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朱桥梅氏研究(二)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25
评论:
南昌朱桥梅氏研究(二)
《南昌民国初元纪事》的整理
与南昌朱桥梅氏研究(二)
付小红
三、晚清以来朱桥梅氏的发展
翻阅朱桥梅氏家谱,就可以知道,梅晓春和梅喻春是亲兄弟,他们分别是远东国际大法官梅汝璈的父亲和叔叔,梅汝鹍是他们二人的远房侄子。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就是梅汝璈一家的情况。从《梅氏家族有功名或学历者》中理出同属于梅汝璈这一支的成员,加上笔者走访所得,见附表《文运一支有功名或学历者》。
表中列有34个人的简单条目,其实出于自高祖至己身五服之内的同一大家庭,是否能让人惊讶呢?而且这34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个大家庭中有人在清朝获得功名,有的在民国时获褒奖,在军政部门担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前夕,有的移居台湾,尔后,有的定居国外,有的在新中国成为著名的文艺工作者、技术工程师。这样一个家庭,可想而知,很难逃过“肃反”、“文革”一劫。把这部家谱及其家族成员的文献资料、口述资料与《纪事》相结合,分不同时空,笔者将所调查到的故事记叙于下,以期望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大法官的家庭背景。
这其实是一个大家长教育领导下的家族,其中的成员历经近代社会变革,从清至民国,至新中国,生活在大陆、海外,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群体,选出突出人物为代表来讲述。从高祖“文”字辈开始至“长”字辈,最具有时代特征,正好在五服之内,故而成为本文的重点。
(一)清朝起家
这个家族中,从高祖文运起,家谱才有其成员功名、传记的记载。
文运,军功八品,字孙遇……道光十一年(1832)生,光绪三十年(1906)殁……传曰:公平生坦直待人,不设城府,排解临近争斗事,更仆难,数人负不平者亦奔競恕公仰希判决为炔尽。公之为性如火烈,每逢事,攘臂续谈,声震堂壁,务使曲直分明而后已。虽权贵士豪,挺身不避,故人恒以张桓侯目之。公疾恶尤甚,里囗狎邪恶少章服步履,稍露佻健相轧,怒吼如雷,大肆呵斥,以故闻公至,汗竄避匿不令见。公亦置之。酷爱儒服子弟,相遇,温语妪囗,不复形严惮气。盖公以仅识之,无囗囗自清,故窃羡之也。公次孙丹珊习儒业,楚楚不凡,且精九九学,克成公志。惜公平卒不及见其成。虽然后启有人,公为不死幽明囗复异耶。九原可问意,公必疾声狂操日雍之言然也。再姪孙汝囗谨撰。娶黄溪店魏氏……子四:光万、光信、光鍹、光锁;女一,适熊坊允玛。
文运因何而有军功,不得而知,但他在村子里能说话,为人比较公正,受人敬畏,却可以从后人口中得以证实。在其曾孙梅汝琅的《大家庭》中,他回忆起这位曾祖父,“因其有军功,在乡村有些名望,‘文运的后代’这五个字,长辈们常以为荣”,文运又喜欢读书之人,他对子孙的在读书方面的劝导与鼓励应当不少,谱中认为他的孙子梅晓春是克成其志,很可以理解。他的四个儿子中,除了第四个儿子光锁在家谱中的记载很少,而且后人也没有什么记忆,其他三个儿子都在谱中有传。
文运长子光万,清五品顶戴,咸丰元年(1851)生,光绪三十三年(1908)殁。生有三女,故将其弟光信次子晓春继立为其嗣子。家谱中记载他:“公秉性爽直,崇尚勤俭,事父母克尽子道,教昆弟能尽兄职。平生研究农业,颇有心得,故哲嗣丹珊远年办理农林卓著成效者皆得自公之经验要诀耳。”娶新坊魏氏,谱中传曰:“宜人性和平,不苟言笑,勤纺绩,事翁姑以孝闻,乡人至今犹称道……故子贵孙荣,岂非贤母之报乎?”可见,梅晓春至少在农业上的成效是得益于其父的。
