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文化-徐健国的艺术史
文化-徐健国的艺术史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42  评论:
他探求艺术内部的规律,遵循内心所追求的方向,将线条、色块、变形、抽象等元素纳入笔下,形成多元一体的艺术样式。他的作品与其人一样,不急不缓,兼具灵气与厚度。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美籍华裔艺术家徐健国个人展览如期举行。展览由美国驻华大使馆主办,展出艺术家从艺50年来的60多幅作品,包括中国画与西洋画,最早作品作于上世纪60年代。   从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入口进去,艺术家的作品以时间为轴,向两侧延展,左侧是清一色中国画,右侧是油画。最后,中国画与油画展示结束,中西两种画法归源到同一幅作品《大同图》。这是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的主题作品,以架上绘画、装置与多媒体这三种方式呈现。这组作品的主题是2500年之后,代表东方智慧的老子与西方文明发韧者柏拉图,在此相遇……   如此高规格与高水准的个展,在艺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艺术与财富》记者在展览结束后,采访了徐健国先生。   他从海上来   看他的作品,一条线索清晰可见:从东方走向西方,又从西方走向东方,最后已然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界限。   徐健国50年从未间断对艺术的探索,如果对一种艺术流派产生兴趣,必定亲历考察与研究。看他的作品,追求的是艺术内部的裂变与革新,有个人对现存艺术秩序的挑战,更有中西画派之间的碰撞、融合。   北京建国门外一间咖啡厅,记者早到了一刻钟,离约定时间还差两分钟,记者接个电话。回来时,徐先生已坐在位子上,他双手自然交握,搭在桌边。那神情中正、端凝,像是颜真卿笔下的一个字!多年的海外生活反而使他看起来更中国。   我对严格守时的人总是更多一份敬重。没有早5分钟,也没有晚5分钟,在我们约定的下午3点准时出现。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发现,徐先生这种严谨守时的作风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   50年前,上海画家叶之浩收10岁的徐健国为徒。第一堂课约在正午12点,那天徐健国提早5分钟到。敲叶老师的窗户,无人答应,只好坐在院子里等待。   “你早到5分钟,就从我的生命当中拿掉5分钟;你晚到5分钟,还是从我的生命中拿掉5分钟——以后要准时。”这就是师傅不开门的原因。   徐健国投身艺术是从私塾开始的,师傅开稿子,徒弟临摹,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一点一线到山山水水。直到有一天,叶之浩对他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教给你了,我们做朋友吧。   多年后,徐健国出国,看到一些老派绅士,他就想起师傅当年的样子。   “文革”开始后,徐健国曾去崇明长征农场插队5年,197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后,在上海歌剧院担任了8年布景师。1984年获得奖学金,赴美求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画家。   从根本上说,徐健国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是从中国文化开始的。   他自小浸淫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后来入读上海戏剧学院,接受的是西方的美术教育。真正独立创作后,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启发了他对中国水墨画“抽象化”的探索。   当抽象绘画在中国还被禁止的时候,徐健国冲破艺术常规,成为国内第一位创作抽象艺术的艺术家。这段时间,艺术家以西方的艺术手法,为中国传统水墨与宣纸为材料,创作出一批大幅抽象作品。   他是那最初的代表作,正是在来自西方的艺术审美关照下,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发展中国传统水墨时,明显感到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营养不够了,就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国是为了更加理解中国。   在美国发现中国   中西融合不是空头理论,它是一个个个案的集合,是具体到材料与手法的实践。   初到美国,徐健国在艺术语言风格的摸索中,经历了想象不到的冲撞与对抗。不单单是文化上,就连生活都不能理解。美国人怎么能够吃生菜,煮都不煮一下,不是牛马吗?而现在,他最喜欢吃生的芽菜,能直接用手,就不用筷子,把思维切换到美国文化,这是很自然的。   同时,纽约所特有的都市活力,给予徐健国体认母文化的机会。艺术家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城市风景。