,镇江丹徒人,字。娶高氏。合葬登云寺。一子:丁顺。 丁玑(1457-1503):丁元吉子,镇江丹徒人,字玉夫,号补斋。十八岁领乡荐,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除中书舍人。玑涵养深邃,独立不惧,上奏数千言,以直谏触帝怒,谪普安州判。弘治初,储巏荐之,任南京仪制郎中,改任广东提学副使。自粤入觐,途遇洪水,覆舟而卒,家人葬其于镇江城西之白龙岗。著有《洪范正误》1卷、《四礼仪注》4卷、《大学疑义》1卷、《补斋集》8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纂述家族世系,首录为《京口丁氏族谱》。娶张氏,侧室陈氏。五子:丁常、丁咸、丁同、丁尚、丁启。 丁瓒(1469-1542):丁元祯长子,镇江丹徒人,字敬夫,号点白。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吏部主事,改工部,任温州知府,升浙江兵备副使。曾召集群医告曰:“医者,人之生命攸系,汝辈知其所慎乎?”于政暇取滑寿《素问钞》细加补充正误,撰成《素问钞补正》10卷。娶沈氏。二子:丁余庆、丁可。 十七世 丁顺(1473-?):丁钰子,镇江丹徒人,字安之。娶□氏。合葬宝盖山观音庵祖茔。一子:丁魁。 十八世 丁魁(1495-?):丁顺子,镇江丹徒人,字文台。娶葛氏。合葬宝盖山祖茔。一子:丁存悌。 十九世 丁存悌(1556-1624):丁魁子,镇江丹徒人,字奉山。娶氏,合葬宝盖山古观音庵祖茔。四子:丁一鹏、丁一阳、丁一贵、丁一新。 二十世 丁一鹏(1602-1676):丁存悌长子,镇江丹徒人,字耀宇,葬登云寺祖茔。娶卢氏,继娶管氏。一子:丁吉祥(管氏出)。 二十一世 丁吉祥(1661-1728):丁一鹏子,镇江丹徒人,字瑞芝,乡耆善士,乡饮大宾。娶姚氏。七子:丁元贵(允贵)、丁元泰(允泰)、丁元隆(永隆)、丁元俸(允俸)、丁元盛(允盛)、丁元高(允高)、丁元杰(永杰)。 二十二世 丁元贵(1688-1760):丁吉祥长子,镇江丹徒人,字体先,恩荣粟帛,貤赠儒林郎。娶张氏。合葬宝盖山登云寺。三子:丁天植、丁天㮠、丁天桦。 丁元高(1699-1746):丁吉祥六子,镇江丹徒人,字羽诜,号云程,貤赠中议大夫、候选知府加二级。娶徐氏。合葬古洞岗。四子:丁天松、丁天柏、丁天桢、丁天权。 二十三世 丁天桦(1718-1766):丁元贵三子,镇江丹徒人,字朴存,敕赠儒林郎候选州同,例晋奉直大夫议叙知州。娶王氏。合葬宝盖山登云寺。二子:丁荫淳、丁荫浩。 丁天松(1728-1796):丁元高长子,镇江丹徒人,字健夫,太学生,例赠儒林郎、候选州同。娶姜氏。俱葬彭公山朱家湾。三子:丁荫淇、丁荫泠、丁荫沅。 丁天柏(1732-1801):丁元高次子,镇江丹徒人,字庭芳,号澹溪,太学生,议叙州目,葬西湾村。娶戴氏,继娶汪氏。二子:丁荫淦、丁荫洙。 二十四世 丁荫淳(1746-1817):丁天桦长子,镇江丹徒人,字太初,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嘉庆十三年(1808)与胞弟丁蔭浩、堂弟丁蔭淇共同捐银,主持七修了《京江丁氏族谱》。娶张氏,侧室李氏、柯氏。俱葬三茅庵登云寺。一嗣子:丁兆勋。 丁荫浩(1754-1824):丁天桦次子,镇江丹徒人,字沧若,太学生,例封儒林郎候选州同。娶王氏,侧室毛氏。二子:丁兆熊、丁兆勋。一女:适蔡。 丁蔭淇(1763-1827):丁天松长子,镇江丹徒人,字漪园,太学生,议叙从九品,貤封文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娶王氏。四子:丁兆福、丁兆禄、丁兆䄄、丁兆祉。三女:长适吴、次适武、三适程。 丁荫淦(1758-1810):丁天柏长子,镇江丹徒人,字德涵,号养田,太学生,候选布政司理问,葬镇江西库山。娶李氏。继娶张氏(1788-1868),后随子(丁兆和)迁居东台,殁厝东台何垛场北一灶。六子:丁兆有、丁兆瑞、丁兆庆、丁兆年(兆畴)、丁兆龙(皆李氏出)、丁兆和(张氏出)。四女:长适周、次适颜、三适包、四适支。 二十五世 丁兆熊(1783-1804):丁荫浩长子,镇江丹徒人,字赤亭,太学生,宿迁县教谕。娶余氏。合葬丁台村。二嗣子:丁绍德、丁绍韩。 丁兆勋(1793-1844):丁荫淳嗣子、丁荫浩次子,镇江丹徒人,字孟书。例貢生,慈善家。天资聪颖,好读书,尤喜《左传》,其文章有奇所;家资丰厚,而自奉节俭,多善举,凡邑中灾赈、育婴、救生、留养药局等,无不慷慨解囊,致使家渐不充。娶顾氏,继娶顾氏,侧室虞氏。六子:丁绍彭、丁绍常(殇)、丁绍德、丁绍周(继配顾氏出)、丁绍韩(继配顾氏出)、丁绍昌(虞氏出)。五女:长适邹静生、次适朱友竹、三适东台柳嘉禄(绎如)、四适邹凤仪、五适张静常。 丁兆祉(1802-1862):丁蔭淇四子,镇江丹徒人,字绥斋,太学生。娶李氏(1802-1873)。合葬镇江东门外上方寺红山凹山里魏村。一子:丁绍濂。一女:适李。 丁兆畴(1789-1843)原名丁兆年,丁荫淦六子,镇江丹徒人,字占吉,号竹虚,太学生,候选兵马司正指挥,殁葬镇江古洞岗仙人山。