文运次子光信,即梅晓春生父,咸丰九年(1860)生,民国十八年(1919)殁。谱中传曰:“公性聪颖机警过人,才识兼全,胸襟豁达,故过结难复杂之事均能向机而断,迎刃而解。修圩兴学靡不首先提倡,解纷排难具仲连之遗,囗既能考,事父母尤后,友弟恭兄,至于睦族和邻尤为小焉者,且教训子姪等于严师,故兰桂腾芳,门闾光大,岂无故哉?”梅汝璜说:“光信比他(文运)更好,村子里人称‘光信老头子’,不管有什么两方相争,他都能摆平,人家都心服口服,还办了国民学校,他自己没有文化,就请人来当校长。”据《纪事》第六卷和《南昌县教育志》及《青云谱区志》,民国6年(1917),由梅光信等人发起,在朱姑桥梅村创办墨山国民学校,邹树声,邹正言先后任校长。妻陈氏,谱中传曰:“孺人素娴母教,幽静贞闲,孝翁姑和妯娌,夫子在外经营商业,孺人对于家政一意主持,俾无内顾。囗遇贫之者则解囊相助,乡里以贤母称之”。他有六子:炳涭、炳溁(出继长兄光万为嗣)、炳湝、炳淗、炳源、炳潮,四个女儿。至于“夫子在外经营商业”他本人因经营商业有成,有实力来重视公共事业,对子姪的严厉管教,及其妻的乐善好施,这些对他们的后代都是有正面影响的。
文运三子光鍹,在村中也有一定影响。家谱中记载他:
同治三年(1865)生,民国十三年(1924)殁……传曰:公秉性豪爽,人坦直,好少林術,过力臂人,每喜援剑,吟风举杯歌月,读外科书,颇有心得,帮推拿针灸等术甚精,就医无不著手回春,因是感公再生之德者不知凡几。晚岁教子课孙,济贫修垱,每遇善举争先为之。故今日兰芬桂馥,岂非天福善人歟?愚姪李调元拜譔。娶熊家坊熊朝友之长女为妻,……赞曰:方其形而固其智,形若滴而官若止,母德堪钦,母仪堪式,令人永古瞻仰兮,宁不轩匕而囗举。烟侍生章暄拜题。子二:炳漋、炳淯。女二:长适桥下袁正秀,次适小祺坊刘大全。
光鍹,是梅喻春的父亲,即《大家庭》的作者梅汝琅之曾祖,在书中说他:“……略通中文(“引者注:”应为‘医’),会针灸,秉性刚直,对乡人排解纠纷,誉称‘鲁仲连’,很受乡人尊敬,面黝黑,绰号‘樜王菩萨’”(梅村一直有座很小的“樜王庙”,现仍存)。这位会针灸的祖父,非常疼爱他的长孙梅汝琅,他的为人和声望也影响这位孙子,使他在以后的学业上、政绩上都有不少成就。
从曾祖辈至高祖辈,他们凭借自己的军功、农业技术、医术、经商而办学等,成为村中有说话有分量的人,这可以说是这个家族开始发迹的阶段,这些长辈以其言传身教激励着后代更上一层楼。
(二)民国振兴
这个家族在石门居世代以农为业,从第十七代“炳”字辈开始,才渐有读书人,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时期,新式学堂开始兴起,他们勇敢地在新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成为当今学界所谓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在民国时期,谋得各自的职业地位,让家族成员跟着受益。整个朱桥梅氏家族有17人从事测绘行业,担任要职,其中包括《纪事》中提到的绘图者梅汝鹍,谱名汝琨,“字汝鹍,光绪十九年(1894)生,殁未详。赞曰:君性好学,沉默寡言,究必经史,不务才能蜚声测绘,囗后光前,事母尽孝,乡党称贤”,他由测绘专科暨法政专门毕业,充江西测量局制图科少校股长,陆军测量局制图科中校、科长,大总统给予七等文虎章。而在梅文运这一支中就有9人在法律行业,使这个家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家族。因此,梅氏家族在民国时期陆、航测绘行业和法律行业占据重要位置,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后因政治原因,这种影响力才渐渐消失。下面列举该家族第十七代中从事测绘行业的3人,从事法律行业3人来看他们的作为。
首先是长房长子即梅晓春,他就是梅汝璈的父亲,谱名炳溁,号丹珊,1886年生,1963年11月25晚逝世,享年77岁。生父是文运次子光信,因文运长子光万无子,过继给光万为嗣,事实上,梅晓春也真正做到了长房长子应该做的事。在梅汝璈的个人传记中的有这样提及父亲梅晓春:“一位头脑清醒、见识高超的开明士绅……他认为,要让自己的子弟成为有用之才,就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再让他们受旧式教育。尽管当时当地尚有不少人鄙薄洋学堂,他却毅然将自己的长子送进了南昌市内的江西省模范小学。”
