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七拱镇石角塘邱氏宗族文化
七拱镇石角塘邱氏宗族文化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202  评论:
七拱镇石角塘邱氏宗族文化 黄远奇 苏桂 一、引言   2006年12月9日,受邱氏族人邀请,我们陪同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宗树人(David A.Palmer)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谭伟伦博士、韶关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汉祥教授一行,对石角塘进行民俗文化考察。教授们考察了邱氏宗祠、镬耳围屋、四方围城、客家围屋、小洋楼,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兼融广府与客家、西洋与传统的古代建筑表示赞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邱氏光启堂举办六十年一届的“围龙醮”,遂改变计划,全程采访醮会。于是,法国、香港、内地三教授在石角塘村进行了二夜一日的民俗考察活动。教授们了解到邱氏宗族自晚清以来涌现了举人、同盟会员、孙中山七卫士、将军、作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杰出人物,认为深藏偏僻山村、定居仅二百多年的邱氏家族,蕴含农耕、科举教育、军事、名人、古代建筑、侨乡、客家、民俗、风水等方面的文化积淀,为岭南乡村所罕见,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石角塘邱氏文化遗存,不仅是其宗族骄傲,也是阳山的宝贵文化遗产,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现在,石角邱氏镬耳式客家围屋(即孙中山七卫士故居)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并已向省政府有关部门申报了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二、石角塘概况   (一)自然地理   阳山县七拱镇石角村委会,位于县城之南27公里的沙河水口平垌。这里是粤西北的粤桂湘边远山区,为南岭山脉萌渚岭南麓,沙河水先后汇入七拱河、连江、北江而入南海,故又属珠江流域。南经七拱圩,下清远通广州;西过太平圩,接怀集达广西;东出连江,往韶关接湘赣;北上黎埠或县城,至连州出湖南。 石角村中马鞍山的山顶上耸立三根巨石,酷似石头生了角,得名“石角”。山下的岩洞长年流出泉水,在岩口形成一个大水塘,故名“石角塘”。 (二)历史概况 石角塘所在的七拱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深厚。远古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村南有三山寨洞穴遗址。七拱镇是我省罕有的唐宋古镇之一,唐为铜台镇,宋改通儒乡,清设七拱巡检司,民国改七拱乡。唐代“安史之乱”起,铜台人何昌期、李玉珪应征勤王,累立战功,官至千牛卫上将军、右卫将军,封尚书(相当于部长)。我县古代有三进士宋代雷庠、明代周凤仪、清代郑士超,均七拱人。近来,国内外专家对我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考察之后发现,七拱河流域历来是我县居民迁入、迁出的主要集散地,称之粤西北的“珠玑巷”。明朝初年,福建叶元青率十旗十姓奉命“平瑶”进驻连州千户所第三百户所,即今七拱三所村。后实行“寓兵于民”的屯田制度,遂成土著。石角塘,即在为三所村。 现在,石角村委会占地35平方公里,有水田面积3246亩,有40个村民小组,1200户,5400余人。居住着邱、莫、张、陈等十多个姓氏。 三、邱氏源流  (一)邱氏源流   清朝雍正三年(1725),朝廷为避文圣人孔子(名丘)之讳,令丘姓将“丘”加上邑旁而写作“邱”,故而后世“丘”与“邱”是同字,实为一姓。民国初年,爱国诗人丘逢甲倡议丘姓复“邱”为“丘”,得到闽粤族人响应。但是,不少邱姓人仍沿用邱字。现在,邱姓随处可见,丘姓反而不多。