娶吴氏(1792-1859),后随子迁居泰州,殁葬泰州姜堰西乡。四子:丁绍菼、丁绍茵(嗣兆龙)、丁绍森、丁绍镛。五女。 丁兆和(1806-1864):丁荫淦六子,镇江丹徒人,字纯五,号俊瞻,太学生,翰林院侍诏,议叙州同。后携母张氏举家迁居东台,殁葬东台县西海团。娶汪氏(1808-1847)。继娶邹氏(1822-?)。六子:丁荃(汪氏出)、丁绍伊(汪氏出)、丁绍奎(汪氏出)、丁绍诚(汪氏出)、丁绍荣(汪氏出)、丁绍篯(邹氏出)。四女。 二十六世 丁绍彭(1813-?):丁兆勋长子,镇江丹徒人,字仰篯,靖江县学教谕。同治十二年(1873),与胞弟丁绍德、丁绍周、丁绍韩一起八修了《京江丁氏族谱》。娶胡氏,侧室陈氏。一子:丁立中。一女:适赵。 丁绍常:丁兆勋次子,镇江丹徒人。早殇。 丁绍德(1816-1897):丁兆熊长嗣子、丁兆勋三子,镇江丹徒人,字懋斋,号稼轩。附贡生,初选宿迁教谕,能帮助学生解决学费;咸丰初以知县衔分浙江秀水补用,两次任厘差,专注裕课恤商,分文不入私囊,世人视为愚。曾书联自律:“理事若秋风扫萚,爱民如春雨养花”。光绪二十二年(1896)82岁重游泮水,次年卒于家。著有《梦松书屋诗文钞》等作。娶邹氏,继娶邹氏,侧室秦氏。二子:丁立榦、丁立鋆。四女:长适邹、次适朱、三适居、四适卢。 丁绍周(1821-1873):丁兆勋四子,镇江丹徒人,字濂甫,号亦溪、召南。道光二十年举人、三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詹事府中允、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功臣馆纂修、湖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浙江学政、光禄寺正卿等职。曾多次到地方道、府充任主考官,担任主考、学政时严禁作弊,认为误举一人,便委屈一名有真才实学的人。咸丰三年(1853)与胞弟绍韩、绍昌一起举家迁居东台,后在东台建“丁氏南园”寓所(俗称“丁公馆”),并出资建造“丁公桥”。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浙江督学官署。其书斋名“浮玉山房”,其著作有《蜀游草》、《浮玉山房文钞、赋钞》等。娶邹氏,继娶蔡氏。三子:丁立瀛、丁立淦(嗣丁绍韩)、丁立钧。 丁绍韩(1823-?):丁兆熊次嗣子、丁兆勋五子,镇江丹徒人,字建侯(剑侯),太学生,议叙盐知事。咸丰三年(1853)随胞兄丁绍周举家迁居东台城,后得周小松指教,成为著名围棋手。娶钱氏,侧室蔡氏。一嗣子:丁立淦。三女:长适袁、次适道、三适邹。 丁绍昌(1841-1870):丁兆勋六子,镇江丹徒人,字砚农,号慕陶,邑庠生。咸丰三年(1853)随胞兄丁绍周举家迁居东台城,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娶吴氏。一子:丁立棠(立寅)。二女。 丁绍濂(1832—1903):丁兆祉子,镇江丹徒人(曾寓石港场),字莲溪,曾任运粮官员。娶张氏。合葬镇江东门外红山凹山里魏村。三子:丁立铨、丁立桢、丁立泰。 丁绍菼(1806-1856):丁兆畴长子,镇江丹徒人,字秋舟元,太学生,候选县丞。携母亲(吴氏)迁居泰州,殁葬泰州姜堰西乡。娶支氏。四子:丁立勋、丁立臣、丁立□(殇)、丁立□(殇)。三女。 丁绍镛(1835-1869):字友笙,丁兆畴四子,镇江丹徒人。迁兴化,妻亡故后又迁居东台,殁葬东台县。娶朱氏(1839-1857),殁葬兴化东城根。 丁荃(1827-?):丁兆和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葵卿,例贡生,候选盐知事,军功保升县丞加知州衔。娶袁氏。二子:丁立贤、丁立忠。一女。 丁绍伊(1830-?):丁兆和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兰卿,例贡生,浙江巡检署严州府淳安县典史,军功加五品衔。娶吴氏。一子:丁立德。 丁绍奎(1835-1902):丁兆和三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家住东台沈灶,字梦星,号书农,人称“丁三夫子”。邑增生,学者,吉墉(东台吉家林伯曾祖)岳父。娶周氏。二子:丁立荣、丁立科。一女:适吉墉。 丁绍诚(1836-?):原名丁兰芬,丁兆和四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例贡生。娶赵氏。二子:丁立权、丁立衡。一女。 丁绍荣(1840-?):丁兆和五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瑞敷,例贡生。娶李氏。一女。 丁绍篯(1853-?):丁兆和六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笙甫(彭年),号少农(寿朋),人称“丁六夫子”。学者,吉城(东台吉家林曾祖)学师。 