家谱里其祖父文运的传中亦只提及这个孙子“……公亦置之,酷爱儒服……公次孙丹珊习儒业楚楚不凡,且精九九学,克成公志……”,上文谱中光信的传中,也提到对梅晓春影响,前辈的言传身教在他身上体现的最明显,前辈的期望也在他这一代中实现,这个大家庭可以说是从梅晓春这辈开始真正读书,开始真正走出梅村,后人也说他是家中杰出人物,称他为这个家庭的真正大家长一点也不为过。
《石门居梅氏族谱》中对他的学历、功名、业绩,有大段的记载,
清江西测绘学堂三角科毕业,北京模范测绘学校天体科毕业,私立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法政科毕业,清奖优贡生箚补艺士,清奖举人,补授陆军测绘副军校。民国二年,奉大总统令补授陆军二等测量正;民国四年(1915),因勤劳聿昭奉参谋本部转咨陆军部呈奉大总统奖给二等银色奖章;民国八年(1919),因办理廿万分之一民国图有功奉授大总统令授予五等文虎勋章。江西省政府任官吏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荐任职合格,分发建设教育两厅任用。历充本村两等小学校校长、江西都督府参谋部上校、省议会政治委员、陆军测量总局副官、总科长、监视官、天文测量员、地形科科长、顾问、官代理局长、测绘学校主任考官、测量讲习所教员、朱桥乡保卫团总、江西省道局秘书、陆军第二师参谋、江苏宜兴县菸酒稽徵所主任、江西土地测量学校校长、省土地局技正、测量队测量主任、省财政厅公产清理处技正、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军路工程处少校工务员。
《纪事》的《图说》请他撰写,图由他绘制,可见他在天文、地质测绘领域是很有建树的;在农业上的成效“……农林事业,人皆办理失败,而兄经营之益华,农林场木葱葱,果实累累。附近人士做而效之,均获其益,又得谓非兄之兄乎!”教书育人上也颇有建树,“后主持测绘教育及长土地学校,尤复人材辈出,得谓非兄之功力乎!”曾经著有最小自乘法教案及星学讲义。
梅晓春还是一位拥护民主革命,关心国家,关心时事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用自己的科学技术为国争光而获民国大总统的褒奖。在同窗兼同事给他写的传中这样描述他:“……为仙尉后裔,性沉毅,好学文武兼资精九九数,得步天秘诀。喜办社会事业,尤富爱国心,辛亥革命,於江西都督马、李两公任内参赞,戊机厥功甚伟。民国三年,万国从古舆地图学会开会独缺中国图,德国限中国五年内*交,否则代测。政府即通令各省测量局於五年内完成。是时,兄长地形科,立囗勘廿万分之一民国图,计划督率测员赶办,竟于三年内先期完毕。大总统以其成绩为各省首冠,特授予五等文虎勋章,以励有功。是其爱国心热有如此也。”《东京 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中,梅汝璈几次提到由父亲把国内大事的剪报寄给正在日本审判罪犯的他。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解放北平前夕,他请当时在国军通讯部工作的侄子梅汝琅设法将正在清华读书的第五个女儿梅蕴珍带离北京后至台湾,最后定居美国,而他自己则留在了家中。也许在动乱时刻,还未能确定政治方向时,一个家族的大家长最想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保住家族更多的实力,分散力量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策略。解放后,他将自家所有财产全献给了国家,被称为“民族资本家”。