到美国不久,艺术家即找到手法:在上了丙烯和油画颜料的画布上,覆上宣纸水墨,成了艺术家的标志手法。   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后,徐健国开始反思东西方艺术传统之间的不同。   西方讲究的是实证,他们的艺术标志是图示。中国考究的还是气韵,线条与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他说:“中国文人注重挖掘人的精神,寻找内心的慧根,艺术追求宁静、优雅、超脱;而西方艺术的传统是对自然的诠释或证明,是重现”。徐健国开始从中西文化的源头,从精神和哲学的层面,论证实践中西文化的不同。   身处两种文化的交叉口,他做了很多分分合合的研究,有时纯中国,有时纯西方,有时分不清是中是西。有关艺术的理论实践,也在中西的相互论证中不断深入,他对艺术语言的驾驭力也像长了翅膀,向着他所想象的高度飞升。   徐健国的艺术样式逐渐多元,线条、色块、变形、抽象,汲取一切可用元素,糅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探求艺术内部的规律,遵循内心所追求的方向,将这些统一纳入自己的笔下。他的作品与他的人一样,也是不急不缓,兼具灵气与厚度。   1984年来到美国纽约,1985年他就成为最早的华裔签约画家之一,并于1987年获取了巴德大学的硕士学院的美术硕士(MFA)学位,同时以著名画家的身份入籍美国。此后,他的画作陆续摆放于纽约市中心剧场和纽约私人收藏馆。同期,崭露头角的还有后来暴得大名的陈逸飞,而那时他家附近的邻居李安还赋闲在家,抱着小孩,买菜做饭。   如今,他们都成为美国文化圈中的华人典范,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中?西?两个标杆   在纽约这个世界艺术的桥头堡,全世界的顶尖艺术家聚集于此,艺术经纪人的眼光可以用“毒辣”来形容。能够实现抱负且坚持阵地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对艺术纯粹的追求,没有自我独具的风格,是生存不下去的。   徐健国带有浓郁东方气质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获得市场的青睐,而他深知自己终究还是向东方回归。这种回归首先是一种审美态度和文化立场,其次在于,这样的作品是否有意义、足够个人化。   1994年,他开始构思用水墨在丝绢上描绘现代上海,要让“让中国山水画往前跨一步”。此后,他推掉很多展览,往返中美17次,历时14年,完成了被评论界誉为城市山水的《申城新瑞图卷》。   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幅作品在主题馆国宾厅作为唯一的画作展出,美籍华裔艺术家徐健国从此声名鹊起,被评论家和媒体拿来比作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申城新瑞图卷》与《清明上河图》的尺幅相近,画法也是追寻北宋的画法,是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致敬!   今天的城市已与北宋《清明上河图》隔了900多年,在呈现城市民俗与景观上有什么不同呢?今天的上海新旧交替,华洋杂处,如何布局取舍?玻璃、金属等建筑材质该如何用传统技法表现?   他还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到出口。中国艺术从魏晋书法,到宋元山水,笔笔皆因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为最高审美理想。中国艺术不见物只见气息,本来无物,有的只是物的气息。所以,古人画山画石都不拘泥于一山一石,但是山与石的气息全有了。   城市不也一样吗?画出这个城市的气息,就画出了这个城市,此中又何必在乎一砖一楼呢?就这样,一个上海城在徐健国的《申城新瑞图卷》里诞生了。而且,在传统笔墨之上,他加入色彩一展现代城市的摩登。他笔下的上海一气贯笔,内气周流,既有古意,又有丽气,真正实现了以城市山水抒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   徐健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品就是《大同图》。《大同图》不单是一幅图画,是用多重造型艺术手段建构的一组主题作品,包括绘画、装置与影像。著名史学家毛佩琪对《大同图》有精到的解读,他认为:《大同图》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兼的,我们在欣赏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读到比一般艺术品更多的理性思考。   《大同图》是徐健国多年艺术求索而集大成的作品,在吸收中西表现手法的精髓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化立场与审美态度。   《大同图》采用了古典式的饱满对称的构图。作品两侧,从下至上,艺术家布置了一系列东西方相对应的象征物象:图书、仪器,古松、橄榄树,童子、天使,仙女、女神,其不同的东西方的特性十分明显。   左面坐着老子,一身上古时代的衣饰,那刚健沉着的衣纹,显然是中国传统笔墨的线条。而右侧的柏拉图,服饰与形体的表现,则更多地使用了光与面。然而,艺术家在作品的左右两侧,并没有使用纯粹的东方或西方语言。他将两种表现手法的特征先淡化后融汇,使用一种中西趋同、中西合一的技法。   虽然,老子脚下是东方的开阔大地,而柏拉图则一只脚踏在半岛,另一只脚踏入爱琴海之中。