二十七世 丁立中(1836-1914):丁绍彭子,镇江丹徒人(曾寓东台、后寓南京),字礼民,号秋塍(蔼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同治九年铨靖江教谕;光绪十二年(1886)选江都教谕兼书院山长,二十年擢江宁府学教授。好学不倦,知识广博,通《易》,工奕,尤精算学,经堂叔丁绍韩引荐随棋坛盟主周小松学棋,成为清末民初围棋国手,著有《滇游日记》、《怡云山馆诗文稿》8卷、《慕虔斋算学》4卷、《慕虔斋奕谱》2卷,光绪三十一年还主持九修《京江丁氏族谱》。娶卢氏,侧室周氏。一嗣子:丁传靖。 丁立榦(1837-1894):丁绍德长子,镇江丹徒人,字桐生,号质夫。同治七年进士、十年翰林、十三年编修,光绪五年充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光绪八年云南学政、十一年司业、十八年武会试副总裁、二十年詹事府詹事(正三品)等。任考官期间曾力除试场积弊。娶陈氏。四子:丁长庚(传庚)、丁双庆(传庆)、丁传靖(嗣丁立中)、丁传巽。一女。 丁立鋆(1848-?):丁绍德次子,镇江丹徒人,字鉴堂,国学生,浙江海盐卤尹(盐运司),光绪三十一年与丁立中一起九修《京江丁氏族谱》。娶蒋氏。一子:丁传泰。 丁立棠(1861-1918):原名丁立寅,丁绍昌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禾生(谦如),号讱斋(忍斋)。经商,在东台宁树街开设“元益布匹油麻店”;工诗词,精医学,光绪年间乡试附贡生;光绪二十五年东台青冰文会成员,光绪二十九年东台能群书会成员,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与吉城一起创办东台能群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被商界公推担任东台县商会总理;辛亥革命时与杨葆寅一起光复东台,被推选为东台县民政署军政支部司令兼财政长;著有《寄沤词集》、《醉乡侯诗钞》等作。丁立棠病逝后,由吉城撰文、曾熙书丹、杨祚职篆刻了《东台商会会长丹徒丁君颂德碑》,以志其德。娶章氏。三女:长适殷、次适□、三适□。 丁立瀛(1844-1907):丁绍周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丽生,号伯山。咸丰三年九岁时随父辈从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城。同治十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六科给事中(礼部掌印),再任顺天府府丞(正四品)。光绪二十二年奉旨在镇江开设商务局;光绪二十四年在京参与戊戌变法;光绪二十五年清廷以“足疾”开缺其回东台,寓居东台“丁氏东园”;光绪二十八年起任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原江阴南菁书院)总教习;光绪三十三年病逝于东台寓所。娶吴氏,继娶戴氏。二子:丁传笏、丁传恕。三女。 丁立淦(1845-?):丁绍韩嗣子、丁绍周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鉴泉,廪贡生,候选训导。学者,画家,寓居东台“丁氏南园”,其画室号“磨兜鞯室”。娶张氏。一子:丁传经。二女:丁佩兰(适王宓文)、丁佩玉。 丁立钧(1854-1902):丁绍周三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叔衡,号恒斋(雪樵)。清咸丰四年出生于东台;光绪六年(1880)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五年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十七年典试湖南,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光绪二十一年在北京参加“京师强学会”,当选为总董;光绪二十二年以京察一等出任山东沂州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因中风辞官养病;光绪二十五年受聘任江阴南菁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七年南菁书院改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继任学堂总教习;光绪二十八年病逝于东台“丁氏南园”寓所。丁立钧系著名学者、书画家、教育家,晚年因右手患疾,改用左手写字作画,著有《历代大礼辨误》、《昭代尺牍小传续集》、《清画录》、《东藩事略》、《历朝纪事本末》、《南菁书院文集》等作。聘邵氏(殇),续聘徐氏。 丁立铨(1853-1940):丁绍濂长子,镇江丹徒人(曾寓石港场),字佩衡。曾在镇江“完节堂”管事,也曾经营一商号。娶胡氏(1855-1928)。合葬镇江城南门外凤凰山枝。一子:丁传宗。