不仅是在社会上有他的地位,梅晓春在家族中,也是一位有非常辐射力的长辈。在采访中,他的侄子梅汝璜的语气中不时透露出对这位二伯的敬畏及抱怨,一方面,因为梅晓春在市城建局的地位,把子侄中有文化的人带在一起进行测量工作,没有文化的就树树标杆,立立旗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家族中有17人从事土地测量行业了;另一方面,在他的带领鼓励下,族人不断地从梅村中走了出去,为防万一的变故,梅晓春又要求家人中有人会务农,于是极力策划梅汝璜留在家中种田,以至于梅汝璜在学历上落后于某些子侄辈。
注重对后辈的教育,“……至于树人树木尤为素志,其本村办理小学,在省垣创设学舍,凡梅氏子弟悉令就学。”在梅汝琅的《大家庭》中对这位伯父的描写也是最多,“二伯对我也管得相当严,常问我的功课,要求我在学校一定要考前三名”。著名的桥梁专家梅旸春,谱名炳灃,是梅晓春的非直系堂弟,即是在梅晓春的资助下,读完清华大学,又在美国谱渡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正工程师,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师,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兼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大家庭》也提及此,“他慧眼识英雄,帮助了两位贫苦学生读书成功,做大事,一位系堂叔梅炳灃,后成为桥梁专家,一位系远房姑爷章庆澜,后为上海法院院长,当代名律师。”对于家族中的子侄的成长,他的影响应该是极大的。
对于家族的利益,梅晓春也是极力维护。首先是帮助修护、建设村中公共设施,建学舍是其一,另外谱中有传记载“梅村故居,明壇石墈年久损坏,兄独自捐赀修理,於是石栏燦然一新。村囗有狮溪闸及乌囗垱,时苦崩决,兄不问寒暑督工修筑,致歌颂德者数十村。村北有朱姑桥一座,赣河之水频年为患,遍地灾藜,兄毅然召集附近人士筹款创建朱桥圩闸,以免水患而期一劳永逸,刻下功将告成。”现在村中那口“太平塘”的栏杆上仍记刻有“民国六年,梅寿春堂重建”字样;其次是以己所能保护家族的利益,梅汝璜讲了一个在南莲铁路上众所周知的故事。经过科学测量,南莲铁路本应该穿过梅村的那口保风水的“太平塘”,会冲坏梅村的村盘,在梅晓春的干涉下,铁路改建成绕过梅村,保住了梅村风水。前面提到梅晓春要求一部分子侄在家务农,也是出于对家族长远发展的考虑。再就是敬宗收族,一件关乎家族利益的事就是捐资修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梅氏七修家谱,总纂是梅晓春,谱序自然由他来写,足见他在家族中的威望。
梅晓春的作为,也可以从他的侄子梅汝璜的口述中得以证实:在社会上,在家里,在村子周围,提到“梅丹珊”,没有人不知道的,为村子里做了不少善事,村子里的塘是他重建的,池塘栏杆上有‘梅寿春堂重建’,有人栏杆是红色的,水是清的,是说清朝建在明朝(红色就是朱色)之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是晓春怕小孩子会掉进水里才建的。还有每年青黄不接时,还可以接济下贫苦的人,他家里有些田地,这证明人有:梅晓阳,陈堂仔(他们80多岁了,都可以证明)。在水患灾乱时,他还去被水淹的地方,发些东西,米、盐,离不了的日用品。证明人:墨山村杜大华(听他长辈讲给他听的)。对晚辈,做了这么些好事,因为他是测量专家,他关心村里人,民国时,把村子里的人介绍到土地局做事。解放后,把所有财产献给国家,称为“开明地主”。
梅晓春之所以能有以上作为,也因为他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梅晓春妻朱氏,系抚贤安徽省泾县清钦加五品衔少泉公之孙女,宝善公之四女,光绪十三年(1888)生,1967年1月27日殁,享年80岁。谱中梅晓春的学生记其事略:
系出名门,素娴母教,秉性仁爱,处世和平,孝翁姑和妯娌。居值不疾,声历色囗,下尤囗。自奉虽约,待人必丰。乡邻戚友有乞贷者,必周恤之。遇公益事,必赞助之。石门乡例,妇女不领谱。并师母逐年捐款囗给以为男女平权倡。人只知师母贤而不知师母兼具丈夫气也,至主持家政井井有条,事无钜细,必躬亲之,俾夫子在外从公无内顾,囗常日稼穑艰难,毋负光阴,故师兄汝璈得称博士,师弟汝璘蜚声南高,师弟汝璇亦二中翘楚,一堂和蔼,兄友弟恭,万里鹏程,方兴未艾,实皆禀师母之训有以致之也。兹闻梅氏七修家乘,用述师母事迹一二,俾知为贤母者终必有报也。
梅汝琅回忆这位二伯母,“朱家系个末落财主,二伯母生了十多胎,个子矮小,虽然家里有钱,却舍不得享受,家有男女工人,自己却常提着一小木桶,喂猪食料,终年勤劳”。
梅晓春能娶到这样一位名门闺秀,与他本人才能也许是分不开,之所以如此,他们才有一位儿子是世界著名的大法官,一位儿子是台湾的知名学者。
梅晓春的个人能力与影响不再讨论,以上有二事例值得注意,梅晓春把家族中人尽可能地带到城市中去发展,却又留一些在家务农,以及自己和一部分子女留在大陆,把另外一些儿女送到台湾。这是否正是他作为家族中家长,在面临动乱与困境时,为了保护家族的责任使然?他作为一个经历封建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种不同政体的人,他的思想必定是比较复杂的,又兼具家族的大家长的身份,在战争频仍,政治纷纭之时,所能做的就是将家族的力量分散来,以达到最小的受损限度,最大的保护程度,也正因为他在风云际会之时,担负起了保护家族的重任,才使得梅氏家族在民国时振兴起来。
梅晓春的哥哥炳涭,私立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毕业,江西省政府任用官吏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荐任职合格,分发民政厅任用,民国廿一年(1932)奉中央司法行政部传令嘉奖。家谱中对其有明确记载:
学名隶春,字玉珊……光绪八年(1892)生。履历:历充南昌莲塘市警察分署署长,江西陆军测量局上尉、庶务员,江苏江阴县司法委员兼行政委员,江南烟酒税总局督徵员,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部参战上尉、副官,江西省土地局调查分队长,南昌县土地局第四区徵收主任,宜黄、彭泽等县管狱员兼看守所长。赞曰:读书聪颖,拳术警人,入校学律,识见超群,改良监狱,嘉奖频闻,励精图治,永享令名。愚弟喻松龄拜撰。娶塔田卢氏,……子二,汝珒、汝班(殇);女一,适冈下傅……
《大家庭》中梅汝琅回忆这位伯父,作风不太好,其子汝珒,学习成绩最差,读书不好,“痴人痴福”,其妻貌美,家谱中“汝珒,土地局调查员,字快生,光绪廿二年(1897)生,殁于囗,娶李氏玉德。子三:长钦、长鑫、长錕;女一,水香适南昌市”。这两种记载,因为家谱中总免不了美化,笔者更相信梅汝琅的回忆,像汝珒这种“痴人”也能进土地局做调查员,自然与这个大家庭在土地局的势力分不开的。
梅晓春之弟炳淗,曾开过豆腐店。而家谱中说他,历充江西陆军兵站给养委员会会员,军饷委员,江西省土地局调员,海陆空军总司令行营路工程处上尉、特务员。据梅汝璜说,他父亲的这个豆腐店就是祖上传下来的,由开豆腐店而成为土地测量员,还有其他等职,大概也是因为梅晓春在测量局的地位吧。
梅晓春之弟炳源,江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律师。“学名曜春,字紫珊,……光绪廿三年(1879)生,囗囗囗……履历:历充江西省道局顾问,江苏江阴县政府第二科长兼代县长,江阴要塞司令部参议,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第一路司令部少校参谋,吉安司法委员,公署主任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工程处上尉特务”。他还做过南昌律师会长,据说很会替人打官司,有法律界有一定的名声。