中西方的文明起源是那么不同,但是在对生命的认识与呈现上,却不应该是对抗的。正如毛佩琪所言,“尽管左面的松树、山石,一看就带着中国风,右面的风景、器物一看就是西方式样;左边的仙女显然带着顾恺之《洛神图》的影子,右面的女神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的形象,我们却并不感到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有什么突兀,有什么不协调”。   两种文化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徐健国由中入西,又由西回中,不得不说,他的回归是大气的。   2013杭州跨年展   本刊特约记者 张秀娟   从徐冰、谷文达、丁乙、张恩利这些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到薛峰、邵文欢这样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本土当代艺术新生力量;从韦一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研究学部主任)这样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到纯粹的西方艺术家,2013年11月2日,6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以“开放的册页”为主题,出现在“杭州跨年展•醒墨”展上。   策展人之一朱春杭介绍,从册页这个诞生于中国的物质载体来说,中国的艺术家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从作品来说,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以近乎“命题作文”的方式,让中国的、世界的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一起展示,从而体现出册页在全球化环境中所能发挥出的魅力。   今年“杭州跨年展•醒墨”展览主题是开放的册页,一共有6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展。他们所从事的艺术门类各异,涵盖了国画、油画、装置等众多的领域,不过参加展览的作品却是:每个人一本册页。   艺术家们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徐冰用中文结构来书写英文的《徐氏新英文书法》;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都是已经被载入美术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张恩利、丁乙绘制在册页上的创作手稿,可以看出他们现在创作大型作品的发展轨迹;以写大字而闻名的王冬龄洋洋洒洒的抄写了5000多字的《老子》,让大家再次从案头领略书法的魅力;王劲松、邵文欢两位艺术家以摄影作品参展,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于册页的理解;以抽象水墨而闻名的张浩则做出了小型的装置……三尚当代艺术馆在展览的几个月时间里,将会以类似于“册页百科”的方式存在。   2011年“醒墨”系列展览的时候,展览的学术主持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张颂仁就曾经对展览的展出方式和布置大加赞赏,称之为“在现代美术馆空间改造和功能拓展的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而集中展示6 0多位艺术家作品的《开放的册页》无疑又会让观众们吃上一惊。   “我们基本抛弃使用美术馆常用的墙面,大部分作品都以水平的方式陈列,就像是传统文化当中文人们阅读册页的时候一样。大家走入美术馆的时候,看不到墙上有任何的东西。”展览总策划人、三尚当代艺术馆艺术总监陈子劲说,“另外,我们使用了水泥板来制作展台,一字排开,而照明使用的则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日光灯,整体的视觉非常工业化。”   这样的展览方式是策展团队和艺术家们多次沟通商议的结果,目的就是让千奇百怪的册页在展览环境的设计下,能够产生统一的视觉观感,而不会像拍卖展览或者是艺术商店那样,感觉密集杂乱。“除了这些整体感觉之外,我们对册页之间的关系也做了一定的梳理,册页和册页之间的关系,每条展线上的作品,都会遵循一定的轨迹来进行。这样,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逻辑进度,而不是跳跃。”   2011年“醒墨”期间,三尚当代艺术馆推出的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而在今年的展览期间,组织方更会利用强大的艺术家资源,来推出各种公众教育和推广活动。   观众们的参与性是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除了静态的展览之外,展览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来配合展览的推广。比如,在艺术家带领下,尝试各种不同的创作方式,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及针对艺术爱好者和专业艺术家而设计的各种讲座。