2007年全国姓氏排名,邱姓居73位,丘姓居207位。   清嘉庆十八年(1813),邱自新撰《邱氏世谱叙》记载:邱氏,炎帝神农氏之裔也......武王伐纣,四海永清,因封尚(姜太公,姜尚)于齐(国)营丘,子孙居此,遂以地为氏焉。厥后,昌盛于豫州,故郡为河南。又后孙枝蕃衍,迁居于闽之汀州上杭,及我祖九十七郎公始迁粤东惠州长宁遥田(遥田,原属英德县东乡。明隆庆三年(1569)析河源地,割英德、翁源两县之东南隅,设长宁县。直至清末仍属惠州府。今为韶关市新丰县)山下,为长宁开基始祖。清嘉庆廿二年(1817),邱自新又撰《邱氏族谱序》记载:先祖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迁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遥田约山下乡,始祖以上尚有九世在上杭。又说先世曾经徙居嘉应州西门,至始祖乃迁居长宁......已不可考。因此,石角塘邱氏的确切源流,从“惠州长宁山下开基祖九十七郎”记起。 遥田始祖九十七郎唯贤公,为第七十九世,妣张氏,生二子:长为千一郎,次为千四郎。八十世之后的辈字诗曰:“千万锦金悦,廷文明允曰。汝子学时习,士可成一道。立功积德大,百世久远昌。发祥光荣宗,其才连三元。” (二)迁徙阳山县 清朝“康熙盛世”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出现“湖广填四川”的移居浪潮。其中,粤东、粤北客家人也有远迁四川,同时又有部分人迁入阳山县一带。准确地说,客家人迁阳山在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达到高峰。清嘉庆廿五年(1820),陆向荣任阳山知县,当时“阳邑地广人稀,土著小民怠于耕凿。凡山场可以用工开垦者,悉听惠(惠州)、嘉(嘉应州,今梅州)等处客民耕管,获利自甘,穷苦而莫与争。” 《邱氏族谱》记载:太祖邱汝相长年以木匠手艺出外营生,见到家乡贫困,难以度日,产生了迁徙他乡的想法。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月,邱汝相先到清远县贵湖的本族光振堂兄弟汝△家投宿。促膝长谈之后,次日堂兄派一人领着来到阳山县七拱三所村。经过介绍,在冯家做木工。冯家见邱汝相手艺高超,温良恭谨,谦善和人,相处不久,已成知己朋友。见七拱地广人稀,风俗朴厚,邱汝相就将自己想定居三所村的想法告诉了冯家主人。冯家主人听了之后,大方地说:“附近土地多着呢,如你看好了地方,可以送块地给你起屋。” (三)邱氏的传说——马草宝地邱家祠,斧浮水上迁阳山 邱汝相是如何得到起屋定居的土地的呢? 族谱上记载这样一个传说。邱汝相初到三所村,给冯、叶等姓人家做木工谋生。虽然冯家应承送地,可是邱汝相忙于木工活计,没空去寻找可以起屋的好地方。冯家有个养马的牧童,每天都要割草喂马。邱汝相见他经常玩到傍晚还没去割马草,就问他是不是忘记割草喂马了?牧童说,不用急,我有个生长马草宝地,今天割了明天就长出来,一下子就能割够喂马的草了。邱汝相听后十分惊奇,仔细一想,这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啊!灵机一动,送一把花生给牧童,催促他快去割草。次日清早,邱汝相沿着路上的花生壳一直追寻下去,结果,在村西不远处见到一片芒蔸大坝。驻足四望,低头观察,这里土肥地厚,水草丰足,山环水抱,有藏龙卧虎之势,好一个风水宝地!当晚,邱汝相与冯家主人说,想在石角塘长满芒草的地方建屋安家。冯家不食言,将此地无偿送给邱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邱氏宗祠光启堂的所在地。 邱汝相得到起屋落脚的土地之后,连忙赶回长宁老家,动员全家迁来阳山县。“人离乡贱,物离村贵”。邱汝相之妻江氏思恋故土,不愿迁徙他乡。邱汝相连连催促动身,还是遭到拒绝。江氏气恼地说:“除非你将斧头抛去池塘,不会沉下水中,我才跟你去阳山。”邱汝相一听,大失所望,气头上来,见身旁正有一把斧头,随手捡起来,反手甩出大门外,往门口塘抛去。说来也巧,斧头刃口正好砍中池塘上浮起来的一段木头上,斧头没有沉下水里!邱汝相急忙拉着江氏出来看,江氏惊叹:“唉!既然天意如此,我跟你去阳山了。” 当时,邱汝相领着妻子及四个儿子,爬山涉水,走了几百里路,才来到阳山县三所村。当时,邱汝相五十岁,江氏四十岁,长子、次子均已成年,三子十一岁,四子年龄更小。当时,一起来阳山的还有千一郎裔孙邱汝钦。 (四)光振堂与光启堂   邱汝钦,为石角塘邱氏光振堂的开基祖。邱汝钦(1742-1815),迁居石角塘。初时,给人放牧打工为生。忠厚诚实,勤俭持家,在蓝灰屋创建光振堂。传有六子,其中二子子超(1776-?),号云麟,贡生,省官赠给匾额,毁于“文革”。子超有三子,二子学傃(1804-?),太学生。学傃有二子,长子时海(1834-?),系国子监的太学生。时海有五子,长子习教,庠生。四代功名相继,一门诗书世家。   邱汝相,为石角塘邱氏光启堂的开基祖。邱汝相(1721-1805),迁居石角塘湾龙围。八岁丧父,弃书做工,助母养家。终生以木匠为业。中年时,迁阳山。治家严谨,耕读并重。力行善事,赈恤饥民,修砌桥路,无不乐为。乡村是非,晓之知改。晚年引老家贫困叔侄来阳山,分屋授田,使之成家立业。民国县志有传,多有赞誉。 (五)阳山邱氏,石角为最   1995年全县人口统计反映,阳山丘与邱姓有6975人,居第20位。2000年,丘(邱)姓自行统计全县人口有11000多人,其中七拱有7300多人。今天,石角塘邱氏后裔有3000多人。可见,丘(邱)姓在阳山是主要姓氏之一。在民国县志中,石角塘邱姓入传者有14人,出现了82人次,为诸姓之最。晚清民国,出了举人、将军,及孙中山七卫士;解放后,有教授以上高级人才近十人。石角塘邱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晚清延至今时仍是粤北名门望族。 四、农耕文化   《邱氏族谱》记载:太祖邱汝相全家迁来三所之后,先在石角塘搭起茅房(今二房祖屋右侧),暂得栖身生活。不久,给所居之处取了吉祥的地名——湾龙围。   据今已九十岁的老人邱可瑞说:“太公(邱汝相)初来时,没田没地,带着全家人到二十多里外的鹿牯洞、筋竹坪去开垦荒山。那一带山野荒无人烟,大片大片的山场无人耕种,任由开山修田造地,不用纳粮征税。田地里的肥料多从家里担过去,太祖半路见有猪屎、牛屎都会捡起来,用草木灰包裹保存,爱之如宝。然后,担到地里做肥料。精耕细作,种好庄稼,提高收成。一家人起早贪黑,勤耕苦种,积累粮食,饲养生畜,增加收入。这样,最先修建了第一座围屋,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后来,儿子们长大了,娶当地人的女子为妻,得到外家的支持。据说,二房婆太是三所叶姓之女,叶家将马鞍山及山下石角塘打发(赠送)给其女作嫁妆。   “有一次,连续早出晚归地耕作,太婆江氏夫人睏得在冲凉房都睡着了。到了吃晚饭时候,才被太公发现。又一次,江氏夫人一早煮了早饭让儿子们吃饱之后,在离家不远的田地干农活,然后,自己以残羹剩粥作早餐。儿子们见家里炊烟再起,以为母亲单独在家做美食。归家一看,只见母亲正在吃着残羹剩粥,全都感动得泪如雨下。”   “经过辛勤耕耘,生活渐渐富足之后,陆续买田买地,置下一些田产。太公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人,要是谁家没饭吃的,就会借给他。凡是修桥造路的事情,他知道了都会捐钱。他一生做了不少好事,是老一辈人口中经常说的。太公既重视耕种,也重视读书,不少子孙考取了功名。”   “太公落籍石角塘之后,苦心经营,慢慢地置下大批山场田地。在太平乌石洞、新圩岩口、七拱西路等地处,都买有土地,除了自家耕种之外,还出租给他人,收取地租。其中,光启堂公尝约有三四十万斤租,四房约有二十万,三房少一点,也有十多万。最兴盛的时候,光启堂拥有几千亩山场土地。解放初,进行土地改革,石角塘划了33户地主,5户富农。”   以农为本,这是石角塘邱氏宗族的传统,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的根本。至今,居住在石角塘的邱氏族人除了年轻的多外出务工之外,大部分人依然延续传统农耕的生活。 五、科举教育文化   石角塘邱氏宗族,秉承崇尚耕读传家的客家传统,历来办学重文,子孙好读诗书,世代人才辈出,是阳山县晚清至今的科举教育世家。   (一)晚清时期   首先,石角塘邱氏不惜资金,连建私塾,参与创建广州邱氏宗祠(兼书院);同时捐资修建通儒社学,县学文昌殿、文庙等,培养家族与乡邦人才。(1)《邱氏族谱》记载:邱汝相创建二所私塾。光启堂开基祖邱汝相,迁来石角塘落籍后,常教诲子孙“资生不如耕,习业莫如读”。不惜巨资,先后创建二所私塾:一所在九祠;一所在大书房,原址在石角小学前面,后被洪水冲毁,改建马鞍山下,即后来的光启学校校址。高薪聘请有名老师,命子孙攻读儒家典籍。