堂弟炳漋,江西测绘学堂毕业,测量局测量员,土地测量学校教员,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军路工程处少校,滇缅公路浙赣线铁路工程员。他在谱中的事略是:“学名喻春,字伟珊,号石门居士……光绪十八年(1894)生,葬囗。赞曰:兄性耿直,不设城府,或以官为家,或兴农为伍,囗来则豪饮。公余常谓子孙:既度江而击囗,亦闻鸡起舞,大器在晚成,更囗囗囗囗。姻弟熊瑞麟拜譔。娶元配下邓埠李氏……侧室潘氏鹤兰,……子三,汝琅、汝玑,俱李出;汝珮,潘出。女二,长淑贞,字雪英适四川,李出……次净贞字月英适南昌,潘出……”
梅喻春也是《纪事》中绘图者之一,参与纂修梅氏家谱,参与浙赣线的建设,任测量局地形课上尉课员时,梅晓春是课长,在土地测量学校任教员时,梅晓春是校长,在民国时应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梅喻春的弟弟炳淯,吉安司法委员公署承发吏。
另外,还有必要提到的是由于梅晓春的资助而成才的远房堂弟,炳灃,即梅旸春,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国铁路桥梁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旸春任衡阳铁路局桥梁设计处工程师,参加粤汉铁路曲江大桥等的抢修工作,为修建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1962年病逝于工地。谱中有明确记载:
学名旸春,字秀珊,……光绪六年(1884)生。事略:师性聪颖,七岁就学,丹珊师伯见师头角峥嵘,许笃图器,谓家虽贫,终有出人头地之日,遂毅然资助学费令升高小而中学而清华,从迄留美之普渡大学,得工学学士学位,任美国铜铁工三厂总工程师。师囗囗美来书: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丹兄,足徵水源木本在远不忘。回国后,因母老不欲远离,即任军路处工程师,现任工专专任教员,循循善诱,群相爱救,而国内各大学院校亦争相聘请,异日放异彩於工界,岂非吾师是赖乎!今者七修家乘,师见祖祠毁坏,慨然捐资修理,其尊师敬宗之举不更有可钦者歟?门生周道熙拜。娶黄家庄黄宗珍为妻……子一,汝珷;女三,长适未详。
梅汝琅回忆了梅旸春在江西工业专科学校教书时的情景,“他坐在圆靠背椅子上,两脚放在讲台上,学生们说‘洋教授,洋派头’。他后来当行营军路工程处长,再在航空署建筑处当技正,那时我在空军第二队当电信员,还有一位远房堂叔祖父梅光栋在建筑处当技师,乡人谓‘光栋、炳沣,汝琅,梅氏三代,同服务空军’传为美谈”。这的确又是一件让家族风光的事。
由于以上7人,特别是梅晓春和梅旸春,使得梅氏家族在民国时南昌市城建局取得了相当声誉位,另外3人在法律界的成就,再加上国际法庭的大法官梅汝璈,可以想见这个家庭在民国时南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也就不难理解《纪事》要绘图请了三个朱桥梅家的人,这也是如今他们的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并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的原因了。这个家族中的新式文化人,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士”,但却因为有着同样的“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凭借着自己所学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新式学问,深切地关心着动乱时的国家、社会,为自己的家族在南昌民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上一篇 :
南昌朱桥梅氏研究(一)
下一篇 :
南昌朱桥梅氏研究(三)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