一女:适姜。 丁立桢(1856-?):丁绍濂次子,镇江丹徒人(曾寓石港场),字维周。娶吴氏(1861-?)二子:丁传珍、丁传芳。 丁立泰(1861-?):丁绍濂三子,镇江丹徒人(曾寓石港场),字子清。娶尤氏(1862-?)。二子:丁传钰、丁传法。 丁立贤(1849-?):丁荃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幼蔡,邑庠生。娶曹氏。子:丁传璋。 丁立忠(1852-?):丁荃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公辅。娶袁氏。 丁立德(1860-?):丁绍伊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进之。 丁立莹(1862-?):丁绍奎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良玉 丁立科(1869-?):丁绍奎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登甫。 丁吉氏(?-1906):丁绍奎女,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嫁吉墉。 丁立权(1860-?):丁绍诚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 丁立衡(1869-?):丁绍诚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 二十八世 丁传庚(1860-?):原名丁长庚,丁立榦长子,镇江丹徒人,字生伯。娶朱氏。一子:丁家驹。 丁传庆(1868-?):原名丁双庆,丁立榦次子,镇江丹徒人,字子余。 丁传靖(1870-1930):丁立中嗣子、丁立榦三子,镇江丹徒人,字秀甫,号闇公。著名学者、诗文家、戏曲家、藏书家,清宣统二年礼学馆纂修,民国初北京冯国璋总统府秘书,后迁居天津。著有《霜天碧》、《沧桑艳》、《七昙果》等戏曲传奇及《闇公文存》、《闇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清大学士年表》、《督抚年表》、《历代帝王世系宗亲谱》、《清代名人齿录》、《东林别传》、《两朝人瑞录》、《江乡渔话》、《都下名人故宅考》、《甲乙之际宫闱录》、《红楼梦本事诗》(以“鹤睫”笔名发表)、《明事杂咏》等作。三子:丁沂、丁淇、丁瑗。五女:丁寅姑、丁巧姑、丁环姑、丁谢文、丁文华。 丁传巽:丁立榦四子,镇江丹徒人,字小桐。二子:丁家桦、丁家骝。 丁传泰:丁立鋆子,镇江丹徒人,字六阶。一子:丁家襄。 丁传笏:丁立瀛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芷梁(子良)、芷云。一子:丁绳武。一女:丁毓英(适耿)。 丁传恕:丁立瀛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心如。光绪二十九年东台“能群书会”成员。二子:丁宗武、丁宗欧。 丁传经:丁立淦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从小居住在东台,晚年寓上海。一女:丁□□。 丁佩兰:后名丁俨,丁立淦长女,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从小居住在东台,嫁泰州王宓文后侨迁印度尼西亚爪哇。一子:王赓武。 丁佩玉:丁立淦次女,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从小居住在东台,晚年寓上海。 丁传宗(1894-?):丁立铨子,镇江丹徒人,字竹君。娶吴氏(1896-1914),继娶柏氏(1899-?),继娶江氏(1909-)。二子:丁家瑞、丁家泳(皆江氏出)。三女:丁家慧、丁家琴、丁家碧(皆江氏出)。 丁传珍:丁立桢长子。 丁传芳:丁立桢次子。二子:丁家安、丁家顺。 丁传钰:丁立泰长子。 丁传法:丁立泰次子。三子:丁家琪、丁家玑、丁家琒。 丁传科:镇江丹徒人。子:丁家丞。 二十九世 丁沂:丁传靖长子,镇江丹徒人,字莲峰。一子:丁永森。 丁淇(1895-1975):丁传靖次子,镇江丹徒人,字柏岩。1920年南京法政大学毕业,1921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合格,分配交通部任主事,后任胶济、正太铁路管理局科长、处长等职。建国后在上海市博物馆、图书馆工作。书画评论家、收藏家,研究历史及镇江书画,提出“京江画派”理论,著有《中国女画家小传》、《京江画人征略》等,手稿藏绍宗藏书楼。一子:丁永龄。二女:丁永棣、丁永仪。 丁瑗(1898-1967):丁传靖三子,镇江丹徒人,字蘧卿,号渠清、蘧庐,晚号所堂。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藏书家。