今年的展览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公众教育活动会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更新的展览。   陈子劲说,相比上一届“醒墨”,我们这次活动会更加有趣味和学术性。比如,韦一空这样的外国人来给大家讲他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桑火尧馆长那样使用日常材料,晕染创作作品等等。我们正在和不同的艺术家商议策划。   谁会接手“星星画会”?   本刊记者 罗忠学   提到中国当代美术史,谁都无法回避星星画会以及他们组织的两次星星美展。在拍卖市场中,星星画会成员以及星星美展的参展作品鲜有出现。在今年的保利拍卖中,集中出现了37件,这对于艺术市场来说,是个大事件。   星星画会是一场堪称伟大的艺术运动。星星画会是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艺术团体,追求自由和自我表现的艺术,主张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性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连续两届的星星美展,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艺术创作。在艺术界素有“教父”之称的栗宪庭曾经撰文称:“中国的美术启蒙是从星星画会开始的”。   中国艺术品市场兴起的10年间,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价格都大量在拍卖公司出现,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拍卖成绩。但是,作为当代艺术的发端,却一直鲜见星星画会的作品出现,偶有一瞥,成交价也与它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不配。在今年的保利拍卖中,集中出现了37件星星画会成员的作品,其中13件为两届星星美展的参展作品,甚至有几件作品还是载入史册的重要作品。这37件作品以同一标的出现,估价1200万至1500万元,如果无人应价,才会改为37个标的,依次竞拍。我们辗转找到了这批作品的原藏家——艺事后素美术馆创始人、著名诗人海波先生,希望他能谈一谈他要将这批作品出手的原因。   艺术与财富:你收藏这批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海波:我很早就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而且我本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参与者,20多岁的时候就参与编纂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也因此和很多艺术家都成为了朋友。后来,我在南京创办了艺事后素美术馆,有更多的艺术家与我往来,这为我收藏这批作品提供了很多便利。   艺术与财富:这批作品,您是用了多长时间收集回来的?   海波:前前后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因为星星画会的很多艺术家都出国了,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我是从世界各地慢慢寻找,才收集回来的。   艺术与财富:这些是您收藏的星星画会成员作品的全部吗?   海波:不是。我一共收藏了100多件吧,这次拍卖拿出来的只有37件。艺术与财富:您要变现这批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海波:我的一些个人原因,决定了我必须割爱一部分作品变现。一开始收集这些作品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永久收藏的,但是我很抱歉,我必须出让一些作品了。这对于我个人来说,要拿出这些作品转让出去,心里也很痛苦,也觉得很抱歉。我只能希望它们未来的藏家能好好保管这批作品。   艺术与财富:这批作品的最低估价只有1200万元,价格定得并不高啊。   海波:是的。因为我把它们从世界各地收回来并不容易,我更希望它们能被同一个藏家收藏,不再重回分散收藏的状态,所以,我才采取低价估值的方式,希望它们依然能在一起,有一个整体的呈现。   保利秋拍蓄势待发精品力作应接不暇   在秋日暖阳中,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的秋拍征集也接近尾声。此次八周年秋拍现当代艺术部本着学术先行、量少质精征集策略,现已征得拍品近4 0 0件,预计将于12月1日在四季酒店追槌。八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藏家提供稀有、珍贵的藏品资源,作为一家拍卖机构,我们无意去标榜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商业与学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我们的追求。纵观现有拍品,相比往年在数量上虽然有所缩减,但在质量上却实现了精益求精。   “现当代艺术夜场”的阵容极为强大且完整,几乎涵盖2 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中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叙述脉络依旧以2 0世纪老油画、经典写实油画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为线索。   画家自藏:那些画家珍藏多年的作品   20世纪初期,现代油画的先驱者大胆向西方借鉴学习,在中西艺术融合的道路上积极求索。此次秋拍有幸征集到了关良、吴冠中、何孔德三位老艺术家的作品,除了罕见、精美之外,此三件作品的最大的共同特点是皆为老画家及其家属收藏多年的作品。关良的作品被大家所熟知的是天真拙趣的戏装人物,所不常见的是他早期写实的风格。这两件静物作品已作为至宝,于关良家中珍藏了近半个世纪,但因为分处于不同时期,可以帮助我们一窥关良在成熟风格形成之前的历程。吴冠中作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牡丹花》,也是吴老极为珍视的作品之一,一直挂于自己家中。此画的表现对象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牡丹与古陶瓶,但画面形象与色彩处理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是极为难得的佳作。另一件将要上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最优秀的军事画家何孔德在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创作的半景画《卢沟桥事变》所作的前期色彩小稿,画幅长达25米,高1. 2米,艺术家用精湛的写实技法与超强的驾驭能力,制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俊骨风流:詹建俊重要作品专场   詹建俊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早在80年代就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在一级市场的销售非常可观,并且藏家群体遍及全球。但在二级市场中鲜见,在今年秋拍中,有幸从海外征得数件作品,将与詹老师近期力作一起呈现。在如今略显浮躁的市场氛围下,如此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师的作品无论对学术,还是市场来说,都是极有号召力的“正能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83年创作的《女人体》,这一时期艺术家在准确写实的基础上,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与表现意味。而1985年创作的《凌妮》则显示出了他扎实概括的写实能力,最为精彩的是对于人物面部、手部及衣物质感的表现。另外,已至耋耄之年的詹先生依旧坚持创作,并且笔触愈加老辣,色彩愈加感性,情感愈加从容肆意,《天地行》、《听涛》都是最新力作。   经典写实巨匠林立   经典写实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保利拍卖的看点之一。此次汇集了陈逸飞、艾轩、王沂东、杨飞云、李贵君、陈衍宁、龙力游、刘溢、庞茂琨、郭润文等各位写实巨匠的多件代表作品,阵容之强大,实属罕见。陈逸飞从早期的《江南水乡》到90年代的《西藏人物》、《高原藏人》,再到2 0 0 4年的《上海旧梦》,每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都尽收囊中。艾轩的西藏题材与王沂东的红新娘题材,都是被广大藏家所一直追捧的。艾轩的三件作品分别是1991年《殉道者在远方歌唱》、2003年的《雪还在静静地落》和2005年的《静待》。   王沂东也斩获两件大尺幅名作《纯真年代》与《春袭羽萍沟》,艺术家富有“雕塑意味”的人物动态塑造赋予了画面以永恒感,并在整体氛围的把握上,处理得极为完美。杨飞云的早期创作《男人体》与《湖水》都是从未在拍场上出现的精彩作品,权威出版众多,甚为罕见。李贵君的早期创作《两个姑娘》,龙力游的成名之作《奶牛与地平线》,刘溢的《闹洞房》,《三女神》等佳作应接不暇,值得期待。   当代艺术明星齐聚   当代艺术板块也同样是重量级明星悉数登场,曾梵志、陈丹青、周春芽、罗中立、袁庆一、张晓刚、刘小东、张恩利等人的代表作品,满足藏家的多种收藏需求。创作于1983年的《进城》是陈丹青前往美国后,应画廊需求所做,相比于19 8 0年的《西藏组画》则又多了一层隐喻,乡愁,迷茫,或者是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安,这里的藏民形象更像是在美国独身闯荡的艺术家的自我投射。另外一件博物馆级别的藏品是袁庆一的《烟灰缸》,这是新潮美术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出版于《中国油画史》、《新中国美术史》等众多权威出版物中,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无法绕开的话题。此次征得的周春芽的两件作品分别是2007年的《绿狗》和2011年的《艳丽桃花》,都是同一系列中最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作品。《绿狗》的构图较为特别,艺术家舍弃身体的动态,而将“狗头”充满整幅画面,嘴完全张开,鲜红的舌头伸出,瞪圆的双眼与一对犬齿令人生畏。