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来源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wangcaixia1990
点赞:
点击:7
评论:
西河
林姓第二代祖先林坚被周武王封为西河或清河、又封于博陵(今河北安平),至子孙林载又赐爵为博陵公,以他出生地一带作为食邑,子孙得以世代享有这一爵位。后来,人们习惯称林姓为“西河林”
一、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林 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五代十国时吴越著名书法家,以草隶知名,著有《吴江应用集》。
林 逋: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诗人,诗风淡远,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千古佳句。
林 椿: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南宋著名画家。
林 良:明代广东省南海人,著名画家,擅长花果翎毛,尤喜放笔作水墨禽鸟树石,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革的代表画家。林鸿:明代福清(今属福建)人,著名诗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
林 圭:湖南省湘阴人,清末维新派中的著名将领。
林 旭:清末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举人出身,在戊戌变法中被害,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
林 森:福建闽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任参议院议长,1931-1943年间担任国家元首。
林士弘:隋末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隋末参加起义后称帝,为林姓宗族内唯一称帝之人。
林则徐: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曾领导抗英与著名的虎门销烟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民族英雄。
林永生:清朝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杰出的海军将领。
林育南:湖北省黄冈人,早年入党,多次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为公认的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出色领导人之一。
林育英:湖北省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先后两次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国内历任常委、师政委等职。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长期生活于海外,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语言学家。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号伯渠,湖南临澧人,当代林姓著名人物之一,为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林思齐:香港人,为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热心于慈善与公益事业,为加拿大第一位华人港督。
林庆金:福建惠安人,在马来西亚从事食品与建筑行业,实力雄厚,有“亚洲巧克力王”之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陕西省渭水东岸)。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省章丘西)。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
2、堂号
西河堂:据林氏族谱载,林姓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省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建国元年(1950年)共修谱10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九龙堂:源出同上“十德堂”典故。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九牧堂:来源于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了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已毁于1921年地震。属于三级古迹。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頂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內。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区林姓宗亲,为缅怀林姓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 却不失古色古香。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 朴质之风。但却也免于“九·二一”(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此外,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绍闽堂”、“问礼堂”、“双阙堂”、“青龙堂”、“永泽堂”、“林平堂”、“善庆堂”等。
============================================================
【林姓宗祠通用对联】
〖林姓宗祠门楣题辞〗
梅鹤风标
“梅鹤风标”,典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他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其中第三、四两句写梅花写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
〖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
双桂遗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
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
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
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
梅鹤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少年时有大志,凭宏词中进士,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双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有仙鹤飞来,饮露而去,人们认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谥和靖先生。诗作风格谈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
务本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林放,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金门羽客;
和靖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林灵素,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门羽客”。下联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御夷励志;
助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求通民情;
愿闻已过。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
〖林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若问梅消息;
且待鹤归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声远;
十德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悬有这副楹联,此联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
〖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西河世泽鼎盛;
九牧流芳无疆。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林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林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
九龙门内再腾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联上联的联释)。
草舍百篇集清气;
虎门一炬振国威。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授大理评事不就。晚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1785-1850)的事典。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八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付之一炬,全部销毁。
梅妻鹤子和靖士;
竹笔译文冷红尘。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1852-1924)事典。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学堂。翻释英美待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颇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
叶茂山东不夜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联。上联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徙而来。下联“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祖举添朝家声远;
盛世文明光大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济美衣冠承恩宠;
南郡吕格世泽长。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济南”堂名,全联典出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行事莫将天理错;
立身当与古人争。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应视国事如家事;
能尽人心即佛心。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
积阴德以福儿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1)。祠祀开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下同)。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堂联。
-----------------------------------------------------------------
〖林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
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心修治黄河;在江苏巡抚任上,又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曾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抗击英军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历官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工诗、能文、擅对联,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间进士,历官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经七战而胜,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西山瑞满,三仁著绩;
河水祥垂,双桂流芳。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西河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号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
才高压重,状元世家。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少颖不凡,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
〖林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
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
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
——胡乔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这副对联,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
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义礼智绵世泽;
斯堂开麟野,士农工商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和溪林氏家庙“聚斯堂”联。堂祀开基祖林长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
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
——林召棠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安堂村是个有63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允文公子玄兴公来到安堂开枝散叶、后裔蕃昌。至今,仅在村里常住的林姓人口已超过5000人;玄兴公祖屋,据说是10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区的望族名乡。唐朝之后,受历代世人虔诚敬仰的妈祖(又被尊为“天后”),同为林披公后人,安堂林姓林姓后人,世代尊称妈祖为姑婆,并建有妈祖天后宫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唐·林嵩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林嵩抒志联。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
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庙前有一池塘,人称“纱帽池”;门前一对青石雕石狮,威严雄壮,它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二字,是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屏风后面是一座大戏台。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22面,还有各种楹联10余对,最著名的是这一副林氏宗祠对联,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诸多祠堂、家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墙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家之兴在礼义,朔望参谒者礼义之本;
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2)。
自长仄开基,积厚流光,克继九龙绵世泽;
由万安卜宅,地灵人杰,足追双凤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梧宅镇林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林希逊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
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堂祀开基祖林广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佚名撰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历史上英雄辈出,爱国爱家,报郊祖国。近代以来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不少成为中流砥柱。诸如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水师提督、抗英名将赖恩爵,1882年前后抗法英雄、黑旗军司令刘永福,中日甲午战争抗日保台领袖丘逢甲,爱国诗人、维新改革思想家黄遵宪,抗日烈士罗福星(1912年台湾抗日)……叶挺、叶剑英,不胜枚举。“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爱国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爱国爱家内容的族训堂联比比皆是。
塘蓬桥头林:始迁祖梁柱公.祖父义材公.梁柱公的直系:常秀---林先一郎---林念二郎---宗胜---万箐---义材----省乾---梁栋梁柱。始祖常秀公, 字法滋,号静山,溢号毅正。从新会迁居化州公基棠梨根村,是为化州公基棠梨根村开村祖。常秀五世万箐,由化州公基棠梨根村迁居廉江彭村,万箐之孙梁柱公迁来塘蓬桥头村,是为开基祖。
上一篇 :
广西林氏族谱
下一篇 :
广东林氏家谱中的辈份是怎么排列的?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