1917年随父去北京,1920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获最优等第一名,分发国务院候补主事,后被天津中南银行聘为文书主任。1935年起任中南银行上海总行文书主任,1941年改任总行秘书,1953年退休后寓居上海。自1933年至1966年,多次向镇江博物馆、图书馆、文管会和上海佛教协会捐赠古书数万册及大量碑帖、字画,其中:1933年向省立镇江图书馆捐献古籍4441册,1953年向镇江市文物管理委会捐献古籍11522册,1960年向镇江市博物馆捐献名家书画133件。另,1952年将父亲丁传靖的40多箱图书捐给镇江绍宗国学藏书楼;后又将丁传靖在天津的藏书及书画扇面等,用103个书箱装运,捐给绍宗国学藏书楼。1952年受聘为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著有《所堂字问》书稿一百万字,由其门人、侄女婿胡邦彦整理付印;另著有《牙牌梦想荆州图谱》2卷,于文革中被抄毁;还有50多册不间断的《日记》(含诗文稿),亦皆荡然无存。2001年9月,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纪念丁瑗,特在南山公园为其泐石立碑。妻:刘冠君(1900-1931)。三子:丁永选、丁永道、丁永迈。 丁寅姑:丁传靖长女。 丁巧姑:丁传靖次女。 丁环姑:丁传靖三女。 丁谢文:丁传靖四女。 丁文华:丁传靖五女。 丁家驹:丁传庚子,镇江丹徒人,字遂安。 丁家桦:丁传巽长子,镇江丹徒人,字云高。 丁家骝:丁传巽次子,镇江丹徒人,字枣园。 丁家襄:丁传泰子,镇江丹徒人,字藕荪。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享年八十岁。三子:丁永祯、丁永康、丁永隆。三女:丁永祥(适胡邦彦)、丁永和、丁永鸾。 丁家丞:丁传科子,镇江丹徒人。子:丁永安(丁石孙)。 丁绳武:丁传笏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贻仲(诒仲),后去北京。一子:丁爵曾。二女:丁琪曾、丁叔昭。 丁毓英(?-1986):丁传笏女,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字小曼,适耿。师从湖南翰林曾熙(丁立钧门生、晚清大书画家),成为民国时东台著名女书法家,擅魏碑、石鼓文、行楷。 丁宗武:丁传恕长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一子:丁裕隆。二女:丁淑莲、丁宝莲。 丁宗欧:丁传恕次子,寓东台(祖籍镇江丹徒)。 丁家瑞(1938-):丁传宗长子,镇江丹徒人。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已退休,现居北京。二女:丁晨东、丁晨阳。 丁家泳(1940-):丁传宗次子。一子:丁凯。 丁家慧(1939-):丁传宗长女。 丁家琴(1942-):丁传宗次女。 丁家碧(1948-):丁传宗三女。 丁家安:丁传芳长子。后代在苏北。 丁家顺(1923-):丁传芳次子。娶朱氏(1923-)。子:丁永年。 丁家琪:丁传法长子。在镇江。 丁家玑:丁传法次子。解放前去台湾。 丁家琒:丁传法三子。解放前去台湾。 三十世 丁永森:丁沂子,字鹿泉。上海海关学校、上海师范学院英文教师。 丁永龄(1917-):亦名丁永麟,丁淇子。抗战期间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后在金城银行工作,解放后在上海牙膏厂会计。妻:王曼文(王赓武堂姑母)。 丁永棣:丁淇长女。 丁永仪:丁淇次女。 丁永选(1925-):丁瑗长子,镇江丹徒人,高工。1946年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毕业,1948年上海纺织技术研究班研究生,1949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1951年任中央军委技术部设备组组长,1952年以后在新疆长期担任工业基本建设规划设计工作。1983年调镇江市纺织工业研究所,1985年到镇江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便在镇江退休。1980年曾获市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曾在国内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0篇,译有《美国股票市场》一书,撰有《爱国主义教育家丁立钧》等文。 丁永道(1927-):丁瑗次子,编审。1942年进上海美专,后转苏州美专沪校,均为西画系。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1年该院绘画系毕业,读研究生一年,留校工作。1953年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筹办《美术》月刊,任编辑。