《艳丽桃花》的构图也颇具新意,利用透视突出的桃花姿态魅惑,光影的变换与色彩的渗透都表现得无比精彩。最后将重磅推出的是曾梵志创作于2000年的《面具》。《面具》系列从1994年到2001年,后期技法更加成熟洗练,并且画面也从多人物的喧闹丰富转为单个人物的沉默孤立,带着面具的人物在孤寂的天际中,即使身处巅峰,依旧感到一种赤裸而孤独的自我存在。除此之外,张晓刚的《无题》、《睡梦中的男孩》,刘小东的《小孩》、《水边抽烟》,张恩利的《容器》系列,罗中立的《背小孩的少女》、《梁山彝族肖像》系列等,都将与各位藏家见面。   多元日场提供更多收藏选择   此次秋拍日场分为上、下两场,也将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经典写实”板块阵容强大,值得一提的有冷军的《舞蹈家与竹》、罗中立的《出海》、姜国芳的《储秀新日》等佳作,还有高惠君、石冲、汪建伟、郭润文、陈逸鸣等名家大作。“载入史册的丰碑——2 0世纪中国油画”板块,为大家呈现了在2 0 世纪中、在中国美术史上一批老艺术家的作品,何孔德、闻立鹏、常书鸿以及有“中国梵高”之称的沙耆等。“80画派”也将为我们呈现晚生代艺术家在理想主义包裹下的艺术创造。“星星画展”承载着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重托,13件曾参加“星星画展”的艺术精品也将现身日场拍卖。除了架上艺术外,也将为各位藏家隆重推出魏小明、司徒杰等人的雕塑作品。   艺术设计专场倡导精致生活   2013年秋,保利拍卖将“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专场”更名为“艺术设计专场”,为大家奉上四大板块的艺术设计作品。“我心素闲——茶空间”板块汇集了黑川雅之、许达哉、石大宇、刘传生、吕永忠、沈宝宏、陈燕飞、王振飞、张周捷、冯阳、吴卓阳、张学、宋涛、黄旭、戴丹丹在内的中、日、韩三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围绕茶空间、家具、器皿、水墨以及现当代瓷等作品,重现当代茶空间以及传统美学。自2012年秋拍起,保利开辟了中国著名建筑师草图及模型专场,今年的“建筑跨界”板块在建筑师模型、草图的基础上,还将推出建筑师跨界艺术创作,以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情趣。我们生活在一个玻璃的时代——硅时代,玻璃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必需。此次秋拍还征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玻璃雕塑作品,组成“玻璃雕塑”板块。艺术家们应用集光学、浮法、铸造、吹制、离心、热熔、塌陷等等丰富的创作工艺与光线结成伴侣,随着角度不同和光线强弱,呈现灵动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此次设计专场的最后一个板块就是“丹麦家具”,将推出20世纪中叶丹麦设计之父FinnJu h l一生最著名的作品ch ief t a i n ch a i r(酋长椅)和被称为“椅子的大师”Ha n sJ.Wegner的valet chair(衣架椅)。丹麦设计精神曾影响着整个欧洲,直至今日,许多欧亚家具设计中都可窥见丹麦经典设计元素,当年精致的木工技法有许多是到今天都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预计北京保利2013秋拍将于11月29日开始预展,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卖将于12月1日晚间在北京四季酒店追槌。敬请各位藏家期待。   秋拍来了 拍卖的春天还有多远   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秋拍成交额为41.98亿元,创下11个世界拍卖纪录,以1.80亿港元成交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更是刷新亚洲当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本刊特约记者 张秀娟   10月的北京,秋风乍起,一场秋雨一场凉。相比之下,香港温暖了不少。似乎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更加贪恋香港这块宝地,拥挤的十一长假期间,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嘉德香港也簇拥在一起,举行了热热闹闹的秋拍。   而香港苏富比的四十周年和嘉德的二十周年也颇有一种“店庆”的架势,给这一波秋拍也聚拢了不少人气。   41.98亿元,这就是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秋拍的成绩单!够不够漂亮?毋庸置疑!“四十周年晚间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1.32亿港元,创下亚洲历年来同类型晚间拍卖会最高总成交纪录, 同时创出11个世界拍卖纪录,以1.80亿港元成交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更刷新画家以及所有亚洲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纪录!再加上成交价过亿的钻石、佛像、成化瓷,这个秋拍显得分外耀眼。