方圆几十里,向来没有读书人,当听到初来落户的邱家传出琅琅读书声,众人无不惊异。清嘉庆四年(1799),邱汝相捐例贡生,了却当年读书功名之梦想。(2)邱自新修建县学文昌殿。民国《阳山县志》卷六?学校:文昌殿,在儒学头门内,左中奉帝君,上为魁星五位,前为同咏堂、天池,右为大门。清嘉庆廿三年(1818),拔贡生邱自新等倡建。(3)邱子和(字致祥)倡建通儒社学。县志记载:通儒社学,在七拱圩之南,嘉庆十八年(1813)新建。嘉庆廿年(1815)简景观撰《通儒社学记》“国学邱君致祥、禀膳李君显文,三人实董其成,而乡中人士咸乐助不辞,其襄阙美......”(4)邱学奎修县学文庙、文昌宫。县志记载:邱学奎,倡修文庙,建文昌宫,亲赴各乡挨户劝捐,途中翻船落水,差点毙命。遇救后,更加尽力,人人乐为捐助。(5)邱习传重修通儒社学。县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邱习传与梁凤铎、彭衍派等重修通儒社学。(6)《邱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石角塘邱氏宗族县内宗亲参与创建广州邱氏宗祠。广州邱氏宗祠,三间三进,两天井,面积有663平方米。地址在今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三号,系阳山、乳源、平远、博罗、河源、大埔、镇平、从化、花县等十二县邱氏族人共同创建,兼作邱氏书院,为参与建设的邱氏子弟温书攻读,及乡科两试的学堂和寄宿之地。阳山邱氏参与出资修建,分得一间房屋,方便本族子弟赴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光绪十七年(1891),维新人物康有为在此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推行维新变法主张,学生有梁启超等20多人。1981年,万木草堂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在广州的族人邱淞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接收回来。邱淞,阳山七拱人,省政府秘书处职员,兼省立黄埔中学文书,邱氏书室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邱自新撰《邱氏族谱序?汝相公传》“不肖(谦称)稍长,即命负笈远遊,在省垣者且将十年,惟不肖下愚,不能取科第,以公心耳。”据此推测,邱自新极可能在广州邱氏书院读了十年书。   其次,石角塘邱氏宗族富而思进,设立族内公尝,资助子弟读书,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提高家族声望与地位。开基祖邱汝相已经创设公尝,鼓励子孙读书,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以求个人建功立业,又为本族光宗耀祖。凡有子弟入学(延至民国时期光启学校)读书者,均免费就读;若外出求学者,公尝每年每人资助六担谷。在公尝助学制度的激励之下,邱氏子弟文化素质远高于县内其他姓氏宗族。落籍阳山几十年后,石角塘邱氏宗族由白手起家,一跃而成为县中名门望族,堪为一个奇迹。道光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考入县学的学生,“获售者半系惠、嘉客寄籍子弟”。这是对石角塘邱氏宗族等客家子弟勤劳好学,表示认可和赞许。   第三,资助乡邻学子读书应考,取得士林高度赞誉。邻乡郑士超,从台湾回归大陆阳山落籍,家境贫寒,而读书却出类拔萃,乾隆四十七年(1783),考中全省第十五名举人。邱汝相得知他无钱上京参加考试之后,慷慨解囊,帮助他实现了人生理想。邱自新撰《邱氏族谱?汝相公传》云“邻乡有郑御史(士超)者,当未第时,无资赴礼闱,公为厚赠之”。邱汝相八十岁大寿,“京中郑工部(士超时在工部任职),南海谢孝廉(孝廉,举人别称),皆远寄仪物,锦屏寿联,为公祝寿,四乡名望毕集,捧斝称觞”。   晚清一百多年间,石角塘邱氏(含光振堂、光启堂)出了举人1人、贡生5人、增贡1人、副贡1人、增生1人、外翰生1人、监生8人(含太学生6人、监生2人、国学生3人)、庠生17人(含武庠生5人),合计40人。人才之盛,居县之首。
评论
全部评论

0.711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