1965年任《美术》编辑部负责人,1973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1978年调回中国美协,任《美术》副主编;后任林业部林业美术顾问。善画连环画和年画,也撰写相关采访报导和评论文章。已退休,现居北京。 丁永迈:丁瑗三子。 丁永桢(1917-2010):丁家襄长子。省立扬州中学毕业,入中国银行工作,抗战时随行内迁。地下党员,南京解放时为南京银行系统接管人之一。后担任各种财会职务。子:丁大可。 丁永康:即丁伯钦,丁家襄次子。生于1920年,省立扬州中学毕业,抗战时从沦陷区逃难到后方,胜利后到上海考入交通大学,加入地下党,领导学生运动,被通缉后逃亡泰国,在泰国入狱,改名丁伯钦。出狱后回云南边境打游击,解放后任一平浪盐厂厂长,后任云南省设计院党组书记,为边疆设计建造了若干小糖厂,解决了云南的“甜”“咸”问题。 丁永隆(?-1986):丁家襄三子。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 丁永祥(1918-2002):丁家襄长女。抗战时在贵阳参加青年军,解放后在上海市建建工局技校工作。嫁胡邦彦。二子:长子胡果文,生于1948年,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教授;次子胡果威,生于1949年,吉林大学外语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法学博士,美国Lotus Pacific公司总裁,香港上市公司法律顾问。 丁永和:丁家襄次女。 丁永鸾:丁家襄三女。现居云南昆明。 丁爵曾(1922-):丁绳武子,出生于北京。1945年浙江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有关课程的教学,1962年起在安徽高校教授《机械原理》,编著和翻译了《动力机械常识》、《齿轮》、《螺纹》、《机械工程词典》等书,参加编写的《机械工程手册》获1982年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现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理事长。 丁裕隆:丁宗武子。 丁淑莲:丁宗武长女。 丁宝莲:丁宗武次女。 丁石孙(1927-):原名丁永安,丁家丞子。数学家、教育学家,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在代数、数论、应用代数、代数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美国那不拉斯加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历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外交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周培源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民盟第六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七届至第九届中央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丁永庥(1939-):镇江丹徒人,高工。1962年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分配上海煤矿机械设计研究院,从事煤矿机械设计研究工作。系中国煤炭学会会员,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薄煤层大功率刨煤机”的负责人。 丁晨东(1970-):丁家瑞长女。 丁晨阳(1973-):丁家瑞次女。 丁永年(1948-):丁家顺子。在苏北。 丁凯:丁家泳子。 三十一世 丁大可(1944-):丁永桢子。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毕业,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副研究馆员。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情报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基础理论组副组长,国内贸易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委员会常务理事。现已退休,居南京。
上一篇 : 河南邓州大丁村
下一篇 : 安徽丁氏起源
评论
全部评论

0.2205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