那么,这是不是说中国拍卖又将进入温暖的春天呢?   瓷器杂项精品赢得市场   瓷器杂项部分无疑是苏富比此次秋拍的焦点。5日的“显赫非凡之波尔多精选窖藏”及“私人窖藏──重要布艮地及波尔多佳酿”专拍,10 0%成交,近80 0 0万港元的成绩单显得很漂亮,40件侯伯王酒庄1989年(12瓶)由一位藏家以735万港元投得。随后,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 .36亿港元成交,被国内藏家广东中山五觉斋主人郑华星竞得,创任何中国雕塑品世界拍卖纪录。“秋葵宮粧:成化青花宮盌”专场的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也以1.41亿港元的高价,被香港知名古董商翟健民先生投得。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拍卖,一枚拍卖史上最大的D色无瑕钻石——118 . 2 8克拉椭圆形D色全美无瑕Type IIa钻石,成交价2.39亿港元,创白钻拍卖史上成交价最高纪录。   成交价过亿似乎是个很值得炒一下的新闻点,在这个“土豪”满天飞的时期,高端奢侈品不帮衬一下,总是说不过去的。不过静下心来看,其实惊喜并不多。瓷器杂项拍卖的好业绩,更多的来自于苏富比凭借自身实力争取来的难得的拍品资源。118 . 2 8克拉椭圆形D色全美无瑕Type IIa钻石,2.39亿港元的成交价,折合3 0 6 0万美元。从总成交价上看,这一纪录超过2012年佳士得日内瓦春拍时,曾以2 670万美元的成交价拍出的一枚101克拉梨形白色钻石,确是创造这类宝石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不过从价值来看,这颗超大的白钻,每克拉202.06万港元,折合每克拉2 5. 87万美元,相比前者每克拉26.44万美元的成交价,还是稍显逊色。而这枚取自2011年在非洲发现的299克拉钻石原石的超大钻石,此前的估价就高达2 . 2~2 . 9亿港元,相比之下,2 . 39亿港元实际上仅达到其最低预估价。此外,瑰丽珠宝专场331件拍品中,247件成交拍品创出7.4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亚洲珠宝拍卖的最高纪录,不过专场的价值成交率其实是68.8%,相比以前74.6%的拍品成交率还要低一些。看来,拍卖行此前的预期并没有在拍卖场上很好地实现,反倒是没有创纪录的单品红酒和名表拍卖的件数成交率和价值成交率都超过了90%。   目光转向1.41亿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据说,它创下明代瓷器历来第二高拍卖成交价。不过,据专业人士分析,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捡漏儿”。相比瓷器杂项的天价纪录,更难得的是,此次四十周年光环下的重量级拍品资源和“店庆”人气,以及这些品牌自身的魅力带来的优势,恐怕才是漂亮成绩单的“制胜法宝”。而欣喜于拍卖的春天回来的朋友们,或许需要坐下来喝杯咖啡,静观后市了。   书画拍卖中规中矩   在香港拍卖的热闹之中,有一块区域并不太出彩。也许大家看到了让业内人士忍不住振奋的香港苏富比新闻稿,光鲜的成绩单中只字未提中国书画拍卖。对于国内书画市场成交份额占到艺术品拍卖六成以上的现状来说,这个秋拍市场行情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乐观。   交出41. 9 8亿元成交业绩的香港苏富比,于10月5日和10月7日举行了两场书画专场拍卖,共计上拍4 0 0件拍品,其中3 8 0件成交拍品交出了4.32亿元的总成交额。尽管有些媒体报道称,7日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买家反应踊跃,竞投非常热烈,历时整整12小时圆满结束”,不过4.32亿元在苏富比此次秋拍中,实际上只贡献了总成交额的十分之一。从整体成交来看,书画专场中规中矩,件数成交率和价值成交率都在9 0%以上,看来,苏富比拍卖前的书画价格预估还是非常精准的。从高价来看,唯二的成交价过千万的拍品都属于张大千,张大千仍然是书画拍场的“权重股”。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丹山春晓》以3484万港元高价成交,另一件《翠袖倚竹图》也拍出了1024万港元的高价。可喜的是,这两件拍品此前的估价都在300万港元上下,最终能翻数倍成交,还是很让人欣慰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现代水墨。苏富比特设的“早期现代水墨大师”专场拍卖,占据专场前10名的5位早期现代水墨大师,刷新个人纪录的就有4位。   而来自中国大陆的两家龙头拍卖行——保利和嘉德,总成交状况也很漂亮。10月6日落槌的嘉德香港秋拍,以5.1亿港元的成交额圆满收槌,相比今年春拍2. 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增长了大约76%。保利香港秋拍,经过3天的激战,最终也取得了9. 89亿港元的成交额,这一成绩较上季拍卖大幅增长53%,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对比此前书画精品屡屡成交价过亿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今年的书画拍卖的确少了些新闻点和可供大众共享的天价噱头。截止到目前,2013年中国书画拍卖成交价前10位难以匹敌书画市场火热的前3年,最高价拍品是7月朵云轩拍出的齐白石19 4 6年的立轴《高立千年》,成交价为8050万元人民币。而这一榜单中有4件拍品出自香港的拍卖。不过此次秋拍,香港3家公司的书画拍卖,没有一件能进入今年的书画前10名榜单,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与2 012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古代书画席位增多,在这次秋拍成交价前10位高价拍品中与现当代书画平分秋色,而颇具优势的近现代书画实际上只有张大千的一件作品和傅抱石的一件作品入围。保利香港5日的“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专场”成交的23件拍品贡献了1. 3亿港元的总成绩,其中7件成交价超过千万港元的崔如琢近作抢占了不少高价排行席位,在香港这一波秋拍中,16件千万港元成交的书画作品,更占了4成席位。而成交价最高的古代书画,也是此次3家公司,居香港秋拍书画成交价榜首的是嘉德拍出的南宋理宗的水墨绢本《楷书浅沙流水联句》。理宗独重唐宋遗韵,在李邕、王诜体貌中蕴育生发,严密中别具潇洒,遒丽中每露尖劲,跌宕洒落,从容华贵。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他的团扇数页,大致可见他的书风与艺术造诣,其中“潮声当昼起,山翠近南深”一页与本幅风神极类,当是一人手笔,这件作品是张大千旧藏,保存极为完美,宣传文字中号称“人间至宝”。此次上拍估价9 50120 0万港元,最终以4255万港元成交,超出预估价数倍,也算难能可贵了。香港这一波秋拍,书画表现中规中矩,即将到来的内地秋拍,书画市场是否也将延续香港的表现,还要看看究竟有哪些精品出现。   艺术新视野 文人的空想社会观   文人主要在教育、文化领域活动,特点是文字、口头能力表达强,意见、观点比较多,常常发挥社会议题引导的作用。   这时代当然还有文人,在我看,就是爱传扬各种观点、讲究文化品位、爱对各种社会议题尤其是文化、道德议题发言的那些人。要追述,当然可以写长长的历史研究文章,从上古的巫师如何分化出来官吏、文人讲起,接下来就是对士人、读书人、官员再作研究,而到了近现代,社会分工细密,当然就更有的说了。大而划之,文人主要在教育、文化领域活动,特点是文字、口头能力表达强,意见、观点比较多,常常发挥社会议题引导的作用。到现在的微博上也是如此,韩寒、李承鹏这类作家和媒体编辑记者的微博就是微博活跃的一大势力。   文人自古好发言,“持义甚高,不切实际”,从孔夫子开始就不受待见。不过在古代,识字的人少,算稀缺资源,地位总不太差,当个一官半职的更不用说了。到近代,识字的人多了,但随着社会分工细化,比如I T男也有博士、硕士、学士,都在行业内发展,就不能算文人。只有那些能通过媒体、研究、教育机构,把个人观点放大、传播的人才可以算是文人,或者说公共知识分子吧。   现在的文人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靠近国家体制,俗话说就是吃官饭的——其实,应该说是吃纳税人贡献的,比如大中院校的教师、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公立报刊的编辑记者,国立院团的艺术家、作家等;一类则是靠近市场机制的,比如商业化报刊的编辑记者、文化企业的职员、靠商业体系维生的作家、艺术家等。文人们的言论影响的范围除了文人圈自己,最大的则是刚工作的年轻人、大学生这样的人,不过现在因为有电影、网游、旅游等丰富的娱乐方式,文人的影响力相比二三十年前,权重在下降。   从古到今,文人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大多依附国家体制生活,有保障,但不能大富大贵,所以对从事工商业富足起来的商人常有轻视、妒嫉之心,诗文中也常常有讽刺诅咒商人的内容。他们对过得不如自己的农民倒是蛮同情的,不过农民变成乡镇企业家,就免不了还会被叫做“土豪”吧。   再扩大点,文人对当前的社会总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爱对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一个个新闻事件发出评论,呼吁在道德、文化、教育、社会体制上不断进步,最好还能有个惊天动地的改变——不论是改革、革命、民主化,等等。文人习见的批评模式是,有人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了,他们就要质疑为什么政府不救助,为什么政府不帮穷人,都是要政府出钱包治各种社会问题。   就连小市民喝杯咖啡,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要反思和批判一下,有的说咖啡太贵,是剥削消费者;有的说大咖啡商从非洲、南美农民收购豆子的价格极低,这是跨国企业在压榨农民。好吧,咖啡商、咖啡店都不应该赚钱,而是“平价”为顾客、农民服务最好了。为了监督他们的服务,最好再建立个监督机构。为了监督监督机构的公正性,再建立更多的监督机构。最后,就有这些有公正意识的文人在监督,至于他们会不会腐化,天知道。按照他们的思路推导下去,就是设想有个公正的、不缺钱的机构或者组织建立国家范围内的乃至全球性的超级权力结构,让大家都获得富足美满,这不就是梦想中的完美社会吗?为实现这梦,人们可没少遭罪。可一些文人还不甘心,还在变幻说辞,忽悠容易激动的年轻人,就像六七十年前那样。